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1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20《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因爲學生無法感受,所以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空白的過程,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爲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我的具體感受是: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爲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學生看完後,朱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如果你在潑水節現場,你會把水潑在誰身上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說話的慾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2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看得出,吳澗芳老師也是儘量在課堂上營造這樣一種歡樂的氛圍。我覺得吳老師這幾方面做得比較好。

因爲學生無法感受,所以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好幾次都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如“潑水節這一天,傣族人民是怎麼過的呀!我們先到大街上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麼?”在開始潑水時,老師請大家聯繫插圖,讓大家說說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樣,既激發了小朋友的一種表達的慾望,也會讓孩子有一種比較真切的感受,而且也更能拉近孩子與傣族人民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理解文本。吳老師在教學中也是儘量讓孩子能成爲傣族人民中的一員,讓學生想像“如果你們也在這羣快樂的傣族人民中間,你們會怎樣去玩水呢?”“假如,潑水節那天,你就在現場,那你最想把這象徵着吉祥如意的水潑在誰身上呢?”這些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獲得歡樂的體驗,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另外吳老師比較注重朗讀體會。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朗讀體會,以讀爲本,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