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我的母親》的優秀教案設計

六年級語文《我的母親》的優秀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內容梳理】

六年級語文《我的母親》的優秀教案設計

事件 母親的形象 我的認識 主 題

(朦朧——清晰) (淺顯——深入)

元宵夜“巡閱” —— 笑:美麗、慈愛 —— 初識母愛

讀小說熱淚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書捱打 —— 哭:痛苦、無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勞碌的身影 —— 忙:勞苦、能幹 —— 歉疚、感恩

可愛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幹的才具

(痛惜和譴責)

【精點研究】

說說母親的哭

課文兩次寫到母親的哭,即第二件事母親讀小說和第三件事母親聽我背書。兩次哭的原因、情狀、給我的感受、要體現的母親的精神品質都不相同。

母親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說中孤女患難、義婦含冤的悽慘情形所打動;在後件事中是因爲我背書不出捱打心疼而哭。哭時的情狀不同,前件事中是“熱烈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着”的“揮淚痛哭”,哭得盡情盡興;看到我背書不出而捱打,耳中聽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聲音,是心痛至極而又無助的哭,但因在父親面前,又不敢放聲盡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着”,這樣的哭是“飲泣吞聲”的哭。母親的哭給“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親讀小說哭的樣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後面“母親陪着我一同哭”,則使我感念着母親的慈愛。體現的母親的精神品質不同,前面表現的是母親有才能,情感豐富;後面則重在體現母親的矛盾心理和慈愛的品質。

全文寫了四件事,兩件是寫母親的哭,細緻而深入地刻畫出舊社會女子悲情的內心世界,體現了舊社會女子悽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鉤下聯,上鉤出一“笑”,下聯出一“忙”。一“笑”是母親“微笑着把我抱起來”去客廳“巡閱”。那時,生了“我”的母親十七八歲,與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況也好,母親是“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這是她生命之花燦然的一刻,而這樣的歡愉對母親二十九歲的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啊!一“忙”是寫母親做女紅,萬籟俱寂的夏夜裏,“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的做着布鞋”,兒女成羣的她也還年輕,整日整夜地爲家庭的生計忙碌,不但人生的歡愉早已離她遠去,連寄託她悲情的舊小說也無暇再讀,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沒有了哭的情懷,只留下了盼兒子讀書能出人頭地的一絲希望。

縱觀母親的一生,悲苦多歡愉少,短促而艱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滿了對母親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澀。正是一個“哭”字,寫出了母親一生的悲情,表現了對舊社會的譴責和憎惡,讀來感人至深。

【問題探究】

“我”對刻畫母親的形象起什麼作用?

以“我”的視角去敘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記敘和描寫。如“……模糊中看見由垂着的帳門射進來的微微的燈光。在這微微的燈光裏瞥見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着把我抱起來。”、“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給我穿的。”這些敘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細緻,使內容更加具體和充實,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語,有記敘,更多的是議論和抒情。如“我心裏暗自想念着,爲着我要穿鞋,累母親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說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親,似乎可以減輕些心裏的不安成分。”是議論;“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愛的母親。”是抒情。課文通過“我”對母愛由朦朧到清晰、由淺顯到深入的認識,來闡釋母愛的內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認識去思考評價。文中一般用“覺”作提示語。如“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幹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裏,都葬送在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爲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我也覺得,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議論兼抒情的形式,讚頌母親可愛的性格和能幹的才具,抒發無限的痛惜之情,表現了對舊社會被壓抑和埋沒的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題得以昇華和拓展。

課文正是以“我”的觀察、感受和現在的追想,才刻畫出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母親形象。

  【創意點撥】

教師教法點撥:

指導學生抽取出直接敘寫母親經歷的內容,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浙江海寧查氏”,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大約在我兩三歲的時候,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着把我抱起來,負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往來的大客廳裏,走來走去“巡閱”着。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講得娓娓動聽。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書捱打時,坐在旁邊縫紉着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着,卻時時勉強說着“打得好”!我背完後,母親含着淚抱我上牀,輕輕把被窩蓋上,向我額上吻了幾吻。

母親自己做我們三個人的衣服鞋襪,還時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紅來做,所以很忙。深夜,母親獨自一人在燈下做鞋底,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親死的時候才廿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導學生明確,短文直接敘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記敘文記人敘事的基礎,但僅有這些敘述,文章內容將不夠具體,人物形象也單薄,中心不突出。

教師設計主問題:“我”對刻畫母親的形象起什麼作用?(見【問題探究】)

  【課外延伸】

閱讀老舍的《我的母親》,回答下列問題。

我的母親(有刪節)

老舍

母親生在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

爲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着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着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會給嬰兒洗三──窮朋友們可以因此少花一筆“請姥姥”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逗氣。

可是,母親並不軟弱。庚子鬧“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街市整條的燒起,火團落在我們院中;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着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爲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寫母親的事,是從那幾方面來寫的?

2、兩位母親各有着怎樣的精神品格?分別給各自的兒子以怎樣的影響?

3、怎樣理解文中“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句話?你的母親是否也給了你“生命的教育”?簡要說說。

  【資料補闕】

1、抗日鬥士鄒韜奮(1895.11.5—1944.7.24),原名恩潤,乳名蔭書,祖籍江西餘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創辦了六刊一報,三次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