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爲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

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爲什麼你認爲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爲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爲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

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繮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2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 通過 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3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後,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課也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後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現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並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爲: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儘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導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爲精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後,本人認爲,作爲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後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演講詞,雖然屬於議論文的範疇,但是並不講究說理的嚴密性和思維的邏輯性,更多地是以某一種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動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

一、文本教學:從朗讀中體會情感,並訓練學生聽讀並篩選信息的能力。

二、人文教學:在情境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真正的英雄的內涵。

對於文本教學,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播放視頻,把學生帶入到悼詞的情景中,爲英雄的犧牲而悲痛;其次,運用聽讀的形式,讓學生再次感受情感。另外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比較注重說讀寫的訓練,聽的能力並不能得到施展。於是我就依據英語的聽力訓練,帶着幾個問題去聽讀,篩選自己有效的`信息。同時實現單元目標抓課文主要信息,概括要點。因此我又設計了概括七位宇航員的事蹟或性格,從中總結英雄的精神品質,過渡到對英雄內涵的領悟。

對於人文教學,不能依靠空洞的說教,所以我的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個體感悟。無論是七位英雄的精神體會,還是美國精神的領悟,最後是聯繫到全人類,都是讓學生自己去逐步深入的一個過程。只有自己的體驗纔是最新鮮的。

本次教研活動,不僅僅鍛鍊我駕馭課堂的能力,而且在各位專家和老師的指導下,更深層次地發現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演講詞本因以情感動人,設計中雖有體現,但是教學中卻忽略了這最關鍵的要素;概括英雄的事蹟中缺乏有效地手段等。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深入地鑽研教材、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最後感謝教研室給我這次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專家和老師給予我的寶貴意見。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5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爲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6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爲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我就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用形象的肢體語言來再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採取這種方式:

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強,情節簡單,適合學生表演;

二是,讓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進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三是,可以通過形象的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在課前我佈置女同學完成這個教學環節,同學們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劃,分工合作,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她們採取啞劇的形式,還準備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作爲初一的學生這是很難得的,而且學生很有興趣上臺表演。從課堂上其他同學的反應來看,學生都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因此師生就在一種輕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課堂學習。

因爲這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寓意不難理解,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個小題目,訓練學生用簡單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培養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並能分析提煉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認識到遇到厄運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切不可懷僥倖心理,認爲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這個教學環節進行得很順利。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7

一篇優秀的文章,能讓讀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懷念》就是這樣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秋天的懷念》一文寫的是史鐵生雙腿癱瘓後,絕望中脾氣暴躁,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母親已肝癌很嚴重,爲了讓兒子好好活,讓兒子去看花,爲兒子擋住秋天的落葉,但他全然不知,並只顧自己絕望,就在自己答應母親看花還沒能去,母親就永遠離開了,雖然理解了母親,好好活,但也留下永遠的遺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親,引領兒子走向光明……

二、備課過程

此次公開課,我進行了二次備課,笫一次我設計的內容:有讀,有品,有寫,但品與寫的內容是重點,考慮到初一學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強,而且有一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現狀處於不同層次,我進行了內容分層:有作者的瞭解,字詞的積累,品讀文章中母親關愛兒子的細節,情境語段的書寫,這樣班級四組同學可以根據特長,找到自信,意在讓每一個孩成爲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鐵生。遺憾的是,他從21歲起,就坐在了輪椅上。更讓他痛心的是,母親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當他發現母親病情嚴重時,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他。他曾經在《我與地壇》中說:“那時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份深深的懷念吧!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8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衆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爲“共生效應”。

看到這段文字,我不由地想到:現在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就是“共生”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嗎?現在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在安排學生座次時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調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給每個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一直都覺得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在平時的管理上難免會出現漏洞、有檢查不到的地方,特別是在平時學生記作業、改錯題、背誦上,有很多同學鑽空子,完不成老師交給的任務,進行分組後,組長就充當“小老師”,能夠隨時監督組員學習,哪項任務不完成都能被查出來,這樣使不學習的學生沒有空子可鑽,作業也都能完成了。另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形式,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爲“我要學”。在平時上課時每個班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不主動學習或開小差、或玩東西,小組合作學習以後,上課時每一個環節都會有組長進行檢查組員監督,不會的問題小組內的同學就得給他講,大家都等着他,如果每次都這樣那個學生自然會覺得很沒有面子,這樣不學習的學生也會跟着學,而且進步很大,教師再加以鼓勵,學習積極性就高漲起來,成績自然也會有所提高。小組內的同學共同學習,互幫互助,一起體驗探究的樂趣、分享學習的快樂,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然界裏的那種“共生”效應。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9

從第一次接觸《目送》,到今天執教《目送》,回顧這一段備課過程,頗有些想法。

記得趙老師第一次把龍應臺的《目送》擺到我面前的時候,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不是慌張,是沮喪,因爲自己已經好幾年沒有關注文壇的動態了,說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語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文學的關注,其實是一個多麼蒼白的藉口。雖然語文不等於文學,但文學卻是語文教學素材的真喲來源。於是沒有退縮的理由,只好硬着頭皮去沉浸其中,這麼一來,發現自己很快被作者帶進去了。記得以前看過她的《野火集》,這裏似乎沒有那樣的鋒芒了,眼前出現的是一個無比孤獨的龍應臺,在政治上,文學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發現:“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龍應臺似乎正一步步邁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脫。於是解讀的切入點就是落寞。但是仔細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夠從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的,這種感發的力量必須一點點培育,才能逐步的觸動學生,所以這顯然是一個不太合適的切入。那麼路徑在哪裏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讀,再思考,我發現經過幾次反覆的讀,似乎對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覺,這種直覺跟一個字有關,那就是“門”,從小學的校門,機場的檢票門,單位的側門,醫院的玻璃門,火葬場的爐門,門像一個到處存在的指示燈,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對,就是門,就從門入手。那麼。怎麼開始?又怎麼結束?

時間關係,明天完成。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採取不同於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彙劃下來,然後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後,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於選文內容重複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並不多。於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註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並記住,然後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

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於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儘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着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聖。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以生動的語言說明了宇宙裏有些什麼和宇宙的特徵。

宇宙深邃而又遼闊,充滿了神奇的魅力。而這篇文章向我們客觀地介紹了宇宙的物質組成和特徵。雖然獲得了新的知識,但學生可能並不會很感興趣,原因是它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無法直觀地去認識它,親近它,基於這一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堅持一個主導思想:那就是能讓學生近距離地,直觀地去認識宇宙。於是,我事先收集了許多圖片。

在“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我請學生自由地閱讀課文,說說宇宙中有些什麼?學生的回答很全面,找得也很快。這時,適時地出示一些圖片,並讓學生看圖片指認相關的物質,對了解宇宙物質的組成將起到更爲顯著的效果。

本文是說明文,掌握說明方法的運用是本文教學目標的重點。如果幹巴巴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只會讓學生望而卻步,那麼,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至關重要了。我與學生進行了一段對話,學生的熱情頓時高漲,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

“神祕的宇宙空間,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無疑是陌生的,遙遠的……”那麼作者是怎樣把人們不熟悉的宇宙空間說明得通俗易懂的呢?一起來看下面的幾個句子。

選擇了幾個代表性的句子,也降低了難度,可以直接進行分析,效果不錯,本堂課,我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流程由易到難,逐層深入,教學設計符合學生情況,簡單明瞭,課件製作也較精美。作爲年輕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不夠老練,不能得心應手,既然把教學流程的順序搞錯了。這方面有待進一步鍛鍊和提高。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2

上完《觀舞記》,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欣慰:

一、合理運用教學媒體 ,巧妙地整合手段與內容

現在上課都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很多專家又在大聲呼籲:“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不可輕易用圖解讀文字,那樣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退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怎麼辦呢?無疑,就《觀舞記》這篇文章來說,運用多媒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語言也是極美極富表現力的。基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讀書結合了起來。先在不讀書的情況下展示舞蹈的實況錄相,學生眼睛一亮,情緒被調動起來。再從語言的角度佈置了活動任務:將自己的觀後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接着再讀文章,與作者的感受與描繪進行比較,順勢引入語言的學習;然後要學生將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描摹出來。媒體與文字、形式與內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運用與目標的完成和諧統一。

二、冷靜面對“跑題”,機智點撥引出妙語

作爲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後,到了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設計和理想相距甚遠,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教學機智,智慧引導。《觀舞記》教學環節中爲了讓零碎的朗讀演變爲對有效信息的整理,我設計了問題“概括出印度舞的特點”,學生在談 “印度舞之美”時,出現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這種細節性說法(與我的設在“讀雅句”與“解困惑”板塊中學生好象課文還沒有讀明白,就開始了讀之外的“用妙語”活動。雖然積累了美的語言,但對這些語言缺少深層的品味。對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樣處理,無疑有些膚淺。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3

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護母親河的情感音樂電視的情境。教師飽含感情的誦讀感染,學生自由誦讀的情感體驗無不在潛移默化之中給學生以情感薰陶。如果每節課教學都能關注學生情感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對“搖籃”“屏障”“臂膀”等關鍵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個人理解是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這種交流,有利於師生間語文知識的積累及語感的遷移並形成一種共有的語言文化心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但是作爲詩歌的教學這節課在朗讀教學的處理不夠深入。雖調動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讓他們在自身的朗讀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還應抓住課題中的“頌”和課文內容中的“贊”來組織,重要的是讀出“贊”“頌”的語氣,這可以從關鍵的詞、短語式的句、呼告語以及層意的把握等方面來訓練。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教學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以及由這一教學思想而採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某些教學環節教師主導性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並不十分充分,未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老師一起,推進課堂教學。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1、整節課貫穿着一個“讀”字,而且對讀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了課文,積累了知識,訓練了思維。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新課改的精神。與本文直接對話,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師的個人閱讀經驗影響學生,既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又讓學生進行了初步感知。

3、“板塊式”教學思路具有簡捷靈活實用的特點,給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積累——發現——創造這一步驟設計的四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做到了由淺入深。

4:教學設計避免面面俱到,處處分析,無微不至,而致使課文支離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點環節以點帶面,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學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窺全豹的效果。

5、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九一八事變後的人民生活情況,其豐富的圖版文字資料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教育的情感目標。

6、注重學生閱讀、寫作、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鍛鍊了積極創造與合理想象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及時反饋了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1、課堂的深度挖掘、細緻品味仍未足夠,雖然學生朗讀課文及回答問題不乏閃光之處,但教師本人的“精講”功力仍須深化提高。

2、課堂上學生雖然讀的很多,但他們並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同時教學思路和框架的設計有些機械、呆板,影響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的產生。

3、教師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點評學生答題還可更加簡練而富於變化。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5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片寫景的散文,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通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然後,做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其他的同學。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安排是:美讀課文,整體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理清文章的結構:總—分,然後是學生回憶在《春》中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己選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歡的一節,寫一篇小教案。第二課時:講清楚講課的規則,開展“教師大比武”比賽,由學生點評,最後老師總評,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從教學設計上看,這節課的設計完全遵守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傳授給學生文章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最後,形成自己的研討成果,在課堂上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長,補比自己之短,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有限,沒能很好地進行課堂調控,以致於出現了一發難收的局面。氣氛之熱烈,效果之顯著,固然讓人欣喜,但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