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優質教案及反思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優質教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教材分析]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優質教案及反思

本課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個專題(專題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這個專題意在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受她的深長意味,而板塊“湖山沉思”意味着學習本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大自然的層面,還要通過自主閱讀,鑽研文本,進行多角度的交流對話,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進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樑豐中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起點,引導他們實現教材編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內容似淺而實深,需要涵詠品味,文本研習應該是主要學習方式。本課涉及生態保護問題,但畢竟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故只能從語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關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用詩性語言表達理性思考的寫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來領悟情感、解讀文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作者有關生態倫理的思考,確立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味關鍵詞句中的細膩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達理性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感悟作者的生態倫理觀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像山那樣思考》。預習課文之後大家已經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種動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貫的印象中,“狼”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與“狼”有關的成語俗語?你還讀過什麼以狼爲主角的寓言、童話?這些詞語和文學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麼共同特徵?

在同學自由交流之後小結:人們一貫敵視憎惡着狼,把狼視爲競爭者和獵物,隨着近現代槍械的產生,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狼的世界是否會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一下,換一個角度去認識大自然中的狼,或許我們會有一種全新的感悟。

設計這樣的導入,主要意圖是凸顯人類的習慣思維中對狼的認識與文本作者的認識之間巨大反差,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索。

 二、質疑問難

要求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產生而自己沒能解決的各種疑問。

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是這堂課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對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領悟,另一方面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讀懂一篇文章則是這堂課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習

這個環節不作固定不變的預設,擬根據上一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臨場梳理出一個合理的步驟。預計要重點探討如下內容(按文本先後順序,不一定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順序):

1、題目

標題可以引發三個具體問題:誰像山一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思考什麼問題?

第一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指導同學尋找點題句--第九節的“他(按:指獵殺狼以保護牛羣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和全文末句 “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羣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爲人類所領悟”解決,明確題意是作者希望人類用山那樣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隱藏的內涵。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和對文本開頭三節的研讀結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放在開始解決,不必求深,某些含義可以在後面涉及相關內容時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節重點寫了狼的一聲嗥叫。這幾節在全文中處於極爲重要的地位。因爲這裏寫到的那一聲“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題目中“思考”的對象,同時,山的“思考”方式也隱含其中。吃透這幾節,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鑰匙。而作者採用了詩性的語言來表達深廣的內涵,其中微妙之處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因此值得在課堂上重點加以突破。文本的語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讀有助於體會作者內心的憂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學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慮分解爲若干小問題來各個突破:

A.這一聲嗥叫有什麼特徵?“驕傲”“不馴服”“對抗性”“蔑視”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樣的反應?山的反應與其他的反應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這是關鍵問題,題目“山那樣”中“那樣”的內涵可以通過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如果學生理解有障礙,可以讓他們放眼全文,從人原來如何思考這個反面角度了認識山如何思考)

C.“山對狼懷有一種祕密”,“祕密”具體指什麼?

小結:在作者筆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每一個成員在這個共同體中都是平等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競爭,更有合作,巧妙地維持着一種平衡。但是,人類以萬物的主人自居,從短暫的眼前利益出發把萬物區分爲好的和壞的、有用的和無用的,破壞了原有的平衡。一聲嗥叫,是對自己的生存權利的宣示,也是對人類愚蠢行爲的抗議。

3、作者對狼的態度的變化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節。這部分內容,寫了作者怎樣從一個資源保護運動(把大自然作爲人類的資源庫,確信資源分爲“有用”“無用”,“有利”“無利”)的追隨者轉變爲生態保護者的心路歷程。施教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能表明作者對狼的態度認識前後變化的關鍵語句,重點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 。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沒有人”“一秒鐘之內”說明了什麼?)

② 當時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說明了什麼?“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是這樣?後一問題帶起對第七節的理解)

③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指什麼?)

4.結尾

結尾幾段文字飽含激情,只是這種激情是以一種有節制的文辭表達的,表面看起來相當地平靜。這裏作者含蓄地表明瞭他的“土地倫理學”的重要觀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蘊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細心的咀嚼品讀方能會意。領會隱性內涵是學生現代文閱讀中的一個難點,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導上下功夫。

重點研讀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裏了。

②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樣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語必要嗎?)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④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指導學生從什麼是與“荒野”相對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徵,進而理解“啓示”內涵,最後理解與文題的聯繫)

 四、簡要總結

1.作者寫本文,意在弘揚一種新的倫理觀念,一種對土地、對萬物的應有態度。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你對這種觀念、態度的理解說出來。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着積極的生態觀的句子,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爲一。 (《莊子》)

2.保護生態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有關的專著、文章汗牛充棟,你覺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色?

要點:大多數同類文章用的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爲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卻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讀來詩意盎然。這就使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與優美的形式溶爲一體,使他的著作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五、課外拓展

介紹作者利奧波德,並推薦閱讀他的《沙鄉年鑑》。

利奧波德介紹: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觀察者與思考者,他的《沙鄉年鑑》被美國人視作是與《瓦爾登湖》同樣具有偉大影響力的經典。1887年,梭羅去世二十年後,利奧波德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由於受喜歡打獵的父親的影響,童年的利奧波德就培養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1935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購買了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十三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几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土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正如梭羅把他在瓦爾登湖畔的躬耕與沉思寫進了《瓦爾登湖》一樣,利奧波德在沙鄉的觀察與思考結晶爲《沙鄉年鑑》一書。1948年4月,利奧波往因心臟病突發猝死於撲救鄰居農場大火的途中,他沒有能夠看見《沙鄉年鑑》的問世。

設計這一步是因爲,利奧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態保護先行者,誕生於60年前的《沙鄉年鑑》早已成爲生態保護運動的“聖經”。身處當今世界,生態意識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閱讀這本文質兼美的著作可以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益處。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人的思考 狹隘 主觀 主 宰

山的思考 全面 客觀 共同體

  [教學反思]

借班上課是很容易上成一節遺憾的課的。因爲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瞭解你所面對的“材”的學習情況。在備課的時候,我只籠統地、想當然地知道樑豐中學的學生相當優秀,但優秀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剛進高一的同學語文學科優秀到什麼程度,是完全不瞭解的。因此,我把這節課定位爲一節家常的課,儘量摒棄公開課中比較容易見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從結果來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預期。

樑豐的同學確實是比較優秀的。這樣一篇看起來並不艱深的文章理應、事實上也的確能大體讀懂。但同時必須看到,我們手頭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內涵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倫理學”這樣的思想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學生一樣,他們中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會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沒有疑問”未必是真正的沒有疑問。由此我設定本節課以同學們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以及上課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爲中心來組織教學。果然,課前和幾個同學個別交流時,他們紛紛表示這篇文章容易看懂。經過鼓勵之後,“新的東西”指什麼東西,“像山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諸如此類有不同程度的思維含量的問題便紛紛提出來了。

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發現了問題之後,我們的同學還未必都能調動各種手段予以解決。我並不奢望一節課教會學生所有的方法,考慮到文本有許多富有意蘊的關鍵詞句的特性,我選擇了從關鍵詞句入手解決問題,深入理解的路子。試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給具體的方法,比如,通過點題句和與結尾處的聯繫來準確把握題目的含義,思考與“荒野”對應的概念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這樣含蓄的語句。從施教結果看,有一定效果。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諸多遺憾。在評課的時候,黃厚江老師等指出張力不夠等問題都是非常客觀的,這些問題便是今後教學實踐中應該解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