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絕句》教後反思彙編2017

《絕句》教後反思彙編2017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絕句》教後反思一

《絕句》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着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緻的內心活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絕句》教後反思彙編2017

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古詩學習的階段目標是這樣表述的: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詩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意境體驗,感受詩話的美。

教學時,由於學生已有了學習第一首古詩的經驗和方法了,我就啓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如“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品讀詩意。“說一說”:用自己的話來感受詩句,闡述詩意。“畫一畫”: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用畫筆來表現、畫出詩意。“議一議”: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評價詩意。然後通過精讀感悟,小組學習,彙報學習成果。

  《絕句》教後反思二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詩詞,全詩採用對偶句式,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臨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麗的景色。

理解詩意對二年學生來說,不用太深,我讓學生結合書中的插圖找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把描寫的景物用“三角號”標出來,這樣就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古詩,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詩中採用了對偶句式,教學中要滲透給學生。課後練習中也有這樣的訓練,在課堂上就更應該落實。“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讓學生在讀中悟出相對詞語中的關係。

課後的“背一背”中相對的`詞語,進一步讓學生相對詞語之間的關係

優秀的古詩,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講究平仄,講究格律、押韻、對仗,顯示着無限的魅力,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愛讀古詩,也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但是一直不知如何去教古詩。尤其是講公開課時,遇到古詩教學,總是儘量避讓,不敢選擇古詩。這一次接受教研中心的視導,我勇敢地向自己發起挑戰,準備了古詩《絕句》的教學。

《絕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歷經喪亂,顛沛流離。社會的現狀使得杜詩充滿了“沉鬱頓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外,《絕句》應當算得上是一首表達老杜喜悅心情的千古絕唱了。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去理解詩人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難點定位於“含”字的理解上。課講完了,效果還算理想。

  《絕句》教後反思三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四個體會對仗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一、創設情境,誘發熱情

上課伊始,我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導入,我說:“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嚴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撥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由於事先未擬題目,寫成後也不打算你題,乾脆以”絕句“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一下詩的美,景的美。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

二、想象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

三、反覆吟誦,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昇華了詩情。

四、找對子,體會對仗之美

這首詩,上聯是一組對仗句,下聯也是一組對仗句。因爲學生學過對對子,所以在感受了課文後,我讓學生去找一找哪句話和哪句話相對,哪個詞和哪個詞相對,來感受對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