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散步公開課教案大綱

散步公開課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教學目標】

散步公開課教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師: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曾被許多小事感動過: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來自遠方朋友的祝福,雖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嗎”;傷心失敗的時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默默地爲你遞上一張紙巾,輕輕地對你說“我們知道你盡力了”。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總能讓人讀出許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大家說說。

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莫懷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細微的小事寫得讓人感動的。(多媒體投影“散步”)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1、朗讀比賽。以班級爲單位,大家推選一名代表和老師比賽,藉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秋日思雨》。其他同學從以下三方面給予評判:

(1)音準;

(2)句逗的停頓;

(3)語氣、語調的處理。

2、通過討論,統一意見:本文基調愉快而深沉;語調平穩,不亦過高或過低;語氣親切,溫和,並含有莊重;語速以中速爲主,第四自然段應快些,第六、八自然段應慢些。

根據討論結果,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初讀課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師生互動,形成板書。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1、師生共同探討第一、二節。

學習第一節:多媒體投影第一節“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請同學們輕輕地把這句話讀一遍。(生讀第一節)

師:從這樣一句話的表述中,你能讀出作者在寫這句話時含着的情感嗎?自己再輕輕讀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讀體味作者的創作,學生以最自然的狀態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於讓學生回答,給他們時間再次閱讀。)

(生輕聲讀。紛紛舉手。)

(既讓學生猜想,自然給以一定時間。對開放性的問題,不倉促評價。努力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師追問:這樣的內容平常習慣是怎樣表達的?作者這樣選用詞語和選擇句式,你能否發現什麼“特別”之處?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1)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突出“我”對母親的尊敬及對一家人的愛,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鏡頭。

學習第二節:自主發現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體驗其中蘊含的真情。

句子: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麼不同尋常。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也就是有舉輕若重感覺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師生互動。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句話從小孩的嘴裏出來,顯得特別的天真、可愛,可讓學生仿讀進行品味。)

(2)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問:爲什麼他們都聽我的?引導學生探討)

(3)這南方初春的田野,……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那樣地富有詩意,並且使它與莊重的話題“生命”聯繫在一起,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爲什麼看到這田野美麗的春景會想到生命?”“這與前文寫母親有無聯繫?”等問題。並讓學生動筆仿寫,深入理解語言美。)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義,富有哲理的話,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中,應鼓勵學生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

(培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並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探討中穿插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讀是吞食、咀嚼,是最簡便同時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沈江峯《主體閱讀的實踐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詞語:

太遲、總算、熬、分歧、責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可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如:說母親過冬天,爲什麼說成“熬”?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爲什麼要用“分歧”這個這麼大的詞?我爲什麼會感到責任的重大?假設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爲什麼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地背呢?等等。這些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滲透情感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語言、情感,也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語文托起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五、拓展:強化發現

1、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並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括號內爲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3)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爲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儘量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放任思維的潮流。“且放杜鵑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2、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師: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閱讀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鉛筆”。你能否也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寫幾句話,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親情?

學生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讀與寫結合,同時也希望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纔會其樂無窮。)

六、比較:驗證發現

速讀課後短文《三代》,和《散步》進行比較閱讀。

師:《三代》與《散步》相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可從情節、主旨、寫法和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三代》的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爲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後,作爲一次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

(由同學談本節課的收穫與啓示。)

2、師總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八、作業佈置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