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定風波》教案分析大綱

高一《定風波》教案分析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導讀: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做。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高一《定風波》教案分析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法指導

從鑑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鑑賞詩詞

  知識鏈接:

1、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爲“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爲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做。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瞭解作品內容

注意:狼狽 已而 料峭 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鑑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形象。學生髮表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麼態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與“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否矛盾?怎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情”這句話?這時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4)有人認爲此詞是“曠達人語”有人認爲是“歸隱人語”,你對此怎麼看?“歸去”是歸向何方?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鑑賞詩歌的方法,瞭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通過對眼前風雨等閒視之的描寫,抒發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學習偉人,以偉人爲榜樣,讀書學習,培養愛好和特長……願我們的內心都能擁有一件應對人生的法寶……

  五、作業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裏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着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板書:

穿林打葉 (眼前風雨)

一蓑煙雨 (人生中風雨)

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