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精選14篇)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爲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爲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精選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精選14篇)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

《掌聲》講的是一個叫英子的女孩,腿腳落下了殘疾,心裏很憂傷,一次語文課上,老師讓同學們輪流講故事,英子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很好地講完了故事,從此變得自信和樂觀。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體現瞭如下的設計理念:

1、體現整體教學的原則。

(1)在閱讀方法上,從整體到部分,然後迴歸整體。(首先在和學生交流中引導學生回憶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兩次掌聲,輻射全篇,體會同學們真摯的愛。最後,聯繫生活,朗讀詩文,整體迴歸,體會愛的偉大。)

(2)在落實教學目標上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推進——根據具體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逐漸升華,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如,通過因果關係的句式訓練,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體會英子的內心,從而感受到同學們給英子掌聲的主要原因,同時滲透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的學習方法等,進而體會掌聲中蘊含着愛,激發學生把愛獻給他人。)

2、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本節課,力求體現抓住關鍵詞語思考問題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憂鬱一詞的理解)、邊讀邊想的方法、帶着問題讀書的方法、讀書批註的方法等。進而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問題、進而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3、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中,始終把握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基礎上,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立足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做到說話要有理有據,從中感受到同學們真摯的愛心。(如:因果關係的句子。通過因果句式的變化,使學生理解了因果關係的句子,同時體會同學們真摯的情感),(如:句子對比的練習:“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與“一搖一晃地走下臺”區別。在體會句子的同時,感受英子內心的變化)。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4、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但決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設計邊讀邊想的問題,“假如……假如……”等引導學生髮揮主動性。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教師備課要認真,課件出現了一個錯誤,需要認真。

2、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說得過多。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2

一、設計巧妙、層次明晰。

在教學中,利用小英的來信作爲線索串起全文教學,揭示小英的變化以及爲什麼而變。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掌聲”這一主題進行教學,從複習導入的質疑掌聲,到精讀訓練的理解掌聲,以及最後的昇華掌聲含義,對文本的把握比較恰當。

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包括表達方式和語言的訓練,有感情朗讀訓練,在讀中悟,以悟促讀,同時也注意了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拓展訓練。學生能跟着教師創設的情境,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透徹,對於掌聲的含義理解比較到位。

二、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

然而,這樣一節氣氛活躍,情感豐富的課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的教學是否真正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呢?課文後面有幾個題目,“同學們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了什麼?”“小英有了哪些變化?爲什麼會有這些變化?”“背誦和抄寫課文的最後一段話。”等幾個問題是否在這節課中得到真正的解決?三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複述課文,學習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回顧自己的課堂,在理解“同學們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了什麼?”這個問題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說“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學,你看着小英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時,會想些什麼?想對小英說些什麼?”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方式,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有助於學生理解人物的內心,但是,卻忽視了學生能力的訓練,學生能否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揣摩內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兒紅了”,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還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說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淚了。”……這樣的回答,還未能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明確課堂問題的指向性,用簡略的語言和一至兩個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課堂的效率。另外,教師要很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麼?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本,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語文課堂。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3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因此,如何指導學生走近人物的心理,感受英子的內心世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讀詞,讀句,落的幾種不同的讀法以及怎樣運用,指導寫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果因關係以及好處,這些方面我覺得落還是比較實的,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通過朗讀來啓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對比理解,走近人物內心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走近人物內心,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當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時,同學們在幹什麼呢?有的同學說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有的說在課堂積極發言,大聲地唱歌。感受到同學們的開朗活潑,再看英子的表現,學生就能走近人物內心,感受英子的憂鬱、自卑。英子上學和放學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同學們是結伴、聊着天上學,而英子總是一個人,感受她的孤獨。掌聲之前的英子和掌聲之後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這是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座重要橋樑。

上完這節課,反思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原意是爲了改變直接出示詞語這一不變的模式,想有點兒新意,但由於學情估計不足,在詞語這一環節,學生屢次出錯,我屢次糾正,因此用時過多,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充分,顯得很倉促。另外,我的語言有時不夠簡潔,不夠準確,還需要錘鍊。課堂中,很多學生還是缺少主動思考及發言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維積極性及能力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4

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本課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我認爲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兩方面:

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讀悟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提高讀書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如:指導學生邊讀邊劃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後,再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現在的開朗,讀出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這樣反覆品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句的意思,並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做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二、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內心

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句子來品讀。品讀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她什麼呢?”讓學生走入文本,體會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和關愛,感悟兩次掌聲的內涵。再如:體會英子被同學們的掌聲感動時,我又創設情境:“無數話語在心頭涌動,此時的英子想說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身臨其境地說,體會英子的感激之情。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體會到大家的愛。我努力讓學生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本節課後我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如:體會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英子這一部分時,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頭這一舉動來引導學生體會英子的內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學們目光中的含義,沒有引導學生理解得足夠清晰。再如:從整節課來看,顯得前鬆後緊,後面留給學生拓展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這些方面都還有待改進。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5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講完了《掌聲》這篇課文,評課老師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說給學生讀的時間,說的時間不多,但對於我自己在於本堂課的表現,並不如預想般令人滿意,現下將自我感覺的幾點不足之處加以總結,以便在今後的講課中能汲取經驗教訓,更加完善課堂教學。

其次,語言的匱乏是語文課堂中的一個大的缺陷。之前一直在教數學,漸漸淡忘了讀書,導致語言的嚴重不足,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個教案上有的詞語,而且語言描述不準確,不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學生通過語言的描述達到老師想要傳達的思想(這幾句話其實也不準確,並沒有表達出我的明確意思)。需要多讀書,讀專業書,繼續學習語文教學技巧,雖說不能達到出口成章,但也應該在有準備的前提下,能夠精確的表達想要傳遞的思想。

第三,對於整篇課文掌握不夠精準,內容還不夠熟悉 ,流程太形式化,並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要想講好一篇課文,最起碼對於課文內容要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達到最終要傳達給學生的情感,知識等等的目的。現在反而是強行讓學生跟着老師提前寫的稿子走,一旦偏離就生拉硬拽的拽回來,這樣只是一場老師的表演而已。

第四,由於用的是自己的學生,他們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師,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給堵塞了。因提前幾天就通知他們預習,而我們班的學生又太懂事,課堂上極盡可能的配合老師,一句多餘的話都不說,感覺好像學生比老師還要緊張。課後我們班的班長問我“老師,我好像看見講臺前的橫幅上最後幾個字是比賽,你的多少分?是第幾啊?”弄得我又是感動於學生的關心又是覺的哭笑不得。

總之,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的不足或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隨時學習,隨時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讀書,讀好書,並且將書中的知識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取得進步。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6

《掌聲》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生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兩次熱烈的掌聲,使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文章通過這個感人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這篇課文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內容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要很好地體會其中文蘊涵的感情,特別是通過小英的情感變化來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許就有一定難度了。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引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運用語境理解詞意。

本文出現的一些意思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憂鬱、猶豫等。我在教學中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的。如學習憂鬱,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思考小英原本是個怎樣的人。找出課文中的詞語說說對憂鬱的理解。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既理解了課文的意思,同時也領悟了詞語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

2.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狀態。

文章中小英的思想變化是巨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掌聲對於小英思想變化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點。爲了突出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一、自讀思考,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二、指名讀,聽讀思考,畫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詞語。三、默讀,想一想這些詞語是什麼意思。四、個別讀,讀出你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來。五、評價,說說他讀得怎麼樣?你能讀得更好嗎?對於教學重點的突破,始終是運用了朗讀的手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體會情感,同時也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3.融入角色,體驗情感。

閱讀過程應該成爲學生和文本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假如你是小英,你走上講臺前心裏會想什麼?當你聽到掌聲以後心裏又會怎樣想?假如你是臺上的同學,你想對小英說什麼?,這樣問題更好地讓學生的思考和朗讀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融入了課文的意境,和課文中的人物共呼吸,從而更好地使學生產生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如在引導學生談感受時大多數學生說的還是比較老套的,一些新穎的觀點不是太多。在課外延伸階段,當我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得到掌聲的事例時,竟然有很多學生說從來沒有得到過掌聲,看來孩子們對於課文的理解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看來要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7

《掌聲》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今天我根據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兩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本上完成了新標所要求的全部教學目標。通過對掌聲一課的教學,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預習環節。我在教學這一課前,讓學生在家裏先預習課文,給生字組詞,在預習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能進入狀態,並且很順利地完成了認讀10個二類字,記憶13個生字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各種生字組詞也內涵豐富。

二、教學中強調“讀的環節”。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情感體驗”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重點段落、句子,情境朗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認識理解生字詞和二類字。讓學生在讀中悄然進入情境,感悟課文,感受英子動態中的內心世界,把握英子的獨特個格。從而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讀中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讀中昇華文本內容,讓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學會關愛他人。如第二課時在指導學生感受第一次掌聲時,他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進行多角度的讀,從而感受到其情感變化及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關愛,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在重視“讀”的基礎上,還必需注重學生的聽、說、寫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三、教學中揭示學習規律,注重學習方法傳授。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說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說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第二課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孩子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新的閱讀的好方法。

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節當中去,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所以,兩堂課下來,我感覺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高漲。

五、注意細節,面對全體學生。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劃出重要語句的時候,就發現有少數幾位同學沒有跟上來,我立刻走到他們面前進行點撥。如果忽視課堂上的這些細節,學生的學習就有可能出現兩極分化。

六、教學中教師更需要入情入境。在課堂上,老師的情緒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我一走進課堂,拿起書本,就融入到了《掌聲》的文本當中,所以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也很快融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當中,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

七、重視記與練的環節。課堂效果好不一定等於教學效果好,所以,讓學生多動手去記、去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第二課時,我就設置了聽寫的環節,瞭解學生對生字詞的記憶情況。在學完本課後,我又讓學生根據所學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8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貌,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狀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最後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資料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完美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透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書聲朗朗”是漢語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我想,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主角轉換”的方法,透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透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情緒。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具體教學過程:

在前置性作業的交流空間環節中,佈置了這樣的交流話題。

1.英華原先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從哪句話中能夠明白?

2.之後她有了哪些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小組交流時,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英華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並反覆讀課文,但我發現學生們的感情還沒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於是我就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透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同學們,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有點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學生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進行得很好,對詞語活用知識的反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等等進行得也十分好,但在理解課文資料的互相交流還不夠完美,我想也許是小組長理解得不夠深,所以,纔有了這天這節課的師生互動。我想,在今後的交流空間環節中,怎樣設計交流的話題是我們就應研究的課題。

總之,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9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我由始至終都在努力營造一種師生與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圍。切實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宣泄情感的慾望。只有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纔會積極地細品語言、體驗情感、交流感悟、朗讀傳情。只有師生共同攜手在文本之中走個來回,才能達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後對比,注重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局部——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本,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打開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纔發現那字裏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閱讀中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說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本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同時,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裏”的感悟人物情感。

(二)語言渲染再現情境,喚起情感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獨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又適時配以音樂渲染,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我覺得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感動在先。才能從心靈深處迸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共情。

教學中,在感受掌聲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內心感受時,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現,體會她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的心理根源。再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所以下課時,大家到操場跳皮筋。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本來想去水房打水喝,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是要去洗手間,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她的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學中,我以“兩次掌聲像在對英子說什麼”、“如果你是英子,若干年後的今天,幫助過你的同學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向同學說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爲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增進了情感體驗,更便於學生敞開心扉,通過朗讀宣泄情感。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悲涼處給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

本節課,通過我的語言渲染加上引導、示範等環節,學生朗讀水平提高了一個新臺階。學生讀得懂老師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今後我應該在加強學生個性朗讀上,多下一些功夫。雖然課堂上仍會有稚拙的痕跡,比如教師語言還需提煉、精簡;教學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我會不屑追求激情洋溢,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散發着語文的味道。更希望我能成爲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將繼續超越今天的我。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0

打開語文課本,《掌聲》躍入眼簾。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細膩生動的文筆講述了一個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上臺演講,在同學們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

剛讀完課文我就被這個短小的故事深深感動,也被小英那戲劇性的生活經歷所吸引。但感動之餘,心底也冒出了不少疑問。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到底該是什麼?是讓學生理解掌聲的深刻含義,還是讓學生了解掌聲所具有的魔幻般的作用。反覆品讀課文後我突然感悟,這掌聲其實只是孩子們當時內心涌動情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而已,也許在當時有些孩子是因爲同情而鼓掌,有些孩子是因爲想鼓勵小英而鼓掌,有些孩子只是被大夥所帶動而鼓掌。在鼓掌的同時,孩子們的內心只有情感在涌動,並沒有思維在深化。於是我決定帶領孩子們透過那樸實的話語,走進課文,去體會小英情感的變化,去感受掌聲在小英的一生中所起的“化學反應,”去領悟掌聲對於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起死回生的魔力。

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不少。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學時我也就藉助了“小英自卑——自信”這一情感主線讓學生透過學習相關資料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上課一開始,我先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童年是七彩的,夢幻的。你的童年充滿着怎樣的夢想呢?)導入新課,以激起學生學習情趣。這一導入不僅僅挑起了孩子們說話的慾望,也爲下文體會小英的童年悲苦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爲他們更快地進入主角打下伏筆。

二、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爲閱讀者不同,所以產生的體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瞭解了個透徹也,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地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三、朗讀教學重視學生情感體驗,讓其融入文章主角。

“聽、說、讀、寫”,朗讀一向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受人重視的一種基本潛力。沒了讀語文就不能稱其爲語文。可怎樣才能不露痕跡的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呢?這一向是此刻所有語文老師頭疼的一大難事。指導的太露骨,別人說你技巧性太強,指導得太含蓄,學生又領悟不了。爲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便嘗試着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去進行朗讀。爲了到達這種“不捅就破”的境界,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做了層層鋪墊。例如指導朗讀:“。”這一個句子時,我並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說這時小英的情緒如何?我們在朗讀時要讀出什麼感情來。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一點一點的啓發。如此時此刻,我們彷彿能看到,這時低着頭的小英臉上是一副什麼模樣?她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呢?透過這樣一步一步把讀者推進小英的內心世界,來進行感情朗讀。事實證明當學生真正走進了小英的內心,老師不做任何環節上的加工、處理,他也能讀出你想要得到的效果來。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到“透過掌聲我們彷彿能聽到、看到什麼”時,我有目的地滲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後,我又讓學生把掌聲化做語言送給身邊最需要掌聲的朋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總之,這一堂課我並沒有在理解“掌聲”的含義上下多少工夫,也沒有在研究孩子們爲什麼會送掌聲給小英上費時間。因爲我覺得重要的並不是“掌聲”本身,而就應是它背後的力量。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1

本課通過一個寓意深刻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從小女孩帶領同學在教育家的逃生實驗裏成功逃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女孩有了危險先替別人考慮,先人後己的可貴品質,感受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受到了爲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首先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在學習新課時,吳老師一開始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說說教育家讓三個學生幹什麼?學生怎樣做?後遊戲結果如何?課文可分爲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重點閱讀的理解第三大段,實驗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動了。由於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情感更加強烈。 還要抓住女孩的話來理解,“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和“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瞭解到了女孩臨危不懼,先人後己的精神。

其次,吳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方法,如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等。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爲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最後,我認爲就本節課而言,讓學生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感悟,思想是無侷限的,每個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的最後,可能由於時間把握上沒注意好,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親自表演一下這個遊戲。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和方法,演一演,使學生真正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受到有危險“先人後己”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2

今天,我們上了《掌聲》一課,這是一篇能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和思索的課文,文中的一名叫英子的孩子,由於得過小兒麻痹症,落下了殘疾,因而變得自卑,終日沉默寡言。而在一堂故事課中,同學們的掌聲改變了她。從此,生活向她展示了另一面:充滿陽光與快樂。她也能勇敢地面對現實,開始了自信的人生。

課堂上,我將敘述“故事課”的內容作爲引導學生學習的重點,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默讀體會:哪些句子讓自己感動,並把自己體會到的寫下來與同伴交流,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我想這樣,學生能夠更充分體會到英子的內心複雜的感受,從而理解英子的變化。

學生初次進行這樣邊默讀邊寫體會的方式,能寫出體會的寥寥無幾,因此後面的交流就可想而知。課堂上出現了冷場,急性的我也自然包辦代替,結果這一自主學習只有了形式,缺少豐富的內容。

爲什麼學生無從下筆呢?這與我平常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在平常教學中,我很少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會文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總是那些少數優生做着課堂的主角。我想,他們說了,其他同學知道了也就行了。可是,我忽視了,思考是不可以代替的。最終便導致了優生更優,其他人思維懶惰的情景。

是的,自主學習,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讓所有的同學學會思考,積極思考,讓他們每一個人體會到自己主動思考的快樂,能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而我要做的是更關注後進生,把課堂節奏放慢,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放手的同時,也把眼光放遠。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3

10月12日,我執教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的第一課時。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三年級的課文基本都是兩課時講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課時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爲主線,力求以簡約的教學內容,簡便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虛擬了一個人物形象——學習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讀提示帶領學生上課,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

一、紮紮實實地進行初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爲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讀得有目的、有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且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

第一次朗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詞,並給生字注音;把課文中的句子讀通順。我帶着學生默讀靜思,勾畫批註。在學生完成朗讀要求後,則出示生詞,採用自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競賽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爲通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朗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在讀完兩遍後,我就採取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我針對難讀的長句子進行重點指導;個別詞語如“驟然間”、 “經久不息”等則採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文本語言,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第三次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經過之前的反覆朗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讀的形式多樣化。

爲激發孩子們讀文的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採用了自由讀、評讀、齊讀、交流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使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

二、注重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師的激勵語言能給學生很大的鼓勵。因此,在課堂上我適時發現學生細微亮點,激勵他們。比如指名朗讀課文時,一位女同學讀得很好,我說:“讀得真好,一個字都沒錯,真不簡單。”另有一位同學課文讀得不熟練,我又說:“你讀得很努力,如果課後再練習讀幾遍,相信你會讀得越來越好。”學生齊讀後我又說:“短短十幾分鍾,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勵和激情引導下,學生讀文的興趣不斷提高,讀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遊戲強化理解詞意

在學生讀文後,爲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我又安排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問題都與本課詞語有關。當一個問題出來,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簡單的遊戲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

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在交流詞語意思時浪費了一些時間,致使最後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

2、我由於對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爲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每一個學生有信心。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方向。

三年級上冊課文《掌聲》課後反思 篇14

《掌聲》一課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課文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顯語文課程的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我先以實際情景爲話題引入課文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情趣,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實情引入”開始,後面的環節就會很順暢。“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來到##來上一節語文課,請向四周看看,與我們平時在教室裏上課有什麼不同?”(生: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那麼,你想用什麼方式對老師們表示歡迎呢?”(生鼓掌)師:“噢!鼓掌可是我們中國人最文明的禮節,請你想一想:剛纔你的掌聲裏想告訴老師什麼呢?”(生自由回答)這樣學生初步理解了掌聲的意思,爲後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文中“猶豫”一詞學生較難理解,我便採用了挖掘教材空白點的方法來理解。師啓發談話:同學們,假如你是小英,此時你心裏會想些什麼?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後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教師適時小結:是啊,此時小英多爲難啊,這種進退兩難就讓小英猶豫了。學生通過此項訓練理解了“猶豫”的意思。

三、小練筆昇華中心、積澱情感

課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先口述自己身邊的愛的故事,然後把它以《愛的小詩》的形式寫下來。此時,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爲己語,化文境爲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