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劉禹錫《秋詞》優秀教學設計

劉禹錫《秋詞》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6K 次

  【教學目標】

劉禹錫《秋詞》優秀教學設計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難點】

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具準備】

黑板

  【計劃課時】

1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簡介:(請同學們把蒐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自學感知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四、研讀課文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大家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

“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五、總結全文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六、練習背誦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佈置作業】探究練習:閱讀劉禹錫的《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秋詞

劉禹錫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板書設計】:

秋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