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案例2篇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案例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案例【1】

《不自由,毋寧死》是美國律師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講稿,編選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走進語言現場”專題中。作爲一篇具體的學習材料,且是專題的第一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與情感,爲具體的演講活動服務。2、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並對其演講實踐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並恰當地進行演講技巧的傳授。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案例2篇

以下記錄了我在一次全校公開課上講課、聽課、說課、評課的情況。

  一、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熟讀全文,瞭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的觀點。

(二)導入後,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根據提示梳理全文結構,用一句話概括每段的內容。

1、演講的原因:(事關國家存亡,不能緘口不語)

2、我們應有的態度:正視痛苦現實

3、我們唯一的出路,只有訴諸武力,必須戰鬥

4、我們毫無退路:只有戰爭纔有希望

5、我的主張:不自由,毋寧死

(三)結合文本,總結歸納這篇演講稿的特點。

1、針對性:瞭解對象,有的放矢

2、邏輯性:逐層推進,後發制人

3、鼓動性:感情強烈,技巧高超

(四)以四、五段爲主,從“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勢等)和“講”(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兩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演講實踐指導,傳達演講技巧。

(五)模擬演講

步驟1、學生自己放聲朗讀。2、全體起立,想象自己置身於演講現場,面對妥協派,慷慨陳詞。3選兩名代表上臺演講,師生共同賞析評點。

  二、討論評議

講課結束,全體語文教師對這堂課展開熱烈的討論評議,歸納如下:

優點亮點:1、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取捨,講練結合,既讓學生掌握了文本內容,又進行了具體的實踐活動,很好地體現了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活動體驗。2、實踐活動及其針對性的指導師本節課的亮點,全體參與,課堂氣氛活躍。

缺點不足:1、前半節課以講爲主,內容多、容量大,有灌輸的嫌疑,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2、演講指導在前,演講實踐在後,雖有針對性,但學生的問題暴露不充分。

  三、建議設想

在討論評議的基礎上,大家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思路:

思路一:不同主題對比式 以“和平”爲主題,結合課文二、三段推想作者之前的演講者的主要觀點和內容,課前佈置演講片段的習作。開課後,簡單進行演講指導即請學生登臺演講,然後再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

思路二:相同主題對照式 開課時以“爲自由而戰”爲主題自由寫作,簡單進行演講指導即請學生登臺演講,然後和課文內容進行對照,體會文本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性。

思路三:先表演後輔導式 簡單分析文本,讓學生自由演講,登臺演示,再針對問題進行鍼對性輔導。

思路四:精選段落示範式 理解文本後,教師選某一個段落或層次進行示範演講,之後讓學生模仿揣摩演講技巧,樹立信心,深入實踐。

四、反思總結

討論交流中,我發現,同事的教學信息和靈感是巨大的教學源泉。每位參與聽課評課的教師,都經歷了一場“頭腦風暴”。 我們把目光投向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大家相互啓發、共同思考、追根溯源、言無不盡,既爲問題的發現而興奮,更爲提出建議和對策而興奮。在討論中,我們拓寬了視野,激活了思維,雖然只是一些小的思維火花的撞擊,但新的思想、新的認識將由此而生。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總放不開手腳,並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我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擔心讓學生自由總結時間不夠,所以出示了提示,實際上恰恰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擔心不做輔導學生演講得不像樣子,所以每句每層多精心輔導,實際上恰恰把學生的實踐變成了既定框架下的表演。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只有轉變教師觀、學生觀,才能打破單一、落後的教學方式,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案例【2】

  【內容提要】

如何建構高效和諧的語文課堂,是新課改背景下很多語文教師正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方向。反思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日前的一次比較成功的課堂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優化教學目標,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前提;充分發揮“主導”與“主體”的作用,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保障;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關注整體突出個體,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應遵循的原則。

  【案例背景】

日前我參加了一次市級課堂教學比武,教學內容是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結合文本特點和新課標對本文所屬專題的教學建議和學習要求,我確定了“引導學生進入演講情境,以文本理解促演講效果,以演講實踐加深文本理解,側重在實踐體驗中提高學生演講的興趣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我按精心設計的教案上課,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入到第二個環節——讓學生依據剛纔通過捕捉文中信息推想出的內容,以“剛剛在會議上發言的先生們”的口吻上臺演講。我期待着有學生馬上嘗試演講,以便從演講技巧方面加以指導,落實教學目標。可是,2分鐘過去了,學生都低着頭,課堂異常安靜。怎麼辦?是越俎代庖,作個示範以展示我的演講風采嗎?如果那樣,就剝奪了學生體驗的機會,違背了課堂主體性原則。於是,我在心裏告戒自己:不要急躁,再等一等。我相信很多學生內心肯定願意表現的。

  【案例描述】

我一邊說着鼓勵的話,一邊觀察着學生的神情。終於看到幾個學生陸續擡起了頭,想嘗試又有些猶豫。我走到一個男同學旁邊,彎下腰對他說:“相信自己,你可以的,老師可以幫你”。於是,他走上了講臺——

師:你就是一個議會議員。

生:主席先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戰爭更殘酷的了,我們不能眼睜睜看着人們流血犧牲,去要什麼自由,我們要對未來充滿希望,靠談判、請願去解決問題。何況,我們的力量是如此單薄,怎能與強大的敵人抗衡。所以,我們不能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要和平!

(下面有學生在笑)

師:你先等一下,老師覺得你對文中信息把握的很好,但你的演講更象是在讀內容,而且在站姿、語氣語調的把握還有待提高。首先你要站直站穩,面向聽衆,不要有“手撓頭”等多餘的動作;其次你要自信,你講的就是真理,要有氣勢,要鏗鏘有力。你再試試。

這位學生按我的要求又演講了一遍,效果好多了,學生們爲他鼓掌。我想,收穫了掌聲並不意味着教學成功了,於是在他再次要走下臺時,我又叫住他——

師:你再等一下,想不想讓你的演講更具鼓動性?

生:(對我笑了笑)

師:你可以加上一點兒手勢。

接下來,我指導他在講到最後一句“我們不能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要和平!”時,舉起右手攥起拳頭用力一揮,在胸前一頓。下面很多學生似有所悟,不自覺地跟着揮起了拳頭。

此時,課堂氣氛已經活躍起來,學生已經進入情境。應該趁熱打鐵,於是面向全體——

師:和解派的觀點不是沒有道理,戰爭的確是殘酷的。然而,亨利的演講結束後,整個議會大廳響徹着“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怎麼有這麼強的鼓動性?想通過模仿他的演講體會一下嗎?

生:(多數學生)想!

師:那得先弄清他講了什麼。

學生馬上動起來,在書上劃句子,有的還在紙上列提綱,很快,學生就有了收穫。

學生甲:亨利認爲和平的希望已經破滅,他反覆強調“必須戰鬥,我們必須戰鬥。

學生乙:亨利憑經驗陳述了求和的歷史事實,認爲求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況且現在英國政府大規模的海陸戰爭準備就是針對我們的。

學生丙:我們請願過、抗議過、哀求過、懇求過,但都無濟於事。

學生丁:我們不能等待,等待永遠意味着被奴役被欺壓,戰爭已經打響,我們以毫無退路。

學生的熱情高漲,我也參與近來:“我們的力量並不單薄,我們300萬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爲神聖的自由事業而戰,我們還有……”

師:假如你就是亨利,在民族危亡關頭,走上演講臺進行演講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情?演講時會是怎樣的語氣語調?誰來嘗試脫稿演講第三段,抓住關鍵語句就可以。

這一次,學生爭着上臺嘗試演講。針對學生的演講中只用陳述句的情況,我覺得應該加以引導,讓他們感受到反問、排比、反覆句式對增強語氣的作用。

師:老師覺得你能夠藉助一定的手勢和表情使你的演講更有效果,這很好,但你的語氣還不夠強烈,注意亨利的用語。

下面很多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提到運用反問、排比、反覆的,演講的學生思索了一會兒,重新演講了一遍,這一次他加進了排比句和反問句,演講的效果明顯好多了。

課堂上,坐在第三排的一名女同學一直沒怎麼開口,神情還有些不屑,作爲教育者,我覺得不應忽視這個個體。所以在演講第四段時,我走到她身邊——

師:你來試試,可以嗎?

生:(有些拘謹)我記不住,講不好。

師:我和你一起來講,怎麼樣?

生:(點點頭)

接下來,我首先指導她學會抓住關鍵詞串聯內容,如“何時……是……還是……還是……難道……”,“如果……那麼……此外……”,“不僅僅……況且……即使……那麼……”。然後和她一起演講。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她的興趣和潛能,樹立她的信心。

第四段的演講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我也抑制不住,更具激情地演講了最後一段,最後我們共同將最後一段演講了一遍,課堂教學在我們將揮出右拳高喊“不自由,毋寧死”,右拳在各自胸前有力一頓這一情景中結束了。

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時爆發出掌聲,我相信,這掌聲不是虛浮的,是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收穫成功的喜悅。雖然,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怎樣使自己的演講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沒有時間進行,使得教學過程稍顯“殘缺”,但我不遺憾。

  【案例反思】

從以上課堂教學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既有效地理解了文本,又在實踐中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導”的巧,能夠帶領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善於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課堂氣氛和課後所反饋的信息看,這堂課充分發揮了“主導”與“主體”的作用,達到了高效、和諧。

這堂課給我帶來成功喜悅的同時,也在“如何建構高效和諧的語文課堂”方面給我帶來了幾點深沉的思考:

1、優化教學目標,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前提。

一篇文本,值得分析挖掘、琢磨玩味的地方往往很多,教師在確立目標時,首先要敢於捨棄,要從學生學習需要的角度明確“讓學生學到什麼”,目標要“精”而有高度。如果課堂上教學目標一大堆,而且要面面俱到,就難以生成高質量的目標,以致“水過地皮溼”。失去質量的目標又何談高效。餘應源先生就曾質問過:“一篇選文的幾課時真能實現那麼多目的'?”其次,教學中應力求教學目標各個“點”的有機融合彼此滲透,達到和諧統一。就我此次課堂教學而言,我沒有花費時間去研究嚴謹的議論結構,沒有注重分析鑑賞文中大量修辭句的表達效果,但我相信隨着“引導學生進入演講情境,以文本理解促演講效果,以演講實踐加深文本理解,側重在實踐體驗中提高學生演講的興趣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學生完全可以對此有所得。

2、充分發揮“主導”與“主體”的作用,是建構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保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陣地,也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不等於可以把學生一馬放到天邊,忽視學生學習的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使“主導”與“主體”達到和諧的能力,否則課堂要麼走向學生過分自主而導致課堂虛浮的極端,要麼走向學生跟着教師走丟失個性的極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創新學有所得,得益於教師引導得法、開放得體、善於協調,而學生的行爲又可提升教師的引導技能,真正做到“主導”與“主體”的和諧,這樣的課堂纔會有效率有質量。著名特級教師吳心田在《談語文教學的規律及力戒虛浮之風》一文中說:“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這是一條規律。”這句簡單的話表明“主導”與“主體”的和諧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追求和完善的境界。

反思我的教學,今天這堂課在這方面處理的很好,在每一位學生演講後,都加以指導,以切實提高其演講的效果,始終以鼓勵等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平等的身份、探討的姿態和學生對話。但平時的教學中,不是有很多時候牽着學生走,自己佔據着課堂霸權嗎?即使力求開放的課堂,又真正有多少實效呢?

3、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實現高效和諧語文課堂的途徑。

“推想一下剛剛發言的議員說了什麼”“你就是一個議會議員” “怎麼有這麼強的鼓動性?想通過模仿他的演講體會一下嗎”,這些話語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就融入其中,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會帶着極大的熱情參與學習,課堂的效率和質量也必然會提高。良好的課堂情境還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看來只有一個人類的終極價值,一個所有人都追求的遙遠目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每一個學生都有演講的潛能,就我的課堂看,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對其演講的慾望具有一定催化作用。這一切,需要我們在課堂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創新,要善於抓住機會,以靈活機智的方式呈現在課堂的各個環節。

4、關注整體突出個體,是實現高效和諧語文課堂應遵循的原則。

讓所有學生開口,是我此堂課力求實現的一個點,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着個性差異,因此,我一方面關注整體,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鍛鍊,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一方面讓有演講特長和不善演講的兩類個體得到最大發展。我想這也是很好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遵循這一原則,應該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創造的基礎,新課標的精髓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理解和落實。相信有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斷探索,語文課改定會放出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