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歸園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級語文《歸園田居(其三)》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教學設想

八年級語文《歸園田居(其三)》教案

本課是學生入學後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後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裏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後的詩歌鑑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於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於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採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爲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着去歸納什麼“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啓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爲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後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諡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諡號是他死後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爲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諡”。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曆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幹什麼?(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幹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爲“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裏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裏可引申爲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 ,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爲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麼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爲什麼開頭不提,到這裏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爲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爲夕露所溼。)問:爲什麼要着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願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爲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願,儘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爲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願。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後四句爲第二層,以抒情爲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遊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爲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願,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