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幾個疑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幾個疑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同學提出了幾個稀奇古怪的問題。而爲了這些古怪的問題,我們還展開了一場場熱烈的討論。所有這些,專家們見了,也許只會嗤之以鼻——老師沒有很好地把握課文重點,在細枝末節處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教師沒有基本的課堂調控能力,任由學生牽着鼻子走……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幾個疑問

可是我卻不這樣認爲!我倒是覺得這一個個主題之外的插曲,反倒是這一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問題一:每到週末,我們姐妹三個總要“輪流”到伯父家裏去團聚。她們爲什麼不一起去,而非要輪流去呢?

其實早在幾天前,劉思莉同學就問過我這個問題,當時我讓她繼續思考,而沒有正面作答。現在,又有另一個同學在課堂上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你猜一猜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也都大膽地猜一猜。”我啓發性地問道。

他歪着腦袋想了想,還沒有回答,就有其他同學舉起了手。

“可能是因爲伯父家的飯桌太小,一起去怕坐不下。”一個同學回答道。

“也可能是一輛黃包車坐不下,所以就輪流去。”另一個同學回答道。

“不可能,坐不下就抱着嘛。”有同學反對。

“也可能是伯父喜歡安靜,人多了太吵鬧。”

“還可能是父母爲了鍛鍊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

同學們想到了各種各樣可能的原因。

“那真實的原因是究竟會是什麼呢——”我故意吊一吊他們的胃口,看他們全都爭着好奇的大眼睛渴求般地望着我,——“我並不知道!” 我戲謔式地說。

“哎呀!”學生們爆發出一陣笑聲,“原來你也不知道,還讓我們去想!”

“對,正因爲不知道,所以更要大膽地去猜想。也許真正的答案就在同學們剛纔的猜想之中。只是光有猜想,還不夠!還需要什麼呢?”看看大家沒反應,我繼續啓發道,“有科學家告誡我們,面對未知的問題,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我故意停了下來,想看看有沒有人能補齊下句。

“求證!”教室最後排一位同學驕傲地說出了這兩個字。

“對,你知道這句話,很了不起!大膽的猜想爲我們指明瞭前行的方向,而小心的求證保證了我們尋求的答案的正確性。兩者缺一不可。關於我們爲什麼要輪流到伯父家去,其實我們是完全有可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的。因爲魯迅和他的家人留下了大量的信件、自傳等文字資料,魯迅的親人、朋友也寫了很多有關魯迅的回憶文章,甚至還有專門研究魯迅的‘魯迅研究會’,這些詳實的資料都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問題的答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從周建人的自傳開始研究,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那老師你爲什麼不研究一下呢?”

“呵呵,老師有其他更感興趣的問題要研究。對剛纔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研究小組,仔細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也許你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還會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呢!”

 問題二:阿三爲什麼駝背?

呵呵,這又是一個好奇怪的問題!

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還有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課文裏說魯迅常常勸她多休息,不叫她乾重活。既然這樣,她又怎麼會‘因爲過於勞苦,年紀輕輕的背就駝了’呢?”

“哦,你還能把後文和這句話聯繫起來思考,這很不簡單!學習一定要學會聯繫——聯繫上下文、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聯繫課內外學到的所有的東西進行對比、分析,在這種聯繫、對比、思考中,我們就能發現很多錯誤的東西,做出驚人的發現。

而我自己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都缺少這種聯繫的習慣,以致我犯了一些錯誤,把魯迅先生一句錯誤的話當作了至理名言。

魯迅先生曾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我一直以爲中國的確是這樣的,可是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從課本里知道中國在宋代已經有了許多使用火藥的武器,但遺憾的是,在讀魯迅先生文章的時候我並沒有把這些和魯迅的這句話聯繫起來思考;後來又在其他的歷史書籍中知道在明朝的時候我國的火槍、火炮在全世界都是最先進的,甚至還發明瞭許多駭人聽聞的先進武器,這些武器在明朝的一本奇書——《天工開物》中都是有可信的記載的,然而遺憾的是我依然沒有把這些事實和魯迅先生這句話聯繫起來思考,以至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着很深的偏見。

XX同學能夠在前後文的聯繫、對比中發現問題,這是很讓人佩服的!那阿三究竟爲什麼會駝背呢?其他同學有什麼看法?”

一位女同學回答道:“阿三還是幹了重活的!你看這句話,課文裏說魯迅‘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之所以魯迅要‘常常’勸阿三,不正說明阿三常常都在乾重活嗎?否則就不需要魯迅‘常常勸’了。”

這可真是讓人啞口無言的辯駁啊!一個小孩子對文字的弦外之音挖掘得這麼深刻。

“那魯迅家裏究竟有哪些‘重活’需要阿三去幹呢?”我順着她的意思詢問道。

“掃地、擦桌……”

“提水、劈柴……”

“做飯、洗碗……”

同學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

“這就是你們所能想到的‘重活’嗎?顯然這樣的家務勞動式的‘重活’是不至於把人的身體累垮以至於駝背的。”緊接着我給他們講起了大學時一位來自山區的同學在家裏摘玉米的場景,“一位小個子的女同學揹着一個比她還大的籮筐,在山地裏摘下玉米順手放進背後的揹簍裏,裝滿揹簍後還要沿着崎嶇不平的山路,一路搖搖晃晃地把滿揹簍的玉米揹回家,然後又去背第二簍、第三簍……而我們學過的另一篇課文《勞動的開端》裏也記載了一次幹‘重活’的經歷——挑煤。這樣的活纔算真正的‘重活’!

讓阿三駝背的重活,很可能不是在魯迅家裏乾的,但這只是我們的猜想,猜想之外還需要小心的求證。阿三到底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歷?她在魯迅家裏究竟幹了哪些活?我們也許可以在與魯迅有關的傳記中找到蛛絲馬跡。課文裏的資料顯然是不夠的,同學們下來努力!”

 問題三:“神祕”的海嬰

海嬰是誰?可能對很多熟悉魯迅的人來說,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而學生卻用它在課堂上難倒了我。

前文已經說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了,但是在過去的教材裏卻有一些改動,比如刪去了“放煙花”這個故事。在我們今年使用的教材裏,這個故事又回到了原文裏,而在這段文字裏卻提到了一位“神祕”的人物——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