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18將相和

18將相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18將相和
2.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爲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爲貴”的道理。
教學難點
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準備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引導學生讀課題,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
1.帶着剛纔的問題初讀課文,並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運用已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及意思。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迴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每戰必勝。形容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穫,以及存在的疑問。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1.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找出相應的自然段。
(2)給文章列小標題。
2.交流,完成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
四、找準矛盾點,抓住探究主題
1.看課題,既然是“和好”,那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爲什麼“不和”?找出文中那句關鍵的話來。
2.找到文章倒數第四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
“我是趙國大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倒爬到我頭上去了。哼,碰見他,我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
3.那麼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他的職位該不該比廉頗高?這就是咱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思考老師剛纔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讀議結合學習“完璧歸趙”部分
1.我們先來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請大家自由讀課文。
2.討論交流:藺相如是真的要撞嗎?(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藺相如已看在眼裏。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3.討論交流: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4.通過這個小故事,你們覺得藺相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5.小結:藺相如憑着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厲害不厲害?該不該升官?
二、讀演結合學習“澠池會”部分
1.自讀“澠池會”這個故事,想一想秦王爲什麼要趙王鼓瑟?藺相如又爲什麼以死威脅秦王?
2.從中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3.想象一下藺相如說話時的神態、動作,秦王的神態、動作,以及大家的表現。然後再來演一演。
4.思考一下,“澠池會”與“完璧歸趙”這兩個故事之間有聯繫嗎?
三、讀寫結合學習“負荊請罪”
1.廉頗不服氣的原因我們找到了,那爲什麼藺相如每次都要躲着呢?
2.從中你又認識到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呢?
3.廉頗最後決定負荊請罪,說明他是個怎樣的人?
4.這部分內容與前面的故事有聯繫嗎?誰來把這三個故事串起來說一說?
5.“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寫得比較簡單,請大家放飛想象的翅膀把這個小故事擴寫得更加生動、具體。
四、迴歸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