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

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由於潑水節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這節課上,丁老師抓住題眼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了一種歡樂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歡樂。

1、情境渲染,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課堂開始,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學生在欣賞中展開迅速拉近了與文本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2、圖文結合,角色轉換,突破教學重點。本文的重點是理解潑水節的歡樂,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而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話“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裏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丁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朗讀體會,以讀爲本,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丁老師除了讓學生讀中感悟,還讓學生互相表演,體會灌和潑,學生在這種角色的轉換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文本,體會到傣族人民潑水的歡樂了。

3、層層遞進,構建歡樂場面。文中關於清水的意義是教學的難點,丁老師播放了潑水的視頻錄象,學生看了興奮不已,個個是眉開眼笑。

如果在體會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興的心情時,聯繫一下實際,比如說當學校裏要組織孩子去春遊時,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有了實際的體驗,或許能更好地體會傣族人民當時那種高興和急切的心情了。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的感受,不足之處請各位多多見諒,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2

今天我教學了《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 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教學的開始,我用“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潑水節的歡樂呢?”這樣一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句段,並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利用起書中的插圖,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將課文內容與插圖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但緊緊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如果剛纔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但是,課堂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比較薄弱,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3、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4、朗讀的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都是齊讀、分男女生讀、分小組讀,可多一些範讀、學生個別讀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