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與反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裏。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着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着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着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背、默古詩,試着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板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白屋貧(所感)

  風雪夜歸人(所見)

  同情勞動人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注重圖文結合。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和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讓孩子們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有利於對古詩的學習。

2、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問題爲主線,放手讓他們自學,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解詩意這一環節。

3、注重對學習古詩方法的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並能正確、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通過自學理解古詩的含義,學生讀不懂古詩這樣的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4、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要引導學生把課本讀厚,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我在課堂上力爭體現這一教學理念。課前預習時,就佈置學生蒐集有關劉長卿的資料,爲學生學習古詩做好鋪墊。一節課至始至終,學生一直處於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課堂參與面很廣,並能自主發表見解,提出疑問。

這節課,學生會讀會背這首詩,並理解了詩意,領悟了詩歌背後的內涵,還學到了通過讀讀詩,想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不足之處:

1、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豐富的評價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夠性,若能良好的運用評價語言,能使能使課堂更加活躍,氛圍更加濃厚。

2、朗讀過少。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孩子們多讀,在讀中去朗讀、感悟相信會更有利於理解古詩的含義,相信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