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特點;

2.品味《歸園田居》中的景物描寫,體會田園生活之美。

教學重難點:

品味《歸園田居》情趣和田園生活之美,通過品味田園之美去讀懂詩人對於黑暗官場和混濁社會的厭惡。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PPT展示QQ農場遊戲畫面、農家樂畫面)

問:大家玩過這款遊戲沒有?

偷菜遊戲是近年來風靡全國的一款網絡遊戲。遊戲營造的童話式的田園風光,虛擬的種菜、除草、摘取、收穫等田園勞作,滿足了人們對於理想中田園生活的嚮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種菜,還有的熱衷於農家樂旅遊等,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於田園生活的喜愛,雖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園,但是我現在還沒有聽說過有誰完全拋下城市生活,徹徹底底地投身農村生活的。但是早在東晉時代,有一位詩人,卻拋卻官場,實實在在地投身農村生活。這位詩人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迴歸田園生活之後寫的一首詩《歸園田居》。

(PPT展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聽示範朗讀帶,學生齊讀

2、範讀並正音,請個別同學朗讀,教師引導學生讀時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討論鑑賞

“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歸”,明確告訴我們作者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他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後如何?請同學們根據這三點,齊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怎樣分層次。

1、爲何而歸?

原因有二:

(1)本性愛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爲獨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和“池魚”,是陶淵明的自比,一再說明自己誤入官場,渴望自由,迫切迴歸農村過着自在的生活。這兩句是名句,請同學們划起來。所以詩人決定要“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要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種田園。

2、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小結:第一層歸園之因:寫作者的個性思想,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喜愛。

思考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二層,劃出詩人描寫了哪些田園景物?描繪出了什麼樣的田園生活?怎樣描寫的?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這些都是農村生活常見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恬靜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畫面。在這畫面上,有近有遠,有靜有動,有樸拙自然的趣味。這幅場景讓我想起《桃花源記》裏面的句子,大家說是哪幾句?提示學生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這幾句詩有視覺描寫(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也有聽覺描寫(狗吠、雞鳴),有感覺描寫(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描寫空間順序是從近景到遠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景有村莊、炊煙),描寫手法有以聲襯靜(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板書)

思考:“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虛室”指空房間,怎麼理解呢?

明確:歸隱田園之後,少了一些人際關係,斷絕了與官場上的人員的來來往往,房間顯得更加空靜。“餘閒”少了客套應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無塵雜、有餘閒”中的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閒,自在。《陋室銘》中有一句話非常相似:“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其實這都是在遠離官場、遠離世俗後得到了一種清閒、平靜的生活。這一句是“歸園之樂”的點睛之筆。

思考2:從陶詩中景物描寫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明確:詩人通過對農村平常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說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等。

關於陶詩中情景交融的手法,遊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得很精彩:

從這一段景物描寫中,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鳴,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因爲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創作的時候並不是隨意地攝取田園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遊國恩《中國文學史》

請同學再次朗讀,爭取背誦描寫田園生活的句子。

3、歸後如何?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樊籠”和“自然”分別指什麼?

樊籠,比喻昏庸渾濁的官場,人受到了束縛;自然,指田園,又指自然本性。

悠閒自在的田園生活使詩人有一種愉悅感受:“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像是長久困在籠子裏面,現在總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課堂小結:

思考:有人稱陶爲“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大家說是爲什麼?

明確:“百世田園之主”是說陶開創了田園詩派,“隱逸之宗”是說他嚮往並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園田居》,詩人既寫了自己的田園之樂,也抒發了自己的歸隱之感。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田園風光的優美和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並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歸隱之後愉悅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讀,重點體會文章寫景的詩句,爭取在課堂上背誦這首詩。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紀,中國詩人陶淵明離開官場,歸隱田園,開創了田園詩一派;公元19世紀,美國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羅,也來到一個大湖邊,開始了隱居生活,並將自己的隱居生活經歷寫成了一本風靡世界的書,有沒有同學讀過或者聽說過?老師選取了其中兩個寫景的段落,大家跟我們這首詩對照着讀一讀,看看它們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大家讀完可以分小組討論。

根據同學討論的結果,引出白描與細描兩種不同的描寫方法。

白描:描寫景物的時候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詞語修飾,不矯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體現事物本色美的描寫。陶詩就屬於白描。

細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徵進行細緻深入的刻畫,文字優美細膩,多用修辭。(注意與細節描寫相區分,細節描寫是對文章中細小的環節或情節進行描寫)《瓦爾登湖》就使用了細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顏色變化的描寫,而顏色的變化是非常細緻的,作者用了細描的手法,精雕細刻,深刻細膩,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辭,文字豐富,句子優美,將色彩的變化真實自然地表現我們的面前。

陶詩使用白描,簡筆勾勒出景物輪廓,留給讀者想象空間;梭羅細緻展現,湖水的顏色變化躍然紙上,兩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們學習。

五、作業:

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細描的手法,字數不少於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