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一語文教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6K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一語文教案1

一、導入,創設情境,出示學習目標

1、1923年,23歲的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後,準備從上海乘船赴美留學,我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線的起點上。在太平洋的舟中,離家越遠,對故鄉,對母親的思念越強烈。海浪滔滔,天風吹卷,遙遙的海岸越來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親淚光閃閃的雙眼。我輕倚欄杆,精心地將一隻只用思念與淚水折成的紙船拋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這天風、這海浪又怎能知曉我的心願?它們無情地將我的.船兒翻卷回我的身邊。船兒啊,求你,平安地駛去,將我的思念、我的愛帶到母親的身邊。就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的茫茫大海上,寫下了這首思念母親的《紙船》。(背誦)

2、師配樂背誦《紙船》

3、親愛的小讀者們,聽完我的詩,你的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呢?(如果提到愛與思念,板書)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這首現代詩(板書),我想把我寫作《紙船》這首詩的所思、所想、所念與小讀者們共享。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感受,相信你我都會有所收穫。(板書課題)

4、那我們先來一起訂一個學習計劃吧,我們學詩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提問2-3個學生後,出示教學目標

讀:

品:

悟:(板書)

詩歌的學習離不開朗讀,在讀中感受詩歌的美,感悟詩情,融入情境。好的詩歌猶如一壺好茶,需要我們認真品味。在品讀的基礎上,還能有所感悟,簡單來說就是讀、品、悟。

二、朗讀詩歌

1、下面請同學們先來讀詩吧,自由朗讀。

2、指名一學生讀,學生評價

3、齊讀,評價

評價要點:1、把握基調,表達思念的情感(比較哀傷的語調,比較舒緩的語速)

2、語氣強弱,語音的輕重(重音,節奏)

3、入情入境(隨着詩情,進入詩境,每一個字都飽含感情)(板書要點)

4、大家讀得韻味不夠,我覺得是因爲大家還沒有體會我寫作此詩的心情。留學之前,我生活在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裏,有思想開明的做海軍軍官的父親和對我疼愛有加的母親,還有手足情深的弟弟,家裏充滿歡聲笑語。而我現在卻要離開熟悉的溫暖的家,隻身一人遠渡重洋,在風雨飄搖的郵船上,更無法抑制對家的嚮往,對母親的眷戀。我無處傾訴,只有把思念凝聚在這小小的紙船上。大家設想一下,我當時會是怎樣的哀傷與孤獨呀!

大家有沒有相似經歷的時候,你離開母親,離開家,會是怎樣一種滋味?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6、男、女生各推薦一名學生讀(可以挑選你喜歡的詩節來讀)

7、學生配樂試背《紙船》

三、品析鑑賞

1、這一遍同學們讀得真好,讀出了我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有的同學已經把詩記在腦子裏啦,我很欣慰。大家知道,我是一位世紀老人,一直活到九十九歲。一九九九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年,得知《紙船》將要被選入初中語文新教材,我非常高興,於是就給全國小讀者寫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讀者》,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封信的內容?

初一語文教案2

教學設想:

一、安排半個教時。

二、這首詩語言比較淺顯,在講解過程中由教師先作示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問題。

三、在詩句分析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同學間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歸納的方式展開。

四、在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朗讀全詩。朗讀要求語音準確,語調合適,讀出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過程和方法:體會詩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賞析名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賞析名句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半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麼,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一生短暫坎坷。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範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麼?(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麼事情?從哪裏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無爲:不要,不須。

初一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

2、揣摩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深層含義、表達作用。

3、體會詠物記敘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課文中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領悟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指導初讀

1、帶領學生認識石榴,觀察講臺上的一盆石榴。

2、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石榴。

3、帶領學生總結石榴的特點。

4、指導學生分析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

二、抓住特徵,分析課文

1、帶領學生品味描寫石榴的句子。

2、帶領學生閱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作者爲什麼將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臟”。

三、深入探究,體會感情

1、給學生髮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結合背景組織學生討論:在石榴衆多的特點中,作者爲什麼偏偏選它在五月開花這一特點來寫?

3、帶領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課小結

《石榴》一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時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二課時

一、輻射閱讀,體會寄情於景的寫法

1、帶領學生閱讀《白楊禮讚》片段。

2、帶領學生閱讀《荔枝蜜》片段。

二、寫作練習

指導學生觀察大幹世界裏的事物,描寫其特徵,同時練習“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寫法。

三、本課小結

要寫好物託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學會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一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親近自然的童心童趣與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通過想象和擬人化手法營造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的巧妙構思。

3、品讀優美生動且富於哲思的語言,體會變換人稱所傳達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說明:

《山中訪友》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髮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誌上的寫景抒情散文,記敘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遊歷。從不同的閱讀角度出發,可以領略到文本不同的意義。首先,我們可以把這次“山中訪友”理解成是一種孤獨與歡欣之旅。文中寫道:“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踏幽徑,入幽谷,入訪者成了“幽人”。所謂“朋友”是古橋、樹木、山泉……一些客觀上沒有理智與情感的景物,身處這樣的“朋友”當中,便可以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的孤獨與寂寞。

但這又是一次歡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參與者,與大自然萬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靈來進行無聲的交流,這種“物化”本身就是歡喜歡樂歡悅的過程。孤獨是客觀的狀態,歡欣是內心的感覺。其次,我們還可以把《山中訪友》看作是一次精神迴歸與洗禮之旅,大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園。人類往文明的道路漸行漸遠,越加覺得故園的親切可愛,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當成自己的親友,我們從文中的第一、二人稱“你”“我”的對話,從景物都一一幻成親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這種精神迴歸的含義。在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很容易在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之間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迴歸自然的遠足,正是以自然爲鏡,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裏保有一片清朗純淨,這不能不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鑑於上面的思考,這篇散文的主題思想可深可淺;但作爲七年級教授內容,我們不必探討太深,因人而異,因班而異,只要能引導學生在朗讀探討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親近大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

本單元主題爲“親近自然”,而該文作者爲了充分表達自己迴歸大自然訪友的歡欣愉悅之情,恰當地運用了擬人化手法,並且想象奇特,聯想豐富,再加上優美生動的語言,爲讀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構思新穎,這也是學生們應該在學習中必須領悟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美讀課文,感受作者營造的童話世界及親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對3、4、5、7等重點段落進行深入研讀,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想象和抒情的寫作特色。

2、難點:

(1)多角度探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態度;

(2)體悟作者在第6節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明:

該文作爲語言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應該在充分聽讀或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探討,聽一聽讀一讀,一邊讀一邊議,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之情,在探討中理解作者對景物特徵的抓取與描寫。

作者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世界日益複雜多變的今天,“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迴歸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對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積極態度。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時品評,不必拘泥於一定之規。

初一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瞭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3、嘗試學習創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內涵的童話故事。

4、掌握續寫的寫作要領,學會續寫作文。

重點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瞭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難點

1、學習運用豐富的想像、誇張和擬人的手法。

2、理解童話是幻想和現實巧妙結合的兒童文學樣式。

3、童話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查詞典,爲本文應積累的詞語正音、釋義。

②讀順文,並圈出最感興趣的內容。

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的朗讀對駱駝描寫的部分。

二、正音聽讀

1、攜()手嫉()妒對峙()

踽踽()獨行溫馨()淙淙()

潺潺()花團錦簇()

2、老師範讀1-3段,要求同學聽難讀音,體會感情(動物們急於去尋寶的迫切心情),領悟意趣(童話作品中誇張式語言的表達效果)。

〖範讀旨在於音、情、意等方面對同學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同學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學會邊誦讀邊感受品味的欣賞方法。

三、朗讀設疑

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朗讀聲情並茂。

2、設疑激趣: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了寫“駱駝”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清邊讀課文,邊將這些動物圈點出來,並思考:爲什麼要寫這麼多的動物?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四、討論交流

1、除了駱駝外,還有哪些動物加入了尋寶行列?它們都尋到寶了嗎?

(明確:有大象。金絲猴、烏鴉、老公雞和老母雞、牛、馬。羊、大白鵝、鴨子、獅子、老虎、金錢豹、大灰狼、獨角犀、河馬。麻雀、斑鳩、小毛驢等30多種動物都“火燒火燎”地加入了尋寶的行列。最終衆多動物又毫無例外地退出了尋寶的隊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來寫衆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作用是什麼?

(明確:都是爲下文突出刻畫駱駝作鋪墊,從反面襯托駱駝。)

3、構思特點

引導:在構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對前後的內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寫了30餘種動物,多而不亂,雜而有序,各具特色,詳略有別。先分別寫30多種動物如何上路又無功而返,再集中筆墨,詳寫駱駝如何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在寫駱駝時還穿插了鸚鵡和燕子,來和駱駝作比較,以突出駱駝的形象。

基於上述構思,課文可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

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尋到了寶貝。

4、默讀,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亂、雜而有序”的寫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於感染力的.描寫。

五、質疑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好學生的討論活動。

第二課時

一、精讀品析

1、瀏覽課文

瀏覽要求與策略:

①瀏覽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畫出描寫駱駝的句子。

②思考:駱駝是以怎樣的形象出場的?在尋寶的路上駱駝的表現如何?

2、討論交流

①初登場時駱駝的形象

明確:描寫特點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偉

不大喊大叫謙虛

只默默地走踏實

“一瘸一拐”的形象並非完美,但這樣寫其實更能突出駱駝的高大,這說明駱駝是帶傷上陣的。作者告訴我們,它去年冬天“爲了送一位旅客”,“凍壞了一條腿”,這無疑增加了駱駝尋寶的困難。這裏還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在鸚鵡的眼裏,駱駝是“又傻又瘸的傢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尋寶”。駱駝正是憑着這股執著的“傻勁”,瘸着腿,忍着痛,不顧路途遙遠,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②在尋寶的路上駱駝的表現如何?明確:作者着重寫了駱駝通過“夾扁谷”時的艱辛:

【這裏可品析的點頗多,可通過小組討論並交流補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讀比較

1、爲什麼駱駝能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呢?請學生齊聲誦讀第11段“這是一頭身姿雄偉的駱駝。……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確:三個比喻不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駱駝“忍飢耐渴”、負重致遠的特點,也寫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難的原因,字裏行間充滿着對駱駝的讚頌之情。

2、其他動物在尋寶的路上表現如何?爲什麼有這些表現?

明確:

①“火燒火燎”地去尋寶,一路吵吵鬧鬧、一片混亂的樣子。

②遇到困難,如黑熊。

③生性好鬥的金錢豹和大灰狼。

(動物的這些表現源於他們尋寶的動機,可以說它們是各懷私心走上尋寶之路的。這些描寫都從反面有力地襯托了駱駝的形象。)

三、朗讀體悟

朗讀第14段,想象這段景物描寫的畫面,體悟歷經磨難而今“柳暗花明”的勝利者的心情。

四、領悟深意

思考:駱駝有沒有找到寶貝?在它眼裏什麼纔是寶貝?

明確:在駱駝眼裏這些纔是真正的寶貝,因爲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變成綠洲。駱駝尋寶的動機比其他動物崇高許多,作者這樣寫立意十分明顯,即通過駱駝的舉動來告訴讀者什麼纔是真正的寶貝。

五、提高升華

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討論:怎樣對待財富?如何獲取財富?(允許同學暢所欲言,鼓勵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觀念和合作“雙贏”的現代觀念,都是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

六、總結活動

1、活動方式

教師提出課堂總結的方向,放手讓學生學會總結。

①主題方面:通過駱駝尋寶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寫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學習?

2、規範結論

主題:描寫了一個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的駱駝的形象,頌揚了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突出的寫作技巧:襯托手法。

初一語文教案6

教與學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及司馬光的文學常識。

2、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的重要意義。

教與學重難點:

1、重點: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難點: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的重要意義。

教與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課前準備

查字典,看註釋,熟讀課文。並查閱司馬光的有關資料。

教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後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奪回荊州,終不能如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攻樊城,孫權一看機會來了,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一面命一個人爲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這個人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僞裝商人西進,然後出其不意急襲荊州.關羽率軍回救荊州失敗,走麥城,中埋伏被俘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計。這個奪荊州擒關羽厲害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呂蒙。(《三國演義》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三國吳國名將,初不習文,怎麼會變得這麼厲害呢?今天要學的《孫權勸學》會告訴我們這個原因的。

2、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用多媒體出示)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讀:先聽錄音,後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詞的註釋。(同學自由上臺板書,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提示:聽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強調:卿qīng豈qǐ涉獵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

提示: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複述孫權的話,一個複述呂蒙的話,一個複述魯肅的話.

(二) 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議一議: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

學法指導: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研討學習要點一: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要求: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學法指導:應聯繫背景理解文句含義。

提示:

①“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孫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小結: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討學習本課要點二: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提示:從魯肅與呂蒙的“論議”可以看出來。

1、精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說說這些語言描寫反映了他們怎樣的神情和內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並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爲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小結: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語言)

學法指導:白描式的語言描寫,既表現出人物的態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結果,精彩之極。

(三)重點賞讀,質疑探究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觸動心絃的句子。

提示:四個人合作討論、理解、然後明確,師適時點撥與補充。

例如:

1、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是什麼意思?

2、“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表現出了孫權的什麼語氣?

3、“①卿今當塗掌事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

以上問題僅供參考。課堂中還出現其他問題恰當處理。

三、課堂練習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

提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學習對成長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③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④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⑤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四、拓展延伸

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五、教師總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六、佈置作業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體育鍛煉,身體狀況不好;身爲同學的你爲她感到着急。今天,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繫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論議—呂蒙大驚——結友

八、學後記:教後記:

初一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並能作出評價。

2、瞭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自主閱讀法。2、合作討論法。3、競賽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於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

3、被譽爲“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學生分組,說出的名言警句正確的,給本組加2分。

聽講,思考。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曆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於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爲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找一名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扳(pā)謁(yè)邑(yì)

矣(yǐ)泯(mǐ)稱(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後,同桌爲一組,展開對抗競賽,底分均爲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同桌每人口頭翻譯課文一段。互相質疑、評價、記分。

第二輪:認讀課文,(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多媒體顯示):

(1)解釋帶點的字

①世隸耕

②未嘗識書具

③並自爲其名

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

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謁於邑人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衆人矣

⑩受之於天

⑾賢於材人遠矣

⑿得爲衆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餘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於

謁於邑人

於舅家見之

賢於材人遠矣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

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②得爲衆人而已耶?

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明確):

(1)①屬於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⑾勝過⑿能夠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寫的詩③這樣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書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寫的詩”④代“仲永的詩”⑤“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⑥結構助詞“的”⑦調節音節,無意義。於:①引出對象②在③表示比較④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爲……有利

傷:爲……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有什麼用意?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3)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爲衆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字音、斷句。

請一名學生認讀並領讀。掌握字音。

根據教師提示,學生齊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按要求進行比賽、評價、記分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同桌兩人交錯認讀,比賽方法同上

學生在練習本上直接寫答案,同桌一組比賽,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賽。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左邊同學完成,雙數題由右邊完成。

學生邊讀邊思考思考、然後合作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齊讀課文兩遍。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並背誦。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爲“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課後按要求完成作業。

初一語文教案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緻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瞭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爲什麼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註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餘音繞樑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裏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裏買燒講油條充飢。

(2)爲什麼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裏嘈雜的場面,爲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衆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於耳的叫好聲。爲描寫他爲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歎爲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衆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爲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後半部分,理解形象細緻的正面描寫。

2.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 瞭解“通感”。

(二)整體感知

1.把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部分分層次。

分爲白妞出場、白妞演唱及觀衆的反映三個層次。

2.朗讀白妞說書部分,重點分析整個演唱的過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對白妞出場的描寫

外貌描寫: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

動作描寫:把梨花筒了當了幾聲,將鼓錘輕點兩下,兩眼—顧—看。

簡單的動作產生了極不平凡的效果——滿園裏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的聲音都聽得見。

2.分析整個演唱過程,根據演唱時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過程分爲五個階段。

演唱的起始——“聲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發展——“漸漸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揚起”

演唱的結來——“人弦俱寂”

從這五個階段的完整表現去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3.分析描寫白妞演唱五個階段所用的修辭手法,瞭解作者多方位的設喻角度。

(1)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聽覺)用眼睛所見之景(視覺)來設喻表現,如:

描寫越唱越高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描寫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寫陡然一落,千迴百折的'聲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描寫忽又揚起的聲音,“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轉、輕快的歌聲寫活了。

(2)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現,如:

描寫白妞初唱時並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個毛孔不暢快。”

把白妞甜潤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

文章中的這種方法,即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藉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瀆者的聯想。這就是修辭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覺”。

4.體會白妞演唱達到的效果。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讓人長時間忘記—切,耳朵裏只有歌聲。

(四)總結、擴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繪白妞的演唱技藝。

2.通感的運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依照課文中正面描寫小玉說書的部分。描繪一種聲音或——首樂曲.歌曲,注意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白妞演唱的過程

(正面描寫)

七、參考資料

初一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文中寫景的妙處。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本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狀物抒情的哲理散文,作者從眼前實景寫起,融情於景,由情入理,在寫花中抒發了積極的人生情懷,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設計了以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

以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作者狀物之妙。

教學難點:

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因爲本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散文,學生對寫景的方法都有所掌握。所以本環節的教學以學生交流的形式爲主,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本文的難點是文中的蘊含着的象徵義,關於這點的教學教師要藉助相關的創作背景和引導,讓學生真正的懂並從而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各個角度拍攝的紫藤蘿圖片,音樂

教學流程

預習階段

1、字詞自學。

2、讀順課文。

3、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一、導入

同學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總能牽動人們的情思,引發人們的聯想,從而生髮出人生的哲理來。茅盾先生看到了白楊樹就想到了西北的書包範文農民和敵後土地上的哨兵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那麼,當女作家宗璞站在一大串紫藤蘿面前,她會聯想到什麼呢?(聽老師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佇立凝望——加快了腳步

三、欣賞作者筆下景

1、作者爲何“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紫藤蘿的美吸引了作者。

2、紫藤蘿美在何處?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藤蘿美”的語句,前後桌間交流一下,並讀出藤蘿的`美感。

3、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鑑賞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即注意作者寫景時的順序、角度、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景物的特點。

4、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理清寫景的順序並完成板書。

整體(遠)一條瀑布

(近)一樹藤蘿

一穗花

(特寫)

局部一朵花

5、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賞析寫景的方法。

初一語文教案1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小學2、學科:語文

2、課時:1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

(1)推薦學生通過百度搜索蒐集整理作者的相關介紹。

(2)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3)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二、教學課題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優美的詩文,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爲“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爲“緯線”,爲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因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2、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4、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關注自然”爲主題,《秋天》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爲“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爲“緯線”,爲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採用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散步》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網上找到課文的朗讀錄音學習參考,課堂上帶領學生朗讀課文。還下載了幾個PPT課件,根據本人及所教班級學生情況重新設計製作適用的課件。使之更爲適合課堂使用。

四、教學方法

以“先學後教”的思想理念爲指導,我採用的是“自讀品悟——誘導點撥——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朗讀、討論和品讀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體悟文章意旨。教師適時點撥,並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之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音樂鋪墊,深情導入

背景音樂爲《秋日私語》

(出示秋天的風景畫)【師】(邊投影出示邊深情地導入)提及秋天,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碩果掛枝、糧倉滿溢、農人慰心的笑容。的確,秋天是一個成熟和收穫的季節,因爲土地是真誠、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穫”是秋天用收成證明着播種者的.品質;秋天又是寬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腸去孕育勃勃生機的滿園春色。現代詩人何其芳以他敏銳的詩心捕捉,繪寫出了秋天的風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秋天》,體味動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樂、深情的導入旨在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到秋天的意境中來,爲文本的情感解讀作鋪墊。

(二)、簡介作者,檢查字詞

1、介紹作者

生簡介作者

(這一環節可採用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蒐集資料,自主學習,有利於節約課堂時間。)

2、①字詞識記(各小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餘學生由小組長組織聽寫。)

丁丁(zhēng)揹簍(bēilǒu)肥碩(shu)撒(sā)下青鯿(biān)魚

烏桕(jiù)葉歸泊(bó)枯涸(hé)清洌(liè)夢寐(mèi)

②釋義:課前查資料批註在文中相應的位置並識記展示在黑板,其餘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聲。

肥碩:這裏指果實又大雙飽滿。

棲息: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寥闊:高遠空曠。

枯涸:乾涸,沒有水了。

清洌:水清。

夢寐:睡夢。

(語文課代表針對展示作講解和總結,再留2分鐘時間記憶)

3、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出示)

(三)、初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與重音

【過渡】這首詩寫得很美,需要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我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小聲的讀一下全詩。

1、兩分鐘速讀課文,劃分全詩節奏(投影出示):

由小組完成節奏劃分(老師投影出示):

再請兩個小組展示朗讀。然後播放《秋天》朗讀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zhēngzhēng)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bēilǒu)來裝/竹籬間肥碩(shu)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sā)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biān)魚似的/烏桕(jiù)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輕輕搖着/歸泊(bó)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hé)見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裏。

2、【過渡】一首優美的樂曲往往通過高低起伏的音調來表現它的內容,同樣詩歌要讀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們認爲這首詩中哪些詞語需要重讀?(不說理由)老師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讀的詞語,我已經把它們標出來了。現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齊讀一遍。(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zhēngzhēng)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bēilǒu)來裝/竹籬間肥碩(shu)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sā)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biān)魚似的/烏桕(jiù)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輕輕搖着/歸泊(bó)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hé)見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裏。

3【過渡】現在大家的朗讀已經大有進步了,但似乎還不能表現出詩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學覺得重讀只是單純地加強語調,但事實上重讀只是在朗讀中把相關的詞突出出來,既可以加強語調,也可以使語調變輕,關鍵是要和其它的讀音有對比。如何判斷讀法呢?關鍵是在讀的時候投入你們的情感。這就需要大家在朗讀時把把詩人帶給我們的畫面展現在你的頭腦中。下面我來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經走進了一個美麗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靈感受每一個美好的事物。

(四)、細讀課文,品味字句

1、【過渡】我想剛纔同學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我再給你們一分鐘時間,請你們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先給它起一個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麼,那些詩句能表現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學生首先讀出相應的句子,再說說這些詩句讓他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集錦

第一節,“稻香”使人滿口生香。“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稻花香裏說豐年”說的是對豐收的猜測,而這裏則是對豐收場景的直接描繪。“棲息”一詞使整節詩充滿了一種豐收後的喜悅與滿足感。秋天“棲息”在農家,它給農家帶來了什麼?(豐收)

第二節,漁人到底收起了什麼呢?(是魚,是樹葉,還是別的)無論他收起了什麼,他的心情都是快樂的,他肯定有所收穫,或者是魚,或者是喜悅的情感。這只是秋天的一場遊戲。

第三節,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牧羊女會夢見什麼?這裏到底是她的夢寐,還是詩人的夢想。也許一個更加燦爛,更加富饒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詩人的希望裏。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學時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我在學生先“速讀”把握文章主幹的基礎上,藉助“心讀”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於“小和尚唸經”的外在形式。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靜靜地傾聽文章的配樂朗誦,一邊在腦海中浮現文章所寫的情境畫面,讓我們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悅的心靈旅行。

2、播放【百度視頻搜索】《秋天》配樂朗讀

【師】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撥動了大家的心絃。那麼,你能否說說是什麼如此打動你的心呢?

學生回答集錦:

第一節的第一句,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爲清晨空氣非常清新,在幽谷裏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認爲露珠被伐木聲震落的一瞬間很美

“肥碩”因爲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節的“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睛裏”,因爲牧羊女做夢都想到了秋。

蟋蟀聲響說明是清晨

蟋蟀聲的迴盪感覺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和漁民做遊戲

【師小結】 總結:三幅畫面我可以給它們起個名字:農家豐收圖,漁夫晨歸圖,牧女思戀圖,每幅畫面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不同的,農家豐收圖(絢麗多彩),漁夫晨歸圖(淡雅朦朧),牧女思戀圖(遼闊空遠),而詩人用什麼貫穿起了三幅畫面?(喜悅的情感)

(五)、再讀課文,歸納方法

如何才能朗讀好詩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讀中通過語調的仰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對比展現詩歌情感的起伏)二、視覺再現。(在朗讀時要在眼前出現一幅幅相關的畫面)。

下面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讀讀這首詩歌,再請另一個同學進行點評。最後全班在一個學生的領讀下朗讀全詩。

鑑賞詩歌的方法: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朗讀全詩

(六)、遷移訓練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再來欣賞一下其它的詩歌。現在就請同學們先讀讀美國詩人狄金森的《秋晨》,說說這首詩展現了什麼樣的畫面。這首詩所展現的畫面和課文相比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

秋天什麼令你最感動?模仿兩首詩的寫法,寫一兩句現代詩,寫一寫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東西

播放《秋天》

六、板書設計:

秋天

何其芳

農家豐收圖

鄉村秋景圖霜晨歸漁圖

少女思戀圖

七、課後作業

1、學生課後誦讀課文,並將自己的配樂朗誦錄下來,教師對學生交上來的錄音作品作出評價,評出名次,並給予一定的獎勵。在全班播放好的錄音。

2、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摘抄以“秋”爲內容的詩文。

(語文教學的陣地不僅僅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在課餘生活中輕鬆地去進行語文學習,讓學生感知到:“生活處處有語文”。)

初一語文教案11

一、教學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得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得基本情況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得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得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得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得“爲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得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爲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得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爲“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得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得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得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得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得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讚譽,唐代得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得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宮殿建築,也是著名得旅遊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得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得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得話,不寫出說話得環境(包括說話得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爲人處事得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得問題所作得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得原話,但沒有寫談話得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得話爲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得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們得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爲“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成爲儒家得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五、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得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得《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爲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爲齊人所學,魯論爲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爲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得何晏集漢儒以來得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得最早得《論語》注本。

有得學者以爲,“論說”之“論”其名“始於《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得文字並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展得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得第一個階段,爲語錄體。《論語》得最大價值,在於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得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爲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得孔子得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得內容包括學習得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得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初一語文教案12

教材整體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10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九課《“諾曼底”號遇難記》,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主人公哈爾威船長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難關頭,勇於決斷,沉着指揮,忘我救人,“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爲一名英雄的權力”,文章感人肺腑。

如何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如何在小學高年段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如何讓學生通過文中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描寫,從而體會出船長崇高而偉大的形象呢?爲較好地解決以上幾個問題,依據本課的自身特點及它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通過重點詞句的研讀,學習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品質,體會他的偉大人格。

4、瞭解文章抓住人物語言動作敘事寫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深入理解災難的可怕,領會哈爾威船長在海難發生的危急關頭,勇於決斷、沉着指揮、捨己救人、忠於職守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哈爾威船長爲什麼會選擇和輪船一起沉入大海。

 教學設想: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新課程標準,我的總體設計思路是: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富有個性化的感受、理解、評價、鑑賞文本。

正是有這一點理念的支撐,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安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首先播放電影《泰坦尼克號》沉船畫面和主題曲《我心永恆》,並配上解說:一千多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無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嘆息之餘,我們不僅要思考,悲劇能否避免?或者儘可能的減少生命的損失?就讓《“諾曼底”號遇難記》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這樣做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海難時人們的驚恐慌亂,除了爲下文做了鋪墊,更是渲染了氣氛,使大家進入了這種特定的情境。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在於創造教育情境。學生入境後,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一個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在學生初步與文本對話後,教師檢查本課的生字讀音(用幻燈片演示生字),並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順勢板書:文章先寫了——遇險,接着寫-----救援,最後寫船長------以身殉職。

並告訴學生這就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之所以強調文章的脈絡,是因爲本冊書第五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就是:按一定順序寫。在這裏先期滲透,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弄清脈絡,進入第三個環節:

初一語文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初一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2、結合實際體驗,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設想:

(一)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種形式的閱讀(默讀、朗讀、品讀),在自主學習中體會作者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二)以生動、形象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和體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共同探討、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生活,你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然而,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第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將引導你體味人生、關愛人生。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三課《生命生命》。

(說明:導語設計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並用X飽滿的語言使學生入境傳情。)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文章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教師提出默讀要求:

(1)結合文後註釋理解詞義。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文後註釋,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通過投影複習、反饋文中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次默讀課文。品讀文章,提高讀書質量,默讀要求:

(1)在文中勾畫出你認爲寫得精彩的語句。

(2)找出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學生交流:

1、朗讀自己勾畫的認爲寫得精彩的語句,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並試着有感情的朗讀,處理好朗讀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並結合作者的身世,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和表達的思想內容。

3、齊讀課文。

(師):杏林子本人就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爲生命而奮鬥的榜樣。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感受這支生命的讚歌。

在前兩次默讀、同學交流、語段理解試讀的基礎上,出聲齊讀文章,再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增強對生命意識的體會和認識。

4、出示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應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爲而羞愧……”

(補充名句,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1、說

(師):作者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有關人生的.認識和道理嗎?當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豐富的,你也許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我們先欣賞幾幅圖片,看看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投影展示五幅圖片,教師先示範(選一幅圖):

(師):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伸向遠方。我們想到生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那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正記錄着我們人生的歷程。

其餘四幅同學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已有的體驗,學生談了關於生命的不同認識和感受,言之有理,都應給予認可。

2、寫

通過課文、圖片、同學們的交流,結合你自己的實際體會,寫出你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學生當場寫作,並進行全班交流,共同體驗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老師也交流自己寫的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四、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欣賞生命。其實欣賞生命的過程,也是在欣賞多姿多彩的自己。儘管只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老師非常有幸能和同學們共度了一段難忘的生命時光。願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佈置作業:

以“生命”爲主題的綜合性作業:

1、查詢有關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愛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網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覆朗誦本文,學生能夠感知全文內容;在語法上掌握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採用誦讀和演示相結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清思路,繪出五幅春景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

1、掌握閱讀和欣賞優美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學這類文章的能力。

2、文章所描述的關於春的五個畫面。

教學難點

文章中比喻修辭的.運用。

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45分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3分鐘)

請學生背誦上一節課學習的《再別康橋》。

二、導入新課(3分鐘)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共同感受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體會到作者對康橋的柔情,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經典的散文。咱們知道,一年有四季夏有夏的熱烈,冬有冬的冷豔,秋則有秋的悲涼,而春天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爭相回答,有可能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等等,但無論回答什麼都無所謂,引導學生學習今天要學習的朱自清的《春》。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著名文人朱自清對於春的感悟。(板書題目和作者)

三、作者朱自清簡介(展示課件)(3分鐘)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原籍浙江紹興於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

主要作品有《荷塘月色》《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等。

四、整體感知全文(32分鐘)

(一)朗讀全文,熟悉全文內容

1、聽錄音示範朗讀,解決生字詞。(播放視頻、音頻資料)

2、學生分組朗讀。

(二)設置問題,探究合作學習

在進行這一教學環節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鼓勵學生探究、討論、合作,在相互討論中解決問題。

1、問題一:請問大家閱讀完課文後,文章可以分成幾大部分?

在老師的鼓勵下,各組代表踊躍回答該問題。

生:該文可分三大部分,即第一段爲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段爲第二部分;第八段到最後是第三部分。

2、問題二:請問同學們這樣分的依據是什麼?

生:是根據內容的不同而分的,盼春、繪春、贊春。

3、問題三:請說一下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總領全文

4、問題四: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勾勒了哪幾幅春的畫面?請描述出來。

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5、問題四:在文章當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比喻、反覆、擬人

(教師重點講解比喻的類型及作用)

五、教師小結(2分鐘)

在本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作者的相關知識,從總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勾勒的五幅春的畫面(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有了感性的認識,同時也初步領悟到了作者對於春的熱愛。

六、作業佈置(2分鐘)

1、請你說出五幅春的畫面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2、找出文章當中的比喻和擬人的句子,說說好處?

七、板書設計(展示課件)

盼春:總領全篇,開啓下文。

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贊春:三個比喻“新”“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