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盧溝橋的獅子》教學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盧溝橋的獅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工具性”關注的是語文的“本性”,“人文性”關注的是語文的“特性”,兩者一“統一”,便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建構完美的語文教學。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盧溝橋的獅子》教學反思

一、語言中建構精神

語言是精神建構的土壤,只有當精神的建構紮根在豐厚的語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學生生命中生根、發芽,否則,精神便成了符號,成了空洞的說教。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應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豐富的精神養分,滋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他們生命的寬度,鍛造他們生命的厚度,發掘他們生命的深度,從而使他們建構起豐富的精神世界。《盧溝橋的獅子》整堂課都在努力以課文爲載體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反覆研讀課文第2、4自然段,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對雕刻了這麼多栩栩如生的獅子的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讚歎之情;對在七七事變中奮起反抗的中國人民英雄氣概的讚歎之情;還有對侵略者無比的憤恨之情。“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這句馬可嚥薜拿裕仁欽每蔚摹爸兄嵯摺保彩茄鎇院途竦慕換愕恪?翁蒙希ι黃鶇叢煒緯套試矗綞浴奧迪月”、古橋建築、七七事變等背景資料的介紹、交流等,爲整堂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享受着豐富的文化大餐,經歷着難忘的精神之旅,幸福地棲居在詩意的課堂上?

二、精神的`建構中發展語言

如果把語言比作土壤的話,那麼精神則是滋生於語言土壤中的樹苗。土壤越肥沃,樹苗越能茁壯成長;反之,枝繁葉茂的大樹能使腳下的土地充滿勃勃生機。語言作爲一種符號,卻承載了太多的情和義,語言的流暢表達需要情感的催發。“情動而辭發”。當學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潤時,課堂便會煥發出如癡如醉的人化情境。此時,師生對話的語言便不再是乾巴巴的符號,而是心靈的傾訴、生命的宣泄,此時,我們還需爲學生的詞不達意而苦惱嗎?我們還需爲學生的語言蒼白而焦慮嗎?本課在引導學生想像說話時,我們爲學生提供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意境:盧溝橋在和平年代的美麗、祥和以及戰爭年代的痛苦、滄桑。在圖文資料的導引下,學生入情入境,語言表達流暢、豐富、合情合理。有了一定精神支撐的語言纔是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語言。可以說,是精神催生了語言、淨化了語言、提煉了語言,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