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精品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精品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精品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精品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1

導語設計:

同學們請看這副對聯,猜猜寫的是誰。

上聯:寧折不彎一老朽下聯:安貧樂道詩田園

橫批:臨淵自明

很好,有同學很聰明,看到了橫批裏“淵明”二字。梁啓超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陶淵明曾飲酒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曾描繪世外桃源“芳草悽美,落英繽紛”。可見他的筆下,田園是富有詩意的地方,流溢着的另一種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陶淵明,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去感受那都市喧囂之後的心靈皈依。

板書:歸園田居

這堂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學習目標

1、瞭解陶淵明生平及其詩歌內容

2、賞析意象,掌握寫景手法。

3、解讀文句,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淡泊名利的精神

一、介紹作者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是東晉最傑出的詩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朗讀詩歌

1、下面我們來欣賞這首詞的泛讀,把握這首詩歌的節奏和讀音。

2、分別找同學讀。

三、作品鑑賞:

1.找出題眼。

明確:“歸”字是題眼

板書:歸

過渡句:從這個“歸”字,你能得出哪些信息來?

2.自由討論:請同學們逐句分析,解決這四個問題

板書: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1)從何歸

明確:從官場歸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和“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塵網和樊籠指的是?課下注釋是官場的意思。用了什麼手法?比喻。“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什麼之情?極端厭惡。

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官場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誤”字發出了陶淵明無限的人生心酸。這是人生幡然醒悟後的絕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後的箴言。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做官到四十一歲退隱共計十三年,詩中卻說“一去三十年?”對官場厭惡,很是煎熬,度日如年。我看到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說明我們是在快樂的心情下學習的,對不對?“久”誇大了的數字,說明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爲何歸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和“守拙歸園田”、“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入仕?作者是一名男子,男子需要養家生活,可作者又是有着大濟蒼生理想的人,但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守拙歸園田:拙→原始的本真的,守住愚拙,這裏的愚拙是指固守住節操,不隨波逐浪。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八面玲瓏,詩人不喜官場的勾心鬥角,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

也正因爲如此,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和池魚。“戀”、“思”,擬人。顯示他對自然無比留戀,渴望迴歸自由的生活。

(3)歸何處

明確:田園寫景手法:白描、遠近結合、視聽結合、動靜結合

“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

方宅十餘畝,說明空曠,草屋,簡陋。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蔭:名詞用作動詞,遮蓋。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可見生活的環境幽雅美麗。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感覺和諧寧靜。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煙、村莊都是作者看到的,因此是遠近結合的手法。“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人聽到的,讓寧靜的鄉村更顯迷濛與幽靜,以動襯靜,純樸、幽靜的田園景色與虛僞欺詐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描寫方宅、草屋的時候,詩人平淡質樸,不加任何修飾,卻極爲精練自然,這個手法,叫做白描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4)歸後感

明確:舒適,自由,愉悅

“虛室有餘閒,戶庭無塵雜”和“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過渡總結:詩人從一個“歸”字出發,我們可以捕捉到四個有效信息,從何歸、爲迴歸、歸何處、歸後感出發,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對官場產生了厭惡之情。

四、自由討論

陶淵明隱居是消極避世還是明哲保身?

明確:詩人隱逸情懷與時代背景相聯繫

過渡句:陶淵明的初心是救濟天下,但是由於時局影響,只能被迫歸隱田園,這種歸隱是出於無奈。這節課我們學習完了,進行內容小結。

內容小結:

1、思想感情:

本詩描述了詩人從官場迴歸農村後賞心悅目的田園生活,表達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2、表現手法:①比喻、擬人②白描、視聽結合、遠近結合以動襯靜

五、賞析

學生齊讀詩歌,聽歌曲《歸園田居》談感受

過渡句:陶淵明的詩歌清新自然,樸素平實,如果我們把它譜寫成曲子,又會是什麼感覺,接下來我們聽一下《歸園田居》。

結束語:在這節課快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君子固窮守園田,豪華落盡見真淳”,願大家像陶淵明一樣,堅持本心,做一個智者。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2.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3.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2.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二、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四、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陶詩《飲酒》、《桃花源記》導入。一提到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我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說出名句嗎?《桃花源記》裏,詩人爲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體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純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一》,體會他超凡脫俗的品質和歸隱田園後閒適愉悅的心境。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爲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內容

1、要求大聲朗讀,並讀準字音、節奏。老師巡視。

2、指名朗讀,師正音:羈、拙、蔭、曖曖、樊

3、老師指導朗讀斷句。大家知道四言詩的朗讀節奏是二二式,那麼五言詩的朗讀節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那麼“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怎麼讀呢?大家試一試來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4、學生齊讀。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裏)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塵網羈鳥池魚

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分組討論:

⑴詩人選取哪些意象描寫田園?展現了田園怎樣的風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

⑵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⑶你能否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出來?

(連續追問,啓發和鼓勵學生)、(採用讀一讀,指名讀,齊讀的方式)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示例:

這是你夢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綠,夾有粉紅與雪白;遠有村落、炊煙和桑樹,淡淡的蒙朧中透出一股綠意。草屋前後,榆柳在和風中搖動枝條,自得其樂;桃李在豔陽下自由開放,輕鬆自如。田野遠處,村落隱隱,炊煙裊裊,深巷狗吠,桑樹雞鳴,寧靜恬適,幽邃深遠。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有那些“往來耕作”,“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之人,在這片遠離塵囂的田野上,自然相處,和諧生存,是那樣平和安定,舒適自足,生機盎然。歡迎您與我共來暢遊此地!

4、討論:爲何而歸?

教師補充介紹陶淵明此次辭官回家的經歷。(陶淵明,東晉時期文學家。名潛,字元亮。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時官時隱,舉棋不定。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爲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爲形役”爲“形爲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七)總結全文(列板書)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璞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完成《金牌教程》上有關練習。

3、小作文:

(1)、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2)陶淵明歸隱之我見。

要求: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瞭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浮沉世俗的淘洗後人性的迴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並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薰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教學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以前學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誰?

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裏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着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麼,在現實中,陶淵明嚮往的居處是怎麼樣的呢?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爲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爲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詞

1.學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拙(zhuō)、畝(mǔ)、蔭(yìn)、曖àì、吠fèì。

2.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3.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韻:氣質,本性;羈鳥:籠中鳥;拙:愚拙;蔭:遮蓋;曖曖:昏暗、模糊;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爲自然界,又可理解爲田園生活。

四、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五、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開頭八句。

概括敘述了自己從出仕到歸田的緣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餘畝”至“雞鳴桑樹顛”八句。

對田園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戶庭無塵雜”以下四句。

對歸返田園生活的總結和讚美。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六、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爲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爲何歸來?

明確:

(1)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養家生活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

1、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2、徹底悔悟。

3、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2)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裏面的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結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4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 正確解讀詩歌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引導法,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學習。

2. 通過討論,對詩歌意象進行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家園,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這個代名詞緣自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記》,在這篇美文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寧的社會。那麼這麼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世界是源自於哪位大家之筆呢?沒錯,就是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經陶淵明筆下流出便成了人類文明共有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陶淵明以及他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再來欣賞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學魅力。

二、知人論世

1、回顧初中所學習過的出自陶淵明筆下的詩文。

(《歸園田居其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2、通過圖片猜詩句的形式再次回顧所學詩文進入詩歌情景的學習。

(其三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飲酒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花源記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五柳先生傳的“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3、通過資料補充完整的形式將陶淵明的介紹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

東晉時期傑出的的詩人,他的詩情感真實,詩味醇厚,語言清新自然。他開創了田園詩,爲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淵明被後人稱爲田園詩人。(補充)同時陶淵明還有一個稱號,大家知道是什麼嗎?(隱逸詩人)一直在官僚與隱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歲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後又出來做官,但時間都不長,直到41歲時,他才擔任彭澤縣令,在任僅八十餘天,就辭官歸田,直到63歲去世,再也沒有出來做官了。試問:陶淵明歸隱後真的快樂嗎?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首詩——《歸園田居》,一同追尋他的心路歷程。

三、誦讀指導

齊讀,糾字音,指導、提醒把握五言詩的節奏後再次誦讀。

(拙zhuō、蔭:Уìn)

四、文本解讀

1、疏通字詞(先請學生回答以下加粗、較爲難以理解的字詞,老師再做補充)

(適:適應,迎合;韻:氣質、本性;羈鳥:籠中鳥;拙:愚拙;蔭:遮蓋;曖曖:昏暗、模糊;依依:輕柔緩慢地上升;墟: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爲自然界又可理解爲田園生活)

2、解題

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好比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傳達或者暗示許多有效信息。從題目當中我們看出此詩的詩眼是什麼?明確:“歸”

3、由題目可知“歸”字是詩眼,是明示的條件,但“歸”字之下還有許多暗含條件,而這些暗含條件向我們展示出了下面四個問題:

“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問題:從何而歸?

明確:從塵網中歸,塵網指官場,污濁、混濁的官場。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此處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塵網與官場中有什麼相似的特點?

明確:比較束縛。(對人的本性具有約束作用)

詩句中還有其他詞可以反映他從官場中歸來的嗎?

明確:樊籠。

從這兩個比喻句中可看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問題:“爲何而歸”?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本性愛田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

(小結: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性的同時用羈鳥、池魚指代自己,說明由於官場的黑暗、污濁、腐敗使得自己失去了自由的本性,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爲獨善其身。)

作者在官場當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本性,所以使得作者對怎麼樣的生活?田園生活

作者嚮往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作者歸向了何處?歸去如何?大家相互討論下,找出描寫歸後生活情境的句子並加以賞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確:歸向園田,詩人歸隱後是快樂自足的。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學生自由發揮)

藝術手法:遠近結合 以動襯靜 白描 情景交融

幻燈片顯示:

愛丘山 所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遠人村、墟里煙 由近及遠

歸園田 所聞:狗吠、雞鳴 白描

以動襯靜

落塵網 所感:無塵雜、有餘閒

情景交融

樊籠→自然

總結:全詩以追悔始,以慶幸終,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田園”“復得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的表達了對山林隱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4、拓展探究

問題預設:有人說陶淵明的歸隱是志趣高潔、潔身自好的,也有人認爲他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的隱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淵明,你會怎麼選擇呢?

總結:學習陶淵明對於今時今日的人們能來說我覺得最大的意義不在於他的選擇,而在於他的捨棄,他選擇了歸隱,也就捨棄了名利;選擇了歸隱,也就捨棄了富貴;他能在渾濁的現實中追求自己的原則;能在一塵不染的現實裏關照自己的本性;能夠“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能夠“不以躬耕爲恥,不以無財爲病”,這一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需要足夠的勇氣,足夠對自己的真實,足夠獨立思考的精神,足夠獨立人格的支撐才能夠做到的。所以,無論時代怎麼改變,世事怎麼變遷,陶淵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樸詩作都不會褪色,他一直是並永遠是永恆的經典。

5、佈置作業

默寫《歸園田居(其一)》。

以你們聰明及日常的積累爲畫筆,豐富的想象爲顏料將詩句中美好的田園風光描繪出來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的背景知識及作者陶淵明生平。

2、掌握詩歌的節奏劃分方法,背誦並默寫古詩。

3、瞭解古詩思想內容,學會做人,讓學生能夠了解並欣賞陶淵明“率性自然、不趨炎附勢”的高潔作風。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內容大意,領悟詩歌的意境。

2、背誦並默寫詩歌。

教學難點:

聯繫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學生想象力,再現詩歌畫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同學們聽完這首歌會想到什麼景象?那你們是喜歡生活在喧鬧的城市呢?還是有青山綠水圍繞的地方呢?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古詩,這個作者就獨愛田園生活。我們這節課就來看看作者爲什麼喜歡田園生活,他的田園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桃花源記》麼?課文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人人勞動、和睦相處、安寧幸福、自給自足、豐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會)這反映了陶淵明內心渴望這樣的社會,那麼陶淵明生活在怎麼樣的一個社會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於官場的黑暗,“不爲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爲“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整體感知

1、默讀,找出拿不準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3、自行朗讀,劃分節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爲不善勞作,豆田裏長滿了草。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着鋤頭回家。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溼了我的衣裳。沾溼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4、解讀文本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明確:(1)官場(2)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3)田園(4)他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子呢?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爲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爲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5、齊讀,解讀文字。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晨興:早起。理:治理。荒穢:雜草叢生。帶月:頂着月亮。荷鋤:扛着鋤頭。道狹:道窄。沾:沾溼。但使:只要讓。願違:不違背自己的意願。

四、合作討論

下面我們小組合作討論以下幾個問題,咱們一起來挖掘蘊含在詩歌裏的思想感情。

1、陶淵明會農活嗎?你從哪看出他會或者不會的?

(不會。從“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據可靠記載,陶淵明確實不會。)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淵明的辛勞之情,你又是怎樣看出來的?

(頷聯和頸聯。早出晚歸理荒穢,耕作環境又不怎麼好,加上自身不善農事,是多麼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農活的心情怎樣?你又是怎麼看出來的?

(心情是樂意的,愉悅的,閒適的。我們似乎可以從“帶月荷鋤歸”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詩人,肩扛着一副鋤頭,穿行在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的月夜歸耕圖啊。)

這一句中,哪個詞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帶月。“帶月”有點睛的作用,一個“帶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勞苦疲倦席捲而光了,我們甚至可以領會到他那時月下漫步歸家的舒暢愉悅心情。)

4、那麼爲什麼在這樣的境況下作者還會有這樣的心情呢?“但使願無違”一句中,他不想違背自己的什麼意願呢?(請同學們聯繫之前老師給你們介紹的(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爲五斗米折腰”強。我雖然很辛苦,但只是身體疲勞,可我心靈得到了自由與快樂。表現詩人自然樸實風格。)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個性率真自然,喜歡安寧平靜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氣節的人。)

五、佈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歸田園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2、自選一角度(如語言、意象、意境等),賞析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3、背誦和默寫《歸田園居》(其三),朗讀《歸田園居》組詩。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以“歸”爲線索,背誦課文。

2、根據意象,描繪畫面,體會意境。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樂趣。

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歸園田居其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表現曹操博大胸襟和求賢若渴的心情的句子是哪句?

生: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危機局面層出不窮,曹操以他博大的胸襟,廣納賢才,機智出招,化解危機,在亂世中打出一片天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社會無比黑暗的魏晉時期,他放棄了不易得來的彭澤縣令,帶着與衆不同的清新和曠達,去尋回一方心靈的淨土。這個人是誰呢?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他的作品,請同學們看圖猜句。

生:第一幅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第二幅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第三幅圖——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芳草悽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第四幅圖——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從所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不願過榮華富貴的達官生活,而是希望歸隱桃源,過着自耕自種、怡然自得的生活。今天我們進入《歸園田居》其一,來感受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

板書:歸園田居陶淵明

活動2【講授】分析課文

請個同學起來介紹一下陶淵明:PPT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注意節奏。

全班齊讀歸園田居

請同學們注意屏幕上紅色的字的讀音:羈、蔭、曖曖、吠、樊

教師範讀

請同學們齊讀,讀出感情。

很好,這次讀得比上次讀得有感情多了。

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好比人的眼睛,所謂眉目傳情,那麼大家認爲《歸園田居》這個標題主要是寫哪個字呢?

生:“歸”。

板書:歸

也就是說“歸”是題眼,讓我們以“歸”爲線索,思考作者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詞語或句子。現在把時間留給大家。

生起立討論。

搶答。

1、思考好了嗎?好,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從何而歸,請用原文告訴我。

生: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就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具體從何而歸?

生:塵網、樊籠。

那麼塵網和樊籠比喻什麼?

板書:塵網、樊籠——官場

生:官場

很好,那麼作者爲什麼要用塵網、樊籠比喻官場?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作者對官場的厭惡。

2、爲什麼而歸?找到原文中的詩句。

生: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誰來談一談?

生:羈鳥、池魚——自喻

板書:羈鳥、池魚——自喻

戀、思——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韻、性——

歸向何處?

用具體的詞語來說,回到哪裏去了?

生:園田

板書:園田

歸去如何?

生: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哪兩句?

生:就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愉悅、欣喜

板書:心情:愉悅、欣喜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面讓作者心情如此愉快呢?我們一起來把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讀一下。朗讀。

生: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作者通過哪些意象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生活呢?

生: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狗、深巷、雞、桑樹

意境:恬淡、和諧、寧靜、優美

活動3【活動】課堂活動

接下來的'時間,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這幅田園生活圖,前三組的同學描寫“方宅十餘畝……桃李羅堂前。”後三組的同學描寫“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每組選取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完成,其餘同學在作業本上完成。

學生互評

教師補評

最後讓我們再次感受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樂趣,請大家圍繞“歸”這個字眼,反覆誦讀,爭取當堂能背誦。

請一個同學起來試着背誦全詩。

全班背誦

學生代表總結

教師總結

活動4【導入】佈置作業

作業:

1、默寫

2、面對困境,屈原選擇了投江,曹操卻銳意進取,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你如何看待他們的選擇,你是否贊同陶淵明的歸隱?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在陶淵明的詩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幫助學生了解陶淵明的詩風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從教材的編排上看,本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一課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且他的其他詩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會出現,如《飲酒》、《五柳先生傳》等,加之陶淵明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大,特別是以王維,孟浩然爲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與陶詩風格一脈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詩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屢次出現。所以,幫助學生讀懂本詩,教會他們賞析陶淵明詩歌的方法就顯得尤爲重要。其次,從這首詩歌本身來看,陶淵明詩風中的樸實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詩中表現突出,字句淺顯而頗有情趣,可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藉機作進一步拓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陶淵明的生平情況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過程和方法:

1)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熟練地背誦並默寫詩歌。

2)通過合作探究,品讀詩句,賞析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的隱逸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潔的情操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難點: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教學策略】

1.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感知慾望,注重誦讀。通過引導學生反覆地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詩歌的'語言特色,領悟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3.設計一些有一定開放度,能讓學生自由發揮的題目,引導學生鑑賞這首詩。

【教學準備】:

學生: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理解詩歌。

教師:蒐集課堂需要的圖片;課文朗讀音頻;製作成PPT課件用於課堂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預習指導】

①.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和詩歌特點

②.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③.結合註釋和有關資料,理解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走近作者

1、課件展示陶淵明採菊圖,引導學生聯想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進而一起背誦七年級學過的陶淵明詩歌《飲酒》。課件展示《桃花源記》有關圖片,引導學生聯想背誦相關語句。

2、回顧舊知,識記陶淵明的相關文學常識。(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3、學生交流蒐集到的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課件展示背景資料——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學生聯想背誦有關詩句

1、看圖聯想詩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溫故知新

2、知人論世,瞭解背景,爲理解詩歌做好鋪墊

二、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兩遍,邊讀邊結合詩意劃分詩歌節拍。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讀出節拍。(教師提示:五言詩節拍爲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學生個別朗讀。(糾正或強調字音:穢huì荷hè長zhǎng沾zhān)

3、聽詩文範讀。(課件同步顯示朗讀節奏劃分)

4、配樂齊聲朗誦。

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三、小組合作,讀懂詩意

1、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學生上臺展示,同步用投影顯示其譯文,臺下同學邊聽邊看)

2、請分別用4字短語歸納每兩句的內容。

(參考歸納:種豆南山——整天勞作——夜歸情景——表明意願)

3、再齊讀詩歌。

(指導學生把解釋忘掉,詩懂了就把解釋忘記,解釋是柺杖,你以後用到陶淵明這首詩時,不要用解釋來說,用他的詩句來說。)

1、學生研讀詩句,和小組成員積極討論

2、師生互動交流

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四、想象品讀,讀出意境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1)屏幕出示參考示例:月下歸耕圖及配圖文字

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

(2)、學生交流討論,推薦代表全班展示。

2、細讀感悟:結合詩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剛纔頭腦中展現的畫面談談你的理解。

用“我從讀出了(感受到了)”句式來表述。(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示例1:我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讀出了詩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但詩人不以爲苦,反而很享受這勞作的樂趣,“帶月荷鋤歸”這句詩含蓄地寫出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我們好像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岡之後,心滿意得地扛着鋤頭,哼着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學生邊聽邊想象,小組交流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讀詩歌,體會感情

幻燈片出示如下問題,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師巡視指導。

1、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給你們怎樣的感受?

2、現實生活如此清貧的陶淵明,居然沒有絲毫抱怨,也沒有對官場的留戀,反而在詩歌中隱去了現實生活的艱難和困頓,將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寫的如此美好,這是爲什麼呢?種種原因歸結爲一句話,寫在詩歌中,你們找到了嗎?

3、“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補充《歸園田居其一》幫助學生理解)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學生合作探究

2、師生互動交流

六、當堂背誦,積累昇華[屏幕出示]比一比,誰背得快。

方法指導:事件——所見——所感學生背誦

詩歌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潛能

七、

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默寫全詩,同桌交換評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歸園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3、課外閱讀《歸園田居》組詩,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怡然自得的歸隱生活。課後完成讀寫結合,實現知識遷移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解讀山水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作者歸山水田園前的心境,解讀作者形像。

3、簡單瞭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山水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作者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課文。《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學習作者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開創了山水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山水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山水田園的作者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課文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誦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鑑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作者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作者對官場的什麼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打開優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說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爲何而歸?

(1)山水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山水田園爲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繫山水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山水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同學自由發揮)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閒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鬆、平和、喜悅之情。

5、詩中用了什麼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動靜結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着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徵。描寫景物採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作者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餘畝”,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作者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作者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爲“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二課時

七、品讀、探究

學習《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另外四首詩,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瞭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課前印發詩歌資料,發給同學閱讀學習)

1、出示四首詩歌內容(多媒體2)。

2、同學分組研讀四首詩歌,準備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研讀重點由同學自己確定,或內容情感、或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窮巷寡輪鞅

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註釋】

①野外:這裏指農村。人事:人際交往,這裏主要指與官場的來往。

②輪鞅(yāng):鞅是拉車的皮帶,這裏指車馬。

③塵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撥開野草。

⑤我土日巳廣:我開墾的田地一天天在擴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

②,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①南山:指廬山。

②興:起牀。理荒穢:即除雜草。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

①浪莽林野娛

②試攜子侄輩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壟間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一世異朝市

⑧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註釋】

①去:離開

②浪莽:聯綿詞,廣大貌

③試:這裏作副詞用,初也,偶也,轉意爲“偶爾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叢生的雜草荊棘

⑤丘壟:墳墓。

⑥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爲一世。異朝市:市朝變遷

⑨幻化、空無:佛教大乘教派的教義是空,東晉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無宗、本無異宗、幻化宗、心無宗,詩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義解釋,不含宗教色彩。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

①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雞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註釋】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過濾。濾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鄰而成局。多人聚合歡飲稱局。一說:局,曲也,近局指近鄰。

3、同學分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

4、展示某小組學習成果,用點評法研讀《歸園田居(其三)》。

⑴“種豆”,代勞作之事;“南山下”,點勞作之地;“草盛”,雜草叢生;“豆苗稀”,“草”、“苗”對舉,形不善經營之狀,更顯樂此不疲之心。

⑵“晨興”,早起;“理荒穢”,整刈野草;“帶月”,披着月光;“荷鋤歸”,扛着鋤頭回家。三四兩句中,“晨”、“月”對舉,表明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一天勞作的大概情況。尤其第四句,更是寫出了一種漫步田塍、心滿意得的情狀。

⑶“道狹”,道路狹窄;“草木長”,草木牽衣,歸途難行;“夕露”,晚間露水;“沾我衣”,沾溼衣服。從五六兩句我們可以感到山水田園的荒蕪、環境的幽清和夜氣的溼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爲“沾衣”懊惱;“但使”,只要讓;“願無違”,不違背自己歸園田的心願。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卻言“不足惜”,只要“願無違”,從而將自己摒離塵俗、躬耕自食、返歸自然的心志和盤托出。

這首詩語言質樸、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緻融爲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着作者參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作者脫離塵俗迴歸自然的閒適喜悅的`心情。

追問:能否結合《歸去來兮辭》來分析《歸園田居(其一、其三)》?

討論、明確:《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將歸隱時所作,是作者的歸隱宣言,情感激切、興奮,其中所寫山水田園生活是其美麗的憧憬;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歸去來兮辭》中所寫歸隱生活較爲飄灑,浮於現實之上。作者描寫的山水田園生活尤其是農田之事,是作爲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觀上的想象,是並未親歷其中者對之的一種遠距離的關照,是一種審美的描繪,而不是客觀的寫實。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後者是真實的山水田園生活,瀰漫着人間的煙火,人間的生氣。依依炊煙,雞鳴狗吠,所寫景物非常質樸、平淡,營造的是寧靜而不乏生機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於周圍環境中。並且從《歸去來兮辭》到《歸園田居》,作者從理想的雲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現實中的山水田園生活其實並不那麼輕鬆閒適,甚至有些貧乏艱辛(《歸園田居(其三)》)。但《歸園田居(其一)》所構造的寧靜平和的意境氛圍中卻更可見出作者的安貧樂道思想。

5、 小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作者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酒至暢懷,物我皆已忘,日月身邊流。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作者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都包容到他渾厚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瞭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討論、交流:能從《歸園田居》組詩的學習中,談談你所感受到的陶詩的藝術風格嗎?

小結:作者描繪的是常景,抒發的是真情,闡釋的是至理,挑選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作者的藝術情趣,這就是作者一生的藝術寫照。

八、播放山水田園風光的音樂畫面(多媒體3),同學齊讀詩歌收束課堂。

九、佈置作業:

1、仔細品味下列作者的詩句,說說它們在動詞的使用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⑴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⑵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

⑶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

⑷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2、結合《歸園田居》組詩、《歸去來兮辭》《飲酒》,談談你對陶詩感受最深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同時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與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啓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與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與《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

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麼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內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嚮往,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裏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註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瞭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着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與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爲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着“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爲什麼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麼?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麼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爲”)教師指導學生着力挖掘“願”的深層內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爲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爲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後好好體會體會。

五、佈置作業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願無爲”的“願”具體是指什麼?根據學過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10

一、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同時還強調“學好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功夫”。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基於以上兩點。以“讀書”爲基本,讀懂詩歌要表達的意思,讀懂作者的感情,進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關內容,最終達到懂得鑑賞詩歌,去發現新問題,用創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學習語文。這樣,學生的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特別是陶淵明及其詩歌已經是比較熟悉的,對詩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還不是很熟悉,平時考試在詩歌鑑賞題中就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鑑於這一點,本節課還將在意象上引導學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點在於引導學生通過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感悟詩人的感情。學生的認知障礙也正在這一點上,對於詩人這種隱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與課目介紹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爲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2、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

2、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方法和手段

1、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運用“以讀促寫、已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通過“提問題——解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3、探究教學法: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能自主學習的目的。

八、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情境導入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人民對城市的渴望從未減弱過,城市裏有大空間,大世界、大機會、能給人大發展(展示圖片),但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迴歸到田園生活中,那裏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態的圖片(擁擠、繁雜、麻木、匆忙、灰濛濛的天),再展示田園生活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感受詩人的田園生活。

(二)解題

1、根據初中的積累以及同學之間的討論,先了解作者陶淵明: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2、把握詩歌的題目蘊含的內容:

題目的關鍵詞是哪個——歸

“歸往”何處——田園

爲什麼要歸?田園的生活境況如何?

學生討論找出關鍵詞,教師引導出幾個關鍵問題,引領全課。

(三)整體把握文意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自讀課文後,要求根據課文內容用50字左右寫一篇“歸田園居”的讀後感,並推選學習小組代表在班上朗讀。

2、點評讀後感。(包括對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尋找意象,描繪田園生活得畫面,並概括其特點。展示主要內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靜

歸田園村煙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四)深入研讀文本

1、這首詩歌哪些地方有可能會涉及到煉字,請指出並作分析。

明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裏的“曖曖、依依”,猶如淡淡的幾筆水墨,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用字生動形象,卻又很平常,正體現了詩人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體現了詩人平淡的詩風。

2、詩人在抒發感情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同時加以比喻等修辭來表達感情。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就很含蓄地體現了詩人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生活的情感。

(五)質疑解疑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行爲在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奔着公務員去”的時代裏比較難以理解,在準確介紹背景的同時,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對今天的現象予以評價。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學以來能蒐集到的陶淵明的資料,以“我心中的陶淵明”寫一篇不少於600的文章。

2、你對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怎麼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請用300字來闡釋觀點。

板書設計: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靜

歸田園村煙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九、教學後記

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接,內行眼中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着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古典詩歌的鑑賞教學應該以意象、意境爲突破口,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是怎樣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說,作者在具體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樣的情感。瞭解了這些,便能達到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詩歌的意境,是真景物與真感情的結晶體,體悟出詩歌的意境,對其進行深入的品味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本課教學設計,有兩個教學重點:

一是以引導學生體會欣賞詩歌的意境爲重點,力圖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

二是通過《歸園田居》組詩的拓展探究學習,從更深入的層面瞭解陶淵明其人其詩的意義。陶淵明的詩在樸素的語言中蘊涵着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實在值得我們後人深入咀嚼鑑賞。爲此,我設計了以“朗讀、品讀、比較、探究”爲主要學習方法,引領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最後,對陶詩藝術風格的探究,是爲了讓學生拓寬視野,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詩歌,走近詩人,領悟詩人作品的美感。佈置課外作業,有兩方面設想:

一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揣摩陶詩語言的妙處;

二是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繫所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進一步探究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詩作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傑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後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裏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瞭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甦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讚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迴歸後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藉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爲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鑑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爲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爲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鑑賞詩歌,正是要通過揣摩詩句,藉助想象,再現情境,鑑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鑑賞方法

1、鑑賞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