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必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篇

【必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詩歌思鄉情感;

2分析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把握詩人複雜的心理活動;

3領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一、導入

講《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學們注意到“甘露寺”,這座寺廟坐落在某座山上,這座山,可以說是三國山,充滿着英雄豪氣,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這座山叫做“北固山”,這座山,還成就了一位詩人,他就是王灣。

王灣是唐代詩人,他流傳至今最有名的詩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傳這首詩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爲學習的典範。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樣的詩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題解

同學們看題目,北固山我們知道是一座山名,這個次字怎麼理解呢?(是量詞一次兩次呢,還是說是“僅次”呢還是“次品”的次呢?)我們還知道哪些題目中飽含景點的古詩詞啊?(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這裏的望、登都是作動詞解釋,所以,次也可能是動詞解釋,看註釋,對,是動詞“停靠”的意思。

解了題目,我們進入詩歌的內容。請同學們對照註釋,讀懂詩歌的內容。有不懂的請做好記錄。

同學們,遇到難題了嗎?請提出來。

(請學生回答,老師輔助)

並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三、朗讀

1憑印象初讀:請同學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讀完了,你能說說你剛纔讀的時候,是用怎麼樣的情感去朗讀的?並說說原因。

2教師範讀:老師也想以朗誦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請同學們聽聽,給老師點評點評。(教師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等)

學生點評:1節奏韻律 2情感表達

3教師指導:既然大家都覺得老師讀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竅門告訴大家。

4領會後再讀:同學們琢磨了幾分鐘,一定有所收穫了吧!不如來展示展示,誰願意?

4全班齊讀: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

同學們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到了詩人的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想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激發出來的呢?作者傳達的是單一的鄉愁嗎?我們對詩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聯和頷聯中詩人的感情,品味頷聯。

作者乘着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詩人爲什麼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氣如何?你從哪些詩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風吹拂,春意融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兩岸之間的水面顯得很寬闊。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着。清代的王夫之贊這句“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你覺得它寫出了什麼樣的大景?

提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

置身在青山綠水中,眼見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詩人此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愉快,舒暢

請帶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氣,擴張心胸,朗誦前四句。

2、品味頸聯

不知不覺,已到殘夜。作者見到了什麼景象?

齊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有人說這兩句詩“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意境。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流露出什麼感情?

提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白天和夜晚,舊年和新春,爲何這般匆匆啊?

請帶着無限的感慨朗讀這兩句詩。語調要深沉舒緩。

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表達的不僅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請聽老師讀,注意聲調、重音。強調生,入。爲什麼不用“升”?

使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提示: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所以,這句詩還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提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朗讀時聲調可高一些。

請用這種情緒朗讀。

男女重讀,女感慨,男樂觀。

你能從這兩句詩中知道這是一年中的什麼日子嗎?知道具體的時間嗎?

提示:歲末臘殘之夜,歲末,正是旅人歸家的時間,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時候,此時的詩人卻停泊在北固山下,遙望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因爲徹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麼?想像詩人此時的內心活動

請學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兒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時能回家;想寫信……

請再帶着這種思念朗讀,語調要憂傷一點。

3.品味尾聯:

請北歸的大雁捎個信吧!

齊讀最後兩句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多麼無奈的希望啊,這是多麼惆悵的希望啊,請用惆悵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後兩句詩。

大雁飛過,詩人會說些什麼。

提示:詩人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鄉愁,是歸意。

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男女重讀,男略高,女低

五、小結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傳,寓情於景,景中含理,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他深深的思鄉之情,還有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每當我們處於低谷的事情,不要氣餒,想想王灣告訴我們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下課。

六、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首聯:羈旅

頷聯: 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寓情於景, 景中含理

頸聯:理

尾聯:情

  【教學總結】

這節課爲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爲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爲一體。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啓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的重大意義。

提示:a.使人積極樂觀。b.使人鬥志頑強。c.使人永遠年青。d.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的人爲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複習導引

(一)複習目標

1.回顧基礎知識,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

3.品位賞析文章中的精美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4.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二)複習重點

1.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2.品位賞析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三)複習方法

構建知識網絡,梳理剖析主幹知識;強化訓練以實現理解,,互動探究以尋求規律。

  第21課 風箏

1.在本單元的5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宜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

2.訓練探究文意的能力。這篇課文的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劃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教師教學用書裏提出並解答了的九個問題,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點,可以一次性提出來;同時,在“有關資料”中精選部分有助於探究課文主題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將問題整理一下,根據材料和課文,有步驟地研究。

3.課文研讀要以難爲樂,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穫,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講深講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魯迅的人格、胸懷。

 第22課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讀。

2.課文從孩子的眼光和心態看待——場家庭矛盾,敘事角度和敘事語氣與學生很接近,據此,教師應設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提問: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恰當?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發生?

2.這場矛盾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留下一個空白,正好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比如探討人物語言後的許多刪節符號所蘊涵的意味:比如指導學生分組,分別代表矛盾的三方,討論這場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發展變化的幾個層次。

4.抓住人物內心變化發展的線索。

  第23課 散步

1.先要求學生跳讀課文,思考:“文章講述的是什麼事?表現哪個方面的話題?以此來整體把握課文。

2.問題研討:①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②散步本來是一件小事。作者卻小題大做、大詞小用,請把這些地方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意圖。⑧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啓示?

3.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比如全文中母親僅有兩句話,第一句話“還是走小路吧”,因爲她是“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後說的,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所以應該讀成拖音“還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不必大聲,應讀出母親吩咐兒子時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讀的時候要表現出斬釘截鐵、沒有商量餘地的味道。

詩兩首(《金色花》《紙船》)

1.從揣摩語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寫或重要語句展開討論(見教學用書): 同時,最好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想象畫面和情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動筆畫幾幅詩意圖。

2.在課的最後就本課組織一次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配樂朗誦。

3.瞭解散文詩的特點,瞭解冰心“小詩”的特點。

4.利用自讀課本,擴展閱讀泰戈爾詩、冰心小詩。

 第24課 《世說新語》兩則

1.基本教學模式應當是“誦讀一討論一—誦讀”。兩次誦讀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複述故事結合起來,達到基本成誦,並且讀懂,字詞句過關,最好能翻譯;後一次是背誦課文。

2.探究討論的重點可以有:A、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爲哪一句更好?爲什麼?我們能想出一二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詞嗎?B、你如何看待陳元方的爲人原則、是非觀?

3.簡要介紹《世說新語》這部書。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

1.本次活動大多是學生個人在家庭中活動,所以,教師要做好佈置和安排。比

如:A、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對活動心中有數,便於活動順利而有效地展開;B、活動涉及到對家長的諮詢、追問或採訪,教師最好和學生一起討論一個具體的採訪提綱,設計一些具體問題。

2.提前一週佈置下去,提出具體要求。在這期間可以抽查學生的訪談提綱或記錄,以收到督促、監控之效。

3.評價不可缺少。評價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評價→同桌互評→小組評價→教師批改→講評作文,還可以通過問卷形式徵求家長意見,瞭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錶現優秀的同學予以表揚。評價的時候還需注意定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爲主,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課內活動時間:寫作2教時,交流1教時、評價1教時。

 關於課後練習

1.體現了少而精的原則。就數量來看,精讀課文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三道題, 引導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

2.練習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用。

3.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如《羚羊木雕》—文後的練習,具體分析略)。

4.特別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拓展,並嘗試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比如《風箏》和《散步》後都附錄了用來比較閱讀的短文,通過課內外的比較閱讀,對兄弟間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間的親情有一個更深入的體驗和思考。

5.十分強調通過誦讀來理解、體味和感悟課文,有些還特別要求背誦。

6.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發散性的題目(略)。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設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並領會作者抓住特徵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 《早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 《山居秋暝》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 《絕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 《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峯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練寫,互相檢查。)

注①讀準字音。

靜謐( mì ) 蒞臨( lì ) 吝嗇(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獷(guǎng ) 乾澀(sè )

②掌握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捨得給別人,也不捨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 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文本分析(以小組爲單位,互相討論分析)

1、文章的寫作思路。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讚美之情,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4、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2——5段。

五、難點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淒冷的秋雨爲什麼能純淨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穫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淨人的靈魂。21

3、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溼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乾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W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爲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六、修辭分析

學生找出文中運用了修辭的語句,並選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談。

七、作業

1、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到積累本上。

3、以“風的四季”爲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

【教學總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閱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纔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