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順暢翻譯全文,並能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

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爲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教學過程:

第一則《期行》)

一、自主學習:

1、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譯重點詞、句。

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寫作“否”,表示不。

引:拉。過:超過。顧:回頭看。委:丟下、拋棄。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組結合課文註譯進行翻譯,並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友人末到,陳大丘就獨自走了。你是陳大丘,你會怎麼做?

〈2〉哪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這個“時年七歲”的孩子?

〈4〉“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爲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爲什麼?

〈5〉假如第二天陳大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麼?

第二則《乘船》)

一、自主學習: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義:幸而、恰巧)、(今義:幸福)。尚:還。

輒:當即。可:肯、同意。舍:拋棄。守:難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當於“嗎”,表疑問。遂:於是,就。

本所以疑,正爲此耳: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爲考慮到這種情況罷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組結合課文註釋進行翻譯,並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怎樣評價他們的優劣?

3、比較《期行》和《乘船》有什麼不同?

4、比較《期行》《乘船》的寫作特點:

(《期行》行文簡潔,故事情節緊湊,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尋味。)

(《乘船》行文簡潔,故事情節完整,通過對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總結:

通過本文兩個小故事的學習,我們主要學到了什麼?

佈置作業。

圍繞對課文中所闡明的主旨——“誠信”,聯繫社會現實,結合生活實際以“誠信”爲題材寫一段話。

課堂檢測:

《世說新語》兩則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世說新語》是由組織編寫的。(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驟(俄而:)

⑵撒鹽空中差可擬(差可擬:)

⑶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捨去(捨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詠雪》中兩個比喻哪個更好?(4分)

4、《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4分)

5、"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4分)

6、《陳太丘與友期》中,"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怎樣理解元方的行爲?(4分)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7、這個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文章是怎樣刻畫主要人物的?(4分)

8、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釋詞:(4分)

日中:()捨去:()

無禮:()引之:()

10、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是如何對答反駁的?(4分)

11、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什麼?(4分)

12、"元方入門不顧"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門後,友人會怎樣?(4分)

答案:

1、劉義慶

2、⑴俄而:不久,一會兒⑵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⑷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丟下,捨棄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4、"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5、略

6、略

7、元方,語言和行爲

8、守信用、講禮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沒有禮貌;拉元方

10、"君與家君期日中,……則是無禮。"

11、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對友人不守信,說話不禮貌的行爲表示抗議和蔑視。

13、略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瞭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並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瞭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

1、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瞭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麼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爲什麼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願意爲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註釋,理清文意並完成下列練習。

⑴ 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粗的詞。

① 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於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⑴ 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後置定語

⑵ 狀語後置: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分析:“於”相當於“在”,“於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後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的?

⑵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託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並背誦。

(意圖:四、五兩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

1、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爲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麼?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3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石壕吏,我們一同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

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瞭解到杜甫是作爲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瞭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麼在這裏杜甫作爲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瞭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着的不過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裏引申爲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裏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註)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麼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爲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麼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於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爲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徵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爲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爲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啓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擡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爲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後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裏也許還來得及爲將士們做早飯。”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解、積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華秋實閒情逸致”等詞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理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進入作者爲我們營造的緊張、熱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夏的鐘愛以及流露出的對夏、對勞動者、對活力與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感受字裏行間對夏、對勞動者的讚美,並能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從對夏的讚美,延伸到對活力、和生命的讚美,體會作者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爲有效的學習者,並促使教學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習的課堂,纔是有效的;只有獲得師生雙方情感認同的課堂,纔是有效的;也只有師生雙方都在情境中獲得了情感體驗的課堂,纔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的課文,本文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從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三個方面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裏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後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讚美。全文五段各有寫作的重點,像一組畫,從不同方面描繪了夏的景象,層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編排在七年級上冊,除了閱讀的難度和深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外,應該更適合剛從小學畢業,而又將面對中考,乃至命運轉折時期的學生。文章的中心着眼於“承前啓後、生命交替”和“黃金的”兩處,因此把教學主題定位爲“生命之夏”--初中的學生正進入了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時期,他們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輝煌,這不正是一個生命的“夏季”嗎?

與前面兩個以“人生”爲主題的單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單元是一個以季節題材串聯起來的主題單元。前者側重於人生的信條、志趣、哲理,而本單元的課文則側重於從景與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如果說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話,那麼這個單元的文章則是間接感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單元教學最終還應該落實到怡情悅性上。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能夠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掃除閱讀障礙,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時,剛接觸初中的文章,閱讀的興趣較高,課堂上的表現比較積極,思維也很活躍。這也有利於課堂中形成互動參與的氣氛。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思考是有待於引導和指點的。對於文本的感悟,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對於文化、生命的意識和認識正在逐漸形成中。學生的認知遵循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情感體驗也經歷着從無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過程。

然而隨着年級段的升高,供學生閱讀訓練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漸增加,難度值也相應提高,因此應該繼續培養他們感知、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閱讀、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火熱的夏天已與我們揮手告別,但我們對她的感受一定還記憶猶新吧。我很想知道你們喜不喜歡夏天,對夏天有着怎樣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那麼,當代作家樑衡對於夏天抱有怎樣的情感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樑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顯示課題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樑衡,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三)、掃清文字障礙

給加點字注音,解釋詞語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氣勢盛大。

主宰(zǎi):統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盪漾的樣子。

春華(huá)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閒情逸致:閒適的情致。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大屏幕顯示如下,要求學生大聲的朗讀三遍,一次比一次的聲音大)

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3、老師提問:歷來文人不喜歡讚美的夏季,作者爲什麼說是“黃金”的季節?是不是在印刷的時候印錯了?應該是“金黃”而不是“黃金”?

(預設:學生可能認爲是印錯了,也可能有學生說沒有印錯,到底是不是印錯了,或者作者爲什麼認爲是黃金的季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課文,一同感受作者筆下的夏季吧)

4、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根據以下問題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經來臨了?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是怎樣的?

5、組織學生課堂交流,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大屏幕顯示如下)

(1)、表明夏天來臨的景象:蟬兒、麥浪、熱風………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

(五)、主旨探究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大屏幕顯示如下)

齊讀:“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有閒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分別就兩個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每組選一名同學作記錄,整理歸納本組的討論結果。(大屏幕顯示如下)

思考:

(1)、爲什麼說夏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代表着“緊張的旋律”?(提示:結合其他段落進行分析)

(2)、我爲什麼要讚美這樣“苦澀”而又“緊張”的夏天呢?

(3)、以“因爲這是一個____的夏”的句式,說說作者讚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討論結果,教師歸納各組討論結果並作必要的引導。(大屏幕顯示如下)

(1)、因爲夏天意味着農民要在田野裏進行辛勤緊張的勞作,沒有休閒的時間。

(2)、作者讚美夏天其實表現了對勞動的歌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讚美。

(3)、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夏天,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夏天,

這是一個色彩金黃的夏天,

這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夏天,

這是一個緊張勞作的夏天。

教師追問:文中那些語句體現了農民勞作的辛勤與緊張?

明確:辛勤:彎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來

緊張:繃緊、快割、快打、又得、趕快去

(4)、學生齊讀第四小節,再次感受農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問:

①通過學習你們現在還認爲是把“金黃”印成“黃金”了嗎?

②作者爲什麼把夏天看得和黃金一樣的珍貴呢?

(學生自由發言,通過引導讓學生從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啓後、生命交替和勤勞的品質這幾個方面思考。)(大屏顯示如下)

(黃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黃金之夏(黃金般)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黃金般)勤勞的品質

(六)、語句賞析

學生在明確作者讚美夏天的意圖後,順勢引導他們通過賞析和朗讀語句,體味作者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夏天的讚美之情。(大屏幕顯示如下)

源於對勞動的熱愛,對農民的讚美,作者對夏天景色的描寫也就充滿了。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請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它好在哪裏。

示例

好句: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

品析:句中“泛泡、冒氣、沸騰、密密的厚發、淡淡綠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過程,新奇形象又樸素自然。

(說明:1、對於一些特別精彩的或有鮮明語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羣要鼓勵學生反覆朗讀,讀出味道,讀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這一句朗讀的時候要通過先改動句式再對前後兩句的表達效果加以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到該句蘊涵了農民的急切的心情,讀出急切的感覺來,在個別朗讀之後可再進行集體朗讀。這樣可以加深印象,加深體會。

2、要鼓勵學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認爲好的句子來,可不必嚴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麼想就怎麼說。對於學生的發言以鼓勵爲主,明顯的錯誤加以糾正,但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敢於發言且言之有理的給以肯定和鼓勵;對於發言精彩的學生,則要加以表揚並帶動學生鼓掌,這既是對學生的激勵也是對課堂氣氛的激活。)

(七)、課外延伸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夏季的鑑賞和思考延伸至課外。(大屏幕顯示如下)

作者說: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那麼依你之見,夏之色又意味着什麼呢?請你仿照例句談談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爲,如,如。

冬之色爲,如,如。

提示:

1、冷和熱分別是綠和赤帶給人的感覺,而綠和赤又分別是春和秋的顏色;

2、碧波和夕陽體現了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四季都有;

3、嫩竹與紅葉同樣分別體現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又分別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兩句話的最後部分都體現的是季節顏色帶給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爲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爲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着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爲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爲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八)、課堂總小結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獲得一個沉甸甸的秋。

(九)、佈置作業

趁熱打鐵,組織學生拿出紙和筆寫下自己對本堂課所學內容的感受。(大屏幕顯示如下)

在領略了夏天的風采,傾聽了作者的讚美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請談一談。

我的感言:

(十)欣賞課文朗讀和畫面

播放老師的配樂朗讀並配有相應的畫面,讓學生再次體會文章的美。

板書設計

緊張夏之景喜愛夏天

熱烈夏之色讚美夏天

急促夏之律更讚美辛勤勞作的農民

六、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亮點:本文描寫了夏季的景象,表現出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教學專長:在從教二十多年裏,我總是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過失,及時和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愛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祕訣。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並積累雅緻的二字詞語,生動的四字詞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讀精彩語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品味賞析本文優美生動的描寫。

3、學習本文的寫法,培養學生將感受到的美轉化爲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學生感受中國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各種手法描寫視覺形象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片斷練習。

教學難點:研讀精彩語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品味賞析本文優美生動的描寫。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誦讀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學奠基

1、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作者作品簡介。

3、課下注釋及課後字詞預習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瞭解印度舞蹈的特點。

2、品味文中描寫舞蹈的語句,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

3、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用優美的語言,巧妙的修辭手法表現視覺形象,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用優美的語言,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現視覺形象。

2、品味並積累文中精妙的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以舞導入,欣賞“美”

讓學生欣賞一段帶有異國風情的舞蹈,然後用一、二句話來描述這段舞蹈,或談談觀後的感受。

動聽的音樂,優美的舞姿,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可要我們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時,許多同學就犯難了,爲自己語言的匱乏而感到苦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冰心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的一篇散文——《觀舞記》,學習作者是如何將這種美好的藝術享受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

二、初讀課文,感受“美”

1、找出文中記敘作者觀舞的段落,然後用文中的一個短語來概括卡拉瑪姐妹的舞蹈特點——飛動的美。

2、課文描寫“飛動的美”的是哪幾個段落?(16-18段)

研讀課文,品味“美”。

指讀第13、16自然段:

指名讓學生朗讀,學生說說是從那一方面來寫舞蹈“飛動之美”?

(形體、衣飾)

(二)品讀17段

1、朗讀描寫舞蹈內容的語句。

2、思考:本段描寫中,是從哪些方面的描寫來表現卡拉瑪舞蹈“飛動的美”的?(神態)

3、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如何藉助於語言來表現出舞者神態、舞姿方面的特點的?

出示改寫語段,讓學生通過對比來品讀。

改文:她的雙眉笑頰表現出無盡的哀愁喜樂,在垂睫張目間,又能表現出耐人尋味的嬌羞盛怒,同時,她的點額撫臂,畫眼描眉的動作,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的動作,也都表演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

品析與朗讀相結合,老師指導朗讀。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7

知識與技能:

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過程與方法:

討論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瞭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教學重點:

體會學習本文優美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結合語境,體會詞語的深刻含義。

使用媒體:

多功能講臺。

課時分配: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一張圖片,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展示圖畫)。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於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2、預習檢查:讀準下列字音:

嗔視、叱吒風雲、顰蹙、盡態極妍、本色當行渾身解數、變換多姿。

二、產生問題:

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

3、爲什麼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

4、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爲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三、自主探究: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以上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是很困難的,需要高超的語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如“輕雲般慢移,旋風般急轉。”“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

3、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爲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4、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五、當堂訓練:

1、《觀舞記》選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寫這篇文章是爲了獻給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國,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員是_______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並說說所填詞的特點。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鈴聲,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轉,舞蹈出詩句裏的離合悲歡。

4、解釋詞語:

本色當行、顰蹙、粲然、叱吒風雲、嗔視、盡態極妍、驚鴻。

5、秒筆生花:你見過大海嗎?你見過高山嗎?請以“觀海”或“觀山”爲題,寫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辭。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爲理想而奮鬥的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在預習本上正確注音、寫字。

②課前佈置學生摘抄有關春的詩文,上課備用。

③老師準備錄音機、錄音帶、課件、微機或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朗讀課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研讀春草圖,歸納分析其他春景圖的方法。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春天是絢麗的,她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於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描繪春天、歌頌春天。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體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要求]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帶着問題聽讀課文。

[問題]a.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b.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

c.具體抒發了作者對春天怎樣的感受?

d.你覺得春天還像什麼?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讚美春天嗎?

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l、2、3,小節

(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①第1、2小節總寫了哪些景物?

②寫1、2小節有什麼作用?

③第3小節寫出了春草的什麼特點?

④春草圖中爲什麼還要寫人的活動?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個冬季,當春天來臨時,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偷偷破土而出會是怎樣的情景?

⑥說說“偷偷地”、“鑽”字用得好在哪兒?

(聽讀之後,四人小組討論明確六個問題。)

[明確](①③④⑥略)

②寫出了對春天的盼望;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爲下文繪春、贊春作鋪墊;用擬人的修辭將春天寫活了,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⑤要用第一人稱小草的語氣,說出對外面的世界的嚮往,出其不意、衝破泥土的阻隔的驚喜。

[教師小結]

1、2、3段的主要內容、寫法。總結從四個方面來欣賞每幅圖畫:特徵;角度(順序);寫法;語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品味語言,拓展延伸。

學生自學第4—7小節。

學生運用老師指導的方法,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①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並說明原因。

②比較與春草圖的異同之處。

(從特徵、順序、寫法、語言、修辭方面比較)

③迎春圖與其他四幅圖之間有什麼關係?

④找出你認爲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一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②小題

名稱

特徵

角度(順序)

寫法

修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物到人

正面與側面結合

擬人

春花圖

多、豔、甜

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

春風圖

和悅

觸覺、嗅覺、

視覺、聽覺

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

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相同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按一定的順序和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語言生動,滲透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圖很好地襯托了迎春圖,爲寫迎春圖作鋪墊。

④美句賞析

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內容:

a.句子中修辭方法的作用

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答案略)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寫花色的美,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來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b.加點詞語的表現力(比較加點的詞爲什麼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叫)着——“鬧”字不僅有聲音,而且有熱烈的氣氛,繪聲繪態,表現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熱鬧的氣氛。

野花散在草叢裏(開)——“散”有“分散”的意思,寫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準確地寫出了薄煙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構思,進行寫景片段練習。(口頭交流、學生點評、教師總結)

(過渡)大家筆下在春天一樣的美好,令人嚮往,春天帶給人萬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機,但是“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蹤”,春天也是難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暫的,因此我們應珍惜青春,立志奮進。

②許多偉人在青年時期就已經立下遠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們誰的事蹟?說說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麼?你覺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②③小題小組討論,回答)

「課堂小結」

偉人胸懷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開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讓我們以關漢卿的話爲鞭策,珍惜花樣年華防止理想有奮鬥中閃光。

佈置作業

①繼續摘抄“春”的詩文,準備參加《春日融融》朗誦會。

②閱讀《春頌》,進行比較閱讀。

比較在感情、語言方面的異同。

點評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徵,描繪了大地回春,草木爭榮、生機勃發的景象,賦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質兼莢,適合朗讀,因此本教案設計了聽讀、齊讀、自讀、默讀等方式,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循序漸進,易於實施。

從教學流程看,用詩句導入,富有內涵,極具感召力。整體感知、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而是以春草圖爲例,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其他圖畫;並設計了四幅圖畫之間的比較閱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品味語言作爲本課的學習重點,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語言有真切的體會。拓展延伸部分,安排聽音樂想像作文的練習,注意鍛鍊學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啓迪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薰陶。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本課安排學生做摘抄,就是啓發學生多讀書,養成積累詞句的學習習慣,爲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朗誦會的設想,則是對語文學習的延展,深化語文學習成果。

總之,本教案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強。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篩選信息)。

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

3、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分類別等。

4、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完成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預示的天氣情況的表格。

2、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3、掌握本文說明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難點:

1、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觀察與聯想、圖表概括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前先來猜一個字謎,看誰反應最快。“運動會--猜一個字”

生:雲!

師:真聰明!現在天氣轉冷了,我每天在做你們的天氣預報員,那麼,除了天氣預報,古時候的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雲和天氣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來解答我剛剛所提出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任務:

(1)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生: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用雙橫線劃出各種雲的名稱,單橫線劃出雲的特點,用波浪線劃出它和天氣的關係。

2、正音正字

3、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明確:兩方面--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三、課堂遊戲[你猜我是誰]

找出各種雲和雲上的光彩,然後以一種雲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雲彩的句子;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爲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四、理想課文的行文思路。

1、圖片賞析

2、完成全文的結構條理圖

3、簡表歸類

五、課文研討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明確: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

(2)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哪一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爲打比方。

這句中心句運用的說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書P81)

(3)文章把雲分爲八類,把光彩分爲四種來描述,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說明方法:分類別--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

好處(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瞭解事物的特徵。

六、拓展延伸

有關天氣的諺語

⑴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⑵朝有破絮雲,午後雷雨臨。

⑶雲交雲,雨淋淋。

⑷亂雲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⑸滿天飛亂雲,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掃帚雲,三天雨淋淋。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掃清文字障礙;能歡快而有節奏的朗讀全文,學習作者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作者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討論、賞析語言等手段,培養自我構建知識的能力。通過朗讀指導,訓練朗讀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會賞析本文語言的步驟。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春天無限熱愛的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習慣,形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1、整體感知語言美,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特點。

2、學會賞析本文語言的方法。

學習難點:

通過產生聯想,學會賞析本文語言。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據課文內容,可知此文的體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並造句。

①醞釀——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選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4.括號裏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鬧飛)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溼潤朗潤)起來了。

④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________(襯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靜寂靜)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寫課文。

①描寫春花色彩鮮豔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寫春雨細密、閃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辭知識:請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辭方法。

A.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B.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C.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

D.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靜默着。()

F.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檢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請寫出下面詞意所對應的詞語。

(1)高興的樣子。()

(2)明朗潤澤。()

(3)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4)黃色的光圈。()

(5)一年的計劃在春季考慮安排。()

4.積累精彩的句子,你會越來越有才華。請看下面的空,你會填嗎?

A.側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圖”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圖”中明寫春雨暗寫風的句子

D.“春風圖”中引用的句子

E.描寫春雨的全景圖的一句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整體感知課文,思考:作者圍繞一個“春”字,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一個內容寫得最詳細?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2.請帶着感情讀第一段,體會這一段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哪些詞語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3——7自然段“繪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仔細體會作者的感情。

5.體會最後“贊春”部分,分析其表達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準確地把握作者寫“春”的總體思路嗎?請寫在下面。

2.文中描繪的圖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嗎?請說出理由。

五、達標檢測

1.下面加點字的讀音有錯誤的一組是()

A睡(shuì)醒賽(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撫摸(mō)應和(hé)鳥巢(cháo)

C醞釀(niàng)薄(báo)煙黃暈(yùn)抖擻(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潤(rùn)溼眨(zhǎ)眼

2.爲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組詞

和()()薄()()散()()

3.修辭方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

A.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B.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C.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

D.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閱讀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問題。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抓住了春天裏花的特點。

(2)文中的“鬧”字用得好,下面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成千上萬的蜜蜂嗡嗡地叫。

B.寫出蜜蜂之多,場面之大。

C.襯托花朵繁盛和盛開的花兒的甜香。

D.“鬧”字表現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說野花“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是因爲()

A.野花多,讓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

B.野花多,而且有陽光照射和風的吹動。

C.陽光照射下,明麗的花會反光,就使人產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覺。

D.野花的顏色明麗、豐富,再有陽光的照射。

5.閱讀現代文,完成文後練習。

生命的選擇

雷抒雁

〈1〉在我住的這一棟樓的前邊,是一片開闊的空地。這片向陽的地方,從早晨太陽一升起,地上便紅地毯一般,鋪滿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陽被西邊的高樓遮擋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陽光。

〈2〉多好的一塊空地。花工們便將這裏設計成一座小小的花園,四周栽種上一些秋季會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纖草,擁圍着一個圓圓的花壇。種些什麼呢?見花工們細細地鬆軟着花壇的溼土,人們猜測着。自然是薔薇①了,花工們說。

〈3〉不多日子,油黑的薔薇葉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黃土;似乎這期間,不過一陣、兩陣小雨,人們一如既往匆匆走過那花壇,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驚奇地喊了一聲:“多好的玫瑰!”

〈4〉人們好像一下子被那花驚醒了。紅的、黃的、粉的,一時間各色玫瑰,竟相綻放開來,惹得人眼裏一亮一亮。有一些美麗的花朵裝點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樂趣。大人、孩子,過路時總會留住腳步,欣賞一番。大樓裏常年不曾搭話的鄰居,此時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話題。堅硬的生活,頓時變得柔軟多了。

〈5〉人們誇獎那些花朵、花工之後,便要說太陽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過,誰也說不清是花朵選擇了太陽,還是太陽選擇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們,到樓後去看看,說那裏也有花。

〈7〉樓後?怎麼可能呢?那裏的陽光,結結實實被這樓房遮掩着,而且還有一些高大的槐樹,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遠的潮溼和陰涼,甚至還有一些灰塵和垃圾被風捲到那裏。春天,當所有的地面上都乾乾的、亮亮的,惟獨樓後骯髒的殘雪還遲遲不肯化開。那裏怎麼會有花呢?

〈8〉拗不過孩子的拉扯,就到樓後看看去吧!這時已是傍晚,朦朦朧朧的月光下,人們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綻放的花朵。粗粗的、長長的花朵,挺在碩大的綠葉上,倒像是插了滿頭玉簪、銀簪的古代仕女。莊重裏透着一些羞怯,沒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開得雪白,單純而聖潔,讓人燥熱的心頭有被一股清涼清涼的水灑洗過一般舒坦。

〈9〉第二天,趕快去問花工,回答說:“那是白玉簪,性喜陰涼潮溼,花開得高潔得很哩。”

〈10〉於是,這棟樓美麗了。樓前,陽光下,奼紫嫣紅;樓後,月光下,潔白如雪。隨即,也就有人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寬!有陽光,就去做玫瑰,開得熱烈、大方些;沒有陽光,也別怨天尤人,白花照樣可愛。

〈11〉對了!這纔是生命的選擇。生命的偉大也正在於這選擇的正確。

注:①薔薇:這裏指薔薇科。薔薇科中有桃、蘋果和玫瑰、月季等許多著名的果樹和花木。

(1)從文中找出兩個能分別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點的詞語,再說說這兩種花各自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綻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你根據第〈10〉段劃線句,從三個方面說說這棟樓“美麗”在哪裏。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請你說說白玉簪花美在哪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第〈8〉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主要從色彩、形態、氣質以及人們的感受這四個方面,對白玉簪花進行了生動的描寫。

B.本段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態美和內在的氣質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夠美化環境,具有供人觀賞的價值,而且能夠消除天氣燥熱,具有清爽怡人的價值。

D.“粗粗”、“長長”、“碩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現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寫一段文字,表現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選。字數在300字以上。

一、積累運用

1.略2.略3.C

4.鬧逼朗潤烘托安靜

5.①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針,像細絲

二、自主探究

1.A.擬人B.擬人C.擬人D.比喻、排比E.擬人

3.(1)欣欣然(2)朗潤(3)醞釀(4)黃暈(5)一年之計在於春

4.A.側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B.“春花圖”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圖”中明寫春雨暗寫風的句子

密密地斜織着

D.“春風圖”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楊柳風

E.描寫春雨的全景圖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提示: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繪春”寫得最詳細。因爲在這一部分當中,作者依次寫了草、花、風、雨、人,通過寫這些景物的特點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提示:這一段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來的喜悅。疊用“盼望着”表現了作者渴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兩個“了”似乎讓人感到了東風,聽到了東風的腳步,形象生動表現了作者那種喜悅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畫了一幅春醒圖。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地描繪了萬物經過漫長的嚴冬後,蒙受了春的溫暖、滋潤得以復甦的神態。讀後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4.提示:第3段描繪了一幅“春草圖”,寫出了草的嫩、綠、多。

第4段描繪了一幅“春花圖”?/

第5段描繪了一幅“春風圖”,作者運用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寫出了風的柔和和給人帶來的愉快。

第6段描繪了一幅“春雨圖”,寫出了春雨的潤澤。

7段描繪了一幅“迎春圖”,由景及人,頌揚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5.提示:這部分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來讚美春天,貼切而富有表現力。它從三個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剛到人間的“新”的特點,又漂亮又活潑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強”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靈活現地寫出來了,深化了文章主題。

四、拓展延伸

1.盼春(總寫)——繪春(分寫)——贊春(總寫)

2.不能,它們在時間上有着一定的先後順序,由花草到天氣到人更符合邏輯。

五、達標檢測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奼紫嫣紅在陽光的照耀下,在鬆軟的花壇溼土中生長潔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沒有陽光,潮溼、陰涼、骯髒的環境中生長

(2)答案(要點):①(空間)樓前樓後開滿鮮花②時間(白天晚上都有花開)③色彩(色彩紛呈)(3)答案(要點):①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奮發向上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4)答案:C6.略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學習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學習難點: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肥碩( ) 2、棲息( )

3、寥闊( ) 4、枯涸( )

5、清洌( ) 6、夢寐( )

(二)填空、簡答。

1、本詩作者 ,四川萬縣人。現代 、 ,代表詩集 等。

2、爲什麼說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答: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爲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答:⑴ ⑵ ⑶

4、詩歌寫出了秋天什麼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寫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問大家幫。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1)、

(2)、

(3)、

3、幫老師解疑惑

⑴ 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⑵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每幅畫至少擬三個名字。

⑶ 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4、朗讀,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並展開想象,在腦中描繪出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讓自己置身於其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第一個環節。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2、第二個環節。請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進來,一起收穫成功的喜悅!)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把詩歌擴寫成一個優美的散文片段。

五、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秋天》選自 ,作者何其芳,現代 、 。

3.全詩共三節,結構上很相似,請簡單加以說明。

4.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5.在第一幅圖中,作者寫了兩個畫面,一是 , 一是 。

6.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棲息:

⑵蘆筵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輕輕:

7.詩中描寫的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這段話補寫完整。

古人對牡丹和荔枝有過這樣的評論:“花之豔爲牡丹,然而不實;果之絕爲荔枝,然花不豔。”話中貶大於褒,我很爲它們鳴不平。如果我們用寬厚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應把古人的評論改爲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我是一條小河,

我無心由你的身旁繞過——

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

投入了我軟軟的柔波。

我流過一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

把那些碧翠的葉影兒,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過一座花叢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悽豔的花影兒

編織成你的花冠。

無奈呀,我終於流入了,

流入了那無情的大海——

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裙裳!

我也隨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無邊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兒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樣!

9.給全詩分三層,並簡要概括層意:

第一層:( )

第二層:( )

第三層:( )

10.詩中的“無心”隱喻的是 。

11.“無心”的“我”和“無心”的“你”指的是什麼?

12.影兒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現了什麼?

13.“小河”最終歸入無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詩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後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16.全詩藉助什麼物象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詩中的比喻有什麼好處?

(二)

紅的、白的、藍的……

它不是石子,

卻能使滾滾波濤

在我們心中激起,

它不會飛,

卻能把我們帶到奧妙的寰宇。

它沒有口,

卻能讓我聽到,

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啊,它是什麼?

是老師的粉筆,

——老師用智慧和心靈深情地把它澆鑄。

18.給這首詩加一個標題: 。

19.本詩運用的兩種修辭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是什麼?

21.表達主題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帶到奧妙的寰宇:

聽到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積累運用

(一)ò 這裏指果實又大又飽滿。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āo高遠空曠。 4.hé 乾涸,沒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夢。 (二)1.何其芳 詩人 評論家 《預言》 2.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氣特徵;稻香、鐮刀則體現農家特色;還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這是秋天。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鬆弛閒靜、寧靜悠遠。 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預言》;詩人、評論家 3.前四句描繪秋天的畫面,各節詩的最後一節加以總結,收束全節。 4.農家豐收圖;霜震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5.山谷伐木;籬間背瓜果 6.⑴“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用在這裏,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⑵“輕輕”一詞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 8.牡丹雖然不實,然而爲花之豔;荔枝雖花不豔,然而爲果之絕。 9.第一層:(第一節)偶然邂逅激起的纏綿情愛。第二層:(二三節)寫詩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兒是怎樣在自己的記憶裏被自己日漸美化起來。第三層:寫美麗幻影的破滅。 10.一見鍾情 11.一見鍾情產生愛意的雙方 12.對愛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將拋開美麗的幻想而步入複雜而險惡的現實人生 14.歡愉;酸楚 15.詩人對社會醜惡現實與人們險惡心機的批判,更是對愛情理想破滅的預言 16.用“我是一條小河”的比喻貫穿全詩。 17.使詩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濃,形象鮮明、真切,語言耐人尋味 18.老師的粉筆 19.排比;設問 20.各種顏色的粉筆 21.最後一句 22.科學知識的世界;世界每個地方的消息。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2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於世。下面,二、初讀,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

註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爲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爲主要表現手段,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17、18節)

3

問題一:

爲什麼第17 自己”?

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爲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

宗教爲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徵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爲什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麼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爲什麼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爲,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於她的勤奮。一直筆耕不輟,堅。

六、比較閱讀:美。

七、結束語: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即使是與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靜穆、粲然、妥帖、嗔視、叱吒風雲、盡態極妍、渾身解數”等詞語。

2、通過課文,從文學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藝術,豐富文化素養。

過程與方法

1、感受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2、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3、揣摩文章運用語言表現藝術形象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吸收外國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

欣賞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給人以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享受。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深入品味,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語言技巧,把卡拉瑪姐妹優美酌舞蹈轉化爲生動可感的視覺形象。爲深入理解、把握文意,應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深人體悟形體語言的。

教具準備

PPT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誦讀感知文意,研讀精彩句段。知識遷移課堂延伸,豐富素養。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印度舞蹈視頻)請大家用心欣賞這兩張圖片和一段舞蹈,觀後試着說一說你的感受。(學生試說)可當要我們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這種美好的享受時,許多同學爲難了。那麼,如何將這種藝術享受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呢?)同學們不用着急。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散文──《觀舞記》。相信大家會有許多收穫。

(板書文題、作者)

二、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全班齊讀)

1、積累字詞,瞭解印度舞蹈的特點

2、品味文中描寫舞蹈的語句,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

3、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用優美的語言,巧妙的修辭手法表現視覺形象,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三、預習檢測(方法:小組展示,由小組長安排本組成員分工展示;)

1、走近作者(請學生介紹,不足之處老師補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爲 “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2、給加粗字注音

顰蹙 粲然 嗔視 叱吒風雲

盡態極妍 雛鳳 花鬘

斗藪 渾身解數 妥帖 褶裙

(2)釋義(建議:可採用競答的形式)

本色當行:做本行的事,成績十分顯著。

解數:舊指武術的架勢,泛指手段、本事。

叱吒風雲:形容威力極大。

靜穆:安靜莊嚴。

盡態極妍: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

驚鴻:驚飛的鴻雁,形容美人體態輕盈。

顰蹙:皺着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妥貼:恰當;十分合適。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大聲地自由地讀課文1——10自然段,探討以下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對學)

(1)、作者無法說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2、)作者不得不說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3、)作者努力說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2、這“飛動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如此震撼作者的心靈。你認爲兩姐妹的舞蹈美在哪裏?(小組展示:1、、由一人確定角度——我們發現“美”在 上;

2、用自己小組喜歡的方式讀句子;3、由一人對所找句子進行簡單地品析。)

五、精講延伸

她們爲什麼能表演出這麼優美的舞蹈?

六、達標檢測(課堂部分學生展示;課下以200到300字的小作文體現在作業本上)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學習課文的寫法,運用優美的詞語,巧妙的修辭把欣賞到的美描繪出來。(詞、句子、片段都可以)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不斷的感受着美的文字,美的舞蹈。最後,讓我們將我們一顆顆讚歎感謝的心,像一朵朵的紅花似的穿成花串,獻給在座的同學們,獻給聽課的老師們,獻給卡拉瑪姐妹,獻給冰心奶奶。感謝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感謝冰心奶奶高超的語言文字,感謝楊麗萍老師,感謝這世上美好的一切。祝願各位的每一天都能像舞蹈一樣精彩!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並能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要點。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起足夠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講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嗎?對,是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的明月,總會引起無窮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飛上月宮。如今,幻想已經變爲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現在,就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吧……

二、檢查預習

1、聽寫下列字詞:(共10個)

指令海域暢談神往裏程碑觀測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

2、解釋下列詞語:(共5個)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擡起頭筆直地站着。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⑤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爲標誌的大事。

3、你知道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月球。

4、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1、默讀課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④三名宇航員進入指令艙。

⑤“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後進入預定的軌道。

⑥“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登月軌道。

⑦三名宇航員進入夢鄉休息。

⑧“阿波羅11號”飛船到達離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⑨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

⑩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後來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在月面上緊張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⒁登月艙和“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登月艙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⒃對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總結

⒄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談登月的意義。

2、歸納整個登月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明確:可分四個階段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

4、找出有關表示時間的詞語並指出相應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②發射後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

③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

④發射後13小時30分,宇航員開始進入夢鄉。

⑤19日晚上8點33分,飛船飛過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⑥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

⑧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

⑩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

⑿(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7月21日14點,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⒀7月22日0點15分,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進入預定軌道。

⒁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阿波羅11號”飛船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5、作者爲什麼詳細的交代時間,這些表示時間的數字有何作用?

明確:因爲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爲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6、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麼?

明確: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②採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

③把紀念碑樹立在月球上。

④把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表面

⑤安裝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把美國的星條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

7、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並在月球表面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

明確:科學家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

四、教師小結:本文就是真實記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全過程的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引人入勝是本文的特色。

五、佈置作業

根據第二部分第1、2階段的內容,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圖。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後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話?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找出文中議論性的句子,並說明其作用。

明確:(表明觀點或看法的句子即爲議論性句子,具體句子略。)作用:起畫龍點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閱讀本文後你的感受是什麼?

明確: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魅力,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並對人類未來的美好充滿信心。

二、暢所欲言拓展延伸

1、現時篇

②我國作爲一隻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有哪些驚天動地的成果呢?請你介紹一下好嗎?

③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什麼感受嗎?

2、想象篇

可以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三、總結語

月的故事引人入勝,月的情愫豐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國航天技術仍無法登上月球。隨着我國神州六號飛船的發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願在座的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願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板書設計:

準備

月亮上的足跡升空偉大的壯舉

登月人類的智慧

返航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並各造一句。

暢談昂首挺立遙遙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練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教學內容:《練習冊》、《全效學習》內容

教學重點:

1、基礎知識與能力訓練,要注意中考演練題型。

2、課內閱讀注意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

3、課外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聖人”2562週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聖”!這個聖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並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後強調“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學與思的關係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爲什麼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並回答前後三句的關係。理解“仁以爲”。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啓發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於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啓發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穫的是什麼?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麼,今後怎麼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並把它內化爲我們的文化和修養,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