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精選10篇)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精選10篇)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自相矛盾》選自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冊第二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在誇讚自己的矛和盾時話語前後互相牴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前後一致,實事求是,不能誇誇其談,否則就會鬧出笑話,自得其反。因爲本課是文言文,所以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具有的學習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查閱工具書、藉助文中的註釋等來獨立閱讀思考,並與同學一道研究探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對學生現狀的瞭解,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註釋開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標: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啓發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通過註釋弄懂古文的意思,引導學生能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讀和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緊緊抓住讀這個重點,採取: 讀通—讀懂—讀好—讀透“的四讀法”進行展示交流,以讀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味美,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學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議、說、演相結合。

五、說教學程序

(一)溫故而知新,導入課文

由同學們回憶學過的以“自”開頭的成語(課件),(自給自足 自覺自願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爲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引出《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學生對寓言並不陌生,但還是有必要複習一下什麼是寓言,然後簡介《韓非子》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作,讓學生對這個作品有個大致的瞭解。最後解題,什麼是矛,什麼是盾,再讓學生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由於學生課前已經藉助工具書進行了預習,所以學生基本上都能通過預習說出這則成語的意思。

(二)按照“讀通——讀懂——讀好——讀透”的學法,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1、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俗話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讀”。宋朝朱熹也說:“文章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我首先讓學生聽DVD碟範讀課文,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把握,然後讓學生自己試着把課文讀幾遍,並談談讀完課文後的感受。比如說文言文中有的句子讀得很拗口,還有些句子過長等等,再引導學生尋找解決的方法,並讓學生按照這些方法把文章讀通。比如說可以通過劃分節奏,找停頓點、看註釋等方法來解決。最後教師再範讀課文,請學生認真聽,聽後討論,老師和自己對這篇文言文的讀法有什麼地方不同,比如停頓、重音等,怎樣讀纔好呢?爲什麼要這樣讀?

2、精讀課文,讀懂讀好。

學生聽了DVD碟的範讀,也聽了老師的範讀,並交流了讀法,自己也試着讀好好幾遍了,這時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精讀課文,可以小組讀,同桌讀,自讀等等,通過讀來感悟寓意,達到讀懂、讀好的目的。這則文言文中只有一個生字弗,很簡單,(課件)字義的理解,書上也都有,學生完全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再讓學生結合註釋學習,一字一句深入地讀,讀明白每一句話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每句話意思的理解,可以一人讀,一人翻譯,一人評價;也可一人讀,兩人翻譯,兩人評價等等,比比誰讀得好,誰翻譯得最好,誰最會評價,這樣學生定會興趣盎然。3、彙報展示,突破重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意思有了深入的瞭解,這時,可以進行小組彙報展示合作學習成果。對彙報的要求要寬鬆,可以小組合作彙報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徹的一句彙報;還可以就全文來彙報,每彙報一句,除了談理解,還要讓學生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或者表演來展示理解到的內容,老師再相機點撥,指導讀法,也就是在“讀懂”中滲透“讀好”這一環節,讓學生既讀懂又讀好。例如: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意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麼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麼?爲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句子,讀出來,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接着讓學生“變”句子,如果你就是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你將怎樣來誇誇自己的矛和盾,讓學生採用表演的方式來誇誇自己的矛與盾,表演出那種 “誇耀”的神情,再回到原文,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再現剛剛的表演,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覆呈現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覆讀與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導讀時,我採用的方法是“如果你就是圍觀的人,你聽了那個賣矛和盾的人說的話,你心裏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問呢?”學生進入了文本,身臨其境的說:“我會覺得很好笑。”老師緊接着引導:“那你用好笑的語氣來讀一讀。”我認爲“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讀書的語氣自然也就不同,課堂上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4、拓展延伸,水到渠成。

文章讀到這時,實質上已經讀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出文章的寓意,便水到渠成了,此時,我根據文章蘊含的道理設計了一個環節“文章讀到這裏,你肯定感受頗深,此時,你想說些什麼?”在生活中你見過自相矛盾的事嗎?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讓學生自由談,只要說出道理即可。最後讓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古文的祕訣,那就是反覆誦讀,細細的品味,慢慢你就會發現它有着音樂般美妙的韻律,從中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六、說板書

我覺得板書只要簡潔明瞭,緊扣主題,揭示寓意即可。在本文的板書中,楚國人自誇的兩句話“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是構建“自相矛盾”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這兩句話自然地引出了“自相矛盾”,這一主要意思,所以我把它們板書出來了,學生一看便明白。

七、說教學反思

選擇這篇課文,一是因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趣味興強;二是這是一篇文言文,作爲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提高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更好地繼承古人爲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古爲今用,而且可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我在鑽研教材之後,才覺得《自相矛盾》這則寓言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但是課堂的教學容量並不可小瞧。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後的道理,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如果枯燥的講解接句子的意思與字詞的意思,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濃,整個課堂而皇之也會死氣沉沉。幾經思索與修改,決定把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優化讀的過程,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理解字詞,在讀中領悟寓意,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回顧整個課堂,感覺學生在讀中有了感悟和理解,在讀中領略了文言文的韻律美,在讀中還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我覺得非常好。但是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各位老師,你們有什麼更好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希望能不吝賜教。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2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掌握重點詞語在意思。

3.流利朗讀並背誦課文。

(二)過程和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多樣方式的朗讀,熟讀課文。

2、通過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意思,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自相矛盾》讓學生明白脫離實際地誇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笑話的道理。

2、《畫蛇添足》告訴我們做了多餘的事反而不適當。

二、教學過程

(一)、看圖猜成語,激發興趣。

1、同學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中,成語是其中的瑰寶。相信你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語,其中有些來自於神話故事,有些來自於歷史故事,還有些來自於寓言故事。你能根據下列圖片猜出分別是什麼成語嗎?

2、這些成語都出自寓言故事,誰來說說什麼是寓言嗎?

3、板書課題,認識“矛”和“盾”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明確學習目標,回顧學法。

1、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2、回顧學法,誰來說一說怎樣學習文言文寓言效果會好一些呢?

1、讀。讀正確,讀流利;

2、譯。結合註釋,讀懂文本意 思;

3、悟。明白文中道理;

4、背。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三)、指導朗讀課文

1、 全體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

2、課件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請學生邊聽邊劃出節奏,標出重讀之處。

3、課件出示朗讀提示,指名讀課文

4、範讀課文,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5、齊讀課文,小結朗讀情況。

(四)、再讀課文,嘗試翻譯文言文。

1、學生結合註釋,嘗試翻譯文言文。

2、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翻譯文言文

3、逐句翻譯文言文(課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說說全文的意思。

5、課件出示譯文,學生齊讀。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樣誇矛和盾的?請用書中的話說一說。楚人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他說的話應該是怎樣的語氣?

2、聽了楚人的一番誇耀,旁人又是怎麼說的呢?

3、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麼反應呢?

4、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爲什麼答不上話來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結果會怎樣?1、戳不穿——說明 盾堅固矛不鋒利 ○2、戳得穿——說明 矛鋒利盾不堅固 ○(楚人言過其實,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這也是他的可笑之處。)

5、請說說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過學習這個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三、誦讀背誦,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1、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 況嗎?舉個例子說說。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廣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 (3)、昨夜,校園裏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 (4)、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沒有的奇蹟。 (5)、我的家庭作業全都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學題沒有做。

2、請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紹:《韓非子》書名。集先秦法家學說大成的代表作。韓非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死後,後人蒐集其遺著,並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主張。重要的有《孤憤》、《解老》、《喻老》、《難勢》、《問田》、《定法》、《五蠹》、《顯學》等篇。有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和今人樑啓雄《韓非子淺釋》等註解本。

4、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五、作業: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與家人分享。

2、課外閱讀二至三個文言版寓言成語故事。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書寫生字“矛、盾”和理解“誇口、張口結舌”等詞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導學生精讀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成語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理解成語的寓意,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教學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板書:8、成語故事)誰來告訴大家,什麼樣的詞稱爲成語?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讀指導

1、佈置課內預習。

★輕聲讀成語故事《自相矛盾》,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讀生字表中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在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書寫。

三、精讀與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麼事。

(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誇盾好,什麼也戳不破;又誇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2、成語中的矛和盾僅僅是指那個楚國人買的兵器矛和盾嗎?

3、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句,在交流討論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預設:“誇口”是什麼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麼大話呢?指導朗讀好人物語言。

這個楚國人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結果怎樣?“張口結舌”是什麼意思?(張着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爲什麼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周圍人怎樣看他?

你又怎樣看他?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文章爲什麼到這就結束了?

4、聯繫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麼?

四、小結

五、拓展與延伸

1、用今天學到的學習成語故事的方法,學習《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這兩個成語故事。

2、閱讀《成語故事》,積累更多的成語。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盾堅固都戳不穿自相矛盾矛銳利都能戳穿

說話前後牴觸矛戳盾會怎麼樣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瞭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括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麼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後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誇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他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需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啓發教育。

4、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

教學準備:

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同學們,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就濃縮了深刻的道理。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個成語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說幾個以自開頭的成語嗎?(幻燈片)

1、同學們,大家說了這麼多“自”字開頭的成語,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成語。

(幻燈片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自給自足自覺自願自力更生自告奮勇自強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棄自鳴得意自以爲是自我陶醉自相殘殺自高自大自作聰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成語接龍。

★成千上萬—萬馬奔騰—騰雲駕霧—霧裏看花—花言巧語—語重心長—長年累月

★一馬當先—先見之明—明知故問—問心無愧—愧不敢當—當機立斷—斷章取義—義無反顧—顧慮重重—重見天日—日新月異—異想天開—開門見山—山窮水盡—盡心竭力—力爭上游—遊山玩水

4、簡介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也有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但這些在成語中都佔絕對少數。

5、同學們,今天老師在檢查作業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告訴我說:“老師,我的作業全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學題沒有做。”(生疑惑)

師:怎麼啦?

(師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氣真好,是個佈滿陰雲的晴天。(生笑)

師:又出問題啦?這也是矛盾的?板書“矛”“盾”“矛”是什麼東西?(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盾:又是什麼東西?(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不是兩種東西了,它就產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師剛纔說的那些句子,實際上,現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還很多。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例子,誰來說一說?(學生交流)

師:自相矛盾的事例還很多,知道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誰嗎?

簡介韓非子“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出自《韓非子難一》,今天,我們就來尋根——學習“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板書課題:自相矛盾

二、初讀《自相矛盾》,瞭解課文內容。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讀後同桌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楚國賣矛盾戳穿誇口銳利堅固張口結舌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誇他的盾好,什麼也戳不破;又誇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三、抓住“誇口”理解課文內容

師:在文中,用了“誇口”這個詞,來說那個賣矛又買盾的人,“誇口”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誇字的上面是個什麼字?(大)。誇口就是說大話。誇口就是說大話,文中的楚國人,說了什麼大話呢?出示: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讀句子,要讀出“大”的感覺。)(自讀、指名讀、齊讀)

現在,我們把句子變一變,加上一組關聯詞說一說。(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現在我們再來把句子變一變,改用第三人稱轉述來說一說。

(他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師:能不能再變一下,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變一變,說一說。

四、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1、說大話好不好?

2、(遮住誇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個什麼字?虧可以組成什麼詞?(吃虧、虧損、盈虧)

3、說了大話就要吃虧,楚國人說了大話,他就要吃虧了,他吃了什麼虧?(當有個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會怎樣時,他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板書:張口結舌)

4、張口結舌什麼意思?(由於理屈、緊張或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5、我們把問的人的問題畫出來,並試着回答他的問題。如果試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說明他的盾(),這跟他說的“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這說明矛不(),這根他說的“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也就是說,他說的兩句話不能同時成立,要麼前一句不對,要麼後一句不對。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自相矛盾這個成語來比喻——

生:一個人說話或做事前後牴觸。

師:是呀,你們看,本來矛和盾都是兩種兵器的名稱,爲什麼現在卻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後牴觸呢?正是來源於故事中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話前後不一致哪。

6、通過學習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牴觸,要前後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

師:讓我們捧起書,再次走近這個給後人無數啓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吧。

五、教學反思,提升認識

那楚國人回到家後,想到今天發生的事,覺得很丟臉,決定寫一篇反思日記。他會怎樣寫呢?我們來幫他寫一寫。(給學生十分鐘時間寫反思?然後起來交流。)

六、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則成語就出自於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裏。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對比讀現代文。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成語故事,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語故事。

活動準備:

矛和盾的圖片或實物模型。

活動過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圖片,引出話題。

1、教師提問:你們認識這兩樣東西嗎?它是什麼?是做什麼用的?

2、教師小結:這兩樣東西是古時候打仗用的武器。長長的,一頭有鋒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來刺殺敵人的。這個橢圓的鐵牌叫盾,它很堅固,是用來當住矛的。

二、遊戲《成語對對碰》,鞏固所學成語。

每兩個幼兒爲一組選擇兩張圖片,組成一個成語。遊戲進行2-3次。

三、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兒邊看大圖書,邊猜故事情節。

2、告訴故事名稱,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3、通過探望與討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訴我們說話、做事前後一致,不能對立。

四、告訴幼兒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五、幼兒學說故事。

1、幼兒自由結伴,自由講述故事。

2、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學過的成語。

1、教師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2、個別幼兒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3、教師出示成語字卡,幼兒做動作。

4、在音樂伴隨下,幼兒自由發揮表演成語。

活動反思:

開學初, 執教《自相矛盾》,原本信心十足,特意邀請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來指導作課,但一堂課下來,卻讓我汗流浹背,面紅耳赤。

上課伊始,我是這樣設計:

1、先板書“矛 盾”,讓學生談談對矛與盾的認識。學生對說的很好。

生1:矛就是古時的一種進攻的兵器,可稱爲長矛。

生2:盾是古時戰場上用來防禦的武器。

2、分別出示了矛與盾的圖片,讓學生從形態上更直觀的認識它們。

3、用矛和盾可以組成一個成語(自相矛盾),你們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歷嗎?

(一生很順利的講完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進行到這裏,還是比較順利,學生回答的也很精彩,但好景不長,我沒有調控好課堂。

文中有兩句話是賣矛與盾的人說的,原句是這樣:“他拿起自己的盾誇口說:‘我的盾堅固的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誇口說:‘我的矛銳利的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爲了引導學生理解他說話的語氣,我從誇口入手,讓學生理解誇口的意思,學生說的很好,但我沒有注意傾聽,同時學生在讀這兩句話的時候,總是讀不出誇口的味,這時我就開始緊張了,因爲上課之前我也沒有練過該怎樣讀,很想範讀,可後面坐着那麼多的老師,我一時頭腦懵了,更不知道如何指導讀好了。

而接下來的教學,就很快陷入一種混亂狀態,課前的預設完全打亂,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而臉龐不時有豆大的汗珠流淌。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次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沒能吃透教材,導致不能自如把握。二是對預設好的教學過程過於依賴,沒能靈活地處理好生成的問題,不能把握教育契機,調控課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四是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自讀自悟,自由表達的空間太少,更多的時間是在唱獨角戲,牽領學生太多,沒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及表達慾望。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詞,理解“誇口”“啞口無言”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瞭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4.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瞭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

教學重、難點: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通過發現,瞭解什麼叫“寓言”,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

2.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3.指名讀文,進行反饋。

4.學習生字詞。

(1) 讀詞:矛、盾、銳利、堅固、拿、賣、啞口無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並指導書寫這個字。

② 讓學生把“矛、盾”兩個字和“銳利、堅固”連起來說說,進行詞語搭配的訓練,鼓勵學生求異表達。

③ 用上“矛、盾、銳利、堅固、拿、賣”這些生字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進行連詞成句的句子訓練。

④ 通過選擇,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請一個人讀故事,其他同學說說他是用什麼語氣來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誇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3.分角色讀故事,然後說說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爲什麼這樣看這個人。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通過文本對話,揭示寓意。

一個人拿矛和盾的圖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銳利 堅固

什麼盾 什麼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過表演,深化對寓意的理解。

1.創設情景,指導學生分角色全員參與表演。

2.有層次的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練習。

1.鼓勵學生根據本課內容提出問題,用“寓言百寶箱”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寓言的興趣。

2.根據學生的興趣,老師做重點知識的講解。同時,把知識卡送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後自學。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詞,理解“誇口”、“張口結舌”等詞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表演課本劇,加強對寓意的理解。

4、感受中華民族豐富的成語知識,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理解寓意,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難點: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理解寓意,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導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左手拿鋼筆,右手拿消字筆)孩子們,請大家看我手裏的這支鋼筆,寫字特別的清晰,任憑什麼樣的消字筆都消不乾淨;我這隻手裏有一支消字筆,功能特別好,任憑什麼筆寫的字都能消得乾乾淨淨。

生:(七嘴八舌地議論)

2、師:聰明的同學馬上就發現了我剛纔那番話的毛病--自相矛盾,什麼是“自相矛盾”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吧。(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師: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以前的一個學生馬小虎胸前掛了一個大大的牌子,上面寫着三個大字--小馬虎,他一邊哭一邊說:“張老師,我又粗心大意了,同學們都笑話我……”大家願不願意幫助馬小虎同學?

生:願意!

2、師:請大家拿出《導學案》,看到第一題。哪位同學能又快又好的治好馬小虎的病?

生1:“戳”是翹舌音。

生2:文中“矛盾”的“矛”沒有草字頭。

生3:文中“銳利”的“利”應該是“鋒利”的“利”。

師:看來大家的醫術都很高明,我替馬小虎同學謝謝大家。

3、誰能給大家解釋解釋一下第二題的三個詞語?

生1:“誇口”是說大話的意思。

生2:“張口結舌”的意思是張着嘴說不出話來。

生3:“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的言語或行爲前後牴觸。

三、研習文本:

(一)、聽錄音,練習朗讀

師: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聽一下錄音,比較一下錄音讀的和你讀的有沒有不同,並且思考《導學案》第三題的幾個問題。

生:(用心聆聽錄音後自由練讀)

(二)、分角色朗讀師:錄音讀得怎麼樣?有沒有勇氣和錄音賽一賽?

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引導學生做出評價,以表揚和鼓勵爲主)

(三)、分析課文內容

1、師: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課文內容?

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師:(引導學生處理《導學案》中的第三題)請同學們分組思考一下《導學案》第三題中的題目。

生:(分組討論問題,派出代表將小組討論結果告訴大家)

(四)提升認識: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已經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對“自相矛盾”這個成語也有了很深刻的認識,那我們在說話或做事時有沒有自相矛盾的現象?

生:(列舉自己或同學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現象)

師: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還會讓自己再自相矛盾嗎?

生:(發表看法,表示說話、做事要前後一致)

四、表演課本劇:

師:我知道咱班的同學不僅讀書很棒,表演也很出色,聽說有的同學還精心準備了道具,願不願意上臺來表演一下?

生:(分角色表演課本劇)

師:(引導學生做出評價)

五、知識積累:

師:成語是我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寶,它用簡短的文字告訴了我們非常豐富的內涵,想要學好成語,需要平時用心積累。我這裏準備了一些以“自”開頭的成語,請同學們看一看有沒有你沒見過的,你還能找出哪些以“自”開頭的四字成語?(小黑板出示20個以“自”開頭的四字成語)

生:(齊讀後討論成語的含義)

六、小結、作業:

師: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自相矛盾》這則成語,同學們表現的都很出色,希望把這種學習的精神延續到課下,有沒有信心?《導學案》第四題是自相矛盾的原文和作者韓非子的簡介,請大家課下認真閱讀,並試着用自己的話翻譯一下。另外,把你學習本文的收穫寫在《導學案》上。

教後記:

《自相矛盾》是一篇短小的成語故事,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成語的含義,因此我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分角色朗讀和課本劇表演上,學生都很積極地參與,學習熱情很高。說實話,我沒有想到自己的學生表演才能那麼高,真的可以做小演員了!後來我引導學生積累成語,目的是讓他們產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在課餘時間主動學習。在《導學案》最後我又準備了韓非子的《難一》,目的是讓五年級的學生初步接觸一下文言文,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一點基礎。總體來說,本節課教學內容設計的有一點多,有的環節進行得有點倉促,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調整一下時間安排。

附一:板書設計

附二:《自相矛盾》導學案

一、爭當“小神醫”:

1、戳(cuō)

2、茅盾楚國銳力買賣

二、解釋詞語的含義:

1、誇口:

2、張口結舌:

3、自相矛盾:

三、品讀思考:

1、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2、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麼大話?

3、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4、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爲什麼他會這樣?這裏的“張口結舌”還能換成別的詞語嗎?

5、那個人說話前後矛盾會造成什麼後果?

四、拓展閱讀:《韓非子·難一》

1、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2、原文:

楚人有鬻(yù,賣)盾與矛者,譽(稱讚)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戳進)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不)能應也。

五、小小收穫: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瞭解寓言內容。

3、瞭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關鍵性話語展開討論。

教學難點:

1、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

2、瞭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話表達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師:(響起古典音樂)中國被譽爲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詩歌”,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中蘊涵着深刻的道理,這一節課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書課題:14寓言二則——自相矛盾

3、在課前,老師佈置預習,請同學們查找與本課有關的資料,誰願意彙報。

4、同學們能從多種途徑收集資料,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本課內容,同時也鍛鍊我們的自學能力,開拓我們的視野。

通過同學們的介紹,我們知道矛與盾是古代作戰的武器,課文圍繞着矛與盾會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同欣賞課文吧!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先聽老師讀課文,注意文中字的讀音以及句子的停頓和讀音。

2、下面請同學們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句中的停頓,要把句子讀通順,難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3、誰願意讀課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聲是對他的表揚,就讓我們像他一樣,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讀後告訴老師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三、翻譯古文

同學們通過朗讀,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內容,下面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譽”含義。

(2)請翻譯第一句

(3)讀的語氣

教師:讓我們用炫耀的語氣齊讀這句話。

2、第二句:

(1)解釋“利”

(2)請翻譯第二句

(3)能用吹噓的語氣讀出這句話。

3、第三句:

(1)翻譯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別較大字?

(3)讀時注意什麼

(4)設想一下,問話人的年齡、性格,讀時語氣怎樣?試這讀一讀。

4、第四句:

師:第四句內容很少,我們改變下形式,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擔任小老師,帶領大家一同理解這一句。

(1)“其人弗能應也”中“應”什麼意思?

(2)翻譯第四句

(3)看圖想象一下楚人此時什麼表情?這句話要用什麼樣的語氣讀?

(4)爲什麼“其人弗能應也。”

四、理解鞏固文章內容

1、看得出同學們學得都非常認真。現在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板書)

2、誰能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到了什麼?

3、你們都非常善於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讀中。

五、全文總結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幽默的語言,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在我國的文化寶庫中,這樣的寓言故事有許多,它們蘊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寶貴的經驗。希望同學們課下都來閱讀,更好地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文。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韓非子·難一》講述了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在誇耀自己的盾和矛時,理由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這一故事告誡人們,說話做事要前後相應,不要自相矛盾。課文可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敘述了主要事件:一個楚國人在賣盾和矛時,一邊誇耀自己的盾堅不可破,一邊又誇耀自己的矛無堅不摧,有個圍觀的人問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擊自己的盾會怎麼樣?結果他無言以對,第二層是最後一句話點明瞭有此事件引發的議論,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教學目標:

1.能結合註釋並聯繫上下文對課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瞭解。

2.能說出“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學重點:

1、弄清成語故事中精闢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複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回顧課文。

1.師:今日,我們繼續學習一則文言文,齊讀課題。

師:回顧課文內容。誰能說一說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預設:本文主要講了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他誇矛又誇盾,結果在別人問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他說不出話來了。(2分鐘)

【評價:你介紹的有條有理,甚是詳細。】

預設:本文講的是一個楚國人說話前後不一樣,結果被人問得啞口無言的故事。

【你總結得很簡練】

師: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在朗讀古文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1: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此言不錯。不如請你來讀一讀罷。

【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當以掌聲表揚。】

生2:還要注意停頓和節奏。

師:不錯,你來讀一讀好嗎?

【不疾不徐,停頓恰好,真是個朗讀高手。】

師: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這則文言文吧!

二、交流展示(課件出示)

1.

(1)方法指導

過渡語:反覆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文言文了,你還積累了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生1:藉助註釋

生2:藉助插圖

生3:使用工具書......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讀懂這則文言文。

(標紅: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師:請你來讀紅色的句子。(2人)這句話是何意?

(生答)同意他的說法嗎?

(標紅“譽”“堅”“莫”字)

師:如何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的呢?

【譽是...堅是...】

師:能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嗎?

【楚人是個商人,賣東西的一般都會誇自己的東西好,所以我猜譽之曰的譽是誇的意思。】

【我知道堅原本就有堅固的意思,在這裏是說一定指的是盾很堅固。】

【莫能陷也就是不能刺破的意思,莫就是不能】

師:同學們能用多種方法來學習,真是了不起。

師:楚人在誇讚他的盾,應該怎樣讀他說的話呢?

(出示: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評價語:

【這位賣盾的老闆,可否再大點聲呢!】

【嗯,此盾甚是堅固。】

【此盾天下無敵。】

【這真是一面好盾。】

大家一起讀。

【此盾堅固無比,天下第一,爾等真會鬻盾也。】

(2)演好這句話。

(瞭解它的意思。)同學們,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演一演當時場景呢?街市上人來人往,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楚人怎樣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8分鐘)【你的吆喝聲可真有穿透力】【我的心被你的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

三、合作探究

1.總結學法,自主學習“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同學們,我們剛纔學習“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這一句時,先是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句意,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對它的理解。接着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把當時的場景演繹了出來。現在,我們能不能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這句

話呢?

請大家拿出學習單。完成以下任務(出示要求),開始吧。

A.自主學習B.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兩組)

師: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理解了這句話。學以致用,很了不起。誰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你的矛很鋒利無比】

【你的矛無堅不摧】

【你的矛銳不可當】

【你的矛舉世無雙】

2.學習“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師:同學們,楚人誇盾堅不可摧,又誇矛無堅不摧。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買不買他的東西?預設:不買,因爲他誇盾又誇矛,到底哪個厲害呢?

預設:不買,我怕他的矛不好,也怕他的盾不好。

師:你很不簡單,一下子就聽出來楚人話中的漏洞!圍觀的人羣裏有人幫你把這句話問了出來,讀--(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明知故問會怎麼問?假如這是一位小姑娘,她會說:“叔叔.....”假如這是一位小夥子,他會說:“兄弟....”假如這是一位老人,他會說:“小夥子....”

3.其人弗能應也。

(1)師:面對這樣的質問,楚人是什麼反應呢?看插圖,觀察一下他的表情,你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嗎?

(2)師:爲什麼剛剛自信滿滿的楚人現在“弗能應也”呢?

預設:

生:他也覺得自己的話不合適。

生:他賣東西言過其實,過於誇大了。

生:如果刺得穿,說明矛鋒利,盾不堅固;如果刺不穿,說明矛不鋒利,盾堅固。不論出現那種情況,他的東西都不好賣了。

4.學習“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師:是啊,楚人說的這兩樣東西,怎麼可那同時存在呢?大家的觀點和作者一樣,讀“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這裏“不可同時而立”的是什麼?(板書:堅不可摧,無堅不摧)。(7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你有什麼要告誡這個楚人的呢?

生: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

生:我們要三思而後行。

生:我們說話做事要前後一致,不能互相牴觸。

師:同學們告誡楚人的話也正是這個寓言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這篇文言文語言凝練,只用71個字就讓我們知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2.在生活中有沒有像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呢?(5分鐘)

看來,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還真不少呢,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陷入尷尬的境地。接下來,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收穫,把這個故事再來讀一讀吧。

五、檢測反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演一演這個故事嗎?可以自己來講,也可以小組合作(3分鐘)展示(2分鐘)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不僅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也看到了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精彩的演繹。同學們,古與今在這節課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這讓我想到課本上的一句話“思維的火花跨越時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在說話做事時,要前後一致三思而後行。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堅不可摧

無堅不摧

《自相矛盾》學習單

一、我會字詞

利:

無不:

二、我知道句子的意思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會讀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四、我會演如果我是楚國人,我會這樣誇讚我的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韓非子》,是一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的小故事。講的是楚國有個人既誇自己的矛銳利,又誇自己的盾堅固,說話前後不一致,自相矛盾。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

巧用方法,理解句意。這篇小古文中,有幾個字比較冷僻,學生不理解。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如聯繫上下文、藉助註釋、結合具體的語境等等,讓學生既學習古文字義,又掌握了方法。

2.教學收穫

(1)讀句子,想畫面。這篇課文中句子“其人弗能應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結果。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讀句子以後,想一想當時那位商人“弗能應也”窘相、尷尬的畫面,然後說說此時可以用什麼成語來描繪,學生馬上就會聯想到“啞口無言、張口結舌、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無地自容、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洋相百出、呆若木雞”等成語,這些類似成語的積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詞彙,瞭解了成語的魅力。

(2)閱讀插圖,拓展延伸,說寫結合。插圖是課文的一部分。教學中,我注意到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在學生認真觀察插圖以後,我要學生把插圖與文中對應的句子找出來,學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時,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想象:課文中那幅插圖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還會有什麼樣的人,他們會用什麼語氣,說什麼話呢?學生根據情境說話,分組練習,然後把練習的內容寫出來。這樣,通過閱讀插圖,想象說話,說寫結合,使閱讀有指向性,使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處

課上完了,回顧整節課,自己覺得還是有一些遺憾:在拓展延伸的環節,要求學生和生活相結合,說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課堂有點兒沉悶。其實“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牴觸”,主要有三種:就是前面說的和後面說的不一樣;前面做的和後面做的不一樣;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當時也沒有去好好琢磨。

4、改進措施

以後教學中要改進“教學導入”這個環節,採用“遊戲導入”——請你猜一猜。上課開始可以創設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內容的圖片寓言畫面,讓學生看畫面猜寓言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