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多做題完全符合我們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就應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一、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作者是王灣,是唐代詩人。

二、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三、按要求寫出詩句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探究提高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12.⑴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⑵請你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現的畫面,並揭示其中蘊含的哲理。(3分)

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通讀課文,瞭解貝多芬的生活歷程,感知貝多芬爲歌頌歡樂、追求博愛而畢生不懈的執着追求的偉大情懷、與命運抗爭的堅強意志和音樂創作方面非凡的才華,逐步走近大師的內心世界。

課前學習:

閱讀《貝多芬傳》,瞭解貝多芬的生平,欣賞其主要作品。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閱讀課文,根據內容給文章重擬一個標題。閱讀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3、佈置任務:結合課文說一說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的歷程。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二、精讀課文內容

1、導入:組織學習閱讀課文,劃出表現貝多芬對歡樂的謳歌、展現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華、歌頌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語句。閱讀勾畫。

2、組織交流評價。

3、佈置任務,通過精彩語句說說表達了作者對貝多芬怎樣的一種情感?學習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師生交流評價。

4、學習評價:請用一句評價性的語言概括貝多芬的創作過程和生活經歷。思考,暢所欲言。

三、語文活動:欣賞貝多芬的作品

欣賞貝多芬的《英雄》、《命運》。

課後學習:

搜尋貝多芬的有關資料,加深對貝多芬的`瞭解。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感知細膩傳神的音樂表現力,學習本文極富抒情色彩的描寫方法。

2、品味本文敘事、描寫與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方式。

3、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課前學習:

閱讀月光曲傳說,感悟貝多芬的人格風采。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組織學生交流課前學習的體會。暢所欲言。

2、創設問題情境:貝多芬的生活歷程用文中的詞語可概括爲“苦難”,然而他是怎樣面對的,對你有何啓示?閱讀思考,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師生共評。

二、精讀課文內容

1、欣賞《第九交響曲》。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響曲》中作者對歡樂的追求是如何通過音樂表達出來的?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

3、佈置任務:快速閱讀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達方式。閱讀思考,發表見解。

4、學習評價學習了本文你有什麼情感體驗,從貝多芬身上你學到了哪些做人的啓示?思考自由發言。

三、語文活動

再次欣賞《第九交響曲》。學生默讀課文,細細體會交響曲中所蘊含着的作者追求歡樂的情感。

課後學習:

以“走近貝多芬”爲專題,學習小組合辦一期手抄報,在班級內展覽、交流。

七年級語文教案3

師:同學們學過孟郊《遊子吟》嗎? 讓我們來一起朗誦: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從這首詩,通過母子將別時,慈母爲遊子縫衣的場景描寫,表現了母子真摯的骨肉深情。今天我們學習《散步》理解一下家庭親人之間的相互敬愛。

師:首先請同學默讀課文。 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散步”的過程。

師:現在誰來說說文章講的是什麼事呢?

生:這篇散文,寫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開始我讓母親去散步,母親很順從地服從了我。後來產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最後母親改變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過去的時候,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表現得很溫馨,很甜美。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是透過優美而樸素的語言傳遞給我們的,希望你們能用心去感受這份溫情。

師:散步對我們而言,是大事還是小事?

生:小事。

師:對,也就是說:散步其實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現上來的東西是不是散步這麼簡單?

生:不是。

師:是啊,作者從這件小事中還真散出些“大事”來呢。我們一起學習吧。

師:首先請男同學朗讀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

(幾位女學生朗讀,全體學生思考)

師:好,男同學們讀得又整齊又響亮。來,有誰能回答老師剛纔提的問題。

學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師:他們是——?

學生甲:一家人。時間是春季。

師:春季的哪個時候?

學生甲:初春。

師:哪些詞句表現是初春這個特殊的時節的關鍵?

學生甲: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學生甲:地點是田野。

師:爲什麼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學生甲:因爲我母親身體不好,我勸她多出來走走。

學生乙:還因爲田野空氣好,景色又美。

師:補充得不錯!

師:從原因上看,我對母親的態度怎樣?

生:很好,很孝順,很會替母親着想。

師:可不是嗎,這雖然是小事,但可充分體現了“我”的孝心,同學們可要像他學習喲!

師:“我”對母親很孝順。“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自然是很好的了。讓同學們找找看:哪一句話表現了這樣的關係?

生:“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侯很聽她的話一樣”這一句。

師:很好。雖然散步是小事,母親能在這春天出來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爲什麼?從來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甲:因爲她身體不好。

學生乙:從“熬”字可以看出來。

師:好,散步去!請女同學讀第四、五自然段。

師:田野的景色美嗎?

生:很美。

師:怎麼美?

生:“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師:哎,“我”怎麼會看見這田野美麗的春景就想起“生命”來了?

生:春天萬物復甦,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師:和前文寫母親有沒有關係?思考一下。

生:(思考後)有。

師:什麼關係?

生:因爲母親戰勝了寒冬,戰勝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維持。作者觸景生情,聯想到,感悟到生命。

師:說得多好!同學們把這些觀點總結一下,整理在課本上相應的句子旁。(學生整理)

師:他們一家人散步是怎樣走的?

生: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後面也是母親和兒子。

師:誰發現了這個情況?

生:“我”的兒子。

師:他把發現的這個情況怎樣表達出來的?

生: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師:這表現了這個小傢伙的什麼特點?

生:天真、聰穎。

師:小傢伙的話充滿生活情趣,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同時還表現了什麼?

生: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師:接下來,請全體同學把剩下的三個自然段齊聲朗讀讀一遍。

師:後來怎樣?

生:發生了分歧。

師:什麼分歧?

生: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師:“有意思”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有趣。

師:誰來解決這個分歧。

生:“我”。

師:爲什麼是“我”呢?

生:因爲課文裏說:“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他總是聽我的。”

師:這說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樣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爲我是強壯的,高大的。

師:這個分歧,“我”覺得容易解決嗎?爲什麼?

生:不容易,左右爲難,因爲找不出兩全的辦法。

師:最終我決定怎麼辦?

生:委屈兒子,走大路。

師:爲什麼?

生:因爲我伴同他的時間還長。

師:從這個決定中,我們再次看到了“我”對母親的——

生:孝順。

師:問題結束了?

生: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

師:從這個改變中,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兒子無比的——

生:關愛、愛護、疼愛。

師:用一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愛!

師:總結一下,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紀老的、大的對年紀小的態度是——

生:愛。

師:年紀小的,大的對年紀老的態度是——

生:孝順。

師:用一個詞概括他們一家人的關係:

生:溫馨和睦、尊老愛幼。

師:概括得不錯。

師:小路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怎麼有意思?

生: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師:小路平坦嗎?

生:不平坦。

師:不好走的地方怎麼辦?

生: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走。

師:課文最後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爲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麼仔細?

生:因爲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親摔着了。

生:我覺得他們走的不僅是平常的路,不僅是散步,同時也在走過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細。

師:分析得有意思,我覺得這位同學還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東西來。於平凡中見深刻,於“小”中見“大”,不就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嗎?

同學們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嗎?

生: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這是中年的責任。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師:同學們,你們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學

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懂得了什麼?

生:要尊老愛幼、和睦相處。

師: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尊老是人類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師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之舉——<英>培根。

生:讀格言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練習:聯繫你的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能展現親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內容,學生思考)

師:我們對天下所有老人都應承擔一種責任,老吾老及人之老,關愛老人是每個人來應盡的責任。

這節課我們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濃濃的親情、尊老愛幼高尚情感,認識到每個人所應擔負的責任。

師:最後請齊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級語文教案4

【導學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並體味本詩的節奏美、韻律美。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內容,瞭解化石所展現的億萬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2、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媒體使用】

【教學過程】

一、預習領先一步

1、走進作者

張鋒,國家級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學博士。

2.背景助讀

原載雜誌《科學24小時》1982年第2期,後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整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宣傳科普知識。

3、給加點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蔥蘢 ) 骸( hái )骨 長吼( hǒu ) 萬載( zǎi ) 奇幻(huàn) 潛(qián)行 猛(měng)獁(mǎ) 卓(zhuó)越 軀殼(qiào)

3、解釋下列詞語:

悄然: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骸骨:屍骨 造物主:萬物的創造者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化爲烏有:虛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課堂小試身手

問題一:化石作爲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問題二、詩歌一開始就連續用了六個問號,請問這樣設計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確:通過連續不斷地問句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激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

問題三、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確: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緊承上文的問句並引出下文對遠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寫。

問題四、能否找出詩歌第4、5、6節中的比喻句一兩例,並說說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作者把化石承載的信息比作“珍貴的密碼”,生動地體現了化石在揭示生物進化歷程的重要性和珍貴性。

②“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跡比作人的“皺紋”,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化石所歷經年代的久遠和歷程的豐富。

③“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師”、“雕刻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問題五、有兩節詩歌之間的關係很特別,你能找出來並說說它們有什麼關係嗎?

明確:第二節和第七節。兩者形成前後照應關係,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

問題六、結合整首詩歌內容,加上你的聯想和想象,說說最後一節中,“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曾經是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說的最主要的事情(觀點)是什麼?

明確: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

②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問題七、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問題八、從修辭、詞語、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詩歌(讓學生舉手發言,自由暢談,教師從中引導,同時提醒其他學生在課本做標註)

(1) 從修辭方面:

比喻:“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碼”形象生動)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把化石比作人臉的皺紋)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擬人:用第二人稱“你”指代化石,顯得自然親切

(2) 從詞語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實狀態,又能表現真理的冷靜。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寫出了生命的“不息地”進發的特點。

(3)從感情方面,把握兩個感嘆句: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

三、習題訓練鞏固

1.指出下列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②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

①擬人 ②比喻

四、課後反思

省略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辨別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詞語。

2.熟讀課文,特別是描寫生動的語段。

3.品位含義深刻、飽含感情的語句,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辨別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3.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柳葉兒能吃嗎?有沒有誰吃過柳葉兒,味道如何?(多數人沒吃過,不知道柳葉兒還可以吃。有個別人吃過,感覺很不好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讀第八課《柳葉兒》這篇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葉兒在那時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寫到黑板上,同學們根據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分別組詞。

三、學生再讀課文,設計相關思考題。

設計方法:

1.根據你對課文內容、語句的理解,設計思考題,引發同學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語句、詞語。

四、教師組織同學就提出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1.文中兩次寫“我”總要摘下柳葉兒放在嘴裏嚼,爲什麼?

2.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爲什麼樂?

3.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段落描寫中,還可以品出什麼味道?

4.下面語句中畫線詞語的含義:

①“吃到一個豆兒,滿心裏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當然是用它(柳葉兒)來包菜包子,裏面還要再放一勺油。”……“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五、放聲朗讀

爬樹、拾柳葉兒時的晨景、日出的描寫、吃柳葉兒的描寫等

六、再討論

練筆

過去人們吃柳葉兒、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們的餐桌上也有柳葉兒和各種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裏?

討論之後練筆:從吃樹葉、吃野菜談起(寫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練筆交流

教案點評:

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把自己閱讀的感悟直接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共同提高,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討論練筆,更深入地領會文章內涵。

七年級語文教案6

單元教學要求:

1、聯繫學生的人生體驗,從理想、信念、修養方面,加強對學生的人生教育;

2、進一步掌握、鞏固朗讀的能力和技巧。

各課教學設計:

6、理想

教學要求:

1、明確理想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理想

2、反覆朗讀,培養朗讀能力

3、掌握本課中比喻的特點

教學步驟:

1、渲染氣氛,導入新課

用播放音像資料或音樂伴讀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模仿朗讀。

2、小組交流,暢談感受

以小組爲單位,圍繞“讀了這首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爲什麼?”等問題自由談論,然後請代表發言。

3、各自品讀,深入思考

學生個人輕聲朗讀全詩,思考以下問題

(1) 假如人類沒有理想,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2) 如果人生沒有理想,我們會變成什麼樣?

(3) 自己應有怎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理想?

可將這些問題的思考簡單寫在筆記本上,鼓勵願意交流的同學到集體發言。

4、激情朗讀,當堂競賽

在明確朗讀的抑揚頓挫等要求的基礎XvMhNBSv上,以大組爲單位,排練朗讀,形式不拘,集體評議。

5、學習寫法,掌握比喻

本課的比喻有明顯的“寓抽象於具體”的特點,先由學生分析這種特點的好處後,組織大家練習仿句,在運用中掌握這種寫法。

6、拓展延伸,課外探究

要求學生蒐集偉人們的人生理想,或相關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詩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週刊”。

7、短文兩篇

行道樹

學習要求:1、學習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擬人化寫作方法的.妙用

學習流程:聽讀,暢談閱讀感想(閱讀本文,讓你想到了什麼?可以從不同角度——奉獻精神、環保意識、集體主義、堅強意志等——隨意漫談)—輕讀,找出歌頌對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歡“行道樹”嗎?你最欣賞“行道樹”哪方面的品質?)—朗讀,討論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現實意義(生活中有像“行道樹”這樣的人嗎?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品讀,感受寫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選擇“行道樹”作爲歌頌對象,而是直接讚頌生活中那些甘於奉獻的人們,好不好呢?爲什麼?)

—綜合運用(你覺得除了“行道樹”以外,還有哪些事物會令人聯想起那些甘於奉獻的人們?請選取“綠葉”、“樹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稱說一段話,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詞。)

第一次真好

學習要求:

1、培養熱愛生活、欣賞生活的情趣

2、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學習流程:相互交流,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讀課文,概括作者寫了幾個“第一次”及其感受—集體討論,領悟作者對生活的情感—表達競賽,再次簡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過程,並適當抒發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節選)

學習要求:

1、瞭解寓言的寓意

2、學習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點及個別特點

學習流程:默讀《白兔和月亮》,複述寓言內容—聯繫社會生活,討論閱讀啓示—總結歸納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斷作者的情感或態度-聯繫生活找出對應點-結合閱讀感受,總結閱讀啓示)—自讀《落難的王子》,直接討論該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較,這兩篇寓言各有什麼特點?寓言與童話有什麼不同?—延伸發言,你還讀過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選取印象最深的一個,相互介紹。

9、我的信念

學習要求:1、培養對科學、文化大師的敬仰之情

2、選取摘錄警句,反覆誦讀

學習流程:端詳居里夫人的肖像,談談自己對居里夫人的瞭解—朗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質—聯繫現實,選取自己感受最深並且具有深刻內涵的語句,工整摘抄,反覆誦讀—比較閱讀,(居里夫人自傳片段、愛因斯坦的悼詞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10、《論語》十則

學習要求:

1、分析每條語錄的中心意思

2、初步養成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學習流程:對照註釋,逐條瞭解每條語錄的大意(注意不懂之處相互提問,或向老師請教)—反覆朗讀,歸類整理—聯繫自己,暢談感想—記誦比賽,當堂鞏固—總結,聽老師介紹有關《論語》的知識

綜合實踐

漫遊語文世界·名稱大觀

活動要求:

1、培養熱愛語文學習的感情,養成在生活中隨時進行語文學習的習慣

2、嘗試探究性學習

活動程序:

1、自主選擇項目,蒐集資料,編排活動

2、從人名、街名、水名、城門名、店名、景名、颱風名、產品名等多方面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稱

3、虛擬場景,進行命名選拔

4、總結評判,選出優勝者

七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長媽媽是一個怎樣人?

2、把握課文中作者情感變化過程,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

3、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語句,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體會“抑”中“揚”。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複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疏懶懼憚孤孀

2、教師蒐集資料,準備製作幻燈片,採用多媒體教學。

設計思路:

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按照整體感知——精讀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學,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也可採用講講、讀讀、議議方法。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基礎上,採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怎樣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語句,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這一課時主要任務是整體感知,把握長媽媽性格特徵。第二課時,通過對課文前半部分種元旦吃福桔和長媽媽繁瑣規矩描寫,以及長媽媽講長毛故事分析,體會作者在這些充滿貶義文字後面,對阿長同情與懷念。先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故事,體會長媽媽善良仁慈和對我關心愛護之情;再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生活中像阿長一樣普通人感想和思考。這一課時主要完成任務是重點段落研讀以及課外拓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時光,因爲那時我們天真無憂。當代作家馮驥才在他文章寫道:“我上高中時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鄉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書。往昔美好故事,親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鮮活花瓣夾在書頁裏,再翻開都變成了乾枯了回憶。誰能使過去一切復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摯友,媽媽烏黑捲髮,久已遺失那些美麗書,那跑丟了藍眼睛小白貓……還有快手劉。”我們熟悉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也寫過《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關於他童年文章,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將美女蛇故事講得生動而又詭祕人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他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

二、檢查預習

檢查字詞預習情況,重點檢查“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

三、整體感知

(一)仔細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小組自由討論。

1、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阿長性格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形象。

3、依照文中時間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感情態度詞句,對比前後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方法?

4、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思想感情?

(二)師生共同討論歸納。

要點提示:

1、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篇幅長短、情節具體程度及表達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文章寫了:“長媽媽”名字來歷。長媽媽喜歡切切喳喳。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桔,還教給我很多道理。給我講長毛故事。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引導歸納,師生共同小結:

長媽媽名稱來歷:先前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他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纔來補他缺,然而大家因爲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他從此也就成爲長媽媽了——地位低下,連個像樣名字都沒有。隱含着作者同情。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方或自己鼻尖——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母親問起這事時,他不開口。但到夜裏依然如故——不拘小節,質樸,有些愚鈍。

元旦吃福桔,將福桔“塞在我嘴裏”——歲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祝福。

交給“我”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關心愛護。

講“長毛”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無知和純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篇幅和非常具體細節描寫,作者只是隨意告訴阿長《山海經》事,他卻真買了回來,令作者對他產生了衷心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美德。

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關心愛護品質:從他“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他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3、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師生共同明確,作者對他“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對他繁瑣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對他講長毛故事產生“空前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他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敬意”,因爲作者說:書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真摯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祝福:“仁厚黑暗地母呵,遠在你懷裏永安她魂靈!”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人物形象給人意外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就叫先抑後揚寫法。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4、縱觀全文,作者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小結:將上面歸納內容整理成表格形式。

四、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可邊分析邊板書,也可留給學生課後完成。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

(一)分角色朗讀六至十七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部分文字寫了哪幾件事情?作者對這些事態度是怎樣?

2、在看似貶義外表下魯迅先生有沒有對阿長同情、懷念與讚美?

要點提示:

1、寫了元旦吃福桔、長媽媽叫“我”很多道理和講“長毛”故事共三件事。作者態度從覺得“麻煩”到產生了不牢靠敬意。表面上看是貶義。

2、首先,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桔往事,寫他“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他又有所要求似,搖着我肩”,焦急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他於是十分歡喜似,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東西,塞在我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劈頭磨難”,但正是在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願望啊!他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是孩子,因爲並不是他自己吃福桔,而是由他“塞在我嘴裏”。

其次,阿長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撿起來,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從對這些繁瑣規矩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不然他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再次,作者還用詼諧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故事,令人捧腹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無知、純樸。這在一個孩子眼中,覺得他有“偉大神力”,從此對於他就有了“特別敬意”。然而,最讓“我”對他產生敬意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這部分中,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經過。請學生複述買書原因、經過、結果。

2、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態度?用了什麼樣表現手法?作用是什麼?

3、“我”爲什麼會覺得“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4、文中哪些地方書寫了作者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要點提示:

1、事情起因:“我”曾在遠方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山海經》。可遠方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有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事,他告假回家以後四五天,他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敬意。

2、文中寫道那位遠房叔祖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他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他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麼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裏用了對比寫法,突出了長媽媽善良和對“我”細緻入微關愛之情。

3、文中用了“一個霹靂”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心理,“我”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我買《山海經》,也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欣喜之態。

4、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地母呵,遠在你懷裏永安她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真實寫照。這裏用了在記敘中抒情手法。

二、討論交流

在你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談一談你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三、佈置作業:完成練習冊,明天小測生字詞。

七年級語文教案8

知識目標: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言詞句,背誦,翻譯全文,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標: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標: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式:精講、研討、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爲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爲了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 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爲之強(jiāng) 鶴唳(lì)雲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 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 詞語積累:

餘 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時 物外

成 私 擬 於 之 則 或 項 強 素帳 徐 以 作 觀 如 唳 爲 怡然

3、 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於,在。)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爲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 爲 怡然自得

鬥草間 興 蓋 方 盡 鞭 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明確: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啓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爲丘,凹者爲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爲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爲,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全文。

2、 “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五、童趣

沈復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八、教學反思:

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強調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爲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爲主。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七年級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①反覆朗讀,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翻譯全文。(重點)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培養自己細緻觀察和想象的能力。(難點)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爲了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學習過程]

一、 課前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項爲之強( ) 鶴唳( )雲端

怡( )然稱快 凹( )凸( ) 土礫( )

壑( ) 龐( )然大物 蝦( )蟆( )

2、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擡)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①項爲之強 ②果如鶴唳雲端

③以叢草爲林 ④興正濃

⑤ 方出神 ⑥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爲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龐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讀課文,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共3頁,當前第1頁123。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每一段的內容。

5、通過以上預習,把你閱讀時的困難,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交流。

二、課堂學習研討

(一)導入

(二)自主學習反饋,展示交流預習成果。

(三)朗讀課文,複述內容,力爭背過。

(四)合作探究,品味鑑賞。

1、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

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j.徐噴以煙。

k.以草爲林。

l.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2、小組合作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3、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4、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5、歸納總結。

(1)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歸納本文的主題。

(2)這篇課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麼特點?

三、拓展延伸鞏固

1、據原文內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衝煙而飛鳴,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鶴唳雲端,爲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2)常蹲其身,使與臺齊。

(3)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4)見二蟲鬥草間。

3、帶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細察其紋理( ) (2)昂首觀之( )

(3)使其衝煙飛鳴( ) (4)常蹲其身( )

(5)觀之,興正濃( )(6)驅之別院( )

4、閱讀並做練習。

孫叔敖埋蛇

孫叔敖爲嬰兒之時,嚐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憂而不食。母問其故。叔敖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向吾見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電。”及長,爲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選自《新序》)

(註釋:①嘗:曾經。②向:剛纔。③去:離開。④陰德:暗中有德於人的行爲。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釋加着重號的詞的意思。

(1)歸而泣__________ (2)曏者吾見之__________共3頁,當前第2頁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對曰______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曏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4、短文運用什麼刻畫方法,刻畫了幼時孫叔敖怎樣的形象?讀罷此文談談你對孫叔敖的認識。

參考答案

1、(1)回家(2)剛纔(3)哪裏(4)回答2、(1)緣故(2)所以(3)連詞,表順接④連詞,表因果3、(1)剛纔我見到了兩個頭的蛇,恐怕離開母親而死了。(2)還沒有治理,百姓已經都相信他的仁愛了。4、語言、動作、神態等方法。天真、幼稚,極富有愛心的一個人。

參考譯文:

孫叔敖小的時候,曾經到外面遊玩,看見一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回家後就哭個不停,憂傷而不吃飯。母素問他原因。孫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個頭的蛇的人一定會死,剛纔我見到了,我恐怕要離開母親而死了。”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裏?”回答說:“我恐怕別的人再見到這條蛇,就打死它埋了起來。”母親說:“不要憂慮。我聽說暗中有德於人的人,上天會用福來報答他的。你不會死的。”孫叔敖長大後,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開始治理,百姓都已經相信他的仁愛了。共3頁,當前第3頁123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啓示。

3、情感目標: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關係。學會與他人、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裏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後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裏交流。

2、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1、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角色朗讀。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裏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1、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並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2、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四、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五、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爲有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爲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併爲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爲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併爲實現自己的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爲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於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後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瞭解斑羚在危急關頭的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2、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敘述與具體生動的描寫。

3、理解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描寫了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扣人心絃。文章通過描繪一羣斑羚飛渡懸崖的場面,熱情讚揚了它們可貴的種族精神和整體精神。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不必深敲細推,逐句講解。宜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個故事講清楚,如何細緻描繪飛渡場面。可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於某一種觀點,並注意指導學生積累字詞知識。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2.一課時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教師範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詩歌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找一名學生生動地複述《斑羚飛渡》這個故事。

複述指導:複述是口頭表達的基本功,進行此類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課文時,把難記的內容和其他一些難記的詞語畫出來,強化記憶,就可以少花時間,又能複述清楚。複述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之處。教師注意引導。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文中的這些斑羚沒有姓名,這隻斑羚,那隻斑羚,作者是怎樣說清楚的?

明確:作者注意分類起了名目,又給個體起了名目,有了這些名目,就便於敘述了。分類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輕斑羚""小斑羚"等,個體的名目有"鐮刀頭羊""一隻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這些名目,故事才敘述得清清楚楚。這一點看似小事,其實在寫作上很重要。

2.在這羣斑羚中,你對哪隻斑羚的印象最爲深刻?爲什麼?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並自由發言)鐮刀頭羊,因爲它成功地指導了這次飛渡。

3.鐮刀頭羊是怎樣指導這次飛渡的?

明確:(逐步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閱讀後回答)

可採用範讀或指名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妙處和思想感情。

4.鐮刀頭羊“悲哀地學了數聲”,如何理解此時頭羊的心理?

在危難時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視着這隻頭羊,而頭羊沿着懸崖巡視一圈之後,知道前面是絕路,而後面又有狩獵隊的追擊。頭羊一時想不出拯救這羣斑羚的辦法,只好仰望蒼穹,悲鳴數聲,表現了內心的絕望。

5.頭羊本來站在年輕斑羚的行列,後來爲什麼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隊伍裏了?

明確:斑羚羣分爲兩撥之後,頭羊發現老年斑羚那拔少十來只,爲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須使兩撥斑羚數量一致,於是頭羊從年輕的行列走出,歸入年老的隊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隨着歸入年老的隊伍中,然而,選擇老年斑羚那撥,即是選擇了死亡,因此頭羊“悲愴地輕咩了一聲”,表達了它沉重而悲壯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請充滿感情的給大家描述一下。

明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於某一種觀點)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橋墩架設起來的橋。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隻老斑羚爲自己調換位置,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爲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對死亡,爲的是羣體的衍生,這是一種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無私的等待,更令人嘆息不已,肅然起敬。“我沒有想到……”這的確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們這些萬物靈長的人類感嘆不已,讚歎不已。從“竟然”“從容”“心甘情願”等詞語中,我們不難發出作者濃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鐮刀頭羊的結局如何?你對鐮刀頭羊的態度是怎麼樣的?是褒還是貶?請把你的真知灼見說給大家聽一聽。

明確:(學生閱讀後回答)

8.找出文中有關彩虹描寫的句子,閱讀體味:課文中多次寫到彩虹,有什麼作用?

明確:(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文中寫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是斑羚身陷絕境時彩虹出現,二是斑羚飛渡時彩虹相映,三是頭羊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結合上下文語境細心推敲體會,不難發現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種神祕色彩,並推動情節發展,頭羊之所以想出飛渡的辦法,或許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祕啓示;二是烘托飛渡的氣勢.渲染了飛渡的悲壯美;三是渲染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之美。

9.在這羣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迫切學習的金子般的東西呢?(目的在於組織討論文章的主題)

明確:(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適時引導)面對種羣的滅絕,這羣進退維谷的斑羚爲了種族的生存而甘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膽識,特別是從容鎮定,舍已爲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爲自己、也爲人類唱響了一曲悲壯的生命讚歌,放射燦爛無比的人生光彩。

10.結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談談你學習完本文後的感悟。

明確:(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作文思維能力,即選擇生活中的題材,表達某一個道理或某一種感情。教師講一個感人流淚的故事結束全文)

[佈置作業]

(打出投影片)課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寫下來,字數300字左右,然後同學們自由交流,看誰寫得好。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熟悉生字、詞。

2、瞭解長江的常識,通過長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感的薰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採用一系列修辭和重複的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重點語句、詞語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熟悉課文,自己解決下列生字詞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駁船堆棧穿梭粼粼

瑰紅縷縷千年萬載哺育湖泊

容光煥發:臉上放出光彩,形容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粼粼:形容水的明淨。

三、瞭解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郭風:1917,當代作家。1938年散文處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島》、《曙》、《唱吧,山溪》、《鮮花的早晨》、《燈火集》等。善於以詩人的眼光來觀察、理解社會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徵派的一些藝術手法,從草木蟲魚、風土人情中見時代風貌,有較濃郁的詩情畫意和牧歌風味。

這篇散文作者創作於1961年,目的是要歌頌那個時代他心目中的祖國,新中國誕生後,年輕的共和國意氣風發,欣欣向榮,到處洋溢着爲未來的燦爛理想而奮鬥的勃勃生機,到處是文中寫到的生產建設的繁忙景象和建設的成果。這是時代的開始。所以文中,寫長江的黎明,象徵着祖國的欣欣向榮,朝氣蓬勃。

四、熟讀課文,體會文中字裏行間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簡單回顧上節課內容。

三、分析課文

1、文中寫了長江的那個時段的景象?

黎明

2、請從文中找出能夠表達作者看到黎明的`長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暢,青春一般的歡愉。

四、討論:黎明和青春的特點是什麼?

清新、明淨、明麗、容光煥發、生機勃勃、朝氣、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語句突出了這樣的特點?

並且採用了那些表現手法來寫這些景象的?

擬人、反覆、比喻、象徵(作用都是爲了表達作者內心的舒暢、愉悅的思想感情)

五、聯繫作者的寫作時間,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爲什麼只寫長江的黎明,在這裏有什麼深刻的內涵?

不是。象徵了祖國的欣欣向榮,勃勃生機。

六、小節課文

七、完成課後練習。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學習目標:

1、瞭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爲國作貢獻的精神。

2、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學過程:

自主積累

1、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

2、(同學自學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1)它們從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點下錨停泊。

(2)活像一朵碩大的蓮花,怒放在蔚藍色的.海面上。

(3)並且把測得的軌道數據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中心計算機。

(4)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朗讀課文

1、本文很明顯有兩種文字,你能說出這兩種文字的不同作用嗎?

黑體字報道的是事件,括號內的字是現場錄音,是對錄音內容的說明。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全面地報道了事件,這是錄音新聞的主要特點。

2、分角色朗讀(模擬播音)要求:注意語速、語調,把握感情。

3、同學評析。

探究練習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內容,體會在播音時所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1、這裏藍天碧海,風平浪靜,陽光燦爛,運載火箭的水下發射試驗就要在這裏進行。

2、頃刻間,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來越長,如同一條出水巨龍,扶搖直上,騰空而去。

3、各位聽衆,你們好,現在向你們報道我國由潛艇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落水的實況。

4、各位聽衆,這時候我們看到直升機已經飛抵落點上方,對火箭落水瞬間施放的熒光染色劑進行精度照相測量。

5、指戰員們拉響了汽笛,擴大器中奏起了國歌,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合作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

2、本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組織的?說說這樣組織材料的好處。

3、火箭發射成功後,記者採訪了發射海區指揮所負責人,聽了他的話,你有什麼啓發?

4、如果你在發射現場,發射成功後,你的心情怎樣?你能用具體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嗎?

體會本文語言的特色

1、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作賞析。

例:它(潛艇)像一條大鯨魚從水面行駛到海區以後,慢慢潛入水下。

賞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潛艇下沉的動作寫得十分具體、十分準確、十分形象。

2.口語和書面語言的自然結合是本文的語言特色,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並說明其好處嗎?

說話練習:以“我學了這篇課文,瞭解了……”的形式,談學習體會。進行說話練習。

作業:

1、從最近的報紙上找一則新聞,進行模擬播音,在課餘時間播給同學聽,並請對方評論。

2、完成本課相關的書面作業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過跟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的經歷呢?

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教師:沒有也不要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麼一篇文章,題目叫什麼?

學生:散步。

教師:作者呢?

學生:莫懷戚。

教師:很好(板書題目、作者)。那麼今天可不是我來上課,我們將有幸請到三位小老師,請他們來爲我們解疑答惑,一起學習,共同交流。大家說,好不好?

學生:好

教師:那麼有請我們的第一位小老師T。

學生:熱烈鼓掌

小老師T:我們先進行第一部分,首先我們一起來朗讀預習單上的生字詞,準備好了沒有?

學生:準備好了。

(學生跟着小老師朗讀)

小老師T:好,那麼現在請大家在這些詞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來造一段話,準備1分鐘時間?

(思考1分鐘)

小老師T:好了,同學們應該都可以了,誰來?

學生A:我用“煎熬”和“嫩芽”來造句,我的句子是春天的小草經過了冬天的煎熬,冒出來嫩芽。

小老師T:很好,不錯,請坐,還有誰來?

學生B:我用“一霎時”和“水波粼粼”造句,有一天我去河邊玩耍,丟了一塊石子進去,一霎時水波粼粼。

教師:這個句子有點不通順哦,最好說一霎時,整個湖面水波粼粼,這樣更通順些。

小老師T:大家都預習了這篇文章,那麼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呢?誰來說說?(學生C舉手)好,你來回答。

學生C:講述了“我”和一家人去散步的事情。

小老師T:能不能講具體一點呢?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示意學生C做下,讓舉手的學生D起來回答)

學生D:本文主要講“我”和一家人在冬日的田野裏散步的時候,遇到了兩條路,母親要走大路,因爲大陸平坦,而兒子要走小路,因爲小路有意思,“我”聽從母親選擇了大路,而後來母親因爲兒子改變了想法而一家人選擇了小路,最後到了一處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一起走在小路上。

小老師T:非常好,大家說她概括的好不好?給他點掌聲鼓勵。

學生:好(鼓掌)

小老師T:好,那麼大家能不能歸納一下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也就是說作者想表達什麼呢?請大家小組討論2分鐘。

(討論2分鐘)

小老師T:好了,哪位同學願意來回答?

學生A: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

小老師T:很好,請坐。但是這篇文章主要要表達的是尊老還是愛幼?

學生:尊老。

小老師T:對,這篇文章其實主要表達就是我們中國古代常說的“百善以孝爲先”的家庭美德(打出幻燈片)

小老師T: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教師:讓我們用熱烈掌聲謝謝T同學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講課,接下來我們請出第二位小老師Z同學,有請。

小老師Z:(走上講臺)接下來我們將一起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請大家看預習單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題,請同學們先思考2分鐘,可以小組互相交流,然後來說說你的看法。

(小組交流2分鐘)

小老師Z:好,誰先來?(學生E舉手)好,你來。

學生E:我覺得他們的家庭是溫暖的,“我”是有責任心的……

小老師Z:(打斷)先告訴我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文章中有沒有哪裏體現出來呢?

學生E:例如文章第6段,“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從這裏看出來,這個家庭很團結,給我的感覺很溫暖。

小老師Z:很好,那麼“我”爲什麼是有責任心的呢?

學生E:也是在第6段,接下來一句“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小老師Z:很好。

教師:可能很多同學都體會不到,這麼一件事可能在我們看來很微不足道,但是“我”卻感覺到了“責任的重大”,因爲他時時刻刻把誰放在了心頭?

學生:母親

教師:很好,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我”的什麼特點?

學生:孝順

教師:非常好。(示意小老師繼續)

小老師Z:那麼母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F:通情答理。

學生G:慈愛

小老師Z:都很對,那麼從文章哪裏能夠看出來呢?

學生G:從母親摸了摸兒子的小腦瓜,然後改變了主意可以看出來母親是一個疼愛孫子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

小老師Z:非常的好,請坐。這位母親就是中國典型的慈母的形象。

小老師Z:那麼還剩兩個人物,“我”的妻子和兒子又是什麼形象呢?

學生B:妻子很賢惠,兒子很聽話。

小老師Z:很好,那同樣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證據呢?

學生B:妻子賢惠是因爲這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小老師Z:很好

教師:還有嗎?光聽丈夫話就是賢惠嗎?那要是丈夫犯了法,妻子不聞不問,對丈夫言聽計從,這也是賢惠嗎?(學生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句子?

小老師Z:(學生C舉手)你來

學生C:文章最後一段,我背起母親,妻子也背起兒子,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妻子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

小老師Z:很好,找的很準確,請坐。

小老師Z:來看一下老師的答案是不是和你們一樣。(放幻燈片)

小老師Z:看來同學們都概括的非常準確,那麼我們就繼續賞析第二部分內容,請大家看預習單。當發生分歧時,爲什麼“我”順從了母親而沒有遷就兒子呢?

小老師Z:誰來回答呢?

學生B:“我”不選兒子是因爲“我陪伴他的時間還長”。

老師追問:你從文章那裏看出來的呢?

學生B:文章第6段倒數第二句。

小老師Z:很好,找的很準確。那麼作者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什麼?

學生B:……(思考,回答不出來,小老師A的提問太過籠統了)

小老師:也就是說“我”陪伴母親的時間怎麼樣?(意識到問題了)

學生B:不多了

小老師Z:很對,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學生B:孝敬父母,把盡孝道看的特別重。

小老師Z:非常好,大家說他答的對不對?

學生:對。

小老師Z:掌聲鼓勵這位同學,答得非常好。

(這時可能是由於比較緊張的緣故,小老師沒有按照準備時的安排更深入的探討爲什麼“我”把孝放第一位,而準備直接跳過去進行下一個環節了。這時我只好插入。就勢提問:“爲什麼大家贊同‘我’去盡一個兒子的本分,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爸爸啊,難道我就不要盡一個爸爸的本分了嗎?”)

(這時,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可能是怕說錯,也沒有人舉手了,整個課堂陷入了沉默。我有點後悔打斷小老師的上課步驟。)

小老師Z:請大家小組討論3分鐘。(隨機應變,很好。)

(小組討論了3分鐘)

小老師Z:討論結束了,哪個小組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C(舉手)

小老師Z:你來。

學生C:我覺得文中的“我”認爲孝順母親比疼愛兒子重要。

(下面的同學就有不同意見了)

小老師Z:是這樣嗎?讓我們來聽聽其他小組的看法。

學生D:我覺得母親和兒子對“我”來說一樣重要,但因爲選擇大路可能對兒子來說只是少了一點玩耍的樂趣,而對於母親則意味着我的孝子之心,二者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非常好,很準確,同學恍然大悟。)

小老師Z:大家同意嗎?

學生:同意

小老師Z:非常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因爲母親爲了我付出了太多,作爲兒子的我在她有生之年,能夠滿足她的事情一定會滿足她。(打出幻燈片)

小老師Z:(進一步導入下一個問題)好,那麼我們來試想一下,“如果‘我’遷就兒子選擇小路,長此以往,試想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B:長期這樣下去的話,兒子會被“我”寵壞。

小老師Z:對,兒子這樣會被“我”的嬌慣而寵壞,那麼母親呢?她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很好,請坐。

學生E:會逐漸的不高興。

小老師Z:對啊,兒子久而久之會被寵壞,變得驕縱;而母親雖不會計較太多,但畢竟還是不舒服。(打出幻燈片)所以這很明顯的就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對於一個家庭有無比重要的意義。(時間花的多,有點着急了。)

小老師Z:好,我就和大家探討到這裏,謝謝大家

學生:熱烈鼓掌

教師:謝謝Z同學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講課,現在我們請出最後一位小老師H同學繼續給我們上課,有請。

小老師H:(走上講臺)親情是美好的,溫馨的,能夠讓我們記住一輩子的,讓我們來看一下課後練習的這篇文章《三代》,來看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是怎麼樣的一種親情?請大家一起拿起書本有感情的來朗讀一遍。

(朗讀,3分鐘左右)

教師:我發現剛纔讀的時候出現了幾個錯字,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是那兩個字讀錯了?

學生:(經過引導)腳踝、蹣跚。

小老師H:(板書“踝“和“蹣”的拼音。)

小老師H:好,有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篇文章是通過什麼樣的一件事來表現親情的?

學生E:通過一件很小的交通事故來表現的。

小老師H:很好,那麼跟《散步》比較一下,有什麼共同點呢?

學生E:都是一件很小的事。

小老師H:嗯,非常好,都通過一件小事來表現濃濃的親情,這個在寫作手法上叫做什麼呢?

學生:以小見大

小老師H:非常好。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現在請小組交流一下,說說這兩個故事哪個更感動你呢?

(小組討論3分鐘)

小老師H:討論結束,現在誰來談一談?

學生F:我覺得散步更感動我。

小老師H:爲什麼呢?

學生F:因爲散步這件事情比交通事故更小,更不引人注意,而“我”卻想到了很多,而《三代》我覺得在遇到這樣的事時,很多人都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所以我覺得《散步》更感動我。

小老師H:很好,說的'很精彩。還有誰要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的?

學生G:我覺得《三代》更好,正因爲是下意識的反應才說明“我”把“我”的父親和“我”的小孩看的特別的重要,纔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不然一猶豫就不會這樣的反應。所以我覺得《三代》更感動我。

(學生自發鼓掌)

小老師H:說得非常好,讓我們來聽聽老師是怎麼說的。

教師:其實無論是《散步》還是《三代》都很感人,只不過他們側重的方面不同,《散步》側重於“我” 對母親的孝心,當母親和兒子只能二選一時,“我”沒有猶豫的選擇了母親,因爲“我”想到了這樣做無論是對母親還是兒子都好,“我”意識到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而《三代》則側重於“我”對整個家庭的責任感,就算犧牲“我”也要保護全家。總之兩篇文章都很感人,我希望大家能夠從文中好好體會。

小老師H:我就和大家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教師:很好,謝謝H同學,今天這三位同學的表現都很好,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內容。好,同學們,現在請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幅幅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感人的畫面:是誰在日落黃昏,倚在窗前,焦急的盼望着我們回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細細的叮嚀着我們一切小心?

學生:是父母。

教師:對,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同學們,親情不單是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一個和美的家庭需要我們用愛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希望大家能夠從這節課中真正有很多收穫,回到家裏,能夠多幫父母做點事情。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