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荷塘月色優質課教案

荷塘月色優質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優質課教案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計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釋題

1.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二、作者,作品簡介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爲“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社會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三、自讀感知

1.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瞭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嫋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採蓮賦》。

2.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問: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明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清新而不失自然。

(1)寫景。主要寫什麼景?(荷塘、月色)

(2)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確:

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裏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裏。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說,本文的文眼句是什麼?

提示: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

四、小結

《荷塘月色》充滿着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我們下一課要仔細品位。

五、作業

背誦課文4、5、6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背誦

二、賞析課文

1、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請問,你爲什麼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採蓮賦》對採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爲什麼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並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後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裏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採蓮賦》,描寫採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嚮往。因爲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於採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爲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爲“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2、作者的心情爲什麼會“不寧靜”呢?

有人認爲是源於對蔣介*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繫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還有人認爲源於作者作爲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我認爲,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爲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爲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3、“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裏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羣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爲接下來後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繫上下文。

4、“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麼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後面的練習二。

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爲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5、“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這”是指什麼?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麼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裏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

6、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爲什麼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裏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7、“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爲什麼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8、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嫋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三、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老師。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

四、作業

針對本文的某一特點,寫一篇文學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