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實錄(共兩課時)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實錄(共兩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第一課時】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實錄(共兩課時)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第一次抱母親》。伸出右手跟老師寫課題。(師半蹲着、傾斜着身子,邊寫邊述)這個“抱”要注意右邊的寫法,橫折鉤要小,因爲下面還有豎彎鉤,可爲它留出位置。“母”字要注意筆順,點、橫、點。“親”字第二橫要長,下面橫要短。

師:喜歡於老師寫的字嗎?

生:喜歡。

師:很認真是嗎?寫給人家看的字,我是一點也不敢馬虎。

師:預習了嗎?

生:預習了。

師:任何學科都要預習。通過預習,你有哪些收穫?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生:我知道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

師:通過事表現了什麼,想一想。

生:通過一件事表現了母愛,也說明了兒子很孝順。

生:我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

師:這樣說就比較具體了。

生:我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個父母在子女母面前都不願露出自己的短處,所以我們要學會體諒自己的父母。

師:會讀書!想想,是短處嗎?(師等待)。

生:(若有所悟):沒有一個父母願意讓子女看出自己的困難,發現自己的短處。

師:用詞準確,體會得很深刻。

生:每個母親都不願自己的子女受苦.情願把苦自己來受,這就是母愛。

生:有一種愛是不可泯滅的,那就是母愛。

師:這是詩一般的語言。

生:這篇課文通過抱母親這件事寫出了生活中最真實的母愛。

生:母愛是一本偉大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書,我們要一直讀下去。

師(肯定地):要讀一輩子!你們預習收穫很大、很多。不過剛纔同學們說得都比較大,比較遠,現在誰來說具體一點?

生:作者認爲他母親有一百多斤,但實際上他母親只有八十多斤,所以說他對母親瞭解得太少了。

師:好,這叫具體。通過讀課文,你知道母親最重的時候有多少斤?

生:只有八十九斤。

師:嗯,沒有一百多斤,是八十九斤。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數字,但你通過讀課文已經記住了,並且說得那麼清楚(師板書:89斤),很好。她通過讀書知道了母親最重的時候只有八十九斤,你們又知道了什麼呢?

生:我知道母親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委屈,就連他長大了挑一點柴火都不讓。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母親流淚了。

師:是啊。同學們說得越來越具體了。

師:通過預習,字都認識 了嗎?

生(齊說):認識了。

師:好,我來檢查檢查,先寫一個好認的字。

(師板書:越)讀。

生(齊讀):越。

師:“越”在課文中和哪些字組成一個什麼詞?

生:翻山越嶺。

師:擡起手來,一起寫“嶺”字(師板書:嶺),下面寫“翻” 認識嗎?

生:認識。

師:誰能說說“越”字的意思。

生:“越”是“超過、翻越”的雲意思。

師:還有誰猜猜?

生:越就是跨。

師:你查過字典嗎?

生:沒有。

師:怎麼那麼準確啊?“越”在字典中有七個意思,在這兒當“跨”講。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就是這個詞的意思。‘再寫一個字,這個字很難,如果這個字讀準了,其他的就不在話下了。

(師板書:疚)

生(讀):疚。

師:再讀。

生(讀):疚。

師:它和課文裏哪個字組成了什麼詞?

生:愧疚。

師:現在寫“愧”,注意豎心旁,先兩邊後中間,再讀。

生:愧疚。

師:再讀。

生:愧疚。

師:誰知道愧疚的意思?

生:內疚。

師:那“疚”呢?

生(想了想):不好意思。

生:我覺得是後悔的意思。

師:不做後悔講。

生:心裏有些難過。

師:有難過但不全面,再好好想一想。

生:我覺得應該是自卑。

師:沒有自卑的意思。

生:就是過意不去。

師(耐心地等待着):也不準確。

生:我覺得應該是內心裏難過、傷心。

生:我剛纔查了字典,是指做錯了事,內心很難過,很漸愧。

師:好吧,我告訴大家,單講,“疚”就是不安,心裏不安。也有難過的意思。愧疚是慚愧不安,懂了嗎?

生:懂了。

師(指“‘愧疚”):讀。

生:愧疚。

師:通過預習,課文讀得

怎麼樣?能讀得正確流利嗎?

生:能。

師:通過預習,誰能有把握讀得正確流利,來讀一遍。

(大部分學生高舉起手。)

師:這樣好不好,前面的同學用話筒方便一點,請他們讀。你來讀第一段。

生(讀):母親病了,住在醫院裏……

師:停下來,讀課題。

(生再讀。句與句之間沒有停頓。)

師:讀課文要注意停頓,沒有停頓就沒有思考,讀書一定要思考。(板書:思考)還要想象(板書:想象)。看書,聽於老師讀一、二、三句。(師範讀第一段)

師:一句話讀完了要停,停頓的時間就給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餘地,同樣,一個自然段讀完了停頓的時間要更長一些,像說話一樣自然。好,先自己把第一段輕輕地讀一遍,輕輕地念,邊讀邊思考、想象。(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第一段。)

師:現在我再請剛纔那個同學來讀,看他有沒有進步。(剛纔的那位學生站起來讀第一段,注意停頓,語速較慢。衆生鼓掌。)

師:應該鼓掌,爲他的進步鼓掌。他很聰明,非常聰明。(走到某生面前)現在你來讀第二

自然段。

(生較有感情地讀第二段。)

師:越讀越好。這一段裏有句話難讀,一是“擔子”的“擔”讀第四聲,還有“背(bei)上背(bei)着妹妹”。跟我讀。

師(領讀課文):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

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

(生齊跟讀。)

師:非常好,誰再來讀第三段。(某生讀第三段,全班鼓掌。)

師:護士的一個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動作,“把邊邊角角抹平”;聽起來非常平常的一句話,“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多細心的護士,多好的人哪。咱們把這句話再讀一遍,“護士把舊牀單拿走”,讀。

(生齊讀這句話。)

師:記住,看起來平凡卻很精彩的這兩句話。請你來讀第四段。

(生讀第四段。)

師:最後一段最難讀的,你來。(又指一生。)

(生讀第五自然段,讀得很好,衆生齊鼓掌。)

師:通過預習,字都認識了,課文讀得那麼好,還明白了那麼多東西,我們班學生很會學習。現在聽於老師是怎麼讀的,注意老師是怎麼停頓的。

(於老師深情地範讀課文,讀完後,臺上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有人把讀書叫做煮書。

(板書:煮書)。飯可以煮,肉可以煮,書怎麼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書讀熟,讀的遍數越多,書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體會出來。這篇課文如果反覆地品讀,對母親,我們就會了解得更多。所以同學們讀書時要靜下心來,潛心讀,靜靜地讀,用心去讀。請大家翻開書,讓我們用心去讀。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

師(5-6分鐘後):是不是越讀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讀,就能讀出味道,誰再把第一段讀給大家聽?這位同學,請你站起來,看這次與上次有什麼不一樣。

(生讀第一段。師點頭並板書:趕緊責怪。讀完後生齊鼓掌。)

師:讀得太好了,有兩個詞讀得特別好,第一是“趕緊”,第二是“責怪”。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牀都很吃力,這種情況下,作者,就是兒子,“趕緊”說,請把這句話再讀一遍,我趕緊說……

(生讀:我趕緊說……)

師:“趕緊”,不僅速度要快,更表達了一種心情,兒子對母親的焦急、關愛的心情,趕緊說,說慢了不行,慢了母親要動的,再讀: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牀……(生讀)

師:再來看這個詞—責怪。先看責,它可以和哪個字組成其他什麼詞?

生:責備。

師:是的,責備。在這裏做責備講。“怪”是理怨的意思。爲什麼這裏護士不是用責備的語氣對作者說話,而是用責怪?如果護士責備作者,那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爲畢竟他們素不相識,她不能責備人家。但是如果僅僅理怨他,又不足以表達護士時母親那種關心和關愛,所以這裏用了“責怪”,在理怨中帶有一點批評的意思。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祖國的語言,這就是我們的漢語言,說話、寫文章要推敲的,用詞要準確。來,你再來把這句話讀一讀。

(面對同學們)看她是怎麼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的。

(生讀護士的兩句話。)

師:這就是責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

把……”,讀。(生齊讀。)

師:誰來讀第二段?後面的女同學。

(生讀第二段,師板書:重擔)

師:多好!一個比一個棒!請坐下。同學們,歌德說,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着書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也就是說,要讀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讀“重擔”這個詞的時候,它僅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擔子嗎?母親肩上挑的到底是什麼?請你們靜下心來,默讀,一邊讀一邊思考,要和生活聯繫起來,理解得更加透徹。

生:是爲了養活一家。

師:是的,她挑起了一個家庭。

生:挑的是母愛。

師: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愛把一個家庭承擔下來,還有嗎?

生:所有的負擔,要照顧孩子,還要關心老人,要勞動,還要去掙錢。

生:責任,是必須承擔的責任。

師:必須承擔的責任,是的,這就叫用兩隻眼睛看。同學們坐好,聽我說:“哺乳三年娘受

苦,移幹就溼臥娘身”,說的是母親撫育子女的艱辛;“兒病恨門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說的`是孩子生病時母親的焦慮和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杆”—說的是母親爲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的是兒女即將遠行的時候,母親的牽掛。同學們,這就是母親肩上擔子中的東西,她挑的擔子是子女、家庭和社會的一部分。這就是她挑的責任,重大的責任,她挑的是大半邊天啊。母親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承受着這麼重的擔子啊!(講到這裏,師把“重擔”和‘`89斤”這兩個詞用線連在一起。)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我們的母親。當我們這樣理解了“重擔”之後,再來看“翻山越嶺”,還僅僅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座座嶺”嗎?請你靜靜地默讀,想好再發言。

生:很艱辛地翻山越嶺。

師:這個“翻山越嶺”指的什麼?

生:越過一道道難關。

師:是。還有嗎?

生:人生的坎坷。

師: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個個磨難。

生:走出一個個黑暗。

師:人生中有無數黑暗,無數的曲折。

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師:這是詩。走出生活中的大山。好,當我們這樣理解“重擔”的時候,對“翻山越嶺”的理解也和剛纔大不一樣了。這是母親帶着全家走過了艱辛的曲折的道路,是生活中的大山。同學們,這樣讀書,就是“煮書”,就是真正用心去讀,就是用兩隻眼睛讀。

  【第二課時】

師:好書不厭百回讀,這節課我們繼續讀書,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我們還讀第二段,現在

誰能把、對“重擔”和“翻山越嶺”的理解通過朗讀讀出來?找個男同學來讀吧。

(生讀第二段。)

(師生熱烈鼓掌。)

師:什麼都不用說,你聽他讀,他把“重擔”、“翻山越嶺”的意思全讀出來了,現在誰來讀第三段?

(生讀第三段,師隨機板書:笑)

師:讀得多好。再看這段,當護士誇獎母親的時候,母親笑了笑,說了兩句話。一句是“提

那些事做什麼?”另一句是“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同學們,思考:通過母親的話,母親的表情,你看出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好好體會,用心去想,想好了再說。

生:我看出了母親對這些事看得那麼輕,認爲是她應該 做的。

師:是啊,那你再想,爲什麼母親看得那麼輕?

生:母親特謙虛,認爲這些事不值一提。

生:母親認爲她對於孩子的愛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師: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對了,但淺了。

生:這位母親是一個樂觀的人。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多重的擔子,她都不在乎。這麼好的母親到哪裏去找啊。

師(笑):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的。到處都可以找得到,同意我的看法嗎?

生(齊):同意。

師: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中你還可以看出什麼?

生:她最後一句話也就是在說,我不過是濫竿充數罷了。

師:這個詞要改一改。

生:我說的是它的反義。我們老師說成語可以表達很多種意思的。

師:這麼說要加引號,但是容易讓人家誤會,儘量不要用。

生:就是說,爲了孩子做什麼都值得,她是母親中的一員。

生:從母親的表情來看,我覺得母親仍然在隱藏自己的心。

師:隱藏自己的心。怕兒女擔心受怕。理解得不錯,同學們,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我們的母親,“謙虛”這個詞用在母親身上都太淺了,最能表達母親胸懷的這個詞應該是“虛懷若谷”,聽過這個詞嗎?

生:聽過。

(師板書:虛懷若谷,生齊讀。)師:最能準確表達母親胸懷的應該是這個詞——虛懷若谷,

母親的胸懷像小山谷一樣寬廣。但是我又覺得這個詞還不足以表達母親。雨果說,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人的胸懷。確切地說,比天空還大的是母親的胸懷!同意嗎?

生(齊點頭說):同意。

師:是的,這就是母親。’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是母親的無比寬廣的胸懷,母愛的無私。我想,每個同學讀到這句話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媽媽,因爲每個母親都是這樣的。請你帶着對母親的理解,對自己母親的理解來讀一讀這段話。自由讀。

(生自由讀第三段)

師:誰來讀?帶着你的理解,後面的女同學。

(一生讀第三段。)

師:正在這時候,作者突發奇想,想抱母親入睡,開始母親不同意,經過護士勸說,‘母親

終於答應了。誰來讀最難讀的第五段?

(一生讀,生齊鼓掌。)

師:我們班學生都是好樣的。同學們,記住這個詞,跟我寫。

(師板書:淚水。生齊讀兩遍。)

師:作者抱着母親,以爲母親睡着了,但母親眼角流下了淚水。思考這淚水是什麼樣的淚水?

生:我覺得這是感動的淚水。

生:感激的淚水。

生:我認爲是高興的淚水。

師:還有嗎?

生:我認爲是喜悅的淚水,

看到子女這麼有孝心,她爲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喜悅。

生:我以爲是自豪的淚水。

師:自豪。爲有這樣的兒子感到自豪。

生:我以爲是甜蜜的淚水,那淚水是甜的。

生:母親的奶水是甜的,母親的眼淚是苦的。

師:作者僅僅抱了母親一次。(指題目“第一次”),僅僅抱了一次,母親就如此感動,如此欣慰,而我們小時候,母親袍過我們無數次!記住這個詞:無數次(板書:無數次,並將“無數次”與課題中“第一次”連起來),當我們把“第一次”與“無數次”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你最想對母親說什麼?你最想對自己說什麼?想好再說。

生:我們欠您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生:我們爲您做得太少了,母愛真是無以回報啊!

師:報答不了。

生:母親,美麗的母親;母親,生病後的母親;母親,偉大的母親。

師:她在寫詩。

生:是啊,母愛就是那麼偉大C

師:此時此刻,還有比這更好的語言嗎?

生:母親比上帝還偉大!

師:上帝是虛無縹緲的,而母親是實實在在的。

生:我愛您母親,從心靈深處。

師:讀了這篇課文,如果有這樣深的感受,於老師就非常非常放心了,非常非常滿意了。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自己說什麼?發自內心的,發自肺腑的。

生:一好好愛母親吧,好好珍惜母愛吧,不要再讓母親生氣了。

師:今天你媽媽來了嗎?

生:沒有。

師:爲什麼沒有讓媽媽來聽課。

生:(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因爲我媽媽沒有空……

(於老師摸着學生的頭,輕輕地說:“媽媽忙啊,擔子重啊!”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是什麼呢?是你們剛纔背的《遊子吟》中的兩句詩,你們猜是哪兩句?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說得好,現在一齊把這句詩寫在課文上。(板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齊讀。)

師:本來後面是個問號,於老師把它改成了歎號,不要問,報答不了,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再好,也難以報答母親的恩澤於萬一!同學們,我們不光要把這句詩寫在書上,更要寫在心上。來,讀——

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此時此刻於老師想說的第二句話是什麼呢?

(生搖頭。)

師:我讀了這篇課文,最想說的第二句話就是,《第一次抱母親》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能不能感動別人呢?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父母雖然去世了,但我周圍還有別人的父母健在,我要像關愛我的父母一樣關心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長時間的掌聲)。

師:同學們,當我們把課文讀完了,對課文又有了一些理解,回來看這個詞,“愧疚”,作者沒想到母親竟然那麼輕,心裏感到非常非常的難過、愧疚,現在你對“愧疚”怎麼理解?他究竟“愧疚”在哪兒?原因到底是什麼?

生:他跟母親生活了那麼多年,卻不知道母親究竟有多重,究竟能不能承受那麼重的重擔。

師:嗯。對母親這麼不瞭解,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生:母親不願表現自己。

師:所以兒子不瞭解母親。

生:母親給了我們多少愛,而我們又給了母親多少愛呢?

師:他說的意思就是這句話。(指黑板)來,讀。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現在讓我們帶着對這句詩的理解來讀讀最後一段。

生(讀後激動地):我想說,、母愛偉大,能讀懂母愛的人更偉大!(掌聲)

師:掌聲應該獻給進步者、成功者,獻給自己,因爲我們都在進步。

師:最後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寫字,看看課文最後的幾個字。

(幻燈出示:翻、越、疚、吩咐,重點指導“越”和“疚”兩個字。指導過程略。)

師一:這裏面最難寫的最不容易寫規範的就是“越”、“疚”, 拿出筆來,做好準備,寫好字的第一步是讀帖,通過讀帖來了解每個字的結構,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這是最重要的。先看,一邊看一邊書寫。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第二步叫描紅,用鋼筆在字上描,這一步非常重要,你描多了,這個字就屬於你了。

(學生描紅。)

師:足正、身直,兩隻腳要放平,背要挺直,描一遍。描完了在自己的作業本上寫一遍,要照着字帖寫,這一步叫臨帖。“越”和“疚”要寫兩遍。(學生臨寫。)

師:誰是小書法家,到黑板上來寫一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分別寫

下“疚”和“越”字。)

師:跟於老師寫一遍,(範寫“越”),這個“捺”要寫出變化,一波三折。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要注意不要高,“疚”字(範寫“疚”),撇要長一點,有力度,捺要有腳。好,照着這兩個字,再寫一遍。(生寫這兩個字。)

師:滿意了嗎?不滿意再寫一個。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字是人的第二張臉,願你們都擁有第二張漂亮的臉龐!好,下課!

語文就是語文。學習語文就是爲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

怎樣才能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一是靠聽說,叫“習得”;一是靠讀寫,叫“學得”。孩子上學了,學習“語文”就是爲了學得語言。首先得多讀,尤其要朗讀。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麼也不會有了,包括“人文性”。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課標規定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又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詞句的訓練就有了,語感訓練就有了,語言的內化也就有了(朗讀最有助於記憶;專家說,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課文中的語言就基本上屬於他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可是,目前我國多數小學生朗讀水平低下,並未“達標”。

前不久,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在青島上課。他聽完了兩位同學的朗讀後,對第一位同學說:“你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考了95分,可能還多一點。”該生點頭說:“對,考了96分。”然後對第二位同學說:“你大概考了85分。”該生大吃一驚,說:“您怎麼知道的?”賈老師開玩笑說:“我會算。”其實,賈老師是根據他們的語感推測的。朗讀好,證明語感好;語感好的人,語文成績一定好。培養語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讀。所以,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敗與否的第一個標準是看全班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

好多人把閱讀課上成了理解課。這是個誤區。文章一旦選入語文課本,成了“課文”,它就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內容意義,一是形式意義。閱讀教學要關注課文內容,更要關注作者是怎麼寫的,關注它的形式和語言。一句話: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怎麼“兼得”?讀。

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裏有這樣的話:“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這是非常有道理的。講解是死的,朗讀是活的;朗讀是賦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創造。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能使人感受。

語文味在哪裏?在朗讀裏。更多的語文味兒是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裏行間。老師要具有“看到紙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讀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師品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品味、鑑賞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閱讀能力從何而來?只能從在老師引導下所經歷的閱讀過程中來。

每篇課文都有生字。閱讀教學還得幫助學生認字、寫字。指導學生寫好字是小學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我的語文教學,實踐的是我的認識。

許多人說,現在的語文課“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玄乎了”。我認爲,這只是公開課上的事兒。許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的確存在着這個問題。我想,常態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不信可以問問經常在全國各地上課的老師們。至少我的常態課不是這樣上的。所以,年輕的老師以及搞理論研究的人,千萬不要把公開課上的這一個別問題當作普遍性的問題。當前普遍性的問題在哪裏?還在“應試”上!幾乎全國的小學生(中學生就更不要說了)都還在“應試”的題海中掙扎!語文課都,瞄準”了考試!學生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還得做家長佈置的(不少家長爲孩子買來了大本大本的“練習冊”)。學生苦不堪言!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沒有了!有的只是殘酷性!

這讓一切明白語文教學的老師們怎麼能不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