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通用10篇)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通用10篇)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1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八年級語文版上冊第七單元第30課《詩詞五首》中的最後一首元曲,張養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陝西行臺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裏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說學情學法

由於初中學生詩詞知識積累少,涉獵面窄;學生頌讀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語言表達上較爲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釋詩詞內容的淺顯層面,不能較深入地理解詩詞之美,詩人之情,以及詩詞所承載的中華精神文化的內涵。因此,作爲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更要注重學法的指導。

針對學生這種實際情況,配合語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多次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人精闢的用詞;幫助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特定時空,觸摸詩人的心靈,感受詩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元曲的`積極性。

說教法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縱觀世變,弔古傷今,恨時局之險惡,哀民生之多艱,氣勢雄渾,感情強烈、深沉。學習此詩,重在誦讀。但誦讀不能停留在同一層面,每一次誦讀都要有新的體驗和領悟。於是我採取聽讀、朗讀、品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學生自我發現法和教師啓發誘導相結合的方法,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啓發學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內涵。同時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多讓學生參與討論、探究、誦讀實踐,激發學生的思維,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2.反覆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重點難點

1、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2、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由《三國演義》主題曲,給同學們營造一種歷史滄桑之感,設計話題引出嘆世、懷古是散曲流行的題材,《山坡羊潼關懷古》是懷古的名篇。

電腦課件出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設題目的:縮短學生與潼關的空間距離)

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課前熱身

1.自由讀課文(使學生排除朗讀疑難,爲理解文意作鋪墊。)

2.正音 巒(luán) 躊(chóu ) 躕(chú ) 闕(què) 興(xīng)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聽錄音範讀課文。(通過示範朗讀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朗讀時的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

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課文,理解文意,逐步養成自主學習文言的習慣。(具體操作: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子,教師點撥總結後,課件出示譯文:

華山的山峯像趕集一樣彙集一方,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澎湃,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峻.擡頭望西都長安,心頭感慨萬千.我從秦漢故都旁經過,看到成千上萬間宮殿都化爲了泥土,不禁感傷無限.王朝興起,百姓受苦,王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二、四邊互動

課件出示:

我朗讀、我發現、我感悟、我賞析

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用筆圈出你最喜歡句子?並說出理由。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請談談你的感受。

(設問意圖: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新課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

學生1:“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這幾句是寫景很有特色,我很喜歡。

學生2:我覺得“聚、怒”字應重讀, 它寫出了峯巒和波濤的氣勢。

師:“峯巒如聚”是以動寫靜,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爲動,一個 “聚”字表現了山峯的衆多與動感。“波濤如怒”句,以“怒”來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它傾注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所以要抓住重點字詞進行詩歌賞析,觸摸詩人的心靈,感受詩人的情感。

學生3:“望西都,意躊躕。”我很喜歡,它可以讓我想象出作者此時神態和心情。

學生4:我覺得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痛心的感覺。

師:躊躕的本義是猶豫不決的樣子這裏是感慨萬千,非常痛心的樣子。作者面對西都長安,今非昔比,心情非常沉重。

學生5: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曾經是何等的奢華,何等的昌盛,現在只是一堆堆黃山,突現作者眼前。讀到這,我也非常傷心。

學生6:從這句詩中,我彷彿看到了戰亂中阿房宮那燒了四十天的熊熊大火。

師:這詩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流露出一種昔盛今衰之感。

學生7: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味最濃,從這句中,我好象看到關中逃難的饑民,在荒蕪貧瘠的土地上,艱難地奔走着。

師:翻開歷史的畫卷,朝代的興衰造成的最終結果是百姓的苦難。(出示課件)一想到這個事實,詩人的情感充滿了悲憤,充滿着對老百姓的同情。

三、拓展深化積累

反映百姓的苦難,關注、同情百姓是我國曆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行爲,是我國詩歌、散文的思想精華,是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學過的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名句反映了這個主題?

(學生先蒐集,再出示課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

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

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

⑤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這些反映百姓苦難的詩句,體現了作者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請同學齊聲朗讀,感受詩人們這片赤誠之心。

總結

作者借憑弔潼關古蹟,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表現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憤慨。

朗讀實踐

1.學生討論詩歌的朗讀基調,三個部分的語調、語速變化。

明確:全詩表達了詩人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大處着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躊躕”“傷心”情緒,語調沉鬱,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詩人懷古傷今,情感噴發,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

2學生個別表演朗讀。(課件出示一組畫面)

3.播放《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新唱,讓學生想象詩人那種沉痛、憤慨之情。

4.當堂背誦《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2

【學習目標】

1.能熟練理解和背默詩歌。

2.瞭解元曲、小令這種藝術形式,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概括詩歌大意。

3.學習並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鑑賞元曲。

【導學方案1】

朗讀、背誦古代詩文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學積累,請你用心背誦這首小令,並且工整地默寫下來。

【自學任務單1】

【導學方案2】

瞭解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把握文章內容和情感。

【自學任務單2】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散曲,兩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兩類。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每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張養浩爲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爲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後,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爲了賑濟陝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導學方案3】

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小令既有寫景描繪潼關的地勢險要,又有懷古敘事讓人意躊躇,最後又有抒情表達作者的控訴和同情,所以,學習這首古典詩歌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

【自學任務單3】

1.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字字珠璣,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峯巒如聚,波濤如怒”。

“峯巒如聚”,羣山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一個“聚”字,既寫出了潼關被羣山包圍的險要地勢,又賦予了羣山生命和意志,它們守衛着潼關。或:“波濤如怒”,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一個“怒”字,既寫出了黃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關處於黃河之邊的險要。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體會中國古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欣賞詩歌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賞析生動的詞語。

教學設想:

注重對詩歌的品讀。注重詩歌的默寫。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張養浩(1296-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 清逸而豪放。

簡介潼關:

潼關在商代時隸屬定國,稱桃林;周代時爲畿內地,隸虢國,稱渭;春秋隸晉,稱桃林塞;戰國時隸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設寧秦縣,潼關爲寧秦縣轄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河、渭河的水運事項及船庫工作。之後就以官名設縣,稱船司空縣,新莽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縣,爲船利縣,東漢時又複名船司空縣,屬華陰。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屬華州華山郡的定城縣,西魏時撤定城縣,改屬敷西縣,直到北周。

隋開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縣爲華陰縣,潼關屬華陰轄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華陰縣改爲仙掌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爲東部潼津縣,隸虢州。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縣,併入仙掌縣。公元706年複名華陰縣。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時,設潼關爲守禦千戶所,隸陝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設潼關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關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關縣爲潼關廳,民國二個(1913年)廢廳,復潼關縣至今。

進行新課:

1、學生自讀課文:

提問:結合課文註釋,翻譯這首詩。

2、提問引導探究:

作者所在的潼關的位置特點是怎樣的?

表裏山河——潼關路——兵家必爭之地——百姓生靈塗炭

3、看到了什麼景色,心理是怎樣的?爲什麼這樣?

西都:曾經是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經有記載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淒涼。——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意躊躇

4、作者發出的感慨——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爲什麼這樣說?

明確:一個朝代的興起,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使百姓經受苦難,一個朝代滅亡,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賞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了潼關的險要。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首曲子;

2、理解散曲的內容與思想;

3、體會作者把抒發的情感,並賞析名句。

教學重點:

理解散曲的內容與思想;體會作者把抒發的情感,並賞析名句。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新課

回憶學過的小令(散曲)並有感情地誦讀: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今天讓我們將學習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張養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希望大家有所收穫。(課件出示課題)

指名說出“山坡羊”與“潼關懷古” 分別是這首曲的什麼?並介紹“懷古”:爲詠史詩的一種形式,一般爲緬懷古蹟,有感而發,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小令;

2、理解這首小令的內容與思想;

3、體會作者曲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從不同的角度賞析其中的名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紹

1、文學常識:曲是元代新興的一種文學體裁。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2、作者簡介: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棄官歸隱後,因關中大旱,被召爲陝西行臺中丞,治旱救災,積勞成疾而死。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寫的。他憑弔古蹟,用“山坡羊”的曲調共寫了九首曲子。這組小令,總主題是弔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題目。

四、朗讀感知,瞭解大意

1、聽課文示範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指名讀、齊讀。

五、研讀理解大意

1、結合註釋研讀小令,理解這首小令的大意;

2、教師指導點撥,翻譯理解小令大意;

大意:羣山延綿起伏,正如聚會在一起一樣,關下波濤滾滾,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關的路上,關外有黃河,關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

遠望西都長安,內心思緒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漢時代的遺蹟,引起無限的傷感,那成千上萬的宮殿,如今都化作了塵土。

無論是哪個朝代的興起,受苦的仍是百姓;無論是哪個王朝的滅亡,受苦的還是百姓。

六、品讀理解賞析

1、出示學習提綱:

(1) 把這首散曲劃分爲三層次,概括各層大意。

(2)“峯巒如聚”“波濤如怒”運用了什麼修辭與表現手法?

(3)作者爲何“意躊躇”且“傷心”?

(4)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5)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2、學生彙報,師點撥:

(1)第一層(前3句),寫潼關險要雄偉的形勢。

第二層(中間4句),寫由關中長安萬間宮闋化爲焦土之事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層(後四句),指出歷代王朝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

(2)以動寫靜、擬人手法

“如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

“如怒”形容黃河之水洶涌澎湃。

(3)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萬千,曾經的輝煌,如今卻是一片荒涼,頓生悲涼傷感之情。

(4)總寫作者的感慨(主旨)。

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衆所受苦難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階級殘暴貪慾的痛恨。

對偶,使句式更加整齊,深化了文章中心。

(5)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勞苦大衆所受苦難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階級殘暴貪慾的痛恨。

3、小結:這首小曲揭示了一個什麼歷史規律?

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着痛苦的.生活。

4、名句賞析

(1)名句賞析一:峯巒如聚,波濤如怒。(煉字角度賞析)

“聚”化靜爲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峯巒的衆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黃河水以有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這兩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

(2)名句賞析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內容與主旨角度賞析)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發,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宮室,勞役繁重,百姓就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提示了一個歷史規律:不論朝代“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七、鞏固訓練:中考鏈接

1、“峯巒如聚,波濤如怒”中“聚”和“怒”寫得都很生動形象,請你就此說說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峯巒”“ 波濤”的雄偉氣勢寫得極其生動形象。“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寫出潼關的險要。

2、詩人是爲“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不是,由“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爲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3、詩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爲何“興”百姓也苦呢?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這兩句議論,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非常精闢。

4、這首散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治階級殘暴貪慾的痛恨和對勞動大衆所受苦難的同情。

八、課後作業:背誦並默寫這首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的

通過這首散曲的學習,使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體會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本情懷。

二、教學要求

1.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2.反覆吟詠誦讀,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

三、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雲莊,天曆二年(1329年),徵拜陝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他隱居濟南雲莊8年期間,“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四 、散曲簡介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跟,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

五、寫作背景

《元史》載,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養浩陝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蹬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張養浩目擊人民遭受的災難,寫下了七題九首懷古散曲《山坡羊》:《驪山懷古》(二首)、《沔池懷古》(二首)、《北邙山懷古》、《洛陽懷古》、《未央懷古》、《咸陽懷古》、《潼關懷古》等。這是一組系列的懷古之作。其弔古傷今,對壯麗山河的詠歎,對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達了他對勞苦羣衆寒餒交加痛苦的心疼和體恤,對官僚當權者驕奢淫慾無恥行爲的憤怒。《潼關懷古》是張養浩自己以難民的身份和眼光,對陝西這一空前災害的寫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歷史認識,感動了數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樂朗誦)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頭三句):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峯巒。

“聚”:表現了峯巒的衆多和動感。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羣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爲動。

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

“怒”: 一方面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黃河水是無生命的, “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寫潼關位於羣山重重包圍、黃河奔流的險隘之處。也由此引發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爲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 寫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蹟,思緒萬千,感慨橫生,激憤難平的`樣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點出了無限傷感的原因。

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

爲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爲百姓悲涼。

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爲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是全曲之眼。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正因爲這兩句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洛陽懷古》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驪山懷古》

“興,也任他;亡,也任他。”陳草菴《山坡羊 嘆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趙慶善《長安懷古》

“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北邙山懷古》

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與關懷。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

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後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後,提問:

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爲了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佈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瞭解元曲的體裁特點;學習如何欣賞元曲作品;熟讀並背誦作品。

2、技能目標:品味詩歌精煉的語言特點;體會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學生民本情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二、重點:

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元曲的內容,體會句意。

、難點:

詩詞曲中意境的體會。

四、學法:

誦讀法、品讀法。

五、學情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這是他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已經有所瞭解(即:亡,百姓苦),但對“興,百姓苦”的理解還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轉過彎來。教師要用教學手段和技巧,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視界差距。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詩的氛圍,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的國度,許多優美的詩篇爲人們所傳誦。同學們也非常喜歡詩,喜歡我國古代的文學瑰寶。今天下午,我們一起來品味元代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

1、體裁介紹。

2、作者介紹。

3、寫作背景介紹。

(以上具體內容均以課件形式出現)

(二)、朗讀課文,把握結構美

1、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後,請兩位同學讀課文,集體糾音。

2、正音:巒()躊()躇()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理解字詞的意義,瞭解詩詞的大意。(課件)

5、明確本詩的結構:這首詩由三部分組成——寫景、抒情、議論。

(三)、品讀、體會詩歌

1、第一層(寫景):課件顯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找到潼關的地理位置,並說說它在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歸納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第二層(抒情):詩人由潼關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自然就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但爲什麼詩人“望西都”而“意躊躇”呢?爲什麼經秦漢處而“傷心”呢?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歸納,明確:長安作爲六朝古都,當年何等繁華昌盛,而現在,昔日的奢華已不復存在,成了一片廢墟。此情此景,怎不令詩人躊躇傷心?(宮闕萬間——做了土)

3、第三層(議論):詩人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爲歷代王朝的興衰而傷心之前中呢?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大興土木,百姓受苦;亡——戰爭頻繁,百姓遭殃。)

(四)、總結、深化、拓展

1、品味詩歌的感情基調:全詩表達了詩人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大處着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躊躕”“傷心”情緒,語調沉鬱,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詩人懷古傷今,情感噴發,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

2、反映百姓的苦難,關注、同情百姓是我國曆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行爲,是我國詩歌、散文的思想精華,是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學過的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8

步驟

字詞教學,理解文本

朗讀教學,理解情感

古詩今譯,活動體驗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散曲,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題目是什麼?潼關懷古,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會背的就背誦課文。學生讀。

二、通過字詞,解讀文本

1、解釋字詞(學生讀、解釋,老師補充提問)

問一下大家,預習過了嗎?好的,那我來個很簡單的檢查,我這裏有一些詞語,都是課文裏的,看誰知道他們的意思。記住想說就說。

山河表裏躊躇宮闕苦

◆山河表裏

什麼意思?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這裏的表是什麼意思?表就是外面。

山河表裏的順序應該是山表河裏,

山河表裏潼關路,這句詩就是一幅畫,你可以想象,這裏有座山,還有一條河,山的外面,河的裏面是潼關路。(教師畫,學生修正)你們再看這幅畫,覺得我這樣畫對不對?和聚、怒兩個字矛盾。(解讀聚和怒)

潼關的`裏面是峯巒如聚的華山,外面是波濤如怒的黃河,可見潼關地勢非常?險要,潼關而且因爲險要,而顯得很重要,潼關就這樣從一個險要的關口,變爲兵家必爭的戰場。

◆宮闕

宮闕是什麼意思?宮殿。實際上,宮、闕還是不同的,宮闕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如果宮闕被毀,那國家肯定已經滅亡了。

課文提到的宮闕是誰的宮闕,秦漢的宮闕,是秦漢百姓的宮殿嗎,不是,是秦漢皇帝的宮闕。

假設讓你們班級同學去建咸陽宮要多少年?

花幾十萬人建成的秦宮不到一百年就毀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後漢朝的宮闕怎麼又變成土了。

◆躊躇,什麼意思?本來是猶豫不決的意思,這裏是心裏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麼就不愉快呢?我發現古代的詩人很有意思,西望長安的時候心情總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菩薩蠻》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長安。王粲《七哀》

這些詩人原來是爲自己壯志未酬而傷心,而是什麼讓張養浩心情躊躇呢?

與其說是傷心秦漢的宮闕變爲了土不如說傷心建宮闕的百姓的苦。

◆苦,這個太簡單了,在這裏是什麼意思?請組個詞就來解釋。

讀最後一句。根據你學過的歷史知識,你覺得什麼事情給百姓帶來痛苦、苦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許多人稱讚,請比較下面句子,你們覺得好在哪裏?

A、興,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獨特的理解。

B、興,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憂國憂民。

2、讀課文,造句。下面請同學來造個句子,從上面詞語中任意挑選詞語造一個句子,造句之前請大家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圍繞苦字

小結:(出示原來的地圖,和板書)說,我也造個句子,興,山河表裏潼關路上有白骨;

亡,秦漢宮闕廢墟堆裏有冤魂。此時此……刻,對於百姓的疾苦,張養浩的內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是你站在潼關,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會如何?

三、朗讀體驗

對百姓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憤怒

下面請大家自由的朗讀課文,仔細體會張養浩的情感。

那就帶着這樣的情感去讀文章,同時看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

(學生朗讀)

元曲本來是用來唱的,山坡羊屬於中呂唱調,唱調是這樣“高下閃賺”。雖然我們現在不會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出這種效果。聽錄音。

聽錄音。

四、古詩創譯

下面就請你把對張養浩,對潼關懷古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藉助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示例:

是誰,放縱着自己貪戀的目光在山水間遊弋

是誰,指點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種佔有慾

那些峯巒和波濤,就是所謂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寫在山水之間

江山還是那個江山

帝王的名字變了又變

一個名字,寫出來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濃血,還有生者的眼淚

改改改,改朝換代

爭爭爭,總是戰爭

苦苦苦,還是百姓最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9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張養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陝西行臺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裏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覆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偉大的人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借了解張養浩,解讀文本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啓發式、討論式、探究式

學習方法:

閱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用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心懷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導入

(一)激趣導入:

1.教師展示幻燈片上的人物資料

有這樣一個人,他19歲踏上仕途,爲官清正,敢於屢次犯顏直諫;有這樣一個人,因看透了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爲由,辭官歸隱,屢召不赴。有人通過平日的閱讀或預習,猜出這位人物是誰了嗎?

(二)走近作者

1.學生回答問題並簡介曲作者——張養浩

2.教師展示幻燈片資料

教師強調:“國公”爲古代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爲僅次於“文正”的對人臣的諡號。元朝統治者爲何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呢?請大家看一段資料。

歸隱後的張養浩十年間七拒詔書,可當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爲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的他,感歷代興廢,寫下了許多懷古之曲。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博學碩得,爲民承重之人,卻在到任後不久,勞瘁而卒。“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讓我們現代的關中人,懷着一份敬仰,共同學習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

二、心存敬仰,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作品,教師指導學生在整齊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斷與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抑與揚(語調)。

2.指名朗讀並稍作點評

3.聽示範朗讀

(二)層次梳理

提問:讚歎之餘如何也能讓自己的朗讀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們還是先從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達方式爲依據爲這首小令分層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第一層描寫(寫景);第二層記敘加抒情;第三層議論。

三、心存敬仰,品讀佳作——研讀鑑賞

(一)一品寫景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1.你能根據這幅圖談談你對“潼關”地理位置的認識嗎?

學生回答,教師展示資料

2.看來潼關地勢險要,實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作者途徑此處,是否用文字將潼關的地理位置及險要的地勢寫出來了?你認爲此句中那些詞用得好?

3.依據學生回答,重點分析“聚”和“怒”

“聚”從視覺的角度,化靜爲動,寫出了裙山飛奔而來之勢和萬峯攢立之狀;“怒”字從聽覺的角度,借擬人的修辭,既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又寫出了作者弔古傷今的不平心緒。教師板書——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4.可見張養浩起筆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潼關的壯景,那朗讀時自然應在雄渾的基礎上,讀得更有氣勢一些。指名朗讀,並齊讀。

(二)二品抒情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1. 詩人由潼關的險要地形聯想到潼關的歷史作用,很自然會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於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他遙望長安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板書:遙望長安,深沉感慨

2.古人望長安心情多不快,你能從李白的詩句中找出他傷心的理由嗎?

展示幻燈片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學生抓關鍵詞分析後教師小結:“遷客”一次讓我們隱約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時對國運的關切,朝廷的`眷戀及壯志難酬的傷感。可張養浩作爲朝廷重用的官員,他爲何會在赴任途中“躊躇”“傷心”呢?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展示幻燈片

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爲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作爲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飛煙滅,餘下的只有斷壁殘垣的衰敗,哀鴻遍野的淒涼。這一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讓人能想象出戰爭的慘烈圖景,而這些都是作者無線傷感的原因。

(三)三品議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詩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爲“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傷悲,或是停留在爲一代代王朝的興盛衰敗的躊躕? 我們來一起品品作者的議論句。

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悲憤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詩人的可貴之處。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原來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衰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歷代王朝的或興或衰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與苦難。這一結論背後難言的是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與關懷。板書: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3.那朝代更迭,爲何受苦的總是老百姓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時,勞役之苦更重。如秦興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宮室,民怨沸騰。王朝之“衰”則兵禍連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說這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精煉的文字蘊含着深切的人文關懷。

一個王朝建立、興盛時,百姓會苦;這樣一個令百姓受苦的王朝滅亡了老百姓還是受苦。你們是否知道老百姓具體會受哪些苦?

(四)四品忠魂

1.下面這兩句詩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言後教師小結:

2.你如何評價張養浩?

學生討論並總結,教師將學生的評價寫在板書裏,如剛正不阿、仗義執言、心誠愛民、鞠躬盡瘁,並畫成一座豐碑

3.請滿懷敬意再讀詩文。

四、心懷敬仰,創意古詩

1.寫創意古詩

2.展示範例

3.學生當堂練習並朗讀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適當點評

4.教師總結本課:張養浩用自己的行爲在我們的心中豎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最後,讓我再次飽含着滿腔敬意,讀一讀這首景中藏情,情中有景,語言洗練,詞約義豐的元散曲中的優秀之作,去用心追憶、哀悼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

【板書】

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遙望長安,深沉感慨(稍緩、沉重)

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覆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偉大的人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借了解張養浩,解讀文本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啓發式、討論式、探究式

學習方法:

閱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用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舊知導入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大家齊背。今天我們再學習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張養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

2、題解

山坡羊曲牌名

潼關懷古題目。潼關,指出了地點。懷古,一般爲緬懷古蹟,有感而發,融寫景、抒情、議論與一體。

二、作者、背景介紹

三、初讀課文,正音節奏

四、師生互動,細品回讀

1、歸納、賞析。板書總結。

描寫雄渾氣勢

抒情所見所感

議論無限同情

2、合理想象,擴寫練習。

提示:寫景部分:山峯,波濤,山河潼關路……

敘事部分:

可以補充:時間、地點、人物(外貌動作心理)事件等等

議論部分:

詩人想到了什麼,發出了什麼樣的議論?心情如何?

五、唱讀課文,神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