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精選6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爲“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下面由小編爲大家介紹《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吧!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精選6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瞭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裏?布熱金卡在哪裏?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識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爲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裏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爲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衆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爲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裏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裏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着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三、課文賞析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遊戲。”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爲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纔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纔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着:“來到這裏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裏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爲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啓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着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爲“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五、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六、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七、佈置作業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片段3 (7——15段) 動作、神態描寫 側面表現 恐怖 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繼續瞭解新聞的一般特點,學習運用對比的手法及細節描寫來表情達意。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着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3、瞭解納粹的歷史罪惡,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讓我們來聽聽來自奧斯維辛、題爲《蝴蝶》的詩——

那一隻,就是上次那一隻,

那麼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爲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我在這裏住了七個星期,

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

可我已經發現,這裏有我喜愛的東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還有院子裏開着白花的慄樹枝條。

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隻蝴蝶。

那隻蝴蝶,是最後的一隻。

蝴蝶不住在這裏,

不住在集中營。

這首詩的作者,生於布拉格的巴維爾弗裏德曼,在21歲時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年之後,他被毒氣室奪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關於他的記錄,年輕的巴維爾只是死亡於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

那個年代被太多的毀滅和死亡充斥,我們唯一相信的真實,是那座人間地域裏散發着的腐臭氣息,和那些年幼年輕年老的寫滿恐懼的眼睛。

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美國記者羅森塔爾,進入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

二、奧斯維辛介紹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於有上百萬人在這裏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爲“死亡工廠”。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屍窖和焚屍爐。1944年,這裏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屍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屍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髮編織成地毯,被殺害的多是猶太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着眼於感人的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結構

導語(1~3段)——背景(4~5段)——主體(6~14段)——結語(15段)

四、再讀課文,研討問題

1、爲什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還要去報道?

這句話的意思使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瞭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是沒有什麼新聞可供報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因爲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奧斯維辛雖然是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但每一個參觀者進來了都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震驚和窒息,驅使作者必須爲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2、文章一開始描述了奧斯維辛現在的情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爲什麼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

景象固然美好,卻與這裏的歷史不相配。這裏曾經是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發現,這個該被歷史永遠詛咒的地方,竟然有着這麼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時無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字控訴,可是由此所體現出的強烈憤懣的感情,讓讀者感到無比壓抑。

3、如何理解: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

可以理解爲作者的一種諷刺任納粹黨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或許是一種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可見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4、寫作手法:作者報道集中營,爲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與直接寫展覽本身相比,這樣寫所特有的表現力在哪裏?

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出現,但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爲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敘述爲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着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慄,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歎,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閱讀拓展

觀看影片《辛德勒名單》

五、作業

以《把傷痛刻在心中》爲題寫一段文字。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3

【自學目標】

1、體會以樂景寫哀情、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多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獨到的新聞報道視角。

3、理解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4、培養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

5、培養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導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作家作品

2、預習檢測(見《高考調研》)

二、導入設計

所謂新聞是指社會上發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必須是有價值的事情。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動突然襲擊,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中終於舉起了雙手,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05年,德國總統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地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在當時也是新聞。還有德國法西斯戰敗後,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於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13年後,當《紐約時報》記者A.M.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採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發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奧斯維辛似乎沒有新聞發生。然而A.M.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爲“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爲“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帶着主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整體感知

1、本文側重從哪些角度報道的是一件什麼事?找出作者的足跡。讀完全文後,你對集中營的最突出印象是什麼?明確:抓住參觀的見聞和感受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 可怕 悲慘 憤恨

按參觀的空間順序:

毒氣室 見——雛菊 感——恐怖 終生難忘

焚屍爐 見——頭髮 嬰兒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渾身發抖

女牢房 見——盒子

感——驚懼 張大了嘴巴

灰磚房——羞紅了臉

長廊 見——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見——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什麼新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既然沒什麼新聞,爲何作者還要去報道呢?

明確:(l)“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說這裏發生的臭名昭著的納粹法西斯行徑,世人早已知道,沒有什麼好說的; (2)“沒有什麼新聞”是講這裏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惡行之外,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 (3)雖然這裏沒有什麼新聞.但是我還是要寫,因爲基於一個記者的使命感,我要繼續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誌不忘。(4)反映了“以史爲鑑.反對戰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新聞寫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感受作者別樣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體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運用自主預【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蒐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閱讀本文,試着用一句話概況新聞主要信息,體會概括時與標題能否聯繫。

3.閱讀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運用剛學過的批註手法記錄下自己的寶貴思想。

一、創設情境: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2.如果用一種顏色(色調)來形容二戰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你的選擇是什麼?爲什麼會做如此選擇?

二、研讀文本:

1讀完課文後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感受,並加以說明。

2.如果把它作爲普通新聞,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作爲一名新聞記者,他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感受?以什麼方式表達?參觀者的感受怎樣?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傳遞了一種反差,而這些矛盾的紐結處正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每天數以千計的遊覽者來到這裏,感受同樣的恐怖,戰慄,震驚,窒息,恥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以一個給有的心態每面對這一切,到底什麼樣的心態是該有的。

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述,無需贅述,因爲事實本身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是舊聞。

看似千篇一律的參觀過程中,作者以敏銳的職業目光捕捉到許多極具新聞價值的種種反差。新聞的思想價值就非同尋常了。

引導、組織學生尋找反差,分析作用。

預設反差

色彩,環境:

灰色——綠色

陰暗——明媚

毀滅——新生

殺戮——嬉戲

恐怖——快樂

惡夢——美好

人物

滅絕人性——羞慚自省

死亡——微笑

絕望——憧憬

感情

殘忍——不忍

無恥——反省

遺忘——銘記

歷史——現實

最可怕的是亡國先忘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解決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組討論、發言

同學們找到的種種反差恰恰是新聞的細節,是作者在二戰後14年,在奧斯維辛每天接待數以千計的參觀者的平靜生活中的“發現”,和平年代參觀奧斯維辛所帶給人的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向人們傳達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這則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1.回到色彩的問題,相信大家會替羅森塔爾說出他的答案。

小結:作爲讀者,讀這樣的文字如果沒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對意蘊深厚的文句領悟不深那是鑑賞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夠受到心靈震撼,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那就是與作者一起延續了這則新聞新的藝術生命。

三、拓展思考:今天學習此文的意義、價值?

時間永是流逝,二戰的硝煙也漸漸遠去,羅森塔爾的思考,德國總理的懺悔卻在提醒我們奧斯維辛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請將“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更該……”的句子補充完整,並以此爲開頭寫一段文字,展現你的思考。(200字之內)

預設: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忘記、麻木、逃避……)更該(銘記、反思、直面……)

學生展示

結語:餘秋雨說,人類是需要廢墟的,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樣,人類也是需要奧斯維辛的,沒有傷疤的歷史只會催生新的罪惡產生新的苦難。讓我們謹以這樣的思考紀念400萬在奧斯維辛被無情摧殘的生命。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聞寫作的敘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歷史,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和平。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二)初讀課文,掌握順序

1.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

明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2.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我們不難發現,主體(6-15)參觀苦難,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那麼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3.參觀者腳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明確:恐怖。

(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想想作者爲什麼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通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明確:

(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

(2)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衝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3.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讀一讀並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明確: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繫,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着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過本課,談談自己對於戰爭的理解。

2.觀看與二戰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拉貝日記》,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新聞的內容要素和結構特點;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準確、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新聞寫作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正視歷史,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不要忘記歷史,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養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培養學生準確、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2.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視角;掌握新聞寫作技巧,學會新聞寫作。

三、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

1課時

2、教學策略

圖文情景創設法

取鏡採景法

導學法

強調對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些見證奧斯維辛集中營罪惡的圖片和文字,烘托氣氛,讓學生先動情,爲課文講解奠定感情基調,幫助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課題與作者

1、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邁克爾羅森塔爾。他被一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他爲報紙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一個每天出版的經濟欄目和若干有關體育、週末休閒和科技的欄目。並且有自己獨特的報道風格。本文則在1960年獲得美國新聞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

2、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位於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二戰結束時,整個集中營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金卡、莫諾維採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採用毒氣等各種方法屠殺、虐待囚犯,5個焚屍爐平均每天焚屍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於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高達250萬。1947年被開闢爲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整體感知--動情

以帶問默讀的方式進行整體感知。

主導問題:1、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爲什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記者爲什麼還要去報道,這個題目取得好不好?

明確:①“沒有什麼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瞭解了它很多東西。對於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

②“爲什麼又要寫”--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爲他此時已經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使作者必須爲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③取得好,充滿懸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縱之筆引起讀者興趣。

2、讀了課文之後,你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麼印象?是怎樣感受到的?

明確:恐怖、慘絕人寰。在作者描寫的遊客驚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四)課文賞析--動心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深入賞析課文:精巧的視角、精彩的細節、精煉的語言。

1、精巧的視角

選取一篇普通的短新聞,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它的寫作視角。

新華社電昨晚十點,北京新華路中段一家KTV發生特大火災,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3人傷勢較嚴重。目前,還不清楚火災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調查。

明確:寫作視角是客觀報道、零度寫作。

零度寫作:來源於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1953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寫作的零度》。現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想法,完全是機械陳述。但並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將澎湃飽滿的感情降至冰點,讓理性之花昇華,寫作者從而得以客觀、冷靜、從容地抒寫。多見於新聞寫作。也就是客觀報道。

然後再與本文的寫作視角進行對比。

明確:本文的寫作視角很特別,不同於以往新聞的寫作視角,在客觀敘述的基礎之上還有作者濃烈的主觀情感,突破零度寫作的傳統模式。

弄清了寫作視角後再來看看這種獨特寫作視角下的具體內容,採用取鏡採景法,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攝影師,自己去抓拍鏡頭,體會作者的感情,參觀者在集中營裏看見了哪些東西?他們在看見這些東西時有什麼反應?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表情,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②擁擠的囚犯宿舍--“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③遇難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④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髮指!

2、精彩的細節描寫

課文的細節描寫滲入了作者濃烈的情感,也是獨特寫作視角的深入體現,採用導學法。

①課文中還有好幾處寫到了與奧斯維辛集中營不相稱的事物,如第八段寫到:“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請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種反差和對比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定戰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能開出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麼邪惡不被打倒呢?

②在這裏作者突出的描寫了這個姑娘的形象,“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着”,作者通過這樣的一位女孩要表達什麼?

明確: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着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③課文開頭寫集中營所在地“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結尾又寫道:“這裏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和平的景象。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內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這一切,這樣寫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實乃憤激之言,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作者內心洶涌澎湃。

3.精煉的語言

這則新聞開頭和結尾的語言如散文詩般的優美,新聞主體的語言又不乏反諷和凝練,此處採用導學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品味如詩般的語言:

在布熱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這裏居然

陽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楊樹

婆娑起舞

在大門四周的草地上

兒童在追逐遊戲

在布熱金卡

本來不該有

陽光照耀

不該有

光亮

不該有

碧綠的草地

不該有

孩子們的嬉笑

在奧斯維辛

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這裏

陽光明媚

綠樹成陰

孩子們在追逐遊戲

其次引導學生品味精煉的語言。

①“參觀者默默的邁着步子”,仔細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麼?

明確:參觀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②“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注視着參觀者”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故意把視點顛倒,創設了真實的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

③仔細體會“夠了”二字的情感並說說它簡而味永的作用。

明確:點到爲止,卻餘音嫋嫋,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情感:對受難者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對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的祈望;對和平自由長存的美好祝願,這二字可謂簡而味永。

(五)課文總結

首先學生試總結課文的主題。

明確:①對法西斯殘暴行爲的憤怒控訴。

②對受害者的哀悼,對歷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老師再總結課文。

(六)佈置作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1、觀察身邊的新鮮事,寫一則短新聞。

2、課後觀看一部反映奧斯維辛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並寫觀後感作爲本週的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