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評課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1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評課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王老師也是儘量在課堂上營造這樣一種歡樂的氛圍,新課伊始,王老師就播放了一組圖片:火紅的鳳凰花,高大的椰樹,美麗的竹樓,旋律優美的音樂,把遙遠的西雙版納帶到我們眼前。在教學中,王老師能緊扣“歡樂”來教學,讓學生感受傣族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因爲學生無法感受,所以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機械的接納文本。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因此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所以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如臨其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朗讀時注意指導,能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喚起他們已有的內在情感,從而走進文本,感受文本的情緒特色,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概括段意時,可以通過提示,逐漸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從怎麼寫的.角度,讓學生明白了作者是抓住表示動作的詞來寫潑水的過程,以後在寫人們活動時也可以按照這樣的寫法來表達人們高興的心情。在教學第一節時,可抓住“迎來”這詞進行教學,這樣就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傣族人民激動的心情。評價語比較單一,可根據具體的內容進行總結評價,通過自己的評價再指導學生讀書。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2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因爲學生無法感受,所以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空白的過程,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爲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我的具體感受是: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爲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學生看完後,朱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如果你在潑水節現場,你會把水潑在誰身上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說話的慾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3

《歡樂的潑水節》是許老師在“七彩語文杯”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中執教的一堂比賽課。《歡樂的潑水節》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四冊的課文。課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旨在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因民族差異,學生對潑水節瞭解較少,新課標提倡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而課文中插圖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是幫助學生體會、領悟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的好教材。

許老師30分鐘的課堂教學給人的感覺是一堂非常成功的低段語文課。

(一)成功一:教學目標準確清晰。一堂課下來,我能感覺許老師是一名具有豐富的低段教學經驗的老師,她能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課文的起點,並以此爲基礎預設教學目標。《歡樂的潑水節》這一課長句很多,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又很遠,爲此許老師藉助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積極的閱讀情感,在生動的情境中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書。同時,課文中的生字對於學生來說,從音、形、義三個緯度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許老師沒有平均用力,而是基於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了不同的識字目標。如“吉祥”的形,“互”的部首以及“吉祥如意”的意思理解等。

(二)成功之二:活動設計真實有效。這是一堂具有示範意義的低段第一課時的教學。老師沒有急於呈現第二課時活動的精彩,而是將讀書與識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讀書中識字,在識字中讀書。每一個識字時機的把握、每一次識字教學的指導看似隨意,實則蘊藏着老師的匠心所在。隨文識字,自然有效,足見教師的功力!教學過程中,一個“灌”字的出現,是從學生的錯誤資源開始的,用演示的方法理解“灌”這個動作,更內隱“裏”和“上”與動詞搭配的準確性的感知。一舉多得,怎一個妙字了得!

(三)成功之三:課堂互動即時靈動。教師和學生作爲課堂教學的兩大主體,其對話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本節課中,教師是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捕捉者,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各種資源,同時,教師更是一個智慧的引領者和編織者,對生成的資源進行合適的轉化,再創造,推進課堂的學習,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上面提到的“灌”字的教學,老師在這節課中對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兩處點評都令人讚賞。發現同伴間的榜樣性資源,不斷輻射,必將成爲全體學生的發展狀態。讓我們的教學從紮實、樸實、豐實做起,追求簡單而豐富的語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