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七顆鑽石》優質教學設計

三年級下冊《七顆鑽石》優質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一、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七顆鑽石》優質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靈,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感悟文中體現的愛心。

 三、教學難點:

結合主旨理解文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情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愛心是冬日的一縷陽光,它能給寒冷的人們帶來溫暖,愛心是夏日的一道清泉,它能給飢渴的人們帶來清涼,讓我們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開始一段愛心之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生齊答:《七顆鑽石》)作者是(生齊答:托爾斯泰)

介紹作者: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復活》等。作品再現了俄國社會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俄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揭露了俄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罪惡。列寧稱他爲“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二)掃清字詞障礙

讀音:竟 匆 絆 瞬 湊 咽 唾 沫

指名讀,再齊讀兩遍

詞語:鑽石 焦渴 水罐 反正 絆倒 新鮮  乾涸  涌出

遞給 唾沫 旱災 一瞬間 忍不住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

指名讀,再齊讀兩遍,要求學生:

1、會讀,2 、理解意思,3、會運用,比如造句

  (三)整體感知課文

速讀課文三分鐘,分角色表演

其他同學在觀看錶演時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指名回答,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四)研讀文本

1、 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哪5次變化?

明確:

5次變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銀水罐→金水罐→從中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鮮的水流。

2、產生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

變化的原因:小姑娘的孝心、善心,小姑娘母親的母愛,小姑娘的博愛

結論:愛能創造奇蹟

3、小姑娘的愛心換來了源源不斷的一股水流,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了水,

人們會說: (          )

動物會說: ( )

花草樹木會說:( )

提示:語言要符合各自的特徵,具有童話色彩

學生自由作答。

4、想一想:結尾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明確: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普照人間。

5、結合對課題的辨析來加深對課文最後一段的理解:

爲什麼課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變化”“一罐水”等作題目,而用“七顆鑽石”?

明確:因爲鑽石閃爍着美麗的光芒,它可以用來表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在本課中,星星和鑽石一樣,象徵着美好的心靈,象徵着愛心。星星永遠掛在夜空裏,象徵着愛心永恆;它光照人間,還表示愛心普照人間。

 (五)小結

愛的收穫一:愛能創造奇蹟

愛的收穫二:教會我們如何愛

——愛親人

——愛陌生人

——愛世間一切生靈

愛的收穫三:

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普照人間。

 (六)小練筆(任選一題)

1、這個故事真神奇,我要展開想象續寫這個故事。

2、寫一寫自己或者身邊人做過的愛心故事。

學生練筆,成果展示,教師點評。

《七顆鑽石》教學反思:

《七顆鑽石》這篇課文我在備課時是經過了一番斟酌的。起先我想從童話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談文中想象的精彩之處,以及發揮想象描繪一些奇妙畫面。這樣雖然花架子搭起來了,課也能上得熱熱鬧鬧,但這麼上或許離文本遠了點,不能緊扣“這一篇”文章的亮點。又想從情節入手指導學生走進文本,但這篇短文的情節奇特是奇特了,就是比較簡單,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少,學生很容易無話可說。單就這篇文章而言,“愛”纔是關鍵詞,而且,學生好理解,有話說。因此,我只抓一點“愛心”作爲本文的教學重點,這固然是從文本出發,也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因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

上課時我始終本着這一原則操作,如揭示課題和作者、作者介紹都是由學生來,自由讀課文、課本劇表演以及課文內容的概括、水罐的幾次變化、變化的原因分析、課文的主旨提煉,如此等等,都由學生在臺前唱戲,而我自己,似已隱身於孩子們中間。充其量只是擔當一個若有若無的推手。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從課後檢查的結果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率也是極高的。

現在再想想,不管是哪個學科,不管到什麼地方,也不管在什麼時候,學生永遠課堂教學的主體,始終是一切教學行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因此,教者一定要給自己定好位,他可以是一個引路人,引領學生去主動發現,深入探索,有機生成;他可以是一根指揮棒,指導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延伸思維的長度;他可以是一隻無形的推手,推動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去積極思考,實現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和一般的理科教學不同,這一點,在語文教學當中體現得尤爲突出,因爲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絕大多數都有母語基礎,而他們的基礎又各各不同,一概而論參照某一份現成的教案或者課件去生搬硬套,必然會導致教學目標失準,教學重心失衡,也就談不上什麼有效教學了。

事實上呢,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師過分凸顯主導地位,一會兒範讀,一會兒領着學生分析課文,一會兒挺身而出爲學生釋疑解難,自己忙得是不亦樂乎,學生所得卻了了無幾。這其實是典型是心中有我,目中無人。也有的老師,滿堂提問,看上去是以學生爲主體了,但所提的問題或者質量不高,或者梯度不大,或者單調重複,或者離題萬里,學生被牽得暈頭轉向,表面上花團錦簇,其實是勞而無功。遺憾的是,不僅在常態的校內教學中是如此,就連許多教學競賽當中,這樣的課例也比比皆是,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學的今天,實在是不可容忍,這種少、慢、差、費的課堂教學說輕了是白費精力,說重點簡直是浪費學生的生命。

一定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要做到這一點,教者首先要在精心備課上下功夫,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情感狀態、個性差異甚至宗教信仰、道德傾向,力求在文本和學生之間尋找出一個最佳契合點;其次在授課的實際操作中一方面要調動所有學生全員參與,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不僅發現他們思維過程的閃光點,實現課堂教學的隨機生成、主動生成、有效生成,而且要發現個別學生思維過程的缺失點,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我覺得,這方面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一句廣告詞叫“科技以人爲本”,其實課堂教學何嘗不應該如此?一切的教學行爲,只有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纔算是正道,這首先是個觀念的問題,其次纔是方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