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蘭亭集序》導學案

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詞類、句式的特殊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感悟文意,學生互助合作質疑探討重要的文言知識。

態度情感價值觀

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學習重點]

掌握“修、期、次、致、臨”等實詞的多義性,積累文中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品味文中精煉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學習難點]

深刻體悟作者的心路歷程,正確積極地看待生死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知識銜接]

1、解題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爲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2.關於序的體裁的常識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蘭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邪人(現山東省臨沂縣)。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嚴守操節。起家祕書郎,後遷參軍,長史。拜護軍將軍,調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在會稽任內適逢災荒,開倉賑濟百姓。因與上司揚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稱病辭職,從此優遊林下,寄情山水,專攻書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法,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爲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衆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雄逸流動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這種藝術美。論者稱

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蛇”, 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淨,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

4、時代背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爲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遊,稱爲修禊。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列坐曲水兩側,將酒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爲《蘭亭集》,併爲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書法上也稱《蘭亭序》。爲“天下第一行書”。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變法 辛丑條約

  [導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釋疑]

1、給下列加線漢字注音。

癸(   )醜    會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

流觴(  )曲水 感慨系之( ) 齊彭殤( )爲妄作

2、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①悟言一室之內 ( )

②趣舍萬殊( )

3、翻譯句子:

(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

(2)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譯:

(3)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譯:

(4)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譯:

(5)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譯:

4、整體感知 梳理思路

(1)從文中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首先介紹了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其語句是 。接着記敘了到會的人物場面: 。再接着介紹了盛會所在地的環境: 、氛圍: 、天氣: ,最後記敘了與會者的行爲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議論,交待了這場“詩會”中詩的由來。先由社會人事的應酬周旋談起,其語句是 ,指出儘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語句是 ,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語句是 ,但是“情隨事遷”的感慨相同,正是這種共同的感慨,引起人們寫詩的慾望,用詩記下這種感慨,其語句是 。

第三段,交待詩作匯成集的目的。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抒發看古人之詩的感受及受到的啓示,其語句是 。第二層交待將詩成集之目的,其語句是 。

[合作探究]

1、本文第1段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蘭亭盛會的?

2、這次盛會讓作者他們“信可樂也”,“樂”在哪些方面?

3、讀第2段,用課文原句或自己的話概括第2段所議論的問題。作者爲什麼“痛”?

4、讀第2段,作者抒寫宴集後的感觸,抒情基調由樂轉悲,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訓練操作 反饋矯正]

1、解釋 “之”的意義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

(4)夫人之相與( )

(5)及其所之既倦( )

(6)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2、解釋劃線詞語:

(1)修禊事也( )

(2)俯察品類之盛( )

(3)所以遊目騁懷( )

(4)足以極視聽之娛( )

(5)夫人之相與( )

(6)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7)死生亦大矣( )

3、指出特殊句式類型:

(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

(2)引以爲流觴曲水( )

(3)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

(4)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5)當其欣於所遇 ( )

(6)死生亦大矣。( )

[拓展延伸]

由“死生亦大矣”,談談你對生死的看法?

[學習小結]

  第二課時

[自學釋疑]

1、解釋劃線詞語:

(1)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 )

(2)齊彭殤爲妄作( )

(3)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4)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於: )( 斯: )

2、指出特殊句式類型:

(1)不能喻之於懷( )

(2)亦將有感於斯文( )

(3)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

羣賢畢至: 死生亦大矣:

一觴一詠: 極視聽之娛 :

齊彭殤爲妄作: 一死生爲虛誕:

流觴曲水: 遊目騁懷:

[合作探究]

1、第3段,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爲感情基調,那麼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觀?結合文本或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

[訓練操作 反饋矯正]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

2、與“信可樂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3、與“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以”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足以極視聽之娛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4、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