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黃河頌》教學反思精選三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黃河頌》教學反思一

《黃河頌》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黃河頌》教學反思精選三篇

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片段,以雄壯激越的音樂演唱和朗誦來感染、調動學生。

讓學生自己介紹光未然和這首歌詞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中的情感。

範讀課文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體驗詩中激情。

接着梳理作者的思路,序曲——主體——尾聲。

在賞析詩歌是,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主體部分中“望”字所統領的內容?

2、 “啊!黃河”在詩中反覆出現,有什麼作用?

3、 詩人從哪些方面讚美了黃河的氣魄?他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頌歌的首尾如何呼應的?

4爲什麼把黃河比作“搖籃”和“屏障”?

5、“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是不是病句?爲什麼要詞性活用?

6、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然後討論、交流,再總結。

在對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激情,讀出詩中的豪邁氣概。

最後學唱《黃河頌》,感受愛情豪情。

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新課時的音樂直到了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作用,學生帶着熱情走進課文,所以學習效率高了。

2、學生了解了歌詞的寫作背景,一種愛國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緒高漲,使課堂上多了一此豪壯氣概。

3、學生帶着激情誦讀,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而對歌詞的理解又反過來使誦讀顯得更有感情。

從這節課的成功可以想到,課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主動的學習效率最高。

  《黃河頌》教學反思二

《黃河頌》選自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現代詩。詩人站在高山之巔,代表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面對着黃河唱出了讚頌之歌。他歌頌黃河的氣勢宏偉、源遠流長,號召中華兒女向黃河學習,學習黃河的偉大堅強。

楊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教師要求學生多次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讓學生在腦海裏浮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例大,這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

二、讓學生在聆聽比較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保衛黃河》的歌曲,讓學生聆聽比較,比較歌曲《保衛黃河》和歌曲《黃河頌》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其實,詩歌是歌曲的文字載體,學生只有讀懂了詩歌,方能領會音樂的旋律和精神;記住音樂旋律,便記住了詩歌,兩者相輔相成。

三、讓學生在修辭手法的分析中領悟詩歌的建築美

這首詩以短句爲主,兼用長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突出黃河的偉大形象和偉大精神。如“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這些詩句既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如“啊!黃河!……啊!黃河!……啊!黃河!……”運用了間隔反覆的修辭手法,使詩歌層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運用了直接反覆的修辭手法,這反覆詠歎強、而有力的結尾,突出了黃河的偉大精神。歌詞也久久迴響在中華熱血兒女的耳邊。還有擬人、比喻等等的修辭手法,這裏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爲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爲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纔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

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教師可以這樣指導:

1、詩歌分爲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兩部分之間的停頓。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停頓要稍長。後面四個分句的重音詞是“奔”、“掀”、“奔”、“劈”,四個分句應該越讀越激昂,方能表現黃河的氣勢。

3、歌詞中的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拉長,“黃河”要讀得高昂。

4、詩歌第一次“啊!黃河!”,要讀得舒緩深沉;第二次“啊!黃河!”,要讀得堅強有力;第三次“啊!黃河!”,要讀得高亢激昂。

5、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師指導完畢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

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黃河頌》教學反思三

《黃河頌》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觀念、行爲、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通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過程,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和超越自我的過程。回顧剛剛在學校小組公開課上展示的《黃河頌》一課,自我反思如下:

一、運用“美”的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聲像文相結合,打破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黃河,歷來被譽爲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猶如聚龍般橫亙祖國東西,濤濤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然而親眼見過黃河之壯美的同學卻幾乎沒有。因此,我製作了“美”的課件,聲像文結合,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在導入新課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黃河的配樂視頻(配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目的是以圖象來顯示情境,以音樂來渲染情境,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視頻中的黃河驚濤澎湃,氣勢磅礴,又配以雄渾的鋼琴曲,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當我問欣賞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都激動的近乎搶答,能暢談其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學生的激情中,我說:這就是黃河,黃河以它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古老,它蘊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歷史;人們歌詠它,還因爲它滄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經歷過抗爭。在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民族危在旦夕,黃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勵它的兒女奔赴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文藝工作者,一起來到了黃河,來到壺口瀑布,被這驚濤澎湃、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所感動,於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詩人光未然。(利用多媒體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簡介)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讀到了《黃河頌》,也異常激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一連寫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詩般作品——《黃河大合唱》,激勵着當時的抗日人士,迸發出了他們黃河般一往無前、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簡介)

就這樣通過直觀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詞、曲作者展示給學生。並通過知識鏈接介紹《黃河大合唱》簡介及其八個樂章的名稱。讓學生了解其有關知識。

在聽讀課文時,我把收集到的黃河圖片,按照歌詞的內容,描寫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順序、時間、方式,力求圖片和詩歌內容一致,讓學生有圖文並茂之感。

整個課件集視頻、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在幻燈片中,或以漂亮的美術字爲教學環節的名稱,或以養眼顏色的圖片爲背景,或用雄渾的黃河圖片展示黃河偉大堅強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黃河的魅力,進而感知課文思想內涵。

二、將聽、說、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

如以下幾個環節:

詩歌欣賞:

1、學生朗讀詩歌:請一名同學領讀(讀朗誦詞),其他同學齊讀歌詞。

2、範讀: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音頻朗讀,學生聽的同時欣賞黃河圖片集。

3、學生自由朗讀:先跟音頻朗讀一遍後,再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4、分角色朗讀:一學生領讀朗誦詞,四個小組各讀一個層次,最後四句齊讀。

5、學生齊讀全詩。

自由論壇

請學生暢談自己讀詩的感受。(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

展示自我風采:

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合作探究:

請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針對全詩討論質疑。

詩歌欣賞環節,就是要學生反覆的讀,無論是跟讀,自由讀,還是分角色讀、齊讀,都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既是聽的訓練,又是讀的示範,更是讀的訓練。

自由論壇和展示自我風采環節是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讀與說的雙重結合。通過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這首詩有優美的旋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低聲吟唱,從心裏流出音符,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2:這首詩語言形象,勾勒了黃河的輪廓,形神兼備,讓我這個從未見過黃河的人,砰然心動,想一睹黃河英雄的風采。

生3:我喜歡這首詩,雄渾奔放,節奏鮮明,引人高歌,催人奮進,越讀越激動。

生4:我喜歡這首詩的畫面,詩歌爲我們呈現了黃河的立體的美,遠近結合,縱橫相接,全方位的展現了黃河的美(雄渾、壯闊、蜿蜒),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黃河的磅礴氣勢、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激發我們每位華夏兒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歡這首詩的語言,特別是修辭的運用。如……

……

合作探究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並解決;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朗讀能力、詩歌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題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領悟作者對黃河的理解上,同時揣摩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決心.爲使我們的民族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自由暢談感受、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及學習方法。

五、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展示了《話說長江》的主題曲《長江之歌》的歌詞,兩首歌詞風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熱情豪邁。不僅使學生領略了黃河長江的風采,而且還感受歌詞中洋溢的愛國熱情。既與教材和諧的統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識得以延伸拓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閱讀空間。

正是以上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受到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但是,課堂教學似乎永遠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欣喜之餘也有諸多遺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話,親自示範朗讀,是不是會更好的感染學生呢?如果在課堂有足夠的時間,給每個學生足以展示的機會課堂效果會怎麼樣呢?如果大膽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仿寫一段歌頌家鄉或祖國其他景物的歌詞會怎樣?課前如果和音樂老師溝通,請她先講《黃河大合唱》這部音樂作品的有關知識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結果會這樣呢?……

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今後,我會倍加努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