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彙編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一

《歡樂的潑水節》是一篇文志彬美的教材。課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祥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焰火直到深夜。因民族的差異,學生對潑水節知之甚少,所以怎樣再現節日氣氛,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授本課時,我做了一些處理。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彙編

一、創設情境 趣味識字

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決定了情境教學的重要性,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並有效地保持這種情境,使之貫穿與課堂教學的始末。在教學中,從始至末,我都讓學生愉快地走進情境,品味傣族的異域風情。歌兒響起來,情緒拉上來。我帶着學生乘上了飛機,逼真的飛機起航聲,帶着我們扶搖直上藍天,開始了愉快的旅程。乘着耳際迴響的風聲和飛機穿過雲際聲音,我們飛上了雲霄,你們瞧:窗外飄來了許多生字寶寶。(不同顏色的雲朵載着生字寶寶,從窗口飄過。)帶着新奇與渴望,同學們爭先恐後地以“我來讀――跟我讀――它是―――”“我來做――小博士,注意了――”這樣的句式將可愛的生字寶寶介紹給大家。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互”、“離” 筆順書空,直觀形象,既突破難點又讓學生產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在思想的交換中,學生們學會了分享知識,友好合作的學習方式,人格進一步完善。

二、創設情境 走近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走進傣族的異域人情,我讓嬌嫩欲滴的鳳凰花迎接了我們的小旅客們。影片中西雙版納的清晨醒來了,飄渺的晨霧散去,鳳凰花吮吸着大自然爲它們準備的早餐,一個個小臉蛋紅撲撲的,粉嫩嫩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妖嬈。小露珠在它的花瓣上慢慢地滾着,滴進了草叢裏,滾到了花蕊裏。在以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著稱的葫蘆絲音樂中,一切都是那樣美,同學們完全被感染了,似乎呼吸着那清新的大自然氣息,踏上了散發着芳香的泥土,耳聽着悠揚婉轉的絲竹之音,全身心感受着傣族的熱情與祝福。婀娜多姿的唯美形象、鮮豔欲滴的豐富色彩、輕柔曼妙的動聽樂音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精神生活平臺。思緒隨着音符跳動起來,熱情隨着邁進西雙版納的腳步高漲起來,那裏不再是陌生的地方,在這樣的烘托下,那裏變得親切起來。於是似乎就如身臨其境般走進了那裏、走進了生活。

三、創設情境 體驗感悟

李吉林老師曾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所以,爲學生巧妙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積極觀察、思考、想象,這樣他們的語言纔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通過誦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時的歡樂心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放映了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錄象。歡快的音樂聲中,帶着香氣和花瓣的清水捎帶着祝福撒向每一個人。同學們顯得很激動,跳着蹦着,笑着拍手,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這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看到了什麼?從哪裏感受到人們的歡樂,把你的感受用讀表現出來。

於是,洋溢着歡樂的誦讀從一個個小精靈的嘴裏傳揚開來。

重點段的掌握上,同學們觀察錄象,尋找歡樂;開展“潑水”活動,體悟歡樂;反覆誦讀,昇華歡樂,最後,真切體會到潑水的祝福涵義。在課堂的高潮中,學生齊讀第五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怎麼能不高興呢!”此句道出了潑水的涵義,在情境活動中,同學們相互祝福,饒有興趣地主動、和諧地進行交談,真切地送出祝福,愉快得接受祝福,在情境的創設中創生語言,培養了良好的交際能力和說話能力,將潑水節的內涵內化爲自己的品質和人格。總而言之,體驗學習讓孩子追求文字以外的東西,追求理解、體驗語言符號所代表的生活場景,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認識、情感、態度和觀念的變化。

四、創設情境 拓展延伸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是動作的開始。不僅是在第二自然段中我採用了活動體驗法,在第三自然段中,我也充分讓孩子動了起來。只是圖片和介紹並不能給孩子留下太多印象,情境再現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也非難事。我對此進行了嘗試。在介紹我國其他民族特有的一些節日時,苗族的龍船節與黎族的火把節我就組織進行了“再現”,參照屏幕上的圖片以及介紹,也來了這麼一回,結果發現同學們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而且印象深刻。所以一切都要以興趣爲先導,它可以使學生愉快、輕鬆地領略學習的樂趣。

創設情境,趣味學字,讓興趣貫穿始終;創設情境,走進生活,透過課本看生活;創設情境,體驗感悟,提升內質巧煉話;創設情境,拓展延伸,做生活橋樑。“學文如積沙”,作爲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課程本身的特點,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使他們在情境中學會學習,在實踐中享受學習,與無形中提高自己的文質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修爲。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二

今天,我執教了《歡樂的潑水節》,這是蘇教版二下第20課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

回首這一課第二課時的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變換形式識字,激發興趣。

書後綠色通道里的5個生字和綠格子裏的10個生字,要求必須認識,我設計了“通過讀帶拼音的詞語”和“讀去掉拼音的詞語”,“讀編成詞串的詞語”,這三個步棸多次再現生字,不僅引導孩子們紮實讀準字音,而且形式靈活,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領孩子們不知不覺牢牢記住這些生字,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引導觀察插圖,激活思維。

學生不善於觀察就不善於思考,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引領學生觀察,練習說話,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一句“彆着急,你會看到更多的東西。”啓發孩子們靜心觀察。第一步:觀察到人,引導學生看出圖中的人:老人、孩子、姑娘、小夥子;第二步:“誰能看得更仔細的?”當孩子回答出“我看到兩個阿姨在往一位叔叔身上潑水。”老師一句 “你不光看到了人物,還看到了人們在幹什麼。”這樣富有點撥性的話語引導着孩子看出人們在幹什麼,從而具體地說,連貫地說;第三步:當孩子回答出“我看到老人的臉上笑眯眯的。”“你還看到了人們的內心,真了不起!”這樣逐漸引導孩子們看到人物的表情,看到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高興、激動的心情。第四步:“透過圖畫,你還聽到了什麼?”孩子們紛紛回答出“笑聲”“潑水聲” “說話聲”“追逐的聲音”“水潑樹的嘩嘩聲” ……引導孩子們透過畫面想象各種聲音。“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如果把你們的話連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看圖作文。作者是怎麼寫的呢?誰能找出來讀。”這樣從圖到文,水到渠成,引導孩子們內化書面語言,提高觀察、思維、想象、口頭表達的`能力,又爲將來寫話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抓住關鍵詞句,品味“歡樂”。

1.反覆咀嚼,感受歡樂。

第二自然段中第一、二兩句中我抓住“早早地”、“早已”體會人們的迫切心情,緊扣“滴上香水”,“撒上花瓣”等關鍵詞語,通過“還有更早的呢!”“你是八點鐘才準備的”“真是精心準備”這樣引領孩子們反覆咀嚼,從而引導孩子們理解清水的含義,瞭解人們準備的用心,感受歡樂的氛圍。

2.以演促悟,體驗歡樂。

語文課上的表演是服務於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學習語言,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孩子進行語言實踐,讓孩子們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最終提高語文素養。第二自然段中三、四句我緊扣“互相追趕”“灌”、“潑” “笑開了花”等動詞,通過體會人們潑水時的動作來體驗歡樂。句中“灌”“潑”我通過讓孩子們演一演的方式,其中一個孩子將“灌”演得不生動,我一句“這不是罐,這是在灑”,然後老師邊示範邊說:“象這樣很多的水使勁往衣領裏灌,才叫罐”然後孩子再次在笑聲中愉快地體驗,在體驗中促進理解,從而感悟語言,體驗歡樂的場面。

3.梯度朗讀,品味歡樂。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三句潑水節的場面描寫這一句時,我設計了四個層次的體驗感悟:(1)看圖說話後讀,通過先看靜止的畫面,想象歡樂的場面,讀出心中的歡樂。(2)看視頻後讀,直觀形象,情感薰陶,進一步體驗潑水節的歡樂。(3)帶着動作讀,這樣富有個性化的體驗,進一步感受潑水節的歡樂。(4)配樂讀,通過音樂的渲染,直抵孩子的心靈,帶孩子進入情境,激發孩子讀出各人內心獨特的歡樂感受。這樣層次清晰,梯度朗讀,引領孩子們對歡樂場面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邊播放一幅幅其他活動畫面,邊生動地解說,並配上月光下的風尾曲,直接刺激着孩子們的眼官和聽覺器官,一下子將孩子們帶進那熱鬧歡樂的場面,然後設計了(1)看圖後讀出歡樂的心情,(2)體會句式的美后讀,(3)體會寫法的美后再讀,(4)誦讀體驗後師生配合背。這四個層次的梯度朗讀,最後使孩子們在濃濃的歡樂氛圍渲染下,不知不覺達到熟讀成誦。

4.誦讀詞串,沉浸歡樂。

在課文學完之後,我通過音樂特有的感人語言,配上朗朗上口的詞串,渲染歡快的意境,因而更易於激發學生與課文的想像和聯想,從而令孩子們心馳神往,和孩子們一起和着節拍,看着滾動屏幕中的詞串,齊聲誦讀詞串,徜徉在富有節奏美的詞串中,一起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通過句式訓練,內化語言。

兒童的心是柔軟的,當其內心被觸動時,自然有感而發,我設計了“我想把清水潑在( ) 身上,祝( ) 。”通過這樣一個句式的訓練,以“如果王老師能親自參加這樣的潑水節,我最想把水潑在小朋友的身上,祝福小朋友學習進步,健康快樂!如果你正在參加潑水節,你最想把這象徵着吉祥如意的水潑在誰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麼祝福?”設計了一個情感場,觸動了學生的內心,從學生嘴裏自然流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我想把清水潑在奶奶身上,祝奶奶健康長壽。”“我想把清水潑在媽媽身上,祝媽媽永遠吉祥如意。”“我把清水潑在老師身上,祝老師越長越漂亮。”“我把清水潑在外婆外公身上,祝外婆外公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想把清水潑在同學們的身上,祝同學們學習進步!”“我想把清水潑在全國人民的身上,祝全國人民天天開心。”……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內化文本語言。

五、積累傳統節日,拓展延伸。

課文後練習4要求學生說說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學生對少數民族瞭解甚少,因此我呈現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的畫面,在孩子們頭腦中留下初步印象。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後探求其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慾望。引導孩子們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如果孩子們在課後繼續收集有關其他各民族傳統節日,很好的結合課堂和課後之間的學習,就能取得1+1》2的效果,即“根植課內,延伸課外。”

六、重視識字寫字,培養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的智慧出在學生的指尖上,直立行走,用手勞動是人類進化的標誌,動腦又動手,纔會有創造。”語文課堂,理應讓學生手腦並用,聽說讀寫並舉。寫字教學要從小抓起,要從一節課一節課做起。即使在閱讀課,也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寫字, 教師要注重範寫,給學生做出表率。要及時評點學生寫的字,讓他們得到有效指導。然而本節課我在安排學生先觀察三個生字的相同部分“口”和比較“口”的大小不同後,理應在課堂中範寫和讓孩子們當堂描紅的,培養孩子們正確、端正、規範書寫的習慣。但是由於時間分配不合理,沒能真正將“寫”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成爲本節課的一大遺憾。

默唸新課標的理念,踏着課改的腳步,我們進入了有效教學的攻堅年,在這個濃濃的研討日子裏,我感恩着,實踐着,收穫着,成長着,思考着……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三

這篇課文描寫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熱鬧情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出濃濃的歡慶節日的熱鬧氣氛。引導學生如何從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過節的急切,歡度節日的喜悅是本課的重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爲主,渲染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節日的歡樂。爲了達成這個目的,我採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參與,如:說說你是怎麼準備的,爲什麼活動還沒開始你就早早地來了,引導學生體會傣族人民盼望過潑水節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處理潑水的那部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盡情地潑一潑,並設計了幾個談話環節,調動學生的情緒,豐富學生的語言。你想把水潑向誰,爲他送上怎樣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確,就是爲了入情入境,讓學生藉助表演,藉助談話讀好文字,讀出文字中蘊含的那份喜悅,感受人們的那份熱情。但目的明確,實際效果總與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後一句“怎麼能不高興呢!”我提醒學生這是一句感嘆句,可學生始終沒有讀出感嘆的語氣,指名讀,示範讀後,還是沒有到位。我想學生並沒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樣,情緒並沒有調動起來,我想與我的情緒也有關係,我並沒有熱情飽漲地參與進去,言語還不夠有煽動性。

(二)在教學中我以視頻出示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一下潑水的熱鬧場面,同時也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但這裏指導不夠細緻。在這裏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一段資料,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表達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規範積累語言。如:“大家互相追趕,你用水槍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頭上澆……”指導學生把話說具體,說形象,藉助課文的表達指導學生觀察,學會表達。

上完課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學想了很多,但具體實施起來還不夠細緻,上得不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