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優秀評課稿

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優秀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家長開放課爲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出課的老師付出了心血,課上得精彩紛呈,聽課者分享了他們的快樂。

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優秀評課稿

下面,我就劉香芸老師執教的《黃果樹瀑布》一課,談點自己的收穫。俗話說:牽一髮而動全身。縱觀全課,劉老師是牽“一線”而動全文。這一線鎖定爲: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美,感悟山水對人激情的震撼,而這一主線也成爲她教學的核心目標。找準文本發竅處,通過大膽取捨,把文本內容重新整合爲兩個大板塊,“聆聽瀑布之聲、欣賞瀑布之形”,這兩個板快緊緊扣連,又與“感受瀑布之美”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兩版塊一主線”的教學,可謂是結構分明,思路清晰。

劉老師的課是牽一線而動全文,而我想着重評點的是品一情而觀全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感是理解運用語言的動力,語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歸宿,如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中體驗語言,發展語言,從而促進語言和情感的和諧共振。劉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爲我們做了較好的範例。

一、 情境再現扣擊文本的情感大門

寫景的課文,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無限熱愛之情。如何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墜入“情網”——情感的網,教學情境的創設直接影響着而後的“情感共鳴”。劉老師上課伊始,融聲、光、電爲一體、對文本進行情境再境,激發了生本之間的“情感共鳴”。那歌曲視頻的.導入,瀑布之聲的聆聽,“銀雨灑金街”美景的欣賞,使學生心馳神往,情由境生,配上悠揚的音樂,朗讀也成爲一種別有風味的情感之旅。

在教學聲音板塊當中,學生理解“瀑布之聲如樂聲奏鳴讓每個細胞都灌滿的活力”這句會有些難度。如何領會這瀑布之聲帶給人的情感衝擊,老師緊緊圍繞“樂聲奏鳴,灌滿活力”的這個詞,播放了一段激昂的音樂,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充滿力量的旋律中,讓學生說說想像到的畫面,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的所得是豐富的,“像駿馬奔騰,像雄鷹翱翔”這些異彩紛層的回答就是學生思維靈性的釋放,對“活力”一詞的準確理解。之後的爲“樂聲”起名這一設計,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課堂上便有了“動感地帶、天籟之聲”。情境再現的運用,突破了難點,讓同學們對瀑布之聲的活力有了更真切的體驗。

二、言語品味與情感體驗的和諧共振

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品詞析句,從而促進語言和情感的和諧共振。劉老師在對學生語言品析能力的培養上, “說” 的設計彰顯智慧,“讀”的指導循序漸近。

1、讓情感體驗在“說”中達到融合

通過“說”的訓練,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得到錘鍊,同時也可使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和語言的流暢性得到提高。在學習瀑布形態一環節,老師出現“銀雨灑金街”美景的欣賞,學生心馳神往,隨後,讓學生結合文中所學詞語對段落進行復述,化靜態語言爲動態、體態語言,使學生興趣盎然。這一環節設計巧妙地讓學生結合經歷對知識進行的再創造,課文的語言得到活化吸收和運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很好的落實。

2、讓情感樂章在“讀”中提煉昇華

“讀”是閱讀教學的永恆主題,教學時,教學的情感目標通過寓情於聲,才能將體驗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在這堂課中,老師準確把握寫景散文的特點,讀貫穿始終、形式多樣,但劉老師更注重的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讀出層次。如:在指導理解瀑布聲音“由遠及近”的特點時,通過對關鍵字詞“漸近漸響”“及五個動詞的朗讀進行初讀感知,體會用詞精準之美妙,隨後二讀,抓住描寫瀑布聲音輕柔及喧囂的句子,一句一句分開來細緻理解品味,並隨時用生動的評價引領學生。最後聆聽瀑布之聲增強學生體驗,再次在悠揚的樂聲中誦讀全段,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感情,在聲情並茂朗讀的同時,配上悠揚的音樂,朗讀也成爲一種別有風味的情感之旅。對文章的理解也水到渠成。讀出重點,讀出情感,這樣有梯度的朗讀指導,貫穿於劉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使孩子們對瀑布的讚美之情感得到完整宣泄,唱響了一支黃果樹瀑布的讚歌。

三、文本在有效拓展中回味悠長

不論是教師在解讀教材,還是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直接的對話,有時候引用文本以外的一些資料加以輔助,既以本爲本,又不拘泥於“一本”,劉老師經過斟酌,遵循拓展應立足文本,選擇經典的原則,尋找到了了葉聖陶的《瀑布》詩(節選)這段補充材料實現閱讀情感的增量。不僅選擇的內容貼切文本的內核,在時間上也做到“適可而止”。通過對語句進行尋找與對比,讓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異曲同工之處,領略了不同文本的描寫風格,並且在形成知識點遷移的同時,又反哺文本,課堂呈現濃濃的“語文味”。

劉老師的課的確體現了現代我們注重的高效課堂教學,注重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膚淺看法,有不當之處,請領導、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