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精選12篇)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精選12篇)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1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詞類、句式的特殊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感悟文意,學生互助合作質疑探討重要的文言知識。

態度情感價值觀

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學習重點]

掌握“修、期、次、致、臨”等實詞的多義性,積累文中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品味文中精煉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學習難點]

深刻體悟作者的心路歷程,正確積極地看待生死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知識銜接]

1、解題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爲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2.關於序的體裁的常識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蘭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邪人(現山東省臨沂縣)。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嚴守操節。起家祕書郎,後遷參軍,長史。拜護軍將軍,調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在會稽任內適逢災荒,開倉賑濟百姓。因與上司揚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稱病辭職,從此優遊林下,寄情山水,專攻書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法,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爲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衆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雄逸流動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這種藝術美。論者稱

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蛇”, 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淨,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

4、時代背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爲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遊,稱爲修禊。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列坐曲水兩側,將酒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爲《蘭亭集》,併爲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書法上也稱《蘭亭序》。爲“天下第一行書”。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變法 辛丑條約

[導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釋疑]

1、給下列加線漢字注音。

癸(   )醜    會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

流觴(  )曲水 感慨系之( ) 齊彭殤( )爲妄作

2、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①悟言一室之內 ( )

②趣舍萬殊( )

3、翻譯句子:

(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

(2)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譯:

(3)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譯:

(4)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譯:

(5)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譯:

4、整體感知 梳理思路

(1)從文中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首先介紹了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其語句是 。接着記敘了到會的人物場面: 。再接着介紹了盛會所在地的環境: 、氛圍: 、天氣: ,最後記敘了與會者的行爲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議論,交待了這場“詩會”中詩的由來。先由社會人事的應酬周旋談起,其語句是 ,指出儘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語句是 ,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語句是 ,但是“情隨事遷”的感慨相同,正是這種共同的感慨,引起人們寫詩的慾望,用詩記下這種感慨,其語句是 。

第三段,交待詩作匯成集的目的。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抒發看古人之詩的感受及受到的啓示,其語句是 。第二層交待將詩成集之目的,其語句是 。

[合作探究]

1、本文第1段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蘭亭盛會的?

2、這次盛會讓作者他們“信可樂也”,“樂”在哪些方面?

3、讀第2段,用課文原句或自己的話概括第2段所議論的問題。作者爲什麼“痛”?

4、讀第2段,作者抒寫宴集後的感觸,抒情基調由樂轉悲,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訓練操作 反饋矯正]

1、解釋 “之”的意義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

(4)夫人之相與( )

(5)及其所之既倦( )

(6)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2、解釋劃線詞語:

(1)修禊事也( )

(2)俯察品類之盛( )

(3)所以遊目騁懷( )

(4)足以極視聽之娛( )

(5)夫人之相與( )

(6)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7)死生亦大矣( )

3、指出特殊句式類型:

(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

(2)引以爲流觴曲水( )

(3)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

(4)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5)當其欣於所遇 ( )

(6)死生亦大矣。( )

[拓展延伸]

由“死生亦大矣”,談談你對生死的看法?

[學習小結]

第二課時

[自學釋疑]

1、解釋劃線詞語:

(1)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 )

(2)齊彭殤爲妄作( )

(3)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4)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於: )( 斯: )

2、指出特殊句式類型:

(1)不能喻之於懷( )

(2)亦將有感於斯文( )

(3)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

羣賢畢至: 死生亦大矣:

一觴一詠: 極視聽之娛 :

齊彭殤爲妄作: 一死生爲虛誕:

流觴曲水: 遊目騁懷:

[合作探究]

1、第3段,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爲感情基調,那麼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觀?結合文本或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

[訓練操作 反饋矯正]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

2、與“信可樂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3、與“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以”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足以極視聽之娛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4、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

譯:面對着歡樂的事,頃刻之間就成爲過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譯: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也是虛妄的。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譯:人與人相交往,很快就度過一生。

D.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譯:後人看待我們今天的人,也要根據我們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況。

[拓展延伸]

你做爲“後之覽者”,讀了此文,有什麼感觸?

[小結]

[課外閱讀]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蘭亭集序》賞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書的《蘭亭集序》爲“天下第一行書”,又因史上衆多的真跡傳說故事,這篇行書真像蛟龍般飄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書法藝術領域裏享有的神聖地位,《蘭亭集序》的內容思想也爲古今書評家們所讚賞推崇,字裏行間流露的哲學思考深沉而灑脫,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涼的感慨中卻有力地表達出對生命的執着眷戀,實爲魏晉文學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秦漢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經濟相對萎縮,東漢以來的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與這種自然經濟相適應,分裂割據、各自爲政、世代相沿、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佔住了舞臺的中心。社會變遷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現,是佔據統治地位的兩漢經學的崩潰,煩瑣迂腐的經術在時代動亂和農民革命的衝擊下終於垮臺。代之而興的是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抑了數百年的各種思潮紛紛涌起,同時已在中原有相當基礎的佛教也對士人產生深刻的影響。這樣,一種思辨的、理性的哲學精神被重新發現,思想上的自由給文學帶來清新的氣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正是這種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時間地點事由,緊接着描繪周圍的自然風光。王羲之的筆下,會稽山充滿了生機:溫暖的暮春,崇山峻嶺如披着嫩綠絲綢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腳下歡快地流着。這一切生命如此活潑昂然,人在其中,一觴一詠,彷彿也融入了會稽山。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對作者的影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與人平等的生命,自然與人和諧同在。

作者由身邊的景色聯想到作爲萬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此時作者已不是着眼於具體景物的表現了,而是主動地去親近自然,表現自然。神思徜徉於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絢麗多彩的自然生命裏,作者的個體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對話,當中所產生的驚異、快樂、陶醉使得作者彷彿感受到了此時此刻的珍貴,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重量。

作者在這裏以哲學家的視角直指生命的本質,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來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生命如何絢麗都逃不過死的悲劇終極處境。那麼,是不是就應該如老莊所言,消極無爲,是不是應當信奉讖緯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壽和長命等量齊觀?

王羲之給出了否定的回答:雖然生命總會走到終點,但有的人活着碌碌無爲,甚至有害於人;有的人活着卻轟轟烈烈,隨心所欲,這樣的生命也許只是廣袤的宇宙中無限渺小的一顆塵沙,但依然有它的價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詩中說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王羲之以文章爲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們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們“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能引起後人的共鳴,能跨越時空找到知音,這就是寫文章的前人生命價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塵世並非已毫無痕跡。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在人還活着的時間裏,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在無限的死去的時間裏,生命的價值將通過後人彰顯。這種入世的哲學分明帶着儒家學說的影響:擯棄虛無,不讓生命輕易流逝。然而這種入世與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區別的:儒家以天下爲己任,多少帶着功名和集體的羈絆,而《蘭亭集序》的入世卻是以生命意識的覺醒爲依託,強調個體的存在價值。

此時再回頭去看,作者對自然風光的描寫和對宇宙的放懷思考實際上是在展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認爲這樣的人生纔是有價值的:與朋友親切地交談,擺脫塵世瑣事的侵擾,親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飛精神,追逐心靈的自由,盡情享受生命。

《蘭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書般,接納道家的自然和諧,卻不流於虛無飄渺,不像草書般洋洋灑灑漫無邊際;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學,卻使個體從中解放出來,多了可貴的自由,不至於嚴謹木訥如楷書。飄逸與力度的完美結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蘭亭集序》的精髓。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樂”的原因。

2、通過反覆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的“樂”。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樂”的原因。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體會其樸素精練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播放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連唐太宗都讚賞不絕。此文爲什麼又被稱爲‘文中上品’呢?它爲什麼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爲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進作者,瞭解背景

學生分享交流蒐集到的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內容。

2、字音辨識

放錄音,聽錄音,糾正字音。

3、朗讀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根據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4、瞭解內容

明確:此兩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1、迅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集會的?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覺

2、作者參加集會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明確:快樂。“信可樂也。”

3、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爲“五樂”,你能找出並加以總結說明嗎?

明確:五樂——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1、找出課文中,是如何描寫景美的?

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2、作者這些寫景狀物的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精煉優美、樸素清新

3、另外,文章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體現出語言的什麼特點?

明確:言簡意賅

(五)拓展延伸

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六)課堂小結

有感情的齊讀本段,體會作者“樂”之心情。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爲何而“痛”?又爲何而“悲”?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章寫景言情時的重點文言詞語,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標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賞文學之美

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領悟文化之美。

教學重點:

文本的情感脈絡與滲透的生命價值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痛”與“悲”

教學方法:

朗誦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背景音樂、《生命的感動》視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情境創設:

背景音樂《平湖秋月》,課件背景,高天,蘭亭課題

01

導入:播放視頻《生命的感動》

剛纔視頻的標題叫《生命的感動》,畫面中的無臂少年叫劉偉,他用雙腳演繹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麼死,要麼精彩的活着”讓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這樣一個人,在一次蘭亭集會上,藉助一篇序文,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審視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蘭亭集序》。看看他眼裏的生命及對生命的思考。

02

誦讀,體會文本之美

1、疏通字詞字音,大家預習過課文,是否還有誦讀或者字詞句特別理解困難的地方。

2、《蘭亭集序》全文只有324個字,可是預習中我們會發現,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變化?找出關鍵句,簡單講解(板書:樂痛悲)

3、王羲之爲我們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學願意用你的聲音爲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注意情感變化,學生範讀。(配樂)

03

品讀,“蘭亭之樂”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訴我們蘭亭修禊,信可樂也。蘭亭之樂,樂在何處?

爲讓大家理解文本,老師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活動。

活動1:女生讀一二段,男生在句號後加“信可樂也”

品味樂在何處?

找到所寫內容共同點:充滿生命的活力(板書)

04

品讀,“蘭亭之痛”中審視生命的無奈

師: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風中,王羲之遠望高山,近觀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萬物充滿生機與活力,真是一件樂事,就如今天我們有緣相聚在這個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共享蘭亭之美,信可樂也。可是下課後呢,再以後呢?美好就只能在回憶裏。王羲之從生命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於是有了“痛”。下面我們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來品味“蘭亭之痛”

活動設計2:填句

歸納: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於是產生了痛感。

明確: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過程的短暫,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況修短隨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長短的被動,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終期於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結局的悲劇,於是產生了痛感。

師:面對滿眼充滿生機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暫,長短的被動,結局的悲劇這些無奈的現實,不禁“痛”從中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板書:生命的無奈)

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

05

品讀,“蘭亭之悲”中領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聲“悲夫”讓我們頓時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爲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接下來,我希望大家聯繫前後文,認真思考討論“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動3:研討

王羲之爲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

明確:爲誰而悲?昔人、時人、後人

悲什麼?生命的短暫,生命的困惑

緣何而悲?(社會政治背景)

悲的結果怎樣?留下美文“故列敘時人———”。齊讀

小結:其實在老師看來,“悲”字的構造告訴我們,非心所願即是悲,違背心願,故而傷心,想青春永駐,可朝如青絲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暫,可又無可奈何,大家想想,無論古人今人來人,哪個人心中不藏有這樣的困惑,這樣的傷悲呢?(板書:生命的困惑)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4

教學目標

1、掌握“次”、“修”、“與”、“因” 等重要的文言詞語;積累一些寫景的句子。

2、提高誦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語感;學會比較,質疑與思考。

3、體會認識作者的人生觀,提高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構,提高誦讀能力。

3、領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想

1、如此美文,誦讀至關重要。準備高雅的古琴、古箏曲《高山流水》配樂誦讀。

2、通過聯想、比較的方法,來闡釋文體、積累詞語、拓寬視野。

3、多媒體配合。

背景資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琅邪(今山東臨沂)。初爲祕書郎,徵西將軍庾亮引爲參軍,累遷長史。後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復授護軍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世稱王右軍。原有集10卷,已佚。張溥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爲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樑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衆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採衆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說他的書法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爲書聖。

2.關於王羲之的逸聞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山東臨沂)人。著名書法家,亦能詩文。郗鑑派人到丞相王導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後都顯得拘謹,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東牀上,毫不在意,於是被選中。《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此正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個老大娘賣竹扇,就在竹扇上寫了五個字。結果扇價驟增,人人爭買。過了幾日,老大娘又拿扇來,王羲之笑而不答。《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爲五字。老姥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寫《黃庭經》,換取山陰道士的好鵝。何法盛《晉中興書》:“山陰道士養羣鵝,羲之意甚悅。道士雲:‘爲寫《黃庭經》,當舉羣相贈。’乃爲寫訖,籠鵝而歸。”按,《晉書·王羲之傳》說王羲之寫的是《道德經》。

有人把王羲之《蘭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詩序》,又把他與石崇並論。王聽說後頗有喜色。《世說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謝安共登冶城,王舉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於政務,批評當世的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謝卻有高世之志,反對其說,認爲秦二世而亡,並非清談所致。

許詢就宿于丹陽尹劉候處,牀帳新麗,飲食豐美。劉、許兩位名士樂此安逸,言語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譏諷說:“如果上古高士巢、許通稷、契,當不會有此類話。”二人聽了都有愧色。

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後對哀樂很敏感,與親友別,常數日不快。羲之謂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樂陶冶性情。《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王徽之放達不羈,在官而不理政務。有次桓衝叫他料理官務,他卻拿着藥悠閒地看西山雲氣。

王徽之非常喜愛竹子,以至認爲不能一天沒有此君。《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說新語·簡傲》亦載:“王子猷愛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書法,尤以行草擅名。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亦能詩文。王獻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弔喪,取獻之琴彈,因悲傷而弦不中調,便將琴摔在地上,嘆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徑人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二)背景資料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初渡浙還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這天天氣很好,名士們分坐在溪水兩旁,飲酒賦詩。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爲《蘭亭集》,併爲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一篇“興於詩敘”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寫得既遒媚,又飄逸,各個字勢縱橫變化,如花亂飛,但轉左側右,無一處相牴觸,好比以線穿珠,大小參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別是「之」字,寫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樣子,達到藝術的多樣與統一。

王羲之寫這篇敘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爲太宗所得,尊爲「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歐陽詢、褚懷良等臨寫了幾本。 被呼爲「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裏,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着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羣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敘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爲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敘》亦在與衆人宴樂之後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分離訣別更容易使人傷懷!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重的“修短隨化”的消極情緒,但作者能夠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這在東晉老莊思想氾濫的時代是較爲難得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三)關於文體特點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一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種什麼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說的序,是一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敘”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後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於這一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說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敘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並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於前,整部書則序於後,直到樑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後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後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敘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說:“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說,“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爲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後”。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於唐代,時稱“題某後”或“讀某”,如李翱的《題燕太子丹後》、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爲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於“序跋”之序,但它並沒有緊緊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啓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讚歎的。

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係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爲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遊、道惜別爲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爲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一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爲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干系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關文化常識

流觴曲水:古人的一種遊藝項目,衆人坐在環曲的溪水邊,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動,停於某人處,即取而飲之,或吟詠詩賦來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種風俗。於三月第一個巳日(上巳日)歡聚水濱,歌舞娛神,祈禱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許多文人名士藉此機會,歌舞歡宴,遊春享樂。禊,祭祀的禮節。

彭殤:指生命的長短。彭,彭祖,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活了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詞句:“映帶左右”、“一觴一詠”、“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會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一代地方。

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其中有些詞語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成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遊目騁懷、世殊事異、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學過程

(一)通過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導入課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麼狀態下創作出《蘭亭集序》的嗎?

2、由書法美來領略文采美。

(二)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1、朗讀

2、評價。(讀得好不好, 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關鍵在 :準確與流暢;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樂,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師範讀。

1、提出思考題:分別用一個字(詞)來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師範讀。

3、播放錄音帶。

(四)揣摩鑑賞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個詞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尋找)

明確:樂

2、哪些東西信可“樂”呢?

明確: 景——美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水)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天)

人——賢—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事——雅— 一觴一詠

3、聯想、比較、拓展:

① 引入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② 兩人同寫暮春江南,景物特點有什麼不同?

明確:丘遲之景,勃勃生機,活潑熱烈。意在喚起身處北方的陳伯之的思鄉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脫俗之韻。

③ 講到“人賢”,引入劉禹錫《陋室銘》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賢人(賞心悅目,良辰美景)。

4、學生試背第一段,教師示範背誦

5、朗讀第2段,用哪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痛

6、“痛”在何處?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談玄悟道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歸隱山林 情隨事遷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

7、引入范仲淹《岳陽樓記》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較他們的精神境界。

8、學生試背第二段,教師示範背誦。

9、學生朗讀第三段,用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悟

10、有人說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極的情緒,如文中有 ,

爲證。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悟”出了什麼?)

明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否定“老莊”的背後是對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稱爲“書聖”,他是有所作爲的)

11、學生試背,教師示範背誦。

(五)基礎知識(字詞)的教學穿插在文本鑑賞之中,但可注意讓學生聯想舊知識,閱讀工具書。如:

修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核舟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茂林修竹 《蘭亭集序》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過秦論》

因河爲池 《過秦論》

不如因善遇之 《鴻門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燭之武退秦師》

因寄所託 《蘭亭集序》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形態 《核舟記》

現在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陋就簡,因材施教等。

(六)聽錄音:

1、再次體會文本內容

2、配樂,同學們邊讀邊背課文

附: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樂 人賢

事雅

痛 或取諸懷抱……(談玄悟道)

或因勢所託……(歸隱山林) 終期於盡

悟 一死生……

齊彭殤 ……

作業

1、根據示範整理總結有關文言詞語:與、次、期、臨、致、或、

2、背誦課文

名句默寫檢查設計:

① 寫出《蘭亭集序》中寫景的短語

② 《蘭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們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極情緒的句子

但作者還是積極向上的,從 可以看出。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5

教學目的:

學習本方自然清新的風格

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詞類

理解本文的感情

重難點:

如何看待作者借題發揮,闡明生死觀的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公元353年農曆3月3日,當時陽光明媚,王羲之和當時的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圍在溪流的兩邊,把裝了灑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正當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濃之時,王羲之把衆人的詩歌彙集在一起,揮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書法記敘了這些盛會。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看註解,瞭解文意(讀出聲)。

問:“:旁邊”在文言文中怎麼說?

明確:次

問:“觴”是什麼意思?在文中哪句話?

明確:灑杯,喝酒(名詞作動詞) “引以爲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三、誦讀,體情,背誦。

師:理解了課文,還要會誦讀課文,首先要把握好節奏,讀出朗朗上中的感覺。所以節奏要搞清楚。

師生共同完成句子的節奏。

四個字的二個節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六個字的三個節拍: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師:誦讀不僅要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情感。節奏搞清楚了,那作者的情感是什麼呢?用一個概括?

明確:樂

師:作者的樂來自兩方面,“足以極視聽之娛”,即視之樂,聽之樂。過讀課文,邊想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想好,把你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來。

明確:詠詩聲,樹葉聲,小鳥叫聲等等。

師:“樂”除了這兩個方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你看,美麗的山水風光,令他感到愉悅,流觴曲水也讓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樂無比的應該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因爲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遊目騁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遊於天地之間,沒有了世俗的煩惱,也沒有了官場的應酬。非常非常的自由,這應該他最大的快樂。

師:我們體會了這些,再來讀一讀,跟我們開始讀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作者的情懷。

(請兩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點評。)同學們一起朗誦,讀出感情。

師:開始背誦了,其實背誦很容易,根據內容的層次來背誦。現在老師提示內容,同學們把語句背出來。

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受。

師:看着屏幕,對照課文看省略了什麼,一過看提示,一過背。

屏幕內容:

暮春之初,會於

羣賢比至,少長鹹集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亦足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

遊目騁懷

四、分析第二段的感情。

師:上一段寫了王羲之的樂,大家想一想,風光總會逝去,朋友也會離開。當風光逝去,朋友離開後,王羲之會有怎樣的感慨呢?自由讀二三段,瞭解文意。

(生讀完)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來創造兩幅畫面。畫面之一: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畫面之二: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接下來作者談到這兩種人生觀的共同點,還是區別?

生:相同點。

師:是什麼。

生: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概括。

生:痛

五、討論作者的生死觀。

師:作者爲什麼會痛呢,爲什麼轉變這麼大呢?爲什麼?

生:人生苦短

師:人總是留戀於那些美好的事物,留戀於有生之樂。同學們要吧想象一下,二年後我們高中畢業,面對三年的.同窗好友,即將分離時,你有何感慨呢?有如,二十年後同學們相聚母校,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會不會感慨萬千呢?我們的作者王羲之寫這一篇序,在於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他的人生觀、生死觀。那麼王羲之的生死觀到底是什麼呢?那孔子、莊子的生死觀又是什麼呢?

分組討論,假設把這三個人置在我們現代,並且告訴他們,他們只有三天的壽命。他們在三天當中會幹些什麼呢,

生討論、生回答

師明確:王羲之認爲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生最後一起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但<蘭亭集序>這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6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瞭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啓發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爲/荒誕,齊/彭殤/爲/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爲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爲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爲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爲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爲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爲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從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僞可笑。正因爲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爲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六.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7

一、教學要點

1、掌握文中文言知識和相關文化常識

2、體會作者的哲學思想

二、教學設計

(一)、方法設計: 誦讀、講解; 多媒體輔助;2課時

(二)、過程設計

1、背景知識

1)、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

2)、《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爲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3)、文體"序"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稱"後序"或"跋"。

2、誦讀訓練

聽範讀,朗讀

3、文章講析

這是一篇山水遊記散文,語言清新灑脫,注意文章中的景語與情語;文章不論記敘還是議論都頗有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晉時期,玄學風行,在山水遊記中體悟、探討人生道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1)、講析第一段:(修禊)之樂。 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記敘蘭亭盛會的?第一句:時間、地點、集會的原因。

⑴.古代紀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爲一週期。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將春禊視爲其志,得到孔子的讚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後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容也改爲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第二句:與會者

第三句:蘭亭周圍地形環境

⑴.帶:名詞動用,像衣帶一樣圍繞

第四句:宴飲之樂

⑴.流觴曲水:也稱爲"曲水流觴",春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引溪水進入彎曲的水渠,人們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爲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動,使(水)彎曲

⑵.次:旁邊

⑶.一:一些,一點

⑷.幽情:深藏內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氣

第六句:作者的主觀感受。

⑴.仰觀,俯察: 古人觀照自然、人生的兩種方式。

⑵.所以:用來

⑶.遊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

⑷.極:窮盡

⑸.娛:樂趣

⑹.信:實在,誠

朗讀第一段

2)、講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是如何逐層闡述的?第一句:眼前聚會盛況,引起人生感悟。

⑴.與:結交,交往

⑵.俯仰:社會人事周旋應酬

第二句:兩種生活態度:"晤言一室"與"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對面交談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縱無拘束

第三句:兩種生活感受:"快然自足"與"感慨系之"

⑴.趣:通"趨",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將至:"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子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⑷.之:往,到達

⑸.系:附着

第四句:過渡深化:生之無常--死之無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時間很短

⑶.猶: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

⑸.況:何況

⑹.修短:壽命長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結論,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莊子·德充符》)

朗讀第二段

3)、講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編輯蘭亭詩集的目的是什麼?第一句:指出古今興感相同這一現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興感之由)象符契一樣相合

⑵.不能喻之於懷:心裏卻不明白是什麼原因(爲何嘆息悲傷?)

第二句:批駁"死生一體"的觀點,解釋"興感之由"。

⑴.固:本來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體

齊彭殤:把長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爲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 (《莊子·齊物論》)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於困境之中。

⑴.由:通"猶",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結集的目的:引起後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共鳴。

⑴.述:陳述,創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讀第三段

4、深化遷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樂--(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學思想及相關文化背景

⑴.(討論)作者的死生觀: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⑵.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生命的短暫:"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視人的社會存在和現世存在,認爲道德仁義遠較個體生命重要,思考現世生活遠較思考死亡重要,對死亡採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度,從而忽視了個體生命面對死亡時所應有的態度。西漢以後,經過統治階級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士大夫將以仁義道德爲核心的倫理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作爲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希望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也是儒家那種視而不見的風範。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爲一體" (《莊子·大宗師》)

道家的莊子對死亡則有較爲深刻的認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談特談死,"死生"一詞在《莊子》一書中至少出現過24次。他意識到死亡的恐懼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與生的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底層。與儒家對死亡的視而不見不同,莊子創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遊"的境界來作爲他的人生理想,最終用虛幻的理想境界掩蓋了現實人生的苦難,也掩蓋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莊子說"生死存亡爲一體",他以自然天命作爲生死的本體,主張將個體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狀態,讓人在混沌的世界中聽從天命,取消生死差別,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反過來掩蓋了他哲學中死亡意識的光芒。

魏晉士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時至魏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期分裂動盪時期,社會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中,

整個社會都在生死線上煎熬、掙扎上。濃厚的死亡意識籠罩着這一個時代,魏晉時代的人對死的恐懼和由之引發的對生的焦慮,這種感受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舊的虛幻的羣體社會徹底解體了,昔日士大夫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權威思想全面崩潰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士大夫的內心充滿對時光易逝和生命飄忽的無限感慨,死亡是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哀傷的幽魂,驅之不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阮籍《詠懷》)他們將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飄忽的輕煙,充滿對生之無常和死之無奈的感慨。

此時,玄學興起,玄學家致力於"援道入儒",力圖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規範建立在道家自然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之上。一般是在哲學上講自然本體論,在政治上調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遠、超絕,成爲魏晉士大夫的精神寄託。以"竹林七賢"爲例,三國魏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爲當時名士,遊於竹林,號爲七賢。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雲:’死便據地以埋’"。(《晉書·劉伶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書·阮籍傳》)

嵇康"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與山巨源絕交書》)

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於對"人生苦短"的無奈,尤其是前者,對死亡意識的表現已達極至。總之,魏晉人的死生意識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的對死的恐懼及對生的焦慮,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觀照和思考,是對儒家生死觀的反叛和對道家生死觀的深化。它不憑仁義道德,也不憑自然萬物來消解人的個體存在,從而消解死亡意識,而是直接面對死亡思考,因此,魏晉時代是文化觀念充分開放的時代,不再單純拘泥於儒或道。正如李澤厚所說,是"人的覺醒"的時代(李澤厚《美的歷程》)。正是在人的覺醒的人文思潮裏,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於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⑶.《蘭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段:動盪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美的自然環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鬆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爲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 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爲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後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人們世代要面對這個令人痛苦卻無法解決的終極

問題,傳達出一種永恆的生命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8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並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爲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爲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容又是什麼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後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2.練習三,並補充:所以(所以遊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爲虛誕,其情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練習一;

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於心,但隨着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後寫宴集之後的感慨,以一悲字爲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着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餘,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爲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爲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後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併爲之作序,目的在於引起後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爲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我認爲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9

【案例背景】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巔峯,而且是文學藝術的瑰寶,二者相得益彰,確立了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立意不凡。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本案例分析本課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探討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法。

【案例題旨】

對於文言文教學,一般都以講解爲主,不太重視學生誦讀,因爲文言文的重點就是要求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式。雖然稍顯枯燥,但是學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課堂效果也挺好。但這種講解卻不能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就試圖改變文言文的一般教學方法,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朗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重視學生體驗。

【案例細節】

一、朗讀教學設計:

1、教師範讀,學生注意字音節奏。

2、全班齊讀,討論解決預習中有疑問的詞句。

3、自由誦讀,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4、全班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心情;個人朗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5、熟讀成誦,可當堂成誦,亦可晨讀成誦。

這樣,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讀都有任務。通過朗讀,使學生身臨其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課堂教學效果:

師:同學們對《蘭亭集序》已經作了充分預習,現在,我們進一步朗讀學習《蘭亭集序》。首先大家先聽我範讀,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斷句錯誤。(聽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師:聽完我的示範朗讀,大家哪個地方有疑問,請舉手?

生1:老師,課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會稽(huìjī)讀成(kuàijī)。是怎麼回事?

師:你聽得很仔細,剛纔我讀的是(kuàijī),會稽作地名時讀(kuàijī)。還有疑問嗎?請舉手?

生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夫”的讀音,我沒聽清楚,您能告訴我嗎?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詞,只能念fú。

師:對,很正確,那麼這一句該怎麼斷句呢?

生4:應該讀成“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對,誰還對本文其它語句斷句有疑問的?

生5:“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該怎麼斷句?

生6:應這樣讀——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師:好的,很正確。還有其它問題嗎?那下面我們進行第二次朗讀,全班齊讀一遍。解決字詞的問題。

生7:第一段最後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師:你知道“俯”是什麼意思嗎?

生7:不知道。

師:注意前邊有一句話:“仰觀宇宙之大”,知道“仰觀”是什麼意思嗎?

生7:是“仰頭看”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講究前後對應,你根據“仰觀”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麼意思。

生7:“俯察”應該是“低頭看,俯身觀察”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還有疑問嗎?

生8:倒數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師:你先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

生9:我認爲是“痛苦”,因爲上文說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釋成“痛快”。

師:不錯,要注意通過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斷。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10:第一段中“所以遊目騁懷”中“所以”與第三段中的“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嗎?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11:我認爲前一個“所以”是“用來……的”的意思,後一個“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師:很好,很正確。

師:還有別的疑問嗎?

學生沉默。

師:好,大家提了很多問題了。我也提一個問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樣嗎?

生12:我想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低頭擡頭”的意思,後者做了引申,“低頭擡頭之間”,是“時間短暫”的意思。

師:對,後者的意思是從前者抽象出來的,表示人生的短暫。

下面進行第三次朗讀。這一遍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大聲朗讀)

師:好,讀完了,找一位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生13: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展示“崇山峻嶺”的幻燈片,以增強感觀效果。)

生14:“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裏,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好!還有嗎?哪位同學再說?

生1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整齊的特點。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那麼類似的駢文句還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還有“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師:對,駢文句語言整齊,讀來朗朗上口。下面我們來朗讀第四次。大家齊讀課文,從每一段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好,找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誰先說?

生17: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書:樂──痛──悲

師:既然有這三段感情,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否將這種感情和文章結合起來,我們先分三不組朗讀這三段,讀出那種“樂”與“悲”的情感。再請三位同學各朗讀一段。

生18:(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得好,聲情並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讀了出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痛,爲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纔說到“美景樂事”,還有別的嗎?

生22: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22:可以說“優秀”。

師:不錯。

生23: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裏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氣清”。

師:聯繫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傷。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爲什麼感到悲傷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後,後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所以感到悲傷。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命題──人總是要死的。我們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邁進一步。老師有一個疑問,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想這個問題,想到這個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我感覺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必須對生命進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怎麼評價這種思想?

生26:我認爲作者是消極的。是對人世無常的一種消極感慨,是一種悲觀厭世的情感。

師:好的,有自己的見解。

生27: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8: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纔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我們爲必拘泥於統一的答案,應該有自己的見解。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師:同學們,這堂課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於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但他的書法藝術卻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爲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爲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美好的青春時光,努力讀書,學有所成。

師:最後,讓我們再朗讀一次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學生齊讀課文作結,要求課後背誦全文。)

【師生反饋】

課後,學生同我進行了交流。就朗讀的語調語速等細節進行了探討,同時對怎樣背誦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並且希望我教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我告訴這些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讀,融入作者的情感,這纔是背誦課文有效的方法。

【案例反思】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經驗告訴我,在朗讀教學中,不能泛泛而讀,不能盲目朗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朗讀前要預設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這一堂課中,我圍繞文章重點預設了一些問題,例如“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從每一段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們老師不能輕意說學生的回答錯誤或不正確,否則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因此而遭扼殺。例如有的學生認爲文章表現了王羲之消極的人生觀。我沒有表示否定,而是讚揚他的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開放性比較大,我們老師應求同存異,不必拘泥於參考資料上的固有的見解。

再次,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範讀”、“齊讀”、“自由朗讀”、“學生個人朗讀”等。我在這堂課中就靈活採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如何處理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之間的矛盾,如何應對課堂上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學機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例如,有學生提出“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還有學生回答“優秀”、“天朗氣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問題。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可以說,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學生在朗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增加積累,形成語感。以後我會繼續努力,不僅讓學生得到積累,還能把文言文講解的更加生動。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10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爲藝術的基本特點。

2、 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論述;

3、 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

二、教學難點

1.作爲“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

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

三、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位於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繫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爲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

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

同時,王羲之作爲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爲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着較爲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於學生的接受。

五、教學方法和工具:

講讀,討論,評析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實錄:

課時一:書法的蘭亭

一、背景導入——書壇“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個把寫字當做藝術追求的唯美的書者,他“增刪舊制,獨創新體”,代表書法藝術的覺醒,備受後人推崇。他衆體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序》中評其書法曰“盡善盡美”。王羲之在當時就“生華四宇,價傾五都”,《集王聖教》被譽爲“千古書學之祖”,黃山谷說他“無一字不可人意”,這位“書聖”簡直可算書壇“教父”。他在千年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後代書家甚至無人從他設立的範式中走出。《蘭亭集序》被譽爲

“天下第一行書”,後代書人無不服膺。

二、書法的蘭亭

書法作爲藝術——《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

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乾淨,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

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

“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踊,醉狂,顛伏,各盡意態,方爲有得。”(多媒體展示書論2)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並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

明確:姿媚、俊朗

(二)書法是抒情的

“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討論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言

結論:前面和後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塗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塗抹之處增多,體現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

(三)書法是表現個性的

“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多媒體展示)

討論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麼樣的人?

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並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係

舉例:

放蕩不羈的人——龍飛鳳舞,氣勢不凡

謹小慎微的人——畢恭畢敬,刻板

堅強倔強的人——剛勁有力

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學生臨寫《蘭亭集序》中行書筆法——以“永字八畫”爲例。

課時二:文學的蘭亭,哲學的蘭亭

一、文學的蘭亭

段一、段二:以人爲本的詩意生活

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明確: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會於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反觀現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空氣是污濁的`,環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現代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總結: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

二:哲學的蘭亭

段三、段四:緣情析理

讓學生閱讀第三段並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成?人生是由什麼構成的?

人生之樂:欣於所遇—(愛情、金錢、權勢、名譽)

暫得於己(一時的快樂)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爲陳跡。

總結:人生難免爲“欣於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終期於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爲修短隨化。

分析到這裏,我們感到豈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着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麼呢?——無能爲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

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

昔人(興感之文)

王羲之(臨文嗟悼) 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有感於斯文)

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那麼,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爲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

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爲現實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並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後世界。人要抓住現實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峯。

結語:

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

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麼可以傳下去呢?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11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學法建議】

1.採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爲“書聖”。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

2.資料鏈接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爲《蘭亭集》,併爲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爲太宗所得,尊爲“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爲“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裏,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着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讚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爲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12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縱情山水,嘆死生之至大。文章從文人雅集寫起,寥寥數語,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寫得韻味悠長。但描寫曲水流觴之樂並非作者的真正意圖,他很快沉浸在對暫與久、悲與歡、生與死等問題的思考中,發出了一連串的嘆息。閱讀時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於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點。魏晉時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響,在文本中他對莊子的生死觀有取有舍,閱讀時注意體會其中的深意。

【素養目標】

1、瞭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整合文言知識,疏通文意,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4、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積極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而此文爲什麼又被稱爲“文中上品”呢?它爲什麼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爲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一、知人論世

1、瞭解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爲“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2、相關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3、瞭解文體“序”

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體,相當於引言。列於卷首的叫“序”,附於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於介紹、推薦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同本書內容有關的一些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和理解。如《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爲《蘭亭集》所寫的序言。

“序”包括“書序”和“贈序”。“書序”多爲敘述著作者意趣、寫作緣起等;“贈序”創於唐初,用於臨別贈言,多爲勸勉之語。

4、解題

①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

②集:詩集

③序:一種文體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癸(ɡuǐ)醜會稽(kuàijī)修禊(xì)流觴(shāng)

趣(qū)舍萬殊嗟(jiē)悼騁(chěnɡ)懷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釋詞義、概括段意

(第一段)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做,從事)禊(一種祭禮)事也。羣賢畢(全,都)至,少長鹹(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流勢很急的水),映帶(景物互相襯托)左右,引以爲流觴(酒杯)曲水,列坐(排列而坐)其次(旁邊)。雖無絲竹管絃之盛(繁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深遠高雅的情思)。

(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自然界的萬物)之盛,所以(用來……的)遊目騁(開暢、舒展)懷,足以極(窮盡)視聽之娛,信(實在)可樂也。

請概括第一、二段段意:敘述蘭亭集會盛況,描寫環境之美,抒發快樂之情。

(第三段)夫人之相與(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比喻時間短暫)一世。或(有的人)取諸(相當於“之於”)懷抱(心懷),悟言(晤談、對談。悟,同“晤”,面對)一室之內;或因(依、隨着)寄(寄託)所託(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軀體)之外。雖趣(同“取”)舍萬殊(千差萬別),靜躁(靜與動。躁,動)不同,當其欣(欣喜)於所遇(所接觸的事物),暫(一時)得於己,快然(高興的樣子)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既(已經)倦,情隨事遷(變化),感慨系(連接)之矣。向(過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舊跡),猶不能不以(因)之興(發生、引起)懷,況修短(壽命長短)隨化(指自然),終期(至、及)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請概括段意:引出“死生”重大問題,抒發人生無常、情隨事遷的傷感之情。

(第四段)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原因),若合一契,未嘗不臨(面對)文嗟悼(悲傷),不能喻(明白)之於懷。固(乃)知一(把……看作一樣)死生爲虛誕(虛妄荒誕),齊(把……看作相等)彭殤(未成年而死去的人)爲妄作(虛妄之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當時與會的人),錄其所述,雖(即使)世殊事異,所以(……的原因)興懷(抒發情感),其致(意態,情趣)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請概括段意:表明作者對生死的看法,交代作序目的。

【思考2】整體把握,劃分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1、2自然段):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思考3】探究情感

1、蘭亭集會本是一件極其風雅的事情,可爲什麼作者卻會產生“樂”“痛”“悲”這三味雜陳的複雜情感呢?

情感緣由文中表現

樂有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賞心: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樂事: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賢友: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痛無年老無覺: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情趣無定: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事物無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

生死無避: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悲同哀嘆同惑: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生命同誤:一死生,齊彭殤

命運同軌: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2、第三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轉“痛”的?

明確作者由“信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將至”,因此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爲“痛”。

【思考4】探究內容

1、“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明確作者認爲,不管人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思考5】對比閱讀

(甲)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羣季俊秀,皆爲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即康樂公謝靈運)。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問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蘭亭集序》代表了東晉散文清淡的風貌,清新疏朗,一掃雕詞琢句的浮豔之風。

B.《蘭亭集序》表達上多直抒胸臆,讀來情韻綿邈;而《春夜》一文則多間接的借景抒情。

C.從修辭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連”“金谷酒數”,《蘭亭集序》則有引用的運用。

D.從文體上看二文都屬於書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駢文,而《蘭亭集序》則駢散結合。

明確D項,“從文體上看二文都屬於書序”錯誤。《蘭亭集序》是書序也是宴集序,而《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則是宴集序。

四、明晰主旨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五、拓展閱讀

書札之美

王嶽川

書札是一種直指人心的藝術,它在流動着的徒手線條中展現出人的內在情思。所以“書者散也”“書人不朽於千古”。

書札作爲書家自由書寫的藝術,在古代達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當代社會籠罩着一種模式化的氣氛——印刷品氾濫,電子複製使藝術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當代書法和其他藝術正不斷與自身脫離。心性缺席,作品成爲沒有盡頭的試驗,藝術成爲技術角逐。於是,書法大展一個接一個,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卻幾乎消失殆盡。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會中,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書法的人間情懷,是當代手札必得面對的問題。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懷與他的筆墨相合拍。我們在王羲之衆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晉時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精神。在《姨母帖》遲緩的行筆張力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而行草《喪亂帖》最能見王羲之的真情懷。此帖流露出喪亂時期王羲之的痛苦心情,開始三行寫得比較平和規矩,行書筆意較濃,後兩行草意轉多,尤其最後三行,已屬逸筆草草,但性情之真與喪亂之痛卻躍然紙上。王羲之的書札強調“意”,係指書家的心性情感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性,認爲書法要表現人內心的悲喜哀樂和意緒情操。有“意”融入筆墨之中,書札纔會有飛動美、錯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氣韻生動”。

唐代張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筆行氣出神入化,勁健清奇。前三字濃墨重筆,如高山墜石,而後行筆如虹,連綿直下,頹然天放,狂態畢現,將書法的抒情性發揮到極致。唐代懷素《苦筍帖》僅二行十四字,字勢開張,天然縱筆,以細而富於彈性的線條佔有最大的字裏空間,在“一筆書”的流暢運行中,法度俱全。

古代書札作爲視覺藝術卻具音樂的律動感,而成爲抒情寫意的心靈藝術。所以,書札像文化的過濾器,過濾掉了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成爲古人心靈交流的中介。

手札的書體以行草爲主,書風大抵以自然放鬆、典雅平實、素樸內斂爲多。作爲自然放鬆狀態的文人氣息相通的憑證,手札可謂明心見性,最能體現人我間最爲自然真實的生存狀態。

然而,當代書法與文人脫離以後,出現了書法家商品化、展覽視覺化、書法羣體江湖化傾向。書法家成爲獨門技術的“職業”人員,文人書法日漸遠去。各類書法展成爲技法較量和關係評比的戰場。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爲當代書法的症候。於是乎,文壇宿老能寫一手典雅信札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反過來,大量知名書法家甚至著名書法家基本上與文人不搭界。這種書法與文化分離的現象,值得關注,更需儘快改觀。

問題:請根據文意,概述在當代如何保持“書札之美”。

明確書法與心性相融合;書法與文化相融合。

六、素材積累—王羲之名句

1、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2、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

3、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5、人品清於在山水,天懷暢若當風蘭。

6、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成;天性靈者,百日即知其本。

7、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暢懷,足以極視聽之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