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中學語文《春》說課稿

中學語文《春》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3K 次

  一、說教材

中學語文《春》說課稿

《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從教材的編寫意圖來看,它屬於人與自然主題的審美板塊。從單元前言來看,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一是領略課文的詩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陶冶讀者心靈,二是品味課文的優美語言,積累優美語句。比如《春》這一課就是要求背誦的。

《春》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的景象,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字裏行間充盈着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文章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

那麼這篇文章能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什麼呢?按照教材中單元提示的話來說,就是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這一點也正是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材要關注自然”,“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一致的。

  二、說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單元要求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將這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理清思路,感受多姿多彩的春景之美。

2、通過誦讀,體驗靈動、活力、喜悅的情感之美。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品味語言的典雅之美。

由教材課後練習的編排來看,編者意圖是:

積累、品味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學習比喻的運用是學習本文的重點目標,同時也是本文的難點。

 三、說方法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七年級學生仍較多地沿襲小學保留下來的喜愛誦讀的習慣,從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來說,感性的認知方式仍然是七年級學生學習課文的主要手段。這和《春》語言典雅,適於誦讀相適應的。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因此我計劃採取誦讀指導法、情境體驗法,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做批註、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本文。

  四、說過程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品文,我計劃按照一課時45分鐘來設計,大致分爲 文本導入 “春”是什麼

理清思路 《春》裏有什麼

重點突破 《春》怎樣寫的

文本拓展 “春”還可以怎樣寫

等四個主要步驟。具體如下:

(一)文本導入 --“春”是什麼

新課標提出,要利用閱讀期待,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這裏我計劃從古文字“春”談起,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體驗談一談對春的看法,如春的景物,對春的感受等等。這是爲了讓學生儘快進入文本情境,將文本放入傳統文化的長河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學習,同時由一篇文章串聯春的主題閱讀。

給學生出示學習目標。

(二)理清思路:《春》裏有什麼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文章內容,感知作者情感,概括景物特點。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理清思路,感受多姿多彩的春景之美。對學生進行初步的誦讀指導。

新課標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起始環節我計劃讓學生自由朗讀,尊重學生的原始理解。引導學生從學習抒情散文的角度整體感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以學爲主。

1、自由朗讀課文和註釋:

掃清閱讀障礙。

文中寫了《春》的哪些景物,給你帶來什麼閱讀感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你喜歡文中的哪些景物,用心把它讀出來推薦給大家。

(三)重點突破:《春》是怎樣寫的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感受情感之美,揣摩語言之美。寫作既是仿寫,又是積累。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完成兩個主要目標:通過誦讀,體驗靈動、活力、喜悅的情感之美。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品味語言的典雅之美。

這裏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式話題展開:

請你結合文章思考:

朱自清先生描繪出了什麼樣的春天?結合文本回答。

示例:這是一個令人期盼的春天,你看,經歷了一個嚴冬,作者連用兩個“盼望着”,心情熱切,東風剛至,就彷彿聽到了春的腳步。

這是一個活動式的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交流,讀寫結合的方式,品味春的生機與美。教師要注意方法指導,引導學生:關鍵詞、主旨句、修辭句、感情或含義深刻句、特殊句式等。

(五)文本拓展:“春”還可以怎樣寫

春,是一個季節,是一種美,同時是一種心理感受。俗話說觸景生情,我們心裏一旦儲蓄了大量美好的情感,那麼我們眼裏到處都是春天。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麼!

這裏的拓展是承接主題,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同時更鼓勵個性表達,實現師生、生生、生本對話。既是鏈接生活,同時也爲了落實新課標語文實踐性的特點,落實對學生的薰陶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