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2篇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一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2篇

今天的試課,算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嘗試,原以爲在導學案和複習單的引導下,學生會很快適應這種模式,但我完全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忽視了學情,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課堂延時,預期目標沒有達成,具體問題如下:

一、關於導學案的設計

爲了讓學生明白導學案如何使用,我在學習單上備註了很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原以爲學生會明白,可結果大相徑庭。那些經過我精心設計的語言到頭來非但沒有讓學生明白,反倒耽誤了很多時間,比如我的複習檢查環節原計劃是5分鐘,可學生拿到導學案後,習慣性地讀“學習目標”,致使任務一再延遲。鑑於此,再設計學習單設計時,將學習目標的文字省去,在教學環節中體現。導學案設計再簡潔一些,以免過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二、關於合作學習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檢測之前所學生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然後小組內讀一讀,再由小組長彙報本組的掌握情況。設想很簡單,可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學生之前沒有進行過小組式的學習,因此在分工和彙報時延誤了很多時間,且沒有達到檢測的目的,致使合作學習有些流於形式。

教學改進:

1、如果學生尚不能接受導學案,索性就放棄,但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導”的意識。如果依舊使用導學案,就將學習目標的文字部分省去,在執行每次學習任務的時候,都應該先給學生說清楚,磨刀不誤砍柴工。

2、如果不能從遇險和脫險兩個故事情節入手,也可以考慮按人物角色解讀本文。

3、課堂缺少讀書的聲音,本文的語言非常生動,分角色讀,是掌握本文,體會人物想象的最佳方式。在下次的設計中,要在讀的方式和技巧上再下些功夫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二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所以這節課的導入我設計爲“我說你猜”的環節,讓孩子在回顧平常所看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科普性童話故事這種文體。在字詞教學環節,我選擇了讓小組代表上臺來分享他們小組的課前預習成果,但是在課上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但是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學習。因爲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我發現還是有同學把課文讀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讀起來還是很費力。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課前預習作業雖然佈置了,但是我沒有做好反饋工作,沒有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解決了本課的生字問題。這也是我對預習作業不重視的一個體現,沒有完全做到“有佈置、有反饋”。

這篇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爲小稻秧“遇險”、“脫險”兩大部分。爲了讓孩子們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自由朗讀全文,思考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之前在宋老師班級試上的時候,我這個問題一拋出來,就有孩子舉手準備回答了,我走到這個孩子的旁邊問他:“你有朗讀課文嗎?你現在還沒讀課文怎麼就舉手了呢?”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平時一定是個頑皮愛出風頭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討時,朱校長說“這篇課文中有幾個角色”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完全不用讀完課文再來回答。聽了朱校長給的這個建議讓我突然明白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試上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而我卻沒有及時的去思考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課堂上的任何一個小細節都能反映出這節課的問題,抓住這些小細節反思並及時調整課堂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好方法,而我在這項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彌補。

在概括課文大意時,我是板書了“小稻秧、雜草、噴霧器大夫”和“欺負、遇險、消滅、脫險”這幾個關鍵詞,然後讓孩子根據板書的這幾個關鍵詞來嘗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雖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來了,但是在孩子們概括完以後,我沒有進行一個學習方法的總結。謝老師與王老師在她們的課上就總結了如果要概括一個故事的大意,要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這件事情的原因、經過和結尾。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讓他們知道了老師列出這些關鍵詞的意義,下次他們在遇到這種問題是能有這樣的意識。

由於《小稻秧脫險記》這篇課文比較簡單,所以知識點並不是很多,最主要的還是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讀課文,在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是想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讀層層推進,從而讓孩子對詞語的理解從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層次的讀我是讓不懂這些詞語意思的孩子起來讀課文,然後請已經理解詞語意思的孩子起來評價前一位同學讀得怎麼樣,最後再讓這位評價的同學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課文。在這一環節中,我發現孩子不會評價,評價的內容往往是“我覺得他的聲音不夠響亮”或者是“我覺得他讀得沒有感情”,雖然這樣評價也正確,但是卻說不出是怎麼個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這也和我平時在課堂中對於孩子語言訓練的缺乏有關係。第二層次的讀是讓孩子上講臺來進行表演,他們邊表演我邊進行詞語的分析,力求讓他們通過直觀表演來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設想是美好的,但是結果卻是現實的。在上完課後,我發現孩子在這些詞語的理解上還是一知半解,浮於表面,並沒有如我想象的那樣層層推進理解詞語。,在教學中更沒有體現童話這種文體的特性。

最後,反思整節課,首先必須準確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點與文本的特點設計課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尊重孩子們課堂的興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課堂設計所限制,遵循設計,超脫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