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詩詞五首》全解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詩詞五首》全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詩詞五首》全解

一、字音及詞義:

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人境:人世間。

車馬喧:詩中指世俗往來的紛擾。

日夕:接近黃昏的時候。

真意:真正的意趣。

辨:辨別,說明。

客路:旅途。

風正:順風。

殘夜:夜將盡之時。

舊年:一年將要結束的時候。

鄉書:家信。

天街:京城的街道。

潤如酥:滋潤如酥。酥,奶油。

絕勝:絕佳。

黑雲:詩中比喻敵軍。

臨:抵達。

聲不起:聲音不響。這裏指鼓聲低沉。

玉龍:寶劍的代稱。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陶淵明(公元3xx~4xx年),字元亮,一說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爲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書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願,又厭惡世俗,熱愛純淨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後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爲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人,更憤慨於南北士族的兼併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於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餘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後直到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並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王灣,生卒不詳,洛陽人,先天年間進士。開元初爲滎陽主簿,仕終洛陽尉。王灣文名早著,殷璠《河嶽英靈集》說他詞翰早著,爲天下所稱。嘗往來吳楚之間,多有著述。《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張說激賞,親手題在政事堂,讓朝中文士人作爲楷式。

韓愈(公元7xx~8xx年),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晶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爲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爲潮州刺史。後官至史部侍郎。卒諡文,世稱韓文公。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李賀(公元7xx~8xx年),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唐宗室鄭王之後家世屬皇室後裔。少有奇才,七歲能辭章,二十歲應河南府試,被舉進士。但因其父名晉肅犯諱(因爲晉與進兩字音同),取消了考試資格而失去進身之路,僅做過禮郎之類的小官,鬱郁不官志,致力於詩歌創作。後因貧困和疾病折磨,在二十六歲的盛年死去。李賀年少即有詩名,爲韓愈等賞識,是我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作想象奇特新穎,常藉助美麗的神話傳說,馳騁豐富的想象,構思獨具匠心,創造出奇特瑰麗的境界。詩歌詞近旨遠,在唐代詩壇上別樹一幟,有長吉體之稱。但其作品也有刻意求奇,流於晦澀難懂的一面。著有《李長吉歌詩》。

馬致遠(公元12xx?~13xx?),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錄鬼簿》記載他曾任浙江行省務官。晚年辭官隱居。所作雜劇有16種,流傳至今的有《青衫間》《漢宮秋》《薦福碑》等7種。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另有散曲見於《雍熙樂府》諸曲集,後人將其散曲輯爲《東籬樂府》,其中《天淨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爲著名。

2、關於背景

《飲酒》

《飲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說:餘閒居寡歡,兼此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景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據此,則這二十首是同一年秋天飲酒後寫的雜感詩。託言酒醉,是爲逃避當時的文網。蕭流《陶淵明集序》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飲酒》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大概作於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xx年),陶淵明五十三歲。

《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瀕臨長江,與金山、焦山到爲犄角。它扼當運河與長江交匯口的南側,是南來北往船隻必經之處。王灣是洛陽人。據《唐才子傳》說:他嘗往來吳、楚間;據《全唐詩》題下小注,這首詩即寫於王灣往遊吳中(今蘇州市)的路上。

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把此詩列爲盛唐絕作之一,且認爲它視初唐格調如一;而神韻超玄,氣概閎逸,時或過之。也就是說:這首詩在格調上與初唐的詩歌並無二致,但是在神韻和氣象方面較初唐的詩歌更加超妙、閎逸(宏闊、飄逸)。

傅璇琮同志指出:王灣唱出了那樣風格壯美而又富於展望的詩句,一掃武、韋時期綺麗不正的詩風,這就不能不使人們一新耳目,預示着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唐代詩人叢考》)我贊同他的看法。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雁門太守行》

李賀生活的年代是唐代中期,藩鎮叛亂此起彼伏,並且發生過多次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xx),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李賀這首詩寫的是朝廷與河北藩鎮之間的戰爭狀況。

《天淨沙·秋思》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

雜劇就是戲劇。一部雜劇,一般由四折戲加一個楔子構成。一折,相當於現代戲劇的一幕;楔子相當於序幕或過場,放在全劇的開頭或中間。角色有正末、正旦、沖末、貼旦、淨等。除演唱而外還有科白,科表示動作或舞臺效果;白是道白或說白。先白後唱,是元雜劇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部分。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每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課文即屬這種形式。散套,又稱套曲套數,通常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子聯綴而成,長短不論,一韻到底,一般都有尾聲,適宜於敘述比較複雜的內容,如睢景臣的《漢高祖還鄉》。

曲和詞體式相近,都是按調填詞,但詞的定格一般不變(一種詞牌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體式)。而曲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爲自由,又多使用口語,風格明快潑辣。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飲酒》

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塵絕俗的樂趣。

《次北固山下》

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抒發了旅途中的思鄉之情。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爲藝術美。

《雁門太守行》

這首詩描寫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奮戰、誓死疆場的英雄。以熱烈的禮讚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十分具體而動人的人物形象。

《天淨沙·秋思》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二、文章脈絡

《飲酒》

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幽美寧靜的田園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三、四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

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出作者陶醉於其中的悠閒自得的心情。

末尾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次北固山下》

首聯:寫旅途所見的大江兩岸的景色。

頷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波平浪靜的景色。

頸聯:寫在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景色。

尾聯:抒寫鄉思愁緒。遙應開頭,照應旅況,自問自答,以懷鄉之情作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在這首送給好友張籍的小詩中,詩人對早春美景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和由衷的讚美。詩歌第一聯直接描寫早春景色。第一句寫近景,寫長安大街上的春雨。潤如酥三字十分傳神地寫出了初春小雨細密滑潤,珍貴如油的特點。第二句寫遠景,寫春草。在春雨的滋潤下,郊野的小草,生機勃勃,遠遠望去,呈現出一片朦朧嫩綠的顏色,可當你走近細看時,看到的卻只是稀朗的嫩芽,那誘人的綠色反而看不到了。這一句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細膩觀察之後的真實感受。在前兩句寫景的基礎之上,詩人在第二聯中,以議論的方式,進一步抒發自己對初春景色的讚美之情。這小雨如酥,春草初綠的時節,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它的美麗遠遠超過長安城裏那柳絮如煙的晚春盛景。

《雁門太守行》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次寫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此刻他們披堅執銳,正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作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地位,爲下面官軍援救作了必要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同時也反映出剛屆青年的作者立志報效國家的決心。

五、六兩句寫馳援部隊,黑夜行軍,登臨易水,與敵軍共戰的場面。最後兩句寫守軍面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詩人引出這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天淨沙·秋思》

全曲共五句,可分兩層。

第一層(前三句),用九個細節構成一幅畫面,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

枯藤,秋末之景。昏鴉,黃昏時歸巢之鴉。見此景如何不動遊子思鄉之情?他人有家而我獨無,又增一分思鄉之情。古道荒涼。西風起而一年將盡。馬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

第二層(後兩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斷腸一語,爲全篇主旨所在。

點出特定時間。夕陽照應上文昏字。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卒章顯志。上文寫景,均係爲此句作鋪墊。

三、寫作方法

《飲酒》

⑴全詩景、情、理融爲一體,意境深遠含蓄。

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一起奏出,融爲一支輕盈的樂曲,同時也體現了全詩的宗旨,歸復自然。

⑵語言樸素自然。

如開頭四句就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爲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

《次北固山下》

這是一首寫景詩,就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是謂即景生情。

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青山綠水尋常用法,未免近於俚俗,但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卻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的關係。頷聯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因爲潮平兩岸即加闊,風正一帆正掛着。頸聯在那時張燕公非常稱賞,以爲可作文章楷模。因爲此聯是即景抒情,見得海日生殘夜,江春又入舊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作客日久,引動歸思,就結出盼望鄉書欲借雁足以傳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虛實相生,出神入化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可算得上是虛實相生手法的一個典範。天街二句寫長安早春景色,具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筆力。從細草蓋地,遠看一片草色近卻無之實,使早春綠意淡然但萬物煥然一新的特點躍然紙上。其詠歎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他寫細雨滋潤後的大地,僅用了一個酥字,卻極其精煉地道出了春雨過後的天街的特點,給人以平和溫馨之感。他寫晚春的濃綠,用了煙柳滿皇都,讀者眼中雖是煙柳,但眼前之景卻是包羅萬象,早春的清新平淡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卻是晚春的強烈的綠,綠的使人透不過氣,濃的過於誇張,過於刺目,此外又有山窮水盡已無路的感慨。這正是作者抓住了煙柳之滿,以實襯虛所致。韓愈此詩,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已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雁門太守行》

⑴熔鑄詞采,馳騁想象。

詩中黑雲壓城城欲摧構思新奇,形象飽滿,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喜歡吟誦的詩句。

⑵濃豔色彩的詞語運用。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或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陽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對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

《天淨沙·秋思》

⑴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淨沙·秋思》文字之精練,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28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心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爲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爲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這些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它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係,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繫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⑵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了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輝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前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到映襯的妙用。

⑶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爲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孤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爲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

四、名句賞析

《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籬下采菊,悠然望見南山。蘇軾《東坡題跋》卷二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風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索然矣是說這兩句意思是無意是偶見南山,南山勝境正好與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其意相合;如果有意卻望南山,人爲地去尋真意,則失去自然之趣。南山,丁福保《陶淵明詩箋註》認爲指的就是廬山。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殘夜還未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顯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其煉字煉句極見功夫。生和入是擬人手法,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的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可謂景中含理,景中出理。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着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們心裏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着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爲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着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寫秋原旅人的情懷。開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純粹寫景。作者只單純地說了六種景物,便讓一幅秋野黃昏行旅圖的背景活現在讀者眼前:天色已是黃昏時分。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樹上,樹頭幾點寒鴉。地上一條清溪,溪上架着小橋,不遠便是數椽幽靜的茅屋。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是隻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這幅畫面的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地寫到旅人,寫到旅人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人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會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說了斷腸人在天涯六個字,就含蓄着這許多的意思。

  【第三部分:類文品讀】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問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本詩押韻的字是 ,韻腳是 。

2、這是一首送別詩,交代送別地點的句子是 ;虛寫景物的詩句是 。

3、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意思是什麼?

4、天涯若比鄰中比鄰的意思是 。

5、對本詩首聯賞析有誤的是( )

A、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採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長安而望五津,可望並不是實寫,這是詩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氣象宏偉。

C、既望中可見,則此行並非遠別,因而有不必傷別之意,這兩句爲全詩奠定抒情基調。

D、這兩句承題,敘將別之時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捨之意。

(參考答案:1、津、人、鄰、巾;in 2、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3、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心的朋友時刻關懷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 4、鄰居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