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都江堰》優秀教學設計【彙總】

《都江堰》優秀教學設計【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都江堰》教學設計

《都江堰》優秀教學設計【彙總】

  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第四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文明的蹤跡”,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悟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作者餘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學者。他穿行於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在探尋中遴選,在遴選中觀照,在觀照中體悟,在體悟中傳達,在傳達中反思。一項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餘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他的文化精義-----貼近蒼生,造福萬民。

  教學目標:

1、記識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對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過寫都江堰來寫李冰、寫文化精義的啓示與反思,瞭解文化散文的寫作方式。

3、讓學生體會李冰爲民造福、貼近民生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體悟都江堰所體現的文化精義。

 教學程序:

  (一)師生共同交流對餘秋雨和都江堰的瞭解,把了解的餘秋雨知識貫穿起來。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學主張、文學特色等。

  (二)預習反饋:通過檢測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掌握文章重點字詞,掃除朗讀障礙有學生交流作者的情況。(也可以放到第二課時單獨解決)

  (三)走進都江堰(邊讓學生逐段朗讀,邊分析文章的精華,每一部分讀完後,爲文章加上小標題。明確:A最激動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締造者;D貼近蒼生的神可能學生會忽略掉一些修飾語,引導他們找出。如第一部分可能會丟掉“激動人心”,而這一修飾語是本段最核心的東西。)

1、誦讀第一部分,文章標題是都江堰,開頭爲什麼寫長城?這是什麼手法?(對比)文章中作者拿長城和都江堰進行了那些方面的對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較。

明確:作者從修建時間、社會功用、文明特徵諸方面將長城與都江堰作比較,其中社會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並且擬一個恰當的標題。

明確:中心句是“我認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擬題爲:激動人心的工程

3、第二部分爲什麼在開始去都江堰時是“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

明確:是寫到了都江堰,欲揚先抑,層層推進,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做一下總結:一部分主要寫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偉氣勢,強悍和規整。寫水強悍撒野,以見其兇瞞,說明工程艱險;水的規整馴順,則見治水人的氣度手段不凡,將水化害爲利。字裏行間激盪着作者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蘊含着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讚歎。

4、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第三部分,深刻體會李冰精神的內涵?實際上,作者在第三部分總是遮遮掩掩,不肯直言李冰的精神實質,始終讓學生猜測捉摸。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先找出一些寫李冰精神的句子。

(1)、這裏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

“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麼?李冰政治的本質是什麼?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大愚”“大拙”指什麼?“大智”“大巧”指什麼?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覆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長鍤”代指什麼? “金杖玉璽、鐵戟鋼錘”代指什麼?

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與探討可以加強對李冰這一人物精神內涵的理解,加深對歷史文化的反思。

此外,文中出現了一些濃重抒情色彩的語句,要讓學生體會到並且深入領會,抓住作者的情感。

5、引導學生讀文章的第四部分,就會輕鬆地找到李冰的精神內容:實實在在的爲民造福的人升格爲神。

引導學生讀文章到沉住氣把文章認真讀完。

總結李冰獨特的精神世界的內涵,主要包括:貼近蒼生,造福百姓,求真務實,淡泊名利。

6、引用魯迅先生的話“在中國歷史上,歷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纔是民族的脊樑”。讓同學們找出中國歷史上“李冰”式的人物。

由學生思考,並口頭表達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後老師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蘇軾、韓愈、林則徐等。當代: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等。

7、聽歌曲《好一個都江堰》,朗讀歌詞。

那不是傳說那也不是夢幻/那是真實的神話 那是人間的奇蹟 那就是千秋都江堰/都江的水靜靜地流流過歲月流過滄桑 /都江的水 滾滾地流奔向大海 奔向未來/都江的水 長長地流 流過昨天流向明天/ 都江的水汩汩地流 潤了中華 潤了希望

8、課堂總結: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然而都江堰依舊,李冰的精魂依舊,歷經時間長河的洗刷,那些以民爲天,造福百姓的先人註定在我們心中永駐,不僅如此,他們與自然抗衡的執著堅毅的精神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無價的精神財富。

  (四)作業安排:學習此篇文章後有什麼感觸,寫到每日思考本上。

  《都江堰》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閱讀文化散文的技巧。

2、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活着或死了,到底應該站在哪裏?

 教學重點:

1、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

2、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閱讀文化散文的技巧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如果我們沒有讀到餘秋雨的《都江堰》,我們會一直認爲,偉大的奇觀、勝地肯定是類似世界八大奇觀的那些事物。可是,讀了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語的形式給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概括文意。

參考:最激動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締造者;貼近蒼生的神(最後一部分有難度,可以暫時放一放,等到講解到時再仔細揣摩)。

 三、解讀第一部分---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1.學生回答第一個小標題。根據學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側重點放在單一的長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說明沒有把握好。

2.運用的手法:對比。

(1)角度:規模、社會功用、歷史、品格。

(2)目的:從各種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長城的區別,讓人們認識到都江堰的偉大(注意:並沒有否定長城的偉大)

(3)結論:第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讀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這一段很明顯是結合上一段進行的,目的是告訴別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樣的美,怎樣的偉大。

(1)手法:欲揚先抑,層層推進。

(2)作用: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3)目的:本節最後一句: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課時

 五、解讀第三部分——魅力的締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動人心的都江堰,這樣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誰,賦予了它們無盡的生命,千百年來唱着動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遙遠的看不見面影就把歷史的厚度和滄桑推到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走進了李冰生活的那個時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爲:實踐

目的:浚理、消災、滋潤、濡養

品格:具體、質樸

--->冰清玉潔.

2.辯論中的李冰。

長鍤<――>金仗玉璽、鐵戟鋼錘

A.長鍤:實踐。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難是旱澇,所以要守住江水;c:爲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璽、鐵戟鋼錘:權力象徵,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辯論內容:(先讓學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結果)

(2)辯論結果:

失敗:治水的韜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計謀;灌溉的沃土時時成爲戰場;沃土上的稻穀有大半充作軍糧。

勝利:沒有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3)勝利原因: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有什麼樣的延續.

延續:漢代水官、今天。李冰的偉大精魂一直延續下去。

--->李冰的偉大精魂:爲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着或死了應該站在哪裏?---立場問題:民心向背(此即辯論內容)

作者態度:某種樂觀。

  六、解讀第四部分――貼近蒼生的神。

思考:

1、爲何寫橫江索橋? 明確: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爲何自信? 明確:爲民造福

3、自信的結果如何? 明確:被人膜拜,成爲神

4、什麼樣的是神? 明確:實實在在爲人民造             福的升格爲神。

5、儺戲中的神變成了李冰意味着什麼?

明確:人們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麼神的作用是爲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爲百姓造福的父母官纔能有資格成爲神,成爲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6、結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