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9K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故事情節。

2、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自學內容:

1、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課文導入:

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親,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爲父親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

一、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二、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一話題在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的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結論: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的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飄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年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媽媽,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她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至。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鞏固訓練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二。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內容。

一、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並展開討論。

2、出示問題組: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成長有什麼影響?

b、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境?這預示着什麼?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明確:

a、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歷中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b、弟弟妹妹只是自顧自的玩着;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的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着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與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很害怕變成大人?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你的體會?

2、你有沒有我類似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三、拓展延伸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2、通過朗讀來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蘊涵的父愛深情。

3、使學生能夠把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體味自己的親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

【教學難點】

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人們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母愛是偉大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其實父愛也同樣偉大,同

樣的令人難以忘懷。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父愛,走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閱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穫。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研討

說人物。

1、請學生說說課文都寫了那些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誰?

(英子和爸爸)

2、引導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爸爸。用“這是一個──的爸爸,我的理解是──”的句式說:

學生大體上會說出如下答案:

⑴ 這是一個嚴厲的爸爸;

⑵ 這是一個慈愛的爸爸;

⑶ 這是一個愛花的爸爸;

⑷ 這是一個重感情的爸爸;

⑸ 這是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爸爸;

……

設置本環節的目的是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瞭解爸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適當的點撥引導,結論要由學生自己得出 。

教師總結: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引出下一環節的教學。

三、深入探究

1、說情節:

請學生說說課文中哪些情節是最令他們感動的,或是特別有感觸的,或是能引發他們相關生活體驗的。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相關內容。重點是“醫院探病”和“賴牀捱打”等情節。最後,教師小結,引出以下的教學。

2、品語言:

出示話題,讓學生進一步品味語言,感受父愛:

⑴ 我感觸最深的句子是?

⑵ 最能引起我聯想的句子是?

⑶ 我認爲最有哲理的句子是?

⑷ 我還不能理解的句子是?

設置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文本,進一步地觸摸語言材料,品析妙詞佳句,從而在字裏行間體會父愛深情。當然,也可以根據課堂情況,把以上兩個環節糅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四、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這既可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爲下面一個學習環節蓄勢,進行仿句訓練。(任選一個)

1、以“爸爸,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說一句話。

2、父愛是陽光,讓我感到人間的溫暖;父愛是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愛是______________

五、結束語

文中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女兒的關愛,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父親對我們的關愛。那麼,讓我們在成長的記憶長河中謹記:生活中,有一個人叫父親,有一種愛叫父愛。下面讓我們在滿文軍《懂你》的深情旋律中結束我們這堂課的學習。

六、佈置作業

1、課外練筆《世上還有爸爸好》

2、課外閱讀《城南舊事》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 欣賞的美點,感受父愛。

3、 領悟成長的真正意義,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體驗父愛,欣賞美點,感悟成長。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教師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目標

1、播放《父親》這首歌,創設情境。

剛纔我們懷着對父親的崇敬之情聆聽了一首爲我們的父親唱的頌歌。聽着這優美的旋律,感受着父愛的深沉與博大,我們怎能不去感謝給予我們生命與厚愛的父親呢?在一篇課文裏同樣有一位父親值得我們去歌頌。

2、多媒體顯示題目,板書。

二、簡介作者和《城南舊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多媒體播放《爸爸的花兒落了》音頻朗讀,聽讀感知。對圈點勾畫,找出記敘的要素,理清思路。

說情節:

1、用自己的話概述課文。

2、圍繞“爸爸”和“我”寫了哪些事情?

3、課文中哪些情節最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感受父愛

1、 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怎樣的內涵?

2、 重點品讀我賴牀一事,體會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情感態度?

3、 篩選父親的語言,試品析爸爸對女兒的感情。

4、 文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在我成長中起什麼作用?

5、 找出並再次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五、說自己

說說你成長中的感動

在《懂你》的音樂中回憶並書寫自己的感動時刻。

六、教師總結

文中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父親對我們的關愛,那麼,就讓我們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謹記:生活中,有個人叫父親,有種愛叫父愛。作業佈置:請將自己成長中的感動寫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4

【學生分析】

初一下期是學生生理、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什麼叫成長,這是學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知道成長就意味着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成長過程中,學生對父母的態度由崇拜到懷疑,甚至表現出與父母的對立。而在《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中,作者流露出的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這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應該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本文圍繞畢業典禮引出對爸爸以及相關往事的回憶,從回憶中展示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具有意識流小說的特點,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小說的形式以及寫作的方法。本文選自《城南舊事》,記敘的是20年代的老北京的故事,可推薦學生閱讀全書,增加他們知識的積累,瞭解過去的時代。

【教法建議】

80年代,一部《城南舊事》讓中國人記住了那個大眼睛的女孩子。而現在的孩子卻無法理解當時的那個故事,建議教師在上新課之前先介紹《城南舊事》這部影片,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感受。這篇小說的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抒寫了成長的體驗,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長的感受能快激起學生的共鳴。體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教學時不必拘泥與課文分析這分析那,宜通過反覆朗讀讓課文的情、理自然注入學生的心田,在引導學生以“長大的感受”爲契合點銜接課內外,從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獲得有益的啓迪。從而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深情。通過對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學習記敘中的插敘手法,理解“爸爸”的形象。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苗栗縣。父母曾東流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孤,不久即返回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xx日報》記者。林海音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1983年,《城南舊事》被大陸著名導演吳貽弓搬上銀幕。那份美麗、感人的鄉愁和情思打動了大陸的每一位觀衆,影片上映後,林海音在大陸家喻戶曉。

2、學生討論:

你覺的什麼是長大?你願不願長大?(爲體會文章的情感作準備)

二、教學過程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在記敘順序上的特點?

(文章採用插敘手法,從眼前的事回憶往事)

2、學生仔細默讀課文,勾畫歸納,由什麼回憶了哪些往事?

討論並歸納:

⑴ 從衣襟上的夾竹桃──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

⑵ 回憶與爸爸對話中,爸爸說“不要遲到”──六年前的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再不遲到的情形。

⑶ 田鐘聲──爸爸的病,爸爸愛花。

⑷ 韓主任講話──你多麼盼望自己長大,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寄錢?

教師總結:文章回憶部分是插敘,文章採用插敘手法,時而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3、學生快速瀏覽、思考:爸爸的鼓勵和懲罰對“我”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⑴ 六年後,代表同學領畢業證並致詞。

⑵ 從未遲到過。

⑶ 得到了“闖練”,做了小孩不能做的事。

⑷ 父親去世時,“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我”已不是小孩子。

4、討論爸爸的形象: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

鼓勵孩子堅強,鼓勵孩子“闖練”。

很重感情。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每一件事就是澆花。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體會插敘的表達效果。

2.通過感悟、模仿,學習和掌握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方法。

3.理解本文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課文提示

1.細節描寫,是指對某些細小生動、含義深刻的情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包括細小的動作,典型的神態,有代表性的特徵。

2.正確運用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細節描寫以小見大,深刻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可以於細微處見精神,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正音正字

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挪nuó撣dǎn咻xiū簪zān驪lí

朗讀課文

1,怎樣理解課文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

2,本文的表達方式有什麼特點?

課文分析

本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最後一部分,原題爲“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題目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寫主人公經歷了那麼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爸爸的花兒落了”,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徵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題目相應,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夾竹桃引出爸爸住院的情節,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

這篇文章,隨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整篇文章基本是圍繞“畢業典禮”展開,採用順敘爲主,較多采用插敘,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寫往事,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本文通過我圓滿完成畢業典禮而爸爸卻在醫院去世,以及由此聯想起童年的往事,充分表現了深摯的父女真情和溫馨的家庭親情。

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爲賴牀不起,爸爸懲罰以及以後自己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由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韓主任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又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憶起爸爸要她闖練;最後寫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長大了。文中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繫,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情感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而不失愛心,突出地體現在“賴牀遲到”一事。有一天下大雨,她賴牀不起而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頓,並且堅持要她上學,不過破例花錢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花夾襖,爸爸親自送到學校,還給了她兩個銅板。這件事,充分表現出爸爸十分愛她,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文中重點寫了爸爸讓“我”匯款一事,表現了爸爸盼女成長,學會生存的良苦用心。

從全文看,本文的線索是:父親愛花、畢業典禮。

爸爸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爸爸的嚴厲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他鼓勵“我”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他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了血。他熱愛生活,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爸爸是個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充滿愛心、重感情、愛生活的人。

文章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文章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並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起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這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很悲痛。畢業典禮結束後,“我”“催着自己,好象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忙回家。說明“我”有一種預感,這也成爲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我”進家門,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這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全文插敘了三幾件事:

①父親的叮囑。

②父親懲罰“我”賴學。

③父親叫“我”到東交民巷匯款。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了,可不能遲到!”“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並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吃大了,是不是?”上列三句話,分別與下面三件事照應:

①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②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牀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③回家後看到垂落的夾竹桃、掉到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訊時,她雖然很悲傷,但是想到爸爸說的話,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於是表現出從來沒有的鎮定和安靜。

爸爸逼“我”去上學,表明了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養成好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我”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我手裏捏緊一卷鈔票”中的“捏”不能否改成“拿”。因爲“捏”能通過“我”當時手指用力大,體現“我”內心的緊張不安。

“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了蒲公英。”這句話表現了“我”當時闖過難關以後的喜悅、急切的心情。“我”要“告訴爸爸”:“我”能夠獨立到銀行寄錢了。要爸爸“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了蒲公英”,是因爲蒲公英是“我”第一次獨立到銀行寄錢的見證,是一份美好的回憶。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我”得知爸爸去世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長大了。

全文以“花”開頭,又以“花”結尾的作用是前呼後應。“花”在文中有象徵意義:花兒旺,爸爸身體健康;花兒落,爸爸離開人世。

貫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失去父親的悲傷與對父親深深的眷戀。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瞭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思維訓練

(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從全文看,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2、爸爸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3、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4、文章中,哪些地方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5、全文插敘了哪幾件事?

6、下列三句話,分別與哪三件事照應?

①“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③“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並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吃大了,是不是?”

7、爸爸逼“我”去上學,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8、“我手裏捏緊一卷鈔票”中的“捏”能否改成“拿”?爲什麼?

9、“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了蒲公英。”

①這句話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情?

②“我”要“告訴爸爸”什麼事情?

③爲什麼要爸爸“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了蒲公英”?

10、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11、全文以“花”開頭,又以“花”結尾,有什麼作用?

12、貫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13、“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試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我們”爲什麼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14、“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學習小結

《背影》通過兒子對父愛無動於衷到知恩感恩,再到因爲不能報恩而愧疚的變化過程,表達了父子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秋天的懷念》講述了一位重病在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給傅聰的一封信》敘寫了父子之間的親切對話和真誠理解。

《父與子》寫一位父親艱辛地從地震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所具有的偉大力量。

《爸爸的花兒落了》寫了嚴厲的父親和成長中的女兒的故事,表達了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以及對童年、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課外作業

1.讀一遍《我爲少男少女們歌唱》,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故事中蘊涵的真情。感知文章的語言風格,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2、品味語言,體驗文中洋溢着的深沉的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過程】

一、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播放鋼琴曲《秋日的私語》)

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時間是一根鐵鞭,生命是一樹繁花,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於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麼絢麗與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裏,父親的花兒卻落了。

二、感知文章

1、文章是圍繞什麼展開故事情節?在畢業典禮前後不同的階段作者寫了哪些事情?

畢業典禮是文章的線索:

畢業典禮前,我到醫院去探望父親,回憶六年前父親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夾襖和銅板的情景;

畢業典禮時,回憶父親愛花,回憶父親讓她獨自去銀行寄錢;

畢業典禮後,回家後得知父親去世。

三、研讀文本

1、回憶的這幾件事主要是運用的插敘的記敘方式,插敘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突出父愛,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滿。插敘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2、請同學們以“我認爲這是一個_______的爸爸”的句式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語言簡潔,聲音響亮,並講明理由)

同桌之間討論。

3、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十二歲的我有何表現?爲什麼我能像個大人冷靜地處理?

“鎮定”、“安靜”。父親一直以來教育“我”,要勇敢面對困難,要管住自己,“我”逐漸變得勇敢、堅強。這些都是父親長期教育的結果。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後兩小節:

(朗讀、討論)

以花喻人,美麗的花兒凋落,但花的種子已長成。在父親的關愛下,經歷許多事情後,我體會到自己長大了。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戀的感情。

四、體驗與感悟

你有過文中類似的經歷嗎?說說你讀文章後的情感體驗。

五、拓展延伸

通過說情節、談人物、品語言,我們感受到了那種情深深,意濃濃的父愛。接下來,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感情,最樸素的語言來形容父愛。

做仿句練習:

1、父愛是陽光,讓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2、父愛是燈塔,爲我指引前進的方向。

3、父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結

父愛就像那堅實的地基,支撐起我們堅強的意志;父愛就像一棵大樹,爲我們撐起一片藍天。如果說成長是一首詩,那麼,父愛就是一條河。這是一條嚴厲的河,在你犯錯誤的時候,揮起雞毛撣子,使你覺醒;這是一條激勵的河,鼓勵你勇敢地面對困難;這使一條溫馨的河,在雨天給你送來花夾襖;更是一條希望的河,希望你快快成長。在記憶的長河中,讓我們永遠記住:生命中有一個人叫父親,有一種愛叫父愛。

七、作業

用筆寫下你的情感體驗。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本文重點詞語並會用。

2精讀課文,瞭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行文線索,分析文中父親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題。

3反覆朗讀,理請文章層次,學習插敘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4細細品讀,體會作者與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插敘的寫法

3、理解文中父親對“我”的深情。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題目的雙重含義和“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筆及含蓄的表達

課前預習:

蒐集作者相關資料,熟讀本課字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爸爸去哪兒》——第八課《爸爸的花兒落了》,

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二、教學任務:

1、明確線索,理清思路。

2、理解並掌握雙關和插敘。

3、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領悟文中父愛,反思自己的親情或友情。

三、預習檢測

1、字詞掌握:聽寫或讀寫

zhǒnɡzhànɡdīnɡzhǔ

pǔ驪歌

玉簪花雞毛撣子

2、作者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臺灣女作家,她的創作很豐富,有散文集《窗》《兩地》《作客美國》等,她的處女作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是一部專寫家庭瑣事的文集,短篇小說集有《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等,長篇小說《春風》《雲》。

作品:《城南舊事》——20年代末,發生在北京城南一條衚衕裏的故事,主人公:小英子,童年時代身邊發生的故事。

這篇課文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後一部分。有關作家林海音及其《城南舊事》的一些資料課後希望你們回去之後能夠認真的蒐集並積累,這不僅能夠豐富文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而且對於你們理解這篇課文很有幫助。(5分鐘)lízāndǎn

四、整體感知課文(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一)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

1、本文是什麼文體?(小說自傳體小說)

2、本文有哪兩位人物?主要人物又是誰?爸爸、“我”。爸爸是主要人物。文中都寫了父親的哪些事情?從中看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關於父親描寫的句子)——(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文章中的父親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又是一個能夠對我嚴格要求的好父親。這樣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很幸福的!其實,你們都有這樣一位非常慈祥非常愛你們的父親,我們的生活缺少的不是幸福,缺少的只是發現,只是我們對生活的細心的觀察。那麼作者林海音是如何將她的這種發現,這份通過細心觀察而獲得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呢?(提問)——回憶

(二)跳讀課文,理清層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美:

1、文中哪些是寫眼前的事,哪些是寫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來的?(點出事件——分清眼前與回憶指明插敘——挖掘線索)(由文章最後一句話,引出題目)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標題的?找出相關內容並大聲朗讀出來。提示:題目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愛花的爸爸去世。以“花”開頭,以“花”結尾,中間也多次提到花——是因爲爸爸喜歡花花讓作者回憶起父親,同時花也成了爸爸的象徵。

3、文中幾次提到了“花”,花對這篇文章的構思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作者在記敘事情的時候,同學們有沒發現有一樣非常重要的事物是作者反覆提到的?在作者的回憶過程中,它貫穿始終,這件東西可是對整篇文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教師提示:

(1)文章一開始,通過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父親時的情形。

(2)通過回憶探病時父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我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而這時,禮堂裏的鐘聲又讓她想到了爸爸不會來了,“我”的思潮起了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於是又回憶起了爸爸愛花的情形。

(3)最後寫從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聽到老高的話,使她清醒地意識到父親已經離開了自己,自己已經長大了。這也使得其與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花相互呼應。

(三).品讀課文,語言賞析

不僅在“花”這一形象上,作者運用得如此的巧妙,如此細膩,在文章的其他地方,都體現出了作者細膩的情感和巧妙的構思。請大家回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你認爲作者寫得最精彩,下一節課我們再來共同討論一下這個題目。

五、回顧與體驗

1、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2、文章37段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試着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討論:“我們”爲什麼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大家暢所欲言。

六、作業:

1 本文重點字詞在練習本上寫三遍,並找至少三處處課文中你認爲最精彩的句子,說明喜歡理由,寫在積累本上。(必做)

2從對課文中父愛的體會,談談父親的愛;並給父親寫一封信,回家讀給父親聽。(選做)

七、結束語:

這篇文章作者在表達父親對自己的關愛和自己對父親的深情,是通過這些回憶的簡單的羅列(羅列,就是不加分析的一一列舉出來)嗎?不是的。有沒有一種記流水帳的感覺?沒有。它是貫穿着作者起伏的思潮(思緒的潮流),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這樣子就使得文章更顯生動,使得作者的這些回憶具有更大的感情力量:作者首先用衣襟上的粉紅色的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父親的情形;通過回憶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了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於是又憶起了爸爸愛花的情形;還回憶起了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的正金銀行去給在日本的叔叔匯款的經過;最後寫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這樣的回憶過程,內容豐富,但不顯得繁瑣,不顯得零亂。這是一種作文的重要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之後能夠仔細的反覆地閱讀文章,這的確是一篇好文章!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本文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感人至深。進行本文的教學設計時,我本着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採用重點研讀、揣摩、賞析含義深刻且富於情感的精彩語句,瞭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在教學方法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閱讀和多角度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啓示,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勇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能力目標: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並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3、情感目標: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淡雅,體驗父愛情深,感悟成長真諦。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具準備:

幻燈片

多媒體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理清小說結構,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語言風格。

一、創設情景,在回憶中導入。

1、播放音像資料。(童年生活的生動畫面。如:抓魚,掏鳥窩,玩水,過節……)

2、暢所欲言談感受。

(教師提問引導:童年是什麼樣子的?你感覺到童年的色彩,味道,聲音……是什麼樣的?童年給你留下了什麼?)

二.檢查預習,確立學習目標。

1、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

(方式:指名注音,讀後正音,齊讀鞏固)

注音學習重點:

衣襟

雞毛撣子

玉簪花

驪歌

花圃

抽屜

僱車

咻咻

哭號腫脹

狼狽

柵欄

包袱

廊檐

徘徊

2、教師引導確立目標。

①學生再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②依據學生對文章的初步感受,引導讓學生談談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學習?

③師生共同擬訂學習目標。(語言,情感,人生成長)

明確板書:品味語言淡雅,體驗父愛情深,感悟成長真諦。

三.選出課文片段朗讀,初步感知語言風格。

1、朗讀課文開頭至“我何曾再遲到過?”

2、畫出爸爸所說的話。

3、思:最打動你的是哪一句?爲什麼?

4、再讀你最感動的內容、。

說明:此處老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認識樸素真摯的語言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讓學生明白:這三句話暗示了爸爸的病已經到了無藥可治的地步,而在臨終前對我囑託;同時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經長大了,當然在這裏也飽含着人間的辛酸淚。

課堂教學流程:自讀——自畫——小組交流——評價朗讀。

四、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設問:父親的幾句話和後文故事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請分別找出相照應的幾件事。

2、學生自讀課文,複述課文敘述的故事。

3、要求:分別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每一件事。

(各小組組內交流,推薦代表發言。老師摘錄精彩發言板書。)

我和父親的故事:

A參加畢業典禮

B去銀行寄錢

C爲我送來棉衣

D坦然面對噩耗

(說明:本文采用插敘手法,文中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事件交錯,內容豐富,只讀一遍,可能不少學生感覺頭緒零亂,這一問題幫助學生熟悉課文,瞭解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父親的三句話在本文中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五、師生小結課堂。

師:林海音說“雖然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還比不了和一個朋友更長久,況且那些年代對於我,又都屬於童年的,但我對於父親的瞭解和認識極深。”儘管作者寫作此文時父親已經辭世近二十年,但從爸爸和我的故事中,我們卻清晰的看見父親導引我成長的每一步。下節課,我們重點體會文章的字裏行間那綿長深厚的父愛。

(說明:承上啓下,激發學生下節課的學習慾望。)

六、情景陶冶,練習表達。

1、播放《驪歌》,情景再現。

2、記敘童年裏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或描寫最感動的一個畫面。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

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並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2、情感目標:

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方法】

朗讀、談話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象。

【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

“……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於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麼絢麗與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裏,父親的花兒卻落了 。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結合註解瞭解作者,老師簡介《城南舊事》。

2、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投影出示字詞)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聽寫,正音正形後齊讀。)

注音:衣襟 雞毛撣子 玉簪花 驪歌 花圃

抽屜 僱車 咻咻 哭號

聽寫:腫脹 狼狽 柵欄 包袱 廊檐 徘徊

三、學生跳躍速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內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麼作爲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⑴ 花。

(結合學生的發言可讓學生勾畫提到花的語段,感知其線索作用。)

明確: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徵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全文充滿情味而又嚴謹周密。

⑵ 畢業典禮。

3、結合“畢業典禮”這條線索,讓學生按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畢業典禮後,把全文整理爲三個部分(指名回答),理清課文脈絡。

四、深入探究課文

1、朗讀課文1~12自然段。學生分組研討下列問題:

⑴ 這一部分寫了些什麼?試歸納。

⑵ 爸爸爲什麼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父親的病情沉重,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能從後文中找出一些與之相照應的句子嗎?

(提醒學生注意揣摩下列語言的含義)

① 爸爸啞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② 爸爸看着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又轉過臉去叮囑我

2、這一段中除了對父親進行動作描寫以外,主要採用的是語言描寫,這一段中的父親的幾句話和後文故事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請大家看着課後“研討與練習”一,各小組進行討論,把與之相照應的幾件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各小組組內交流,推薦代表發言。老師摘錄精彩發言板書:

我和父親的故事

⑴ 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⑵ 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⑶ 爸爸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來棉衣。

⑷ 爸爸死後,我非常鎮定、安靜。

3、作者敘述這幾件事,你最喜歡的詞、句或段有哪些?請指出來讀一讀並推薦給大家。

五、愛的體驗與表達

1、看電視散文《遲到》:

(從中央電視臺3臺錄下),分析父親的形象。老師領悟到了父親的深深的父愛,這愛的成分之一,在老師眼中,是一份嚴格的要求(板書),老師是從父親逼着我去上學這個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親的愛中還有哪些成分嗎?請結合具體的語句談談。

摘要板書:

⑴ 殷切的希望

⑵ 嚴格的要求

⑶ 溫暖的關懷

⑷ 熱忱的鼓勵

2、看了同學們所歸納的愛的成分,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父愛如山,我領略了它的沉穩與厚重。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要說,父愛同樣是偉大的,同樣讓我們不能忘懷,同樣值得我們誇讚。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說說你的感覺嗎?

(訓練語言表達)

板書:父愛如大海,陽光、月光、春風、春雨……

3、英子在風裏、在雨裏、在愛的港灣裏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漸漸長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長的足跡嗎 ?

(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二)學生分小組討論並推薦代表發言:

⑴ 六年後我當上學生代表;

⑵ 再也沒有遲到;

⑶ 能做許多事;

⑷ 成長爲一個小小的大人。

板書:

有勇氣 有智慧 有經驗 懂事

六、拓展與反思

1、結合自己的體會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怎麼處理的,說給大家聽。

2、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 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 :“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

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裏,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七、作業佈置

課外閱讀《城南舊事》 。

七年級下冊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認識父親這一人物形象。

3、感受人間至愛親情。

【教學重點】

通過父親這一人物形象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目標

1、導入:

放《父親》這首歌,創設情境。

剛纔我們懷着對父親的崇敬之情聆聽了一首爲我們的父親唱的頌歌。聽着這優美的旋律,感受着父愛的深沉與博大,我們怎能不去感謝給予我們生命與厚愛的父親呢?在一篇課文裏同樣有一位父親值得我們去歌頌。

(多媒體顯示題目,板書)

2、學習目標。

(多媒體顯示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相同)

二、學生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深入各組

1、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多媒體顯示問題)

想一想:

文中情節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的事,如何引出的?

(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視情節引導:上下文聯繫起來,具體語句)

2、合作探究:

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你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哪些問題呢?請小組合作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相互質疑:

小組中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靠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

(靈活安排:學生可指名求教,其他學生也可自告奮勇及時求助)

三、教師導學

通過剛纔的求救及求助,我感受到了同學們思維火花的碰撞,我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大家願不願意幫我去征服它們?請大家自由闖關!

多媒體顯示:

自由闖關,每人僅限一關,聰明的你闖哪一關?

第1關:本文題目爲什麼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什麼含義?

第2關:你認爲花在敘述構思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第3關:你認爲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4關:你知道末尾我默唸的花的含義麼?

在這一環節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作簡要板書(見板書設計)。

四、體驗與反思

多媒體顯示:

(談一談)在父親的影響下,我長大了。我們每個人都要長大,都含有父親的呵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請暢所欲言。

五、教師總結

文中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父親對我們的關愛,那麼,就讓我們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謹記:生活中,有個人叫父親,有種愛叫父愛。

【板書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