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反思

《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教學片段】

《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反思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整首詞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想象翁媼對話情景,以體會作者情感時,課堂上出現了意外。

師:讀到這裏,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媼”老倆口會用“吳音”嘮叨些什麼呢?

生:我們三個兒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們該心滿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讓人高興呢?老頭子,該叫大兒子歇歇啦!

師:心疼兒子啦!

(衆笑。)

生:大兒子勤勞,二兒子手巧,小三子又這麼機靈聰明,長大後說不定還能考取功名,我們可以享清福嘍!

生:老太婆,到時我們可是老有所依嘍!

師:看到這麼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我們也不禁爲他們的溫馨和睦而感動,難怪平時不怎麼喝酒的兩位老人今天不僅喝了酒,而且還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這時,一名學生舉手表示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爲,這裏的“醉”不應該理解爲喝醉了,而應該是“翁”和“媼”被這眼前其樂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師:噢!說說你的理由。

生:“翁”和“媼”年紀都比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農村,平時沒事怎麼可能喝酒,而且還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覺得這裏的“醉”理解爲“陶醉”比較合適,詞中是說兩位老人對擁有美好生活的一種滿足和陶醉。

師:有道理!別的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沸騰起來,有同意這種看法的,也有反對的,最後雙方商定進行辯論。)

生1:詞中說“醉裏吳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說他們說話的聲音溫柔婉媚,那是因爲“翁”和“媼”說話時都帶着酒意的緣故,所以“醉”應解釋爲“喝醉,有醉意”。

生2:我們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如果如你們所說的“翁”和“媼”都帶着酒意,那麼作者是怎麼知道的?如果說“翁”“媼”醉了而說吳音,那麼不醉他們就不用吳音說了嗎?所以,我們認爲應該理解爲“陶醉”,是說兩位老人被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從課本的插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位老人是面帶紅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標誌嗎?

生4:說“翁”喝酒還有可能,“媼”年歲已高,她怎麼可能喝酒,而且還喝得微有醉意?這在情理上說不通,所以我們認爲應該是,“翁媼”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學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種教學資源

學生打斷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這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學生潛心會文的直接體現,也是師生互動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但生成則更爲重要,它是語文教學的活力所在。教師應接納和珍視教學中的“意外”,並加以開發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學環節。案例中的學生敢於向教師挑戰,提出自己的見解,出人意料。但教者並沒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及時抓住這即發、生成的問題,讓預設的教案擱淺,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探究,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出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生成劇”。

二、辯論,放飛靈性的翅膀

很顯然,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辯論!《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思考。這裏的辯論無疑爲學生提供了思考、體驗、感悟的契機。到底是酒醉人,還是人自醉?最終的答案或許已經不重要了。學生在辯論探究的過程中,在與教師、文本、同學的對話過程中,彼此分享着對方的思考與體驗,提升着各自的情感與審美。這樣的課堂充滿了鮮活與靈動,充滿着智慧與活力,而這一切,不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理念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