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散步》教學設計(六年級上冊)

《散步》教學設計(六年級上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教學目標】

《散步》教學設計(六年級上冊)

  〖知識目標〗

1、積累“分歧、信服、霎時、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中具有對稱美的句子及含義豐富的語句。

 〖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去品味文中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2、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圈點勾畫,隨時批註閱讀的心得、體會,讓他們成爲閱讀的主體,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評鑑賞能力。

3、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法,並在寫作中借鑑,選取一角度,學寫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標〗

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歡樂純真的情,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文意,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2、指導學生把握本文獨特的寫法,學習運用選取描寫親情的獨到角度。

  【教學難點】

1、揣摩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學會聯繫語境,在動態的語境中理解詞句。

2、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如何發現美、品評美,把閱讀的過程當作是美點大追尋的過程,逐步提高賞讀美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文章寫得很美,感情也很動人,要通過朗讀去仔細品味、感受本文樸素自然而又醇香悠遠的意蘊。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文章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必然會遇到困難障礙,因此必要的講解點撥顯得尤爲重要。

3、品讀法。課文是美的載體,學習的過程就是探尋美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品評,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點撥即可。

 【教學準備】

歌帶、多媒體 CAI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二十年後,假如你和爸爸、媽媽、妻子、兒子(或女兒)同乘一條船過河,突然船翻了,大家都掉進水裏,只有你會游泳,而你只有能力救一個人,你救誰?

師:請考慮好,救誰呢?爲什麼?

設想:(生:離我最近的。生:救媽媽,媽媽最親。生:女兒,她以後的路還長。)

師:你感到選擇的困難了嗎?難以選擇,是因爲複雜的親情!好,既然家人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如此重要,那我們都要盡力的維護好自己的家,但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夠嗎?(學生回答)每個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應該儘自己所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莫懷戚筆下的家庭是怎樣的?它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二、整體感知

1、聽錄音,要求採用圈點法標出讀錯的字詞。

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幾方面。

2、積累字詞:

fēn qí(分歧)xìn fú(信服)背 bēi(揹人)

bèi(後背)chāi sàn(拆散)霎時(shà)

水波粼粼(lín)嫩芽(nèn) 熬過(áo)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委屈: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裏難過。

3、回答問題:

⑴散步的人有:母親、我、妻子、兒子

⑵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⑶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⑷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三、細讀課文,分析理解,討論

你在這些人物中最欣賞哪一位,爲什麼?(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師注意:儘量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在適當時候,由老師或學生提出反駁,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腳,能否堅持住觀點。

關於“我”:你認爲“我”是怎樣一個人?(孝順,善良的人)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爲母親的身體着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裏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母親很爲小輩着想,不願意爲難自己的兒子,更不願意爲了自己而攪了一家人出遊的興致)

關於兒子和妻子:

教師:文中對妻子、兒子着墨不多,但他們也在儘自己所能維護着家的溫馨和諧。那,請同學來說一說你對妻子、兒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後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度。

教師:我們再進一步思索,從兒子身上有沒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後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從文中看,妻子很賢良,是位慈愛的媽媽和孝順的兒媳。對丈夫溫順有理,對婆婆尊敬有加,對兒子關懷倍至。在她身上也滲透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師總結:本文無論寫誰,作者在字裏行間都表達一種永恆的情感:親情。

(教師:通過對四個人物的描寫,這個“親情”又滲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親之間、妻子和兒子之間──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間──夫妻情)

(母親和兒子之間──祖孫情)

 四、研討合作

1、大討論:

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作什麼選擇?

⑵文中最後,分歧是怎麼解決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2、說一說,想一想:

“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和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

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老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着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裏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親”代表着過去,“兒子”代表着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着中年人肩負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把親情推及得更廣泛的境界。

“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大使命。

 五、質疑品味

1、劃出自己最難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在課本的空白處寫出。

2、找出你感受最深,覺得最值得體味的句子,讀出來,並說說你的感受。

可能出現的句子: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明: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明:包含着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這樣的人生哲理。

  六、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小事情表現大主題──以小見大)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纔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七、拓展:聯繫生活,談論親情

不管你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個人物,總之,這個家庭,這三代人都是我們爲之羨慕的,因爲他們很和睦,很溫馨,因爲他們在出現分歧的時候,彼此之間都有着一顆尊老愛幼的心,一顆相互理解的新。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假如這樣的分歧也同樣出現在你的家裏,我們不妨來想一想:當你晚上吃完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爺爺奶奶要看戲劇,父親要看新聞,母親要看連續劇,而你要看動畫片,此時,如果遙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聽你的,你該怎麼辦?

提問最多不超過五位同學。

歸納:說明一個家庭的道德準則:上有老,下有小,當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照顧老的一頭,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因爲他們已經辛苦了一輩子了,不容易。畢竟“孝順第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親情無處不在,他不僅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僅僅在莫懷戚的家中;它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家中、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只是時光的流水把許都寶貴的記憶帶走了,我們匆匆的步履把我們曾經擁有的瞬間感動沖淡了,淡如水,淡如煙,淡得我們都懷疑自己是否還擁有那份愛,懷疑我們自己是否還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濃濃的親情。可是,這份是永恆的。我們要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用善良的心去體會。

學生準備1分鐘。

全班交流。

(儘可能啓發學生把發生在身邊的感人故事講出來,要像這幾位作者一樣,敢於披露真情實感。儘可能引導學生領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儘可能讓學生明白要珍惜親情,懂得關愛家庭。)

  八、結束語(音樂伴奏:可愛的家)

親情不單單是寒冷時父親爲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單調那是深夜裏母親親手爲你衝的一杯牛奶;親情應該是孩子柔嫩的小手爲父親擦去額上的汗珠,它應該是母親疲憊時孩子遞上椅子時的體貼。親情不單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也是媽媽的嘮叨爸爸的責備。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的片刻時間來領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親情不僅僅是聲情並茂的述說,它更應該是落到實處的行動。親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應是兒女無言的回報。家的溫馨與和睦靠大家,家的親情建設我們也應盡一份義務。回家以後,請同學們爲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着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學生齊唱:《讓愛住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