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陋室銘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陋室銘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陋室銘》教案

一、文學常識

1.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劉賓客集》

2.本文選自《全唐文》,我們學過他的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爲簡陋。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成爲一種文體。特徵:一般都用韻。

二、理解性默寫

1.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語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7.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達了陋室主人雅緻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

10.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1.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三、文章主題

文章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層:點明全文主旨,說明陋室不陋在於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層:寫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達了作者高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三層:總結全文,點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題,以“德馨”二字統領全篇。

3.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

五、內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用到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1)對偶、比喻、起興、類比。(2)以虛襯實,以比喻起興,用類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2.“仙”和“龍”比喻什麼?最能概括文意的語句是什麼?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對陋室進行描寫的?突出了陋室怎樣的特點?

寫居室環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閒、雅的特點。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什麼修辭手法?“上”和“入”有什麼好處?

(1)對偶、擬人(2)“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爲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景物的喜愛之情。

5.文中有兩處用了實寫和虛寫相結合的方法,分別是哪兩處?

(1)實:談笑有鴻儒虛:往來無白丁

(2)實:可以調琴素,閱金經虛: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可以調琴素”照應了哪句?“閱金經”照應了哪句?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7.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語句是哪幾句?有怎樣的寫作手法,有什麼不同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

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的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話作結尾用意何在?

以反問作結尾,引人深思,呼應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總結全文,隱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結尾提出兩個歷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話有什麼作用?

諸葛亮深居茅廬,但才高德昭,楊雄才學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這兩位先賢自比,說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這是類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話,用反問的形式呼應了前面的“斯是陋室”,準確地點明瞭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你是否讚賞?安貧樂道讚賞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個?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舉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錢鍾書的書齋

13.本文描寫陋室環境清淨淡雅,你喜歡這樣的居室環境嗎,爲什麼?

喜歡因爲這樣的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質有極大影響。

14.本文作者結交的朋友都是“鴻儒”,你喜歡結交什麼樣的朋友,爲什麼?

正直、善良、上進的朋友;因爲這樣的朋友對我們的成長有益。

15.請談談你對本文開篇的看法?

本文開篇連用兩個比喻起興,以虛襯實,引出斯是陋室並立意於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龍”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類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發生。

16.請就本文對陋室的描寫從內容或寫法上寫一段評註性文字。

寫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描寫處處緊扣“惟吾德馨”一句來寫,既爲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證,又爲本文結尾“何陋之有”張目。

六、對聯

1.琴棋書畫般般皆雅緻,春夏秋冬季季有閒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才高藝高品德高

《陋室銘》一文練習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德馨_____調素琴______鴻儒_______案牘_____西蜀_______

二、解釋下列句中的字。並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_______名:______靈: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斯________惟_________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銘》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爲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爲補充的,朗讀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爲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纔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導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接下來我特意挑了一個朗讀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站起來讀課文,並提醒其他學生仔細聽,挑出他讀錯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正音正字。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爲什麼會被稱爲陋室?你認爲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將近三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可能是學生的課前預習比較充分,在“陋”和“不陋”這一問題上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學生能找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認爲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學問的人,“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見劉禹錫的平時生活很充實;而且課文中還舉到了諸葛亮和楊雄的例子,劉禹錫將自己的房屋和他們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說了他們的房屋不陋,所以學生認爲“陋室”是“不陋”的。在這裏我又提醒學生“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也是音樂,“素琴”也是音樂,有何區別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難度大了一點,所以我還是主動給了學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裝飾的琴,彈奏出來的是清新高雅的音樂;而“絲竹”是指樂隊演奏的音樂,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這裏也能看出劉禹錫不喜歡榮華富貴,而是喜歡過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句時,有學生認爲臺階上長滿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長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認爲這一句應該是表現出陋室的自然環境很清幽,是表現“不陋”的,但是聽到學生這樣理解,我覺得似乎也可以,於是就順着他的理解講了下去。現在看來,這一處課堂上的處理還是有問題的,這兩句應該是表現出環境的清幽,正是因爲劉禹錫追求的是簡單、樸素、樸實無華的生活,所以這樣的環境,他是喜歡的,在他眼裏是不陋的。當時在課堂上應該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沒有做到正是因爲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通透。

對於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個問題來處理的,“前四句和陋室無關,似乎多餘,你怎麼看?”學生都說不多餘,但似乎可以意會不多餘的原因而無法言傳。於是我提醒他們關注“山”、“水”、“仙”、“龍”和“陋室”的共通之處,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他們說出“仙”、“龍”對“山”、“水”來說纔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人”,我又追問:“是人的`什麼呢?”“品德高尚。”說出這一點,我知道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了,可以做總結了,“外表看起來非常簡陋的房屋,因爲有了優雅的環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劉禹錫看來不陋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禹錫這個人的品質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個詞‘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撐這個房屋的一個橫樑。”我的板書也設計成了一個房屋的形狀,屋頂部分寫上陋的表現,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現,而橫樑就是“德馨”二字。這個板書設計比較形象,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在對課文進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再提問學生劉禹錫寫這篇文章表達了什麼,他們基本可以說出安貧樂道的意思,只是無法準確表達。於是,我給了他們“安貧樂道”這個詞,並作了解釋。有一個學生提到了“寬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認同了他的觀點,現在想來這和我在文本解讀時所理解的“豁達”還是有區別的,課堂上沒有及時發現還是說明我在解讀時沒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着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敲打;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這也是自身功力不夠的表現,亟待學習和提高。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啓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爲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着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爲我所用。

無論是哪個方面的關注,其實最終都要歸結於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學生的解讀,只有將這兩者都解讀通透了,並有機結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課,才能上出真正適應學生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