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方案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方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小學語文《古詩三首》(鹿柴江上漁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方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註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地面上。

2)自己試着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裏,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着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後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爲什麼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後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范仲淹《江上漁者》閱讀練習及答案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註釋】①漁者:捕魚的人。②但:只。③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

這首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聯繫《岳陽樓記》的名句,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對比,岸上人來人往,只想着鱸魚的美味,船上漁民風裏來浪裏去:通過兩幅畫面的對比,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表達了對“江上往來人”的規勸。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這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個寫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導學案2(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教案)

學習目標

(一) 反覆誦讀,領會詩情,品味詩韻。

(二)合理想象,體會貧苦人民的生活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背誦本詩。

1. 詩人簡介

劉長卿 (709~約780)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房。玄宗天寶進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爲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

2.解題

你能說說題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麼意思嗎?

解析:逢:遇,意思是說詩人遇到風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3.賞析

(1)你能寫出這些詩句的意思嗎?

日暮蒼山遠: 太陽快要落山了,遠處的山灰濛濛的一片。

天寒白屋貧:在寒冷的風雪中,從眼前那簡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貧窮。

柴門聞犬吠:忽然從柴門外傳來了狗的叫聲。

風雪夜歸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風雪夜回來了吧。

相信通過剛纔的解釋,大家對這首詩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

(2)簡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寫出你的分析吧: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小結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練習

1、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時間?在山路上,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傍晚,心裏很焦急。

2、詩人是通過什麼來表現芙蓉山主人貧窮的?

簡陋的房屋,“貧”字、柴門。

3、想象一下,主人爲什麼很晚才歸來呢?

主人很貧窮,他可能是出去打柴賣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債,爲生活在奔波勞作。

4、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對“歸”的理解。一種意見認爲“歸”是詩人的來到,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你是如何理解的,請說說理由。

解析:(1)“歸”是詩人的來到,因爲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

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鹿柴》教案2(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搜索”優秀教學案例評選)

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搜索”優秀教學案例評選

教案設計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語文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一、 初讀課文,瞭解詩文大意。二、 自學生字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詩句的意思。三、 準備自己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 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1、 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2、 會寫4個字。

3、 初步學習理解古詩的方法。

教育方面:1、 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良好習慣。2、 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自然的情感。

發展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 教材分析

《鹿柴》是長春出版社教材三年級上第七版塊的第一篇課文,依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個別詞語古今的不同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教學難點是體會這首詩的意境。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了《鹿柴》這首詩的相關教學資料,下載了很多教案作參考,對詩中的“柴”與“景”進行了正音,並知道了王維的詩竟是這樣的富有深意。是一首情、景、畫高度融合的佳作。我想: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詩句,才能看到詩作後面那幅別緻的畫面,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更深層次領會這首詩。

四、 教學方法

本課是一篇詩作,短短二十字便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幽暗靜謐的山林。要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併發揮想象,體會詩中描繪的意境。因此,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唯有多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齊讀,師生合作讀,賽讀、默讀等,讓學生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認知過程。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相信學生一定能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準備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先自己品味,再進行詩文意境錄像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山林之美與幽靜,更深層的去領會與體味。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古詩,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以及精練的語言,博得了人們的喜愛。我們每個人都會吟誦很多,下面誰來給大家展示幾首呢?誰再能展示幾首關於王維的詩呢?

2、 今天,我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王維的詩——《鹿柴》,教師板書課題。指出“寨”在本課中讀“zhài” 與“寨”相通,鹿柴是一個地名,並簡介作者。

【百度百科】#2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讓學生聽錄音範讀。

【百度搜索】

2、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板書全詩。

3、指名朗讀。

4、學習生字“但、返、景、復”

三、指導朗讀,理解每名詩的意思。

1、指導朗讀古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齊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體會詩句的意思。

(1)指名朗讀並作指導。

(2)理解詩句中的個別詞語。

但——只 聞——聽

如孟浩然《春曉》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的“聞”就是聽的意思。

(3)理解詩句的意思。

空山裏見不到人的蹤影,卻傳來說話的聲音。

3、齊讀古詩三、四句,體會詩句的意思。

(1)指名朗讀並指導。

(2)理解詩句中的個別詞語

景:夕陽返照的光。景,通“影”。

復——又

(3)理解詩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陽返照深林,餘光灑落在青青的苔徑上。

4、小組合作學習。

(1)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教師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裏,只聽見有人在說話,卻看不見人,只有夕陽的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徑上。

(3)從這首詩中你能瞭解到詩人怎樣的一種思想情感?

四、朗讀並背誦古詩,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

1、自我輕聲吟誦,體味詩的意境。

2、藉助影像視頻進一步的去體會。

【百度視頻】_show/id_XNzc5MzM3NjQ=

五、作業

1、書寫生字。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給這首詩再配一幅畫。

六、拓展

本詩出自王維晚年所著的《輞川集》,《輞川集》共有詩二十首,這只是其中的一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欣賞一下其餘的19首,進一步領略王維詩作的優美與特點。

【百度貼吧】

附教學板書:

鹿 柴

【唐】王 維

空 山 不 見 人 ,

但 聞 人 語 響 。

返 景 入 深 林 ,

復 照 青 苔 上 。

六、 教學反思

《鹿柴》這首詩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詩篇佳作。通過詩人對幽靜山林的描繪,再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十分親近,融爲一體的感覺。學習之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感悟的適時點撥,使學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之美,運用多種方法激發了他們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們想象力,品出了詩境的一些味道。但我發現,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不少同學的觀點是一樣的,不能主動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實感悟。因此,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之中,我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人支亦云,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態度。

七、 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吉林 學校:洮南市萬寶鄉中心校 姓名:朱有貴

職稱:小教一級

《過故人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導學學案

《過故人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學案設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1、反覆誦讀,領會詩情,品味詩韻。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1、合理想象,體會貧苦人民的生活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誦讀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 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學習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走進文本

一、導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 ,

更是數不勝數,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個。以前,學過幾首孟浩然的詩,誰來背一下?

2、學生背誦《春曉》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浩然的另一首詩《過故人莊》

4、作者簡介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爲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爲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二、學文

1、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要求一,請學生朗讀,明確要求。

2、學生自學,師巡視。

3、交流

(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過故人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導學學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設計4(優秀教學案例)

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搜索”優秀教學案例評選

教案設計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語文

2,課時:2

3,學生課前準備:

1)、 初讀古詩。2)、 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理解詞語的意思。3)、 給古詩做批註,找出不懂的詞語。

二、 教學課題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的意思。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4、會正確進行網頁瀏覽,並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5、能樂意與小組成員在學學習過程中分工合作,互相交流。

三、 教材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第25課。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詩人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就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聲音、圖片,激起學生的興趣,介紹作者的背景,讓學生能夠把握好整首詩的基調,更有助於我後面的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1、蒐集詩人劉長卿的生平;在百度中搜索本課相關的教學材料,並對其進行選擇、整理,製作成PPT課件用於課堂教學。

2、學生課前查閱有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資料。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課文的朗讀錄音學習參考,課堂上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四、 教學方法

抓住詩眼“貧”“寒”,理解詩意。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的感受詩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讀爲主,讀中感悟:

第一層次的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第二層次的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讀中感悟,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第三層次的朗讀:通過語言的渲染,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齊讀等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情感昇華,熟讀成誦。

最後,拓展訓練,比較《絕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兩首詩的不同,讓

學生了解,因爲人的經歷不同,感受也會不一樣,從而抒發的感情也就不同。

五、 教學過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老師請同學們欣賞一幅畫面,豎起小耳朵聽聽——(是什麼聲音?)

風呼呼地颳着,天上飄着鵝毛般的大雪,這時一條鋪滿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個人,顯得十分疲憊,此時夜幕已經降臨,他望望四周,隱隱約約看見離他不遠處有一戶人家,這是一戶怎樣的人家,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的詩中。 詩的題目叫:------ 全班齊讀課題。

1、 理解課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學生回答完後,老師說:“那誰能說說課題是什麼意思?”

例:哪個詞是遇到的意思?

(對,從詩的題目中我們知道,詩人出門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裏。)

師:這首詩是誰寫? ( 唐 劉長卿 )

過渡:同學們預習得真好,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唐代詩人劉長卿。

2、(出示課件)介紹作者背景

劉長卿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兩次被皇帝發放到又貧窮又偏遠的地方,還曾經被人誣陷而進了監獄。他所寫的詩往往和他自己不被重用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就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好了,咱們對詩人劉長卿有了一定的瞭解,相信從他的詩中你們一定也能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請欣賞古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聽的時候,注意詩中生字的讀音。

【百度視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朗讀: _

1、聽範讀。

師:同學們剛纔聽得可認真啦,現在請你們打開課本119頁,大聲自由地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師巡視。(課件出示古詩)

3、同學們的讀書聲真好聽,看看大屏幕,紅色的字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生字,看看放在古詩當中,大家是否還認得的它,誰來讀一讀這首古詩。指名讀,評議(主要是字音)

預設1 師:(點評:讀得字正腔圓,真好!)誰還想來讀?這兩位同學表現得真不錯,現在請全班像他們那樣讀一讀,能做得到嗎?齊讀古詩

預設2 師:誰來讀?(點評:讀得非常認真,但不知同學們發現了沒有,她有一個字讀錯了,誰來幫他讀正確。)真不愧是個小老師。指名讀:誰再來讀一讀?

師:全班齊讀(參照預設1)

【第一層次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三>、抓住詩眼“貧”“寒”,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圖)同學們讀得非常流利。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幅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中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1 生:我覺得很冷—“寒” (詩中的哪個句子或哪個字表達了這個意思呢?)

(師板書:寒 請同學們看老師怎麼寫“寒”字的)

師:除了寒冷,你還從這幅圖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看看這屋子你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2 生:我覺得這戶人家很窮。—“貧(師:詩中的哪個字表達了這個意思)

(師板書:貧 ) 從哪兒看出這戶人家很貧窮?

(學生可能回答:從“白屋、柴門、風雪夜歸人”看出貧窮。)

預設3:學生結合“白屋”“柴門”談自己的理解。

① 師:爲什麼從白屋、柴門看出這戶人家很貧窮?(引導想象:在我們的想象中“白屋”是什麼樣的呢?用什麼搭建成的?)

生:因爲白屋是簡陋的屋子,柴門是用木頭做的門,從這裏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不好。

② 師:沒錯,在古時候白屋指的就是茅草屋,再看看插圖,貧苦人家的門都是用樹枝做的門。 (看圖理解“柴門”。樹枝做的門。)

③ 指名讀,齊讀“天寒白屋貧”。

師:可想而知,由於天氣的寒冷這間茅草屋顯得更加的貧窮,誰來讀讀這句詩?

生…..師點評:嗯,我感覺到了一些寒冷,誰再來?(師:我是真的太冷了。全班一起感受這種刺骨的寒冷,讀…….) 或: 你真瞭解詩人的內心。

師:全班齊讀,帶上你的理解,讀出寒冷、貧窮的感覺。

2、 藉助註釋插圖理解第一句“日暮蒼山遠”

過渡:再看看插圖,詩人是什麼時間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學生回答後接着問:“你是從哪句詩知道的?”你能讀讀這句嗎?

生:……

師:真好,我彷彿已經感受到了這蒼山的遙遠,誰能向他一樣讀。(個別讀)

師: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夜幕已經降臨,山路上只有詩人一個人,同學們,想想詩人劉長卿會覺得自己······(讓學生說出心中的感受)

師:現在請同學們帶着詩人孤獨的情感再讀“日暮蒼山遠” (齊讀)

過渡:這麼寒冷的天氣裏,詩人終於找到了住的地方。慢慢地,夜已經深了,周圍靜極了。突然,一聲接一聲的狗叫聲從柴門邊傳來,怎麼回事?請同學們從詩中找找答案。

3:結合第四句“風雪夜歸人”理解貧窮。“夜歸人”是指誰?投宿的旅人,還是屋子的主人?

師引導:誰找到答案了?請你來告訴大家。(詩中哪句話提到了?)

① “夜歸人” 這是指誰回來了?

生:屋子的主人回來了。

師:爲什麼這麼晚纔回來?

生:打獵、砍柴賣柴,也可能是出去借、賺生活費/ 養家餬口,爲生活奔波。

師:(爲什麼那麼急着趕回來?家裏還有誰在等着他?)

生:他的孩子,妻子、年歲以高的父母。

師:此時此刻,假如你是詩人,當你遇到這樣的下雪天,當你看到這些貧苦的人民爲生活而奔波的時候,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從同學們的話語中,老師聽出了你們對貧苦人民生活的同情,這樣的情感也正是詩人劉長卿當時的情感,誰能帶着這樣的情感讀一讀最後兩句。

②指名讀“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點評:讀得多好啊!誰還想再來讀讀?

③(全班讀)師:同學們,此時的你們就詩人劉長卿,現在請你們帶着詩人的情感,帶着對貧苦人民的同情,一起來讀讀這首古詩吧。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第二層次的朗讀】

<四>、情感昇華 熟讀成誦

1、師範讀,學生想象是的畫面。

師:聽着同學們朗讀,老師也想來讀一讀了,好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詩的畫面。師範讀。(課件出示)

師:隨着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麼樣的畫面,怎麼樣的情景?

2、分男女讀(課件出示古詩)

師:同學們請想一想,當詩人出遠門,遇到這樣的下雪天時;當他一個人走在這上路上時,難道他的內心就不孤獨寂寞嗎? ( 老師指着屏幕說,請男生齊讀古詩。)

師;當詩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貶,當他被誣陷時,難道只是身體上的寒冷嗎?不,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寒冷,更是“心寒”。 (老師指着屏幕說, 女生讀)

師:當詩人看到這簡陋的茅屋,當他看到所有貧苦人民爲生活而奔波時,難道不爲他們而感到悲傷與同情嗎? 全班讀

過渡:聽着你們的朗讀,我知道,我們和詩人的心已經緊緊的連在了一起。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重點圍繞“寒”“貧’ 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內心的孤寂與對貧苦人們生活的同情。】

3、配樂背誦古詩

師:請全體起立,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古詩,不能背誦的,沒關係,你可以看看投影,帶着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帶着你的情感,我們再次跟隨作者走進古詩。

【情感昇華,進行第三次層次的朗讀】

<五>、拓展

導言:何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首有雪的詩,看看詩裏的感情有什麼不同。

1、出示《絕句》,齊讀一遍。討論:作者是什麼心情?(高興、開心)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3、同是一片白雪皚皚,詩人抒發的心情爲什麼不一樣?

(師:因爲生活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的心境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寫下的詩所表達的感情自然就不同。)

<六>、課後探討

師:最後,留給同學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對“夜歸人”一直都有很多爭議,到底“夜歸人”指的是投宿的詩人還是屋子的主人,大家可以課後查閱資料或上網搜索,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寒 孤獨

貧 同情貧苦人民

六、 教學反思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聲音、圖片,激起學生的興趣,介紹作者的背景,讓學生能夠把握好整首詩的基調,更有助於我後面的教學。

其次,出示一幅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感受到了什麼?抓住詩眼“貧”“寒”,理解詩意。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的感受詩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日暮蒼山遠”這句古詩時,我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詩意,教給學生學習理解古詩的一般方法——【“拆、釋、理、補、連” 】這樣,學生才能夠學有所獲。“拆”即先把古詩拆分成字或詞語進行理解;“釋”就是書中的註釋, “理”指理解 ,“補”是因爲古詩詞當中,往往會缺少一些成分,或是主語或是賓語、謂語,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它補上,才能使整句話通順;“連”就是把所解釋的詩句串聯起來,就是對整首古詩的理解。

再次,我在古詩朗讀這一塊分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第二層次的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讀中感悟,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第三層次的朗讀:通過語言的渲染,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齊讀等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情感昇華,熟讀成誦。

最後,拓展訓練,比較《絕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兩首詩的不同,讓學生了解,因爲人的經歷不同,感受也會不一樣,從而抒發的感情也就不同。

課外探討,圍繞“夜歸人”是誰展開討論。(探究的結果並不重要,只是讓學生學會質疑、探究,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 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 廣西省 學校: 桂林市琴潭實驗學校 姓名: 何丹

職稱: 小教一級

通訊地址:廣西省桂林市琴潭實驗學校

我從教以來來,一直奮鬥在農村教育事業的第一線。曾經多次獲全國級、廣西級教學獎。在接觸到互聯網後,“百度”一直陪伴着我,爲我的教學工作插上騰飛的翅膀。使我的工作更加輕鬆,生活更加愉快。讓我們永遠相伴,共同爲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瀑布》《古詩三首》(贈汪倫、江上漁者、題西林壁)教學案

《瀑布》

1. 作者簡介:

葉聖陶:江蘇蘇州人,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2. 教學要求通過學習能夠感受到瀑布的雄偉壯麗;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範讀全詩。

4. 考慮:全詩分爲幾節?寫作順序是什麼?

(分爲3節。本詩是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

5. 自己讀第一節,讀完回答第一節寫的是什麼?

(本節寫的是瀑布的聲音。作者在山的那一邊,還沒有看到瀑布,就先聽到了聲音,是通過聲音來寫瀑布的氣勢。)

6. 想象“浪涌上岸灘”和“風吹過鬆林”是什麼聲?

閉上眼睛默背本節,體會瀑布的聲音。

7. 自己讀第二節,考慮:本節寫的是什麼?

理解:“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的意思。

(本節描繪了轉過身來從遠處觀看瀑布的全貌。“啊”字,表達作者剛看到瀑布時驚喜的心情。因爲瀑布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所以一時想不出用什麼樣的語句來形容。“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作者運用了誇張、比喻的手法,從整體上寫出了瀑布雄偉的氣勢,這裏有壯觀的美,也有色彩的美。

8. 自己讀第三節,考慮:本節內容是什麼?體會“如煙,如霧,如塵。”的意境。

(本節是在瀑布腳下看到瀑布的感受。本節有比喻,也有想象。銀白色的瀑布擋住了千丈青山,晶瑩閃亮的珍珠組成了巨大的屏風,這壯麗的自然景觀,引出作者“好偉大呀!”的讚歎。“如煙、如霧、如塵”,寫出了水珠被風吹拂時那種迷迷茫茫的景象,且越來越小,顯出作者觀察的細膩。)

9. 有感情地朗讀本詩。

《古詩三首》

《贈汪倫》

作者:李白

背景:李白遊玩時結交汪倫,成爲朋友。李白臨走時,汪倫來送行。

1. 自己讀本詩。

2. 全詩意思:李白乘船將要離去,忽然聽見岸上有人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一邊唱歌(爲他送行)。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如汪倫送我的一片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詩人讚頌汪倫對他深厚的情意的感情。

《江上漁者》

作者:范仲淹

1. 自己讀,體會

2. 全詩意思: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味道鮮美。可你們看一看,江上那像落葉一樣的小船,爲了捕魚,在風浪中顛簸。

3. 《江上漁者》一詩中“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感情。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背景:蘇軾初遊廬山,寫廬山雲霧繚繞,千姿百態,很有感觸。

全詩意思:從正面看廬山它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它成了巍然聳立的險峯。成嶺時,廬山顯得遠而低一些;成峯時,廬山顯得近而高,形象各不相同。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爲自己就在這座山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5分鐘)

一. 比一比,組詞。

因( ) 勇( ) 喻( )

煙( ) 涌( ) 愉( )

二. 填空。

“瀑布”的“瀑”字部首是( ),餘筆是( )筆。

“涌上岸灘”的“涌”部首是( ),餘筆是( ),意思是( )。

三. 寫出帶橫線的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忽聞岸上踏歌聲

踏歌:

不及汪倫送我情

不及: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

君看一葉舟

君:

四. 寫出詩的題目意思。

贈汪倫:

題西林壁:

江上漁者:

五. 按課文的意思填空。

1. 瀑布的聲音像( ),像( )。

2. 從遠處望瀑布,這景象好像( )。

3. 站在近處仰望瀑布,它又如同( )。

4. 一陣風吹來,把瀑布吹得像( )像( )像( )。

【試題答案】

一. 比一比,組詞。

因(因爲) 勇(勇敢) 喻(比喻)

煙(雲煙) 涌(涌出) 愉(愉快)

二. 填空。

“瀑布”的“瀑”字部首是(氵),餘筆是(15)筆。

“涌上岸灘”的“涌”部首是(氵),餘筆是(7筆),意思是(水或雲氣由下向上冒或流)。

三. 寫出帶橫線的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忽聞岸上踏歌聲

踏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一邊唱歌。

不及汪倫送我情

不及:不如,比不上。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就是

君看一葉舟

君:你

四. 寫出詩的題目意思。

贈汪倫:送給汪倫的詩

題西林壁:書寫在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江上漁者:江上打魚的人

五. 按課文的意思填空。

1. 瀑布的聲音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

2. 從遠處望瀑布,這景象好像(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

3. 站在近處仰望瀑布,它又如同(一座珍珠的屏)。

4. 一陣風吹來,把瀑布吹得像(煙)像(霧)像(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