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蘇教版七上)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蘇教版七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經典案例】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蘇教版七上)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並學習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

2.積累語彙。

 [難點、重點分析]

作者入學之初有句“雄壯的誓言——‘我不僅爲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爲我感到自豪’”。這個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強調的“我是一隻不繫之舟”有沒有聯繫?如果有,它們之間是怎樣的聯繫?

分析:有聯繫。誓言中強調“要讓北大爲我感到驕傲”,而“我”是一隻不繫之舟,正是因爲“渴望發現新的大陸,渴望從海洋深處爲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速讀測試。

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寫作的時間是:________;地點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麼時候?是怎樣知道的?答:

4.作者十歲時,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爲什麼固執地扭過頭去,不看呢?答:

5.北大圖書館對作者的最大影響是什麼?答:

6.“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作者對“北大的人”喜歡的是什麼?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開爲標誌),第1段寫的是什麼內容?答:

8.文章第2段寫的是什麼內容?答:

9.文章第3段寫的是什麼內容?答:

10.綜觀全文,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意?答:

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鐘

理解率:___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字/每分鐘

 (二)激疑質疑。

1.結合上下文,理解解釋下列詞語:

(1)際遇:

(2)塵緣:

(3)穹隆:

(4)嗚咽:

(5)迷離:

(6)涉足:

(7)徜徉:

(8)絮語:

(9)犀利:

(10)古樸:

(11)凝重:

(12)安恬:

(13)擷取:

(14)惆悵:

(15)沉澱:

(16)似曾相識:

(17)白駒過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個段落之間有什麼聯繫?

3.參見“難點、重點分析”

 (三)精讀導引。

第1題,可以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結合課文內容加以理解。

第2題,要結合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題,參見“難點、重點分析”。

 (四)疑難討論。

第1題:

(1)際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歲被北大破格錄取的機會。

(2)塵緣:佛教稱塵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爲‘六塵’,人心與‘六塵’有緣分,受其拖累,叫作塵緣。泛指世俗的緣分。

(3)穹隆:指天空中間高四周下垂的樣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嗚咽:低聲哭泣。

(5)迷離: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範圍。

(7)倘徉:安閒自在地步行。

(8)絮語:絮絮叨叨地說。

(9)犀利:銳利。

(10)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11)凝重:端莊,莊重。

(12)安恬:安逸恬適。

(13)擷取:摘下,取下。

(14)惆悵:傷感,失意。

(15)沉澱: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積累。

(16)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見過。形容過去一度見過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現。

(17)白駒過隙: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如同駿馬在極小的縫隙前飛越而過。形容時間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樣子。

2.文章第一段,寫過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兩年來的感受;第二段寫的是北大爲“我”打開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第三段寫自己的理想,要讓北大爲“我”感到自豪,渴望爲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全文充滿了對北大的嚮往、感激、熱愛之情。行文以時間爲序,先寫來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時的感受;又寫兩年來北大對自己的教育、影響;最後寫要從海洋深處爲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發展的脈絡自然寫來,聯繫緊密,同時在內容上也隨之層層加深。

3.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第3題。

 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1.《十三歲的際遇》(5分);田曉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園(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歲時,是從一張舊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現在看了,以後再來上學就不新鮮了。”(10分)

5.北大爲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恆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進的窗口,透進一片純潔的真理之光。宇宙與人開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現,“我”開始思索,開始疑問,開始摒棄,開始相信。北大爲“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個“我”驚喜的天地裏,“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10分)(意思對即可)

6.①刻苦學習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氣氛;③帶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峯的老師;④平易而自然的師生關係。(10分)

7.時候嚮往北大,以及進北大兩年來的感受。(10分)

8.北大爲“我”打開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10分)

9.要讓北大爲“我”感到自豪,渴望爲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達了“我”對北大由嚮往到感激、熱愛的情意。(10分)

 [小資料]

曉菲並非“幸運兒”機會對人都均等

成纔是每個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樣才能成才呢?她——田曉菲,並非“神童”,沒有特異功能,也不曾“頭懸樑、錐刺股”般地一味苦讀,可是卻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績:八歲時即發表詩作並獲獎;十歲時出版了詩集《綠葉上的小詩》;十二歲獲中國少年科學獎特別獎。十三歲又出版了一本詩集《快樂的小星》,併成爲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同年又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她的成功靠什麼?有人認爲,田曉菲是個“幸運兒”,是她得天獨厚,所以紅運亨通。但她自己是怎麼認爲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記者的提問時說:“我不是什麼‘幸運兒’,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裏我是個‘幸運兒’,也這樣稱呼我。但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這句話在美國很流行,我認爲它有道理。當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都給過我幫助、影響。哥哥、父母、還有老師……社會上幫助

過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說是‘幸運’,那麼我承認在這方面確實很幸運,因爲我得到了這麼多人的關懷、鼓勵。如果缺少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我都不會像現在這樣的。我的成長與他們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值得思考的是,這些“幫助”,這些“機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具備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曉菲“機會”“條件”還要好一些,然而,爲什麼田曉菲卻在這“平等”的“機會”面前獲得了比別人更爲突出的成績呢?在曉菲的成長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鑑的呢?

 讀書、成才

美國物理學家凱勒說過:“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岸”。田曉菲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讀書多。是書上的知識,武裝了她的頭腦,是書上的知識,開發了她的智力。她所讀過的一本本的書,就像一艘艘船隻,帶領着她駛向了廣闊的生活海洋。她讀得多,“駛”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齡人多得多的東西。曉菲自學能力較強,九歲時已學完了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譯成了白話。據她爸爸談,在她上初三年級時連跳了兩次級,家長讓她休了一年學,目的是讓她多學些東西,打下紮實的基礎。又鑑於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礎,家長便讓她用了一年時間,自學英語,一直堅持收聽收看英語“跟我學”,一年當中學完了高中英語課程。在自學的同時還堅持課程外的閱讀和翻譯。在這一年中,她翻譯了一本《木偶奇遇記》,共十幾萬字。接着又翻譯英國名作家吉人林的動物童話故事《原來如此的故事》。這對她理解原文、豐富詞彙和提高閱讀能力很有好處。

上大學以後,她的求知慾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學就像又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以前她接觸的主要是中國古典文學,對外國文學瞭解得很雜,現在呢,則可以有條件比較系統地讀些原版書了,再學些東西,覺得視野開闊多了。

高爾基說:“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田曉菲每讀一本書,都在她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由於她讀的書比同齡人多,在她面前展現的世界就更遼闊;她從書中汲取的營養多,她就成長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東西;她能學到一般人所學不到的文章。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書籍——正是培養田曉菲成才的大學。

 讀書、思索、創新

最近,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曉菲日記選》,這些日記選,既可以給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鑑,也會使愛好文學的青少年愛不釋卷。它內容平實而豐富——有讀書札記,有山水遊記,有作詩的體會和學習的經驗談;有創作成功的歡欣,也有創作受挫的思緒,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氣……這一切使得這本日記選色彩斑斕,情趣盎然。

田曉菲的日記,既是讀書的筆記,又是創作的園地;既是積累知識的寶庫,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鏡。從她的日記裏,可以窺見曉菲成長的足跡,也可從中獲得有益的借鑑。曉菲讀書,不是死讀書,麗是消化、吸收、創新。她有寫日記的習慣,剛剛十五歲的年紀,已有了五年寫日記的歷史,而且五年來從未中斷過。她自己說,“這對於鍛鍊自己的思想,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益處的”。她的日記不拘形式,不限內容,在讀書時做一些摘要、札記、筆記等,自己有什麼想法就隨時記下來。

著名作家孟偉哉在爲《田曉菲日記選》所寫的《序》中說:“我讀了曉菲同志的一部分詩稿,讀了她的一篇寓言,讀了她的一部分日記。我認爲,她的詩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記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記則體現着平實和豐富。這是很自然的。當她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並且不能不把這種力量集中於一個經過選擇和提煉的題目(主題)上,當她寫日記時,她需要實實在在記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沒有寫日記的笨功夫,她的藝術的靈氣也許就要大爲減少,這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是的,這“實實在在”的日記,正是她“藝術的靈氣”的基礎,正因爲她有了五年多不間斷的勤奮筆耕,有了這七八十萬字日記的功底,才換來了她即興賦詩的靈感。在《讀寫知識》報召集的一次讀者座談會上,田曉菲當場賦詩一首就是明證。

讀者朋友們給她一幅漫畫,希望她以《落葉》爲題寫詩,限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後,她當場寫完並朗誦。

綠色的小船

從春季開航

一路歌唱着

來不及看清世界

劃過了

充滿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一片金黃

再不輕信一切

再不鬧鬧嚷嚷

靜靜地

靜靜地眺望遠方

只有這時

才臻於成熟

包括愛

包括夢想

於是歡樂滿懷

 飄落母親的胸膛

歷史上曹植七歲成詩成爲佳話,但曹植的“七歲詩”只有四句。十四歲的田曉菲,即席賦詩卻是十九行,似給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對,這正是她那七八十萬字日記的昇華和結晶。她在談到怎樣構思這首詩的過程時說:“我看到那幅畫上畫着葡萄和兩片落葉。上面有題詞:當碩果滿枝時它欣然離去……如果說有靈感的話,那就是‘欣然離去’這四字帶來的。葉子看來很安詳,徐緩地飄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葉子一片金黃,春天時又一片碧綠,聯想到葉子好像人的一生,從年輕到年老,最後就像一片落葉。我們年輕時無憂無慮,快快活活充滿了幻想,不去過多地注意世界,對周圍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愛,包括夢想,這纔不輕信一切,鬧鬧嚷嚷,而是靜靜地眺望遠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飄落到母親的胸膛”。她構思這首詩的“靈感”,正是聯想和思索。聯想,是以現實生活爲基礎的,沒有紮實的生活基礎,聯想就成爲空想;思索,是以豐富的知識、感情爲前提的,沒有知識,缺乏感情,也就不會想得高遠、深邃。也正是在這豐富聯想和深沉的思索中,纔有瞭如此的創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談到,田曉菲並非“幸運兒”,如果說“幸運”的話,大家與她是同樣幸運的。她之所以能鶴立雞羣,的確是因爲她善於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記中寫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歲生日了。真沒想到,十四年會過得這麼快。記得四年前,我還是個不滿十歲的小姑娘。當我來到北京,乘公共汽車從北大校門經過時,我執拗地把頭扭過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學。因爲“如果我現在看了,以後我來這兒上學就沒有那種新鮮感了”。如今想起來我覺得有趣得很:甚至還在我那樣小的時候,我已經抱定了來北大讀書的決心,而且對這一點毫不懷疑,彷彿那是一件極自然的事情。——兒時的自信心是多麼寶貴啊!

四年過去了,我終於實現了我的願望,成爲了一名北大學生,而公共汽車上那幕情景卻歷歷在目,彷彿剛剛發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臨着一個新的四年,四年以後的我將會是個什麼樣子呢?沒有人能夠回答我這個問題。但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堅韌不拔地奮鬥。只有這樣,我才能夠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歲的曉菲,已經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說,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還是讓我們從具體的實例說起,來看看曉菲是在怎樣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曉菲到北大後上課的第一天。所以嚴格說來,大學生活是從這一天才開始的。爲了迎接這大學第一天的學習,從前一天晚上起,她就開始興奮地做着各種準備。可是,這大學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麼不如人意,並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樣明媚清朗,而是陰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溼。這似乎預示着擺在她面前的那條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平的。她明白這點,就像明白這天氣一樣。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氣面對挑戰,因爲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艱苦,因爲海燕生來就是爲了暴風雨,而不是爲舒適安逸。她默默地告誡自己:以往的成績(包括踏進北大校門)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要自己去爭取。她堅信只要頑強地奮鬥,她會牢牢地把握住那屬於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這一天,早晨起牀後,她約上同學一同出去跑步,做體操。她決心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因爲她相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應當是堅持。

第一節上口語課,由美國教師教授,這位老師年輕活潑。她自我介紹說,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費尼克斯,而她卻在洛杉磯工作了9年。當她打算來中國時,她的媽媽驚異地衝着這個唯一的女兒大叫:“什麼?你要去中國?!那可是非常遠哪!”但她終於來了。女教師的精神感染了曉菲和同學們。十幾個人的笑聲在教室裏無拘無束地迴響起來。

第三、四節課,是聽英語泛讀課。任教的老師也很年輕。由於是泛讀,老師講得很快,把沒有精神準備的田曉菲搞得手忙腳亂,高度集中的神經不敢有一刻放鬆,鋼筆在白紙上飛快地劃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課,一看錶,已經十二點了。曉菲與同學們一起揹着沉重的書包,一手拎着飯盒,冒雨跑向食堂。當曉菲狼吞虎嚥地大口大口往嘴裏扒拉飯菜的時候,飢腸轆轆的曉菲,倒覺得食堂的伙食從來沒有這麼香過。

下午第二節是上聽力課。任課老師說話有較濃重的南方口音。但由於聽力練習是些小故事,反覆聽幾遍後根據其內容填空,回答問題。曉菲因爲有自學英語的基礎覺得尚不費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筆記到很晚。這一天過得是緊張的,但曉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說田曉菲有什麼超人的才能的話,她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結果嗎?

 她興趣廣泛

英籍澳大利亞動物病理學家貝弗裏奇說:“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於長時間鑽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鈍。”

科學家是這樣,詩人、作家也未嘗不是如此。

田曉菲的興趣就比較廣泛,她首先是喜歡文學。中國古典詩文自不必說,前邊已經提到,她在自學《古代漢語》時,就翻譯了二百來篇。除此之外,諸如現代的一些比較好的小說、詩歌她也喜歡。她還喜歡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傳記,如《貝多芬傳》,《居里夫人傳》等。除了喜歡文學外,她還喜歡音樂,比如輕音樂、交響樂、圓舞曲,尤其喜歡古典音樂。她自己還喜歡唱歌。此外,還喜歡美術,特別是中國的山水畫,有時她自己還動手畫畫。田曉菲也喜愛體育運動,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後,不管多忙,她每天堅持兩小時鍛鍊,跑步、打球。系裏組建女子排球隊,她也積極爭取參加。她喜歡旅遊嗎?喜歡,她說:“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將來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們的地球!”

人們不禁會問,小小年紀,這麼多愛好,佔去大量時間,不影響她的學業、成才嗎?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說:“文學與藝術是一對孿生姐妹,它們是不可分的。我對音樂、繪畫的愛好,對於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很有益處,當然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會隨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曉菲不僅喜歡文科各科,而且對數理化也挺感興趣。數學、物理、化學她都喜歡,特別是對幾何證明題很有興趣。

廣泛的興趣愛好,沒有牽扯住田曉菲的精力,而且這些興趣愛好,與她所致力的文學,往往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說到這裏,你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曉菲主要是喜歡文學,但爲什麼上大學卻選擇了英語系呢?”曉菲說:“我今後發展的大方向還是在文學方面,學習外國語,可以幫助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再說,我現在剛十七歲(1986年),正是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師,有很濃的學術空氣,這是難得的好條件。”看來,曉菲的志向還着實不小呢!她現在正系統地讀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紀的文學作品,像海明威、勞倫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讀詩。而且讀了作品以後,馬上寫論文。

這樣廣泛涉獵,會不會雜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專”一點更好呢?曉菲可一直不是這樣看的。她在向老師請教關於好詩的標準時,特別讚賞老師的一句話。老師說,好詩的標準,是很難說清楚的。我們只能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隱隱地體會。儘管好詩的標準我們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淺薄的人能寫出好詩,只有深沉的詩人才能寫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現在沒有必要考慮詩的標準,而要不斷地加強自己,要加強自己。

是的,曉菲現在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在爲首“加強自己”留下的紀錄。有着如此廣泛興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曉菲,是一定會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