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想北平》優質教案

《想北平》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一、學情分析:

《想北平》優質教案

1、學習這篇散文的主體,是剛剛進入高二的學生。他們對散文的一般特點已初步掌握,對散文也有了初步的鑑賞能力。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但要他們具體說一篇散文美在何處卻很難。因此,散文的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這篇散文的作者老舍對於學生來說很熟悉。但許多學生對老舍都是隻聞其名而很少見其作品,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就更少了。可以通過本文引導學生閱讀老舍等作家的文章,從中感悟人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3、本文內容與老北京有關。因爲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對北京的風土人情都有一些瞭解,理解起來隔閡並不大。

4、但是作爲高中生,較少有遠離家鄉在外求學的,對於老舍對北平的感情也許很難深入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引導的地方。

  二、文本定位:

1、《想北平》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散文,是老舍先生所作,配套教材第三單元教讀課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2、讀本編排把這篇散文放在“故都深情”這一版塊中,散文內容是關於老北京生活的。在教學時,既要落實延伸課內教學重點任務,又應側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扣住“家鄉”和“深情”,通過體會老舍對故鄉的感情來引導學生愛家鄉和祖國。

  三、文本解讀:

1、《想北平》是作家老舍羈旅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抒寫的是北平最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表達了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念。在他的筆下,對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對母親的本能的愛,老舍正是像寫自己熟悉而深愛的母親一樣寫出北京這座人們心目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讓人在平實的文字裏理解、分享了他對北平的熱愛。

2、文章運用對比襯托、類比、反覆、比喻等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說愛,但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愛,情感深厚卻表露得樸實自然。語言“京味兒”濃郁,純樸簡潔卻內蘊豐厚,極富感染力。

 四、目標確立: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並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⑴理解文意,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

⑵學習文本對比襯托、類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見大”的寫法;

⑶品味帶有京味兒的通俗雋永的語言。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現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五、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線索;感受作者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

2:教學難點:揣摩語言的特色;分析理解關鍵語句的情感和含義。

 六、教法選擇:

1、誦讀法:通過誦讀,更直接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2、導問法: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回答的方式,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討論法:用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內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主動解決問題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4、比較法:與課內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的比較分析,既鞏固了已學到的知識,又訓練了學生運用已學到的方法鑑賞抒情散文。

 七、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八、流程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學過一首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兩個字,輕輕念來,勝卻了人間無數。我們所熟悉的家鄉,山不巍峨卻是翠綠的,水不秀麗卻是清澈的,每一處牆角,每一塊磚瓦,都留存着我們的印記。故鄉,就像一首溫柔的歌,在每個人的心中反覆吟唱,一直唱到,我們都白髮蒼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鄉的歌。

  二、介紹老舍(強調其在北平生活多年)

老舍先生的故鄉是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先生生在北平,長在北平,從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過的。

 三、研讀課文

<一>解決“想什麼”的問題(4-7段)

1、學生自讀。

要求:一邊標出段落的序號,一邊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將重要的句子用筆勾畫出來。

2、明確段落:4-7段

3、請學生回答,每段想了北平的什麼方面?(用原文回答)

明確: 4段:既複雜而又有個邊際 動中有靜

5段:佈置勻調 在人爲之中顯出自然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

7段:更接近了自然

(一邊明確一邊對每一點進行適當講解,並指導學生朗讀個別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4、深入分析4—7段

⑴老舍想的是北平,爲什麼又總是提到巴黎、倫敦和羅馬呢?

明確:對比,襯托

巴黎太熱鬧或未免太曠——北平既複雜而又有邊際、動中有靜

巴黎的佈置比上北平來還差點事兒 偏愛北平

美國的橘子——北平帶白霜的玉李

倫敦的成天冒煙的工廠——北平接近自然

⑵老舍爲什麼會把筆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牆根,只選擇那些日常生活中尋常的花草蔬菜來寫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明確:以小見大。“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敘述和描寫,表現了老舍和北平的親密關係,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爲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裏、牆根邊。他寫的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牆;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溫和的香片茶;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種滿花兒的院落。這就是老舍眼中獨一無二的北平。他用這些舒緩而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優雅而熱烈的情懷。

<二>解決“怎麼想”的問題

1、用一個詞來概括老舍對北平的感情?(學生一起口頭填空)

“我( )我的北平”

明確:愛

2、除了描繪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樣,這份濃烈的愛還表現在哪裏呢?

教師朗讀1-3段(配樂《思鄉曲》)

要求:將你覺得最能體現“愛”的句子勾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學生回答,一般會涉及以下四個方面。在學生回答後分別明確)

⑴愛北平和愛母親

明確:老舍先生愛自己的母親,但這種發自內心的愛卻無法言傳,只能付諸行動,用“微笑或落淚”才足以表達內心,足見先生對母親愛得深沉。作者拿愛母親類比愛北平,可見這種愛樸素而真摯。將個人的、抽象的情感轉化爲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對母親的愛,其愛的程度不言自明。

⑵杜鵑啼唱

明確:詩人的情感表達熱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寫出了愛之刻骨銘心,“啼”字寫出愛之酣暢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鵑”更寫出了對北平淚盡繼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牽夢繞的深情。

⑶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明確:我的點點滴滴中有個北平,北平的點點滴滴中有個我。我與北平,血肉相連,永不可分離。

⑷ 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

這隻有說不出而已

可是我說不出來

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

明確:這不是沒有愛或愛太少,而是這種愛太濃厚太強烈,以至於反而不知說從何說起。猶如《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詩中寫到(投影《思念》):“(縱使我心中)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老舍對於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達到了這種程度。愛雖然不能大聲喊出,溢美之詞也想不出幾個,但樸實的老舍還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種種他所認爲的好處,於細微處吐心聲,於平淡中見真情。

3、老舍在文章的最後說 “好,不要再說了;要落淚了”,爲什麼?(投影這句話)

(提示背景:1926年,當時老舍羈旅青島,身在異鄉。軍閥混戰)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投影老舍的《鄉思》,解說背景)北平已經失去它原有的情調和“健康”,而中國,也像一座破爛的大屋一樣,在風雨中搖搖欲倒,國將不國,何以爲家!想到這裏,老舍感受到一種摧肝裂肺的傷痛,含着熱淚寫道:“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然後幾乎是帶着哭腔嘶啞地說:“真想念北平呀!”結尾雖僅16字,但字字含淚,句句帶血。老舍先生爲之哭泣的,不光是無法歸去的家園,還有那千瘡百孔的中華!正如愛國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投影《我愛這土地》):“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讓學生反覆誦讀這一段)爲什麼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淚水,正因爲他對北平“愛得深沉”!

  四、總結

和老舍先生一樣,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的、扯不斷的情感,因着這種情感,便含着笑或含着淚縱容了自己那份偏愛,即使那情感不僅說不出,連最美麗的文字也無法表達出萬分之一。

許多的美好,並不是我們看不見,並不是我們不想讚美,只因它們藏在內心最深處而未激起漣漪。但是,當有一天,你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甚至離開祖國,你就會想起,校園裏幽幽的花香,課間同學傳來的字條,母親熬的粥,還有屋旁的那條水溝……這一切即便將來遠去,在他鄉也能滿心驕傲地被懷念,而一首叫故鄉的歌也就在回憶中悄然唱響了。

  五、拓展:作業

寫作練習:“念__________”

現在,大家再想想自己的家鄉,想想有沒有讓你動情的一草一木,你是否想大聲地呼喊出您的愛,或者更想將這份愛訴諸筆端?請大家拿出紙筆,寫下你對家鄉,或對親人、朋友的眷念之情。

【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評講作業

上節課,我們一起聆聽了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鄉的歌,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對北平的愛和眷念。同學們課後也抒寫了對故鄉、對親人、對朋友的想念。這裏,我們就挑選幾位同學的文章來一起欣賞。

(讀學生的文章,點評)

 二、品味語言

老舍一生的創作幾乎都圍繞着“北京”。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我們所熟悉的地方,特別是自幼生長在那裏的地方,就不止於給我們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們的生活裏,我們對於它能像對於自己分析得那麼詳細,連那裏空氣中所含的一點特別味道都能一閉眼就想象地聞到”。正是北平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脈中,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北平的老舍”。從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到話劇《茶館》《龍鬚溝》,無不以濃郁的“京味”貫穿着其中。而那平淡質樸的語言,“就如同聽到他的茶餘酒後的談話那樣地親切而簡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

1、解說什麼是語言中的“京味”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話特別是北京口語寫的文字中表現出來的韻味,兒化韻是一個主要標誌。老舍開創了用北京話、包括它的口語來表現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現了這種地域語言的表現力和魅力。

⑵舉例分析(投影):

(讓學生讀一讀,體會“京味” )

①“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衚衕文化》)”

明確:一個“嘿”字,表現了北京市民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滿足感。

②“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着吧!——‘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衚衕文化》)”

明確:北京人的“忍”, 生動而鮮明地躍然紙上。

③ “敢情人家女子願意‘大家’在後面追隨着。(老舍《黑白李》) ”

“可是這個娘們敢情知道先幹什麼,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爲是顯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賜傳》)

明確:“敢情”是北京話特有的一個口語詞彙,在普通話裏難以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話的特點和北京的風土人情。

2、品味好句

⑴朗讀

①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京味兒,同時劃出自己覺得作者寫得好的句子或詞語。

②請幾位同學試讀。並做一些語調和語速上的指導。

⑵舉例賞析:

①“我可以撿着我知道的寫。”

明確:一個“撿”字,表明作者可以寫的東西很多,簡直信手拈來。

②“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

明確:將北平比喻成太極拳。太極拳是套拳法,當然有動,但從其姿勢、步法來看,又那麼安閒、自在,這一特徵與北京的“鬧中有靜”非常相似。這一比喻既新穎簡潔又顯得韻味無窮。

③“哼,美國的橘子包着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明確: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對於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戀,也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在裏面。⑶讓學生自己找自己喜歡的句子分析好在哪裏。

明確: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3、歸納語言特色

⑴“京味”濃郁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從北京市民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營養,經過提煉,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⑵通俗雋永

老舍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 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小結:老舍曾說過:“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語言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充滿生活氣息。這也是千錘百煉的結果。讀了《想北平》,我們不得不讚嘆老舍先生高超的語言藝術。

 三、拓展

與《故都的秋》比較閱讀

1、幻燈片投影《故都的秋》

2、請同學們就情感和寫作手法鑑賞這兩篇散文的異同點。分小組討論,由代表發言。

明確:⑴相同點

①都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②都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

③都選取尋常事物,表達一個文人的平民意識;

⑵不同點

①切入點不同。《故都的秋》選取具有“清”“靜”“悲涼”特徵的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來寫;本文則是信手拈來,選取“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來寫。

②愛故都的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血肉相連的眷念,一個是淒涼之景與悽清之情相吻合。

 四、作業

課外閱讀:①讀本上“故都深情”版塊的其他文章

②汪曾祺“逝水”自傳體系列散文

要求:寫好讀書筆記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