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2017初一至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2017初一至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一、語文知識點梳理與歸納

2017初一至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設置懸念、伏筆照應、欲揚先抑、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聯想、想象、象徵、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嗅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十三、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四、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一般是三個字)

十五、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六、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七、環境描寫分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八、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九、論據分類爲: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道理論(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二十、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一、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二、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三、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四、破折號用法:解釋說明、意思遞進、話題轉換、聲音延長。

二十五、簡明:語句簡潔、明瞭,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二十六、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二十七、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句子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點明主旨、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總領全文、承上啓下、前後照應、總結上文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形象等。

二十八、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二十九、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三十、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了同學們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得分點所在,一定要理解清楚,徹底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二、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二、佈局謀篇的技巧:

(1)開門見山、首尾呼應、伏筆照應、過渡鋪墊;

(2)設置懸念、製造波瀾、曲折有致;

(3)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三、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

(1)劃分段落、層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線索,可按時間或空間轉換、事件的發生經過、內容的、表達方式變換或感情的變化邏輯關係(總分式、層進式、並列式)來劃分;藉助文章中的過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詞語,表時間變化的語句,表地點轉換的語句,還要注意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其中小說還可以按情節的四個環節來劃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2)學會概括段意、層意:概括段意、層意可採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明各層寫了什麼或用文中現有的關鍵詞自己組合成句來概括。③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聯合段意。

總之要求:完整、簡潔、明確。

四、記敘的線索及作用:

線索有以下幾種:①以中心事件爲線索;②以情感爲線索;③以具體事物爲線索;④以人物爲線索。(注意標題,不少文章標題就是線索;注意反覆出現的詞語或事物;)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答題套路:

如: 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組成一種“冰糖葫蘆”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五、爲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六、記敘的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七、 語言特色: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等)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或生動優美),如“……(摘錄文章中的相關句子)”,它……(適當地選入下面詞庫摘抄的語言)。

例句:這篇文章語言優美生動,如“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澱的情緒”等,筆意超逸,清新雋美,富有詩意,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

附:樸實自然的語言賞析詞庫:

(1)樸實無華 (2)寫得晶瑩澄澈,明潤無疵,如詩如畫

(3)語言簡潔,氣勢縱橫 (4)文字洗練,意境深邃

(5)語言樸實活潑,節奏明快,上口順耳

生動優美的語言賞析詞庫:

(1)文筆凝練,刻畫傳神

(2)細緻傳神的描繪,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於變化,主題鮮明突出

(3)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發人深思,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

(4)語言氣墊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

(5)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撼人心扉

八、 寫作手法及作用:

(對比、襯托、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即象徵)、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採用“……”的手法,作者通過“……(文章相關內容)”,使文章寫得“……”

例句:這篇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作者通過對北方白楊樹的讚頌,來讚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蘊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讚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

(1)象徵手法(託物言志):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2)襯托(側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襯托,同類事物襯托是“正襯”,相反事物襯托是“反襯”;以次襯主。

(3)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5)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九、 修辭方法及作用: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運用了……的修辭手法,如“……(某一段話)……”,使(能)“……”(套修辭作用)

注意:在答題時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寫,否則就會很空。

附: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爲具體,使人易於理解。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3) 誇張:突出事物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 對偶: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6) 反覆: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啓發思考。 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9)反語: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0)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十、體味和推敲重要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1、 含義:①聯繫主題、語境;②解讀修辭,轉換語言;③補充潛省語句,領會深層含義。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擬人、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例:說說“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瘋長的憧憬。”的含義。

答:四月,美麗的春天,既使人陶醉;又使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例:如何理解“果實是它們生命的燈芯”這句話?

答: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生命使命的崇敬。

2、作用:①從內容上分析;②從結構上分析;③從表達效果上分析。

例1:簡析“薔薇”在文中的作用。

答:①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②引出挑糖擔的老人;③比喻(象徵)老人的品格;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例2:本文着力描寫母親的白髮,請簡要分析“白髮”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①“白髮”是全文的敘事線索;“白髮”是母親的形象特徵,作者着力描寫這一特徵,突出母親的辛勞,表達出作者對母親的心疼,對母親的愛和懷念。

十一、賞析作品語言

語言特點的思考角度:①字詞:富有表現力的動詞、精妙的形容詞、起限制作用的副詞等;②修辭(見上)③手法上(見表現手法)④語言風格上(運用疊詞、音韻和諧,委婉含蓄)

例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兩朵,躲在綠葉間,素素妝,淡淡笑。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疊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薔薇花的不張揚,素雅。

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啓迪、教育

十二、 句子在文中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在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爲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爲下文作輔墊);

3、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十三、給文段擬標題:

(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覆出現的句子。、

(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十四、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十五、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如果是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用第三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3、要符合人物的個性和所處的特定環境,要自然、真實。

十六、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十七、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爲什麼?

動詞:不行。因爲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形容詞:不行。因爲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爲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十八、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十九、記敘文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裏,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

二十、記敘文中的描寫:記敘文中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人物描寫又分爲:肖像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另外,人物描寫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可以分爲: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人物描寫作用:更好地展現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次要人物是從側面襯托主人公形象。

(2)環境描寫又可以分爲: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二十一、記敘文的中心提煉: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讚美……、歌頌……、揭露……

二十二、記敘文中議論:

記敘文中議論是以記敘爲基礎,對記敘的內容進行分析或評論。“敘”主體,“議”是附屬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議”是“敘”的自然發生,並不是強加上去的。“議”宜短不宜長,點到爲止。

記敘文的議論有三種方式:先敘後議、先議後敘、夾敘夾議。

作用:可起到承上啓下;統領全文;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十三、 記敘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傾吐內心感受的抒情髮式;

間接抒情是指寄情於景,融情於物,感情流露於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字裏行間的抒情方式。

注意:閱讀散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託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點。

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二十四、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十五、文段(各種文體)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有時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十六、分析人或物的形象特點。

1、分析人物描寫,歸納人物的性格。

從描寫人物的角度來看,有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而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神態、心理、動作、細節等。(作用是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處的社會環境,而且還可以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並表現作者的愛憎傾向。)

如:運用細節描寫,突出了母親忠厚隱忍、吃苦耐勞、堅忍頑強的品質,使人物形象更生動、豐滿、感人。

★歸納人物性格題一定要全面、完整。問問自己,從**語句可以看出**的性格品質。

歷年中考試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詞語:寡言少語、平凡、樸實、純真、善良、沉着、可愛、穩重、謹慎、正直、灑脫、豪放、熱心、老實、勇敢、從容、耐心、踏實、謙虛、勤儉、敬業、誠實、執著、樂觀、幽默、狡猾、潑辣、膽小、自私、冷酷、圓滑、暴躁、勢利……

2、分析抒情形象(散文)的特點及意義。

①特點:儘量選用文中現成的詞語概括景物呈現出來的特點。

②意義:往往寄寓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抒情形象也許會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二十七、請你對文中的…人物作出評(賞)析(文中的…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加以分析歸納。

答題思路和方式:文中的…是一個…的人(觀點),從……(事例一材料)中,他……,體現出了他…的精神或品質(分析)[分析中要強調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觀點的一致性],他的確是……(總結句)。

二十八、關於本文的觀點,有以下幾種說法。你同意哪一種?請簡述理由。

答題思路和方式:我認爲文章的主題是…。(1)文章主要敘述(描寫)了…(對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現出的是…(分析);(2)文章中的多處材料表現了這個主題。例如第…節,作者寫到“……”,體現的是……(分析);再如第…節中,作者又寫到了“……”,這裏又體現了……;又如第…節,作者寫到“……”,體現的還是……。故文章的主題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處,分析中處處強調引用材料和觀點的一致性)

二十九、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三十、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啓示;(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5)聯繫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繫(如理解選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學典型、名句等);(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答題套路:

這一類型的題目它都會要求考生”談談你的看法”,“你認爲……”只要符合文題要求,所談內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達時最好要有標誌性語言。在答題時可以用“我認爲……。比如……”這樣的標誌性語言。先用“我認爲……。”言簡意賅地概括出自己的觀點(或體會)。

(2)再用“比如”、“例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給閱卷老師留下觀點鮮明之感,而且給人以條理清楚,論證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

(4)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語言要通順,表達要流暢

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整體感知,明確說明對象。

【考查方式】1、直接寫出文章的說明對象。2、用說明對象爲文章擬標題。

【如何找】首先,要區分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中的事物本身就是說明對象,對象往往可以從題目中找出來。事理說明文中,它的對象不能僅看題目,只有通讀全文一,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事理說明文的對象往往就是文章說明的主要內容。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關鍵性詞語。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的說明對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說明對象,千萬不要把局部說明對象當作整篇文章的說明對象。

二、篩選信息,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徵。

【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徵。2、用說明對象的特徵填寫圖表。3、以下定義的方式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徵。

【解題方法】找中心句。(先看首尾,如沒有,則需仔細研讀,概括分析。)在一篇說明文中事物特徵往往集中在一兩句話,這些句子出現在文章開關、結尾的可能性大,這些句子多爲概括性較強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須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徵掩蓋事物的本質特徵。

三、說明內容的歸納:說明了(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四 、分析文章結構及順序。

1、結構:總說-分說——總說;總說——分說;分說——總說。

2、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外→內、上→下、前→後、總體→部分等)邏輯順序(現象→本質、原因→結果、結果→原因、主→次、一般→特殊(個別)、整體——局部等)

【考查方式】有直接填空;有劃分層次;有以簡答的形式問是否能調整段落的順序。

如:第④⑤兩小節都介紹了運用色彩的對比表現畫意美,能否調換它們的順序?爲什麼?

答:不能,因爲前者“色彩的鮮明”明顯、直觀,而後者“色彩的明暗”容易忽視,需稍加玩味。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答題思路】首先判斷兩小節分別說明的是什麼內容,然後揣摩兩個內容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順序,比如時間、空間或邏輯先後。

如:第四段中兩處引用了古詩來說明我國春天的氣候特點。作者爲什麼先引用吳濤的《絕句》,後引用蕭立的《春寒嘆》?

答:引用吳濤的《絕句》是位了說明“倒春寒”的現象,而引用後者則是爲了說明“倒春寒”造成的災害。先講現象,再講災害,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提醒:有的說明文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說明順序,文章的整體說明順序和段落的說明順序不一樣,有時候甚至會考某段當中介紹某個內容時的說明順序,需格外注意審題。

五、辨析說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1、直接問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2、在告知了說明方法的基礎上,請考生分析其作用。3、不提“說明方法”這個詞,而是問文章某處寫了什麼,有何作用。

例1:畫線句“羅馬人盛讚其抗菌力,用薰衣草來泡澡和清潔傷口。”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美麗的薰衣草》)

答: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薰衣草的殺蟲抗菌效果好的特點。

例2:文中爲何舉恐龍和藍鯨這兩個例子呢?(二模《限制生物長大的魔咒》)

答:恐龍和藍鯨分別是陸地和海洋“生物金字塔”中最大的動物;用它們做例子有代表性;爲了說明許多生物的演化歷史能說明“魔咒”的魔力。

例3:文章引用普羅旺斯薰衣草的傳說,有何作用?

答:增添薰衣草的美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3:第二段中爲什麼要寫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看到的情況?

答: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我國的春天來得急速的特點。

【答題格式】舉例子:以……爲例,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列數字:數據的使用具體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作比較:把××和××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說明對象的……特點。打比方: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引資料:引用名言、格言、諺語,說明了……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引用傳說、趣聞,說明了……的特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分類別:把……分別加以說明,顯得條理清楚。

下定義:完整、科學、準確的揭示了……的本質特點,使之與其他事物區別開。

六、標題作用。

※因爲說明文的標題通常就是說明對象,所以從內容上來講標題的作用是引出說明對象或者說明對象的特徵。

七、文章開頭的引用(故事傳說、諺語等)一般有何作用?

答: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並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八、根據文意給相關名詞下定義:以給“轉基因作物”下定義爲例。

格式A:轉基因作物是一種…的作物。

格式B:一種…的作物叫做轉基因作物。

答題模式:(定義內容)是……的(事物本質特點)……(種類屬性);

注意點:下定義必須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屬性。

九、語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語言的準確性。(到目前爲止、大約、可能、幾乎……)

①直接問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例1: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

答:“大量的”表示數量多,準確說明了國家館屋頂上使用的太陽能板之多;“有望”表示有希望,說明中國館實現照明自給是一種理想狀態,並未成爲現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例2:第六段中加點的“據化石推斷”有什麼表達作用?

答:“據化石”說明下面恐龍長度數據的來源,增加了可信度;“推斷”表猜測,說明此數據還不能完全確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問文中某個詞語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並說理由。

不可以;“××”詞的意思是……,所換詞語的意思是……,換後意思有所改變,不符合實際,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③問加點字能否刪去。

不能去掉;“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詞表估計,“多”、“有餘”等詞表數量,如果刪去“××”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準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的作用。通常會涉及兩類詞語:

①表達情感的詞語,特別是副詞。(方法:“刪除法”即把加點詞去掉和原句進行比較,找出區別。)

如:品味“這出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和“這一切也都是人爲的!”中加點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答:“又”“也都”表明人類的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頻率高、範圍廣;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爲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辭方法的詞語。(※ 除比喻要說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辭同文學作品中一樣用)

如:端午節從汨羅江的波浪裏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糉葉式的青綠。任選一處作簡要品析。

答:“悄然走來”運用擬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端午習俗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染”準確傳神地表現出端午習俗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十、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準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爲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看是否有語病,如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尋找歸納論點。

答題策略:①論點的提出常有以下幾種方式。(a、題目即論點,b、開門見山提出論點,c、通過材料或故事引出論點,d、結尾總結歸納論點。E、論述過程中(注意承上啓下的過渡句)、f、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②可根據語言標誌找論點。如“我認爲”“由此可見”“總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難看出”“足以證明”等。③當碰到文中沒有現成的表達論點的句子時,儘管有一定難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準確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據論題和論據,參考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準確判斷和提煉作者的觀點,然後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④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達中心論點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較,找出最簡潔、最明確的句子。

提醒:論點必須是明確的、毫不含糊的,它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它往往是一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一般告訴讀者針對某個問題應該“如何看待”“如何去做”。疑問句和詞語均不能作爲論點。

應避免以下錯誤:誤把論題作論點;誤把分論點作中心論點;誤把結論作論點。

二、理解和運用論據。

1、論據分爲:事實論據(事例、現象等)和道理論據(原理定律、名人名言等)。

事實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真實性。

2、分析論據的作用。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事實論據:真實有力地論證了觀點。

答題方式:本文(段)的論點是……,這裏所列舉的……屬(事實或道理)論據,是爲了從(反面或正面)證明這個論點……

三、分析論證方法及作用。

常見論證方法及作用。

① 運用舉例論證,通過……的事例,論證了……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 運用道理論證,引用……名言(警句),論證了……論點,增強說服力和權威性。

③ 運用對比論證,將……和……進行正反對比,更加鮮明地論證了……論點。

④ 運用比喻論證,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論點,從而把深刻的道理闡述得淺顯易懂,易被人接受。

四、梳理和剖析論證思路。

1、考查方式:①用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或某一段的論證思路。)②用問答的形式,要求回答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證明中心論點的。③以調整順序的方式問:文章×段和×段能否調換,爲什麼?

2、 答題策略。

(1)議論文的行文思路一般爲:提出問題(引出觀點)→分析問題(運用論據證明論點)→解決問題(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瞭解議論文開頭和結尾的作用。

開頭:直接通過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

結尾:深化中心論點,得出結論;發出號召或勸勉。

(3)利用表順序的詞來組織答題語言。(“首先”“然後”“接着”“最後”等)

答題表述一般如下:首先,直接(通過……)提出(引出)……的論點;然後,運用……論證方法(舉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論證,最後得出了……的結論。

五、揣摩和品味議論文語言。

遣詞造句的嚴密性、準確性。

六、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準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七、闡發個人觀點。

回答這類題時首先要反覆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觀點,同時要弄清題幹是要求對文中所涉及的某個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還是對全文的思想內容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答題時一定要圍繞論點,大膽表述,同時聯繫生活,有感而發。表達時要條理清楚,語言通順,有理有據。切忌層次不清,表意不明,信手塗鴉,草草了事。

提醒:觀點要明確,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採用總分、分總式的結構來組織語言,使得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