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一、幼兒園大班教案:種植活動《西紅柿》

  設計意圖:

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播種的季節到了,農民伯伯在菜地裏忙着移栽各種瓜秧。我們大班年級組的幼兒也沒閒着,他們也在自己的種植園地裏忙着移栽秧苗。這不,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帶來了一株株西紅柿秧苗準備親手栽下去呢!

  目標:

1、關注西紅柿的生長,瞭解西紅柿的生長過程。願意連續觀察自己種植的西紅柿。

2、樂意參加勞動,對勞動感興趣。

  準備:

1、收拾整理好種植園地

2、西紅柿秧苗、鏟子、盆。

3、《西紅柿生長記錄表》。

  過程:

一、引導幼兒圍繞西紅柿談話,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

師:“你吃過西紅柿嗎?你知道西紅柿長在哪裏?”

教師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去栽西紅柿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吃自己種出來的西紅柿了。你願意去栽西紅柿嗎?

二、栽西紅柿

將幼兒帶到種植園地

1、教師示範講解移栽西紅柿的方法。

2、幼兒勞動,教師參與指導。

3、爲西紅柿澆水。

三、組織幼兒回活動室進行記錄

1、師出示記錄表,講清要求。

2、幼兒進行記錄。

把移栽西紅柿的整個過程中,引導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在《西紅柿生長記錄表》中。

幼兒園大班種植活動:看誰長得高又壯

  設計意圖:

前幾天,晨間活動時王敬文小朋友從家裏帶來了小麥的種子,我把它放在沙池邊上,不小心小麥的種子灑落到了沙池裏。誰知道剛剛一場秋雨之後,沙池裏長出了小麥,孩子們顯得很興奮,沙子裏也能長出了小麥啦!我問孩子們還有哪些地方剛長出小麥呢?(土裏)孩子們大聲的告訴我,史潤陽小朋友說:“我家的種子在鋸屑裏也能長出來呢。”於是我們決定把小麥種在土裏、沙子裏、鋸屑裏、小石子裏,讓他們比一比看誰先發芽,看誰長得高又壯。

  目標:

1、通過種植、觀察、測量、記錄得出結論,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2、使幼兒學會比較:種在何種材料上的小麥長得高又壯。

3、體驗照料小麥的經驗。

  準備:

1、紙盒或泡沫盒幼兒人數的一半,內分四個小格,小格內分別放入沙子、鋸屑、石頭、土,小麥,小工具若干。

2、長方形KT板,即時貼(供幼兒製作測量尺)。

  活動一:

1、 請幼兒兩兩合作將沙子、鋸屑、石頭、土分別裝入紙盒或泡沫盒內。

2、將小麥種在沙子、鋸屑、石頭、土中,並用該材料蓋住種子。

3、給種子適當的澆水。

4、請幼兒猜測一下小麥在哪種材料上先發芽,並記錄。材料 土 鋸屑 石頭 沙子 水

5、 鼓勵幼兒每日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

  反思:

孩子們的興趣很弄,每天早晨入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自然角按時給小麥澆水、記錄。幾天過去了,孩子們發現鋸末和沙子最愛喝水,小石子的口好象一點也不渴,總是乾乾的。而鋸末總是一次喝好多水,不愛幹,能保持水分,鋸末裏的小麥好象蓋上了一層小棉被,挺暖和的,所以它們發芽了。兩天以後,沙子裏和土裏的小麥也漸漸地長出了小嫩芽,只有小石子裏的麥子還是原封不動,孩子們知道了充足的水分和適當的溫度最適合植物的生長。

 後記:孩子們都以爲小石子中的麥子再也不會發芽了,可是大約十天小石子的縫裏隱隱約約的稀疏的長出了幾個小苗苗。由此孩子對植物生長需要足夠的水分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小麥漸漸地長出了新芽,但小麥在何種材料長得又高又壯呢?孩子們觀察着、分析着。多數孩子認爲在鋸末裏會長得又高又壯。因爲小麥在鋸末裏先發芽的,結果會是這樣嗎?我們決定通過測量來進一步驗證。

  活動二:

1、幼兒兩兩合作,製作測量尺。

2、給小麥進行首次測量,並記錄。

3、鼓勵幼兒常常給小麥進行測量。

反思:從孩子的觀察中,我們瞭解到沙子、土裏、鋸末裏的麥子長得差不多高,只有小石子裏的小麥最矮。過了大約兩週,小麥發生了變化,土裏的小麥長得最高,而沙子裏的小麥和鋸末裏的小麥卻黃了、幹了。最後,孩子們得出結論:只有種在土裏的小麥長得又高又壯。

通過種植活動孩子們知道土裏會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它既能保持水分,又不易水分蒸發,他們懂得了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珍惜土地,不能浪費土地資源。而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直接獲得的經驗是更有說服力的,也是孩子們容易接受的。

  二、大班活動教案――半日活動

  一、生活活動:

1.接待幼兒入園:提醒幼兒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加強晨檢工作。

2.進餐:提醒幼兒進餐時的正確坐姿。提醒幼兒進餐時不要把飯粒掉到桌子上。

3、提醒幼兒多喝水,以免上火。

4、提醒幼兒參加各種活動後要及時洗手。

  二、活動區活動:

1.合作天地:搭建“未來小學校”

2.“蠟筆屋”:利用廢舊材料製作小禮物,給幼兒園留作紀念。

3.“饞嘴屋”:開張後重新接待客人,注意禮貌用語。學習簡單的算賬的方法。

4.把你的聰明用出來:讓幼兒選擇有興趣的活動材料進行科學實驗。(斜面賽車、水的張力、小噴泉、火箭炮等。)

5.奇妙的數:進行加減法的練習。

6.開心一課:情景表演“小學校”。

7.表演區:自編舞蹈。

重點指導:

1合作天地:利用大型積木讓幼兒憑想象搭建“未來小學”提醒幼兒學校裏應有各種場所,如:教學樓、餐廳、體育館等。

2蠟筆屋:主要讓幼兒利用廢舊材料製作作品,如小紙盒人,汽車等。讓幼兒學會多動腦筋。

  三、教育活動:

(一)活動名稱 :主題活動-《我要上學去》之數學‘奇妙的數’

(二)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數的興趣,在遊戲中,讓幼兒用拼、擺、組等方法操作,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訓練。

2、提高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活動材料:

1、小汽車掛牌,牌上寫有若干道計算題。

2、數字卡1-10。

3、大樹掛圖,蘋果卡片,鉛筆。

4、10以內加減法的練習題活動卡。

(四)活動過程:以遊戲的形式進行。

遊戲:一“把小汽車開回停車場”

讓幼兒自選一輛“小汽車”憑車上的加減法把它們開會停車場。[[]遊戲可以進行多次]

二“粘果子”

讓幼兒在果子上自編數學題,但必須題的結果與大樹身上的號碼一致。

三“組裝機器人”

出示“機器人”複習圖形,幼兒發現其中的奧祕後,讓幼兒也自己組裝“小機器人”。

結束:“機器人”要送幼兒禮物,要求幼兒完成後第二天一定要教回老師。

  四、戶外活動:

目標:1、加強幼兒體能訓練。

2、練習幼兒身體協調性。重點指導:加強幼兒躲閃及靈活力的培養。

半日開放活動是一種向家長全面展示幼兒園生活教育的有利時機,也是實現家園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徑。敬請關注微專題:

  三、大班教育活動設計――玩易拉罐

班級:大班

科目:健康、語言、社會、科學

執教人:聶xx

一、活動名稱:《玩易拉罐》

二、活動目標:

l 引發幼兒利用廢舊物品開展體育活動的情趣,引導幼兒共同制定規則並認真遵守。

l 啓發幼兒大膽運用易拉罐練習跑、跳、平衡等基本動作,讓幼兒探索易拉罐的多種玩法。

  三、活動準備:

l 幼兒自帶易拉罐,1根小棍。

l 先學會易拉罐操。

  四、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教師先帶幼兒做易拉罐操進行體育活動的準備,並激發幼兒探索易拉罐玩法的興趣。

基本部分:

讓幼兒想象易拉罐還用來幹什麼?

啓發幼兒小組合作探索易拉罐的玩法,教師進行觀察與鼓勵。

請玩的好的小組幼兒做示範,其他組的幼兒一起練習,鼓勵幼兒的合作。

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利用易拉罐發展走跑跳投擲等,通過探索易拉罐的多種玩法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

教師提醒幼兒注意活動中的安全。

結束部分:對本節課進行評價。

活動延伸:在教師的幫助下,將易拉罐栓上繩子做成“高蹺”,在戶外活動中玩,注意安全。

大班教育活動――我愛我的祖國(王海紅)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並初步懂得國旗、國徽、國歌、天安門的特徵和意義;讓幼兒初步瞭解我國在地球上的位置,我國版圖特點及國名的全稱;

2、使幼兒瞭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大物博,以及一些世界之最(如長城、天安門廣嘗敦煌石窟等);

3、初步瞭解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以及現代化建設成果,讓幼兒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萌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活動準備:

1、中國地圖、國旗、國徽、國歌錄音帶、升旗儀式錄像帶;

2、各地名勝及各族人民人物等圖片;

3、中國版圖拼圖若干、大型積木、紙筆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氛圍,引起幼兒興趣。

在活動室及走廊佈置了地圖、國旗、國徽、各地名勝及各民族人物等圖片,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教育。

(二)認知和情感激發。

通過師生拼“中國版圖”遊戲,引發幼兒對認識祖國的興趣,並通過每週一的升旗儀式,認識國旗、國徽、國歌的標誌和內涵,激發幼兒對國旗、國徽、國歌的熱愛。

(三)向幼兒教授詩歌《美麗的心願》,使幼兒瞭解長城的來歷和象徵。激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併爲幼兒介紹一些我國主要名勝古蹟,世界之最,萌發幼兒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認知鞏固和情感激發。

組織幼兒觀看“升旗儀式”的錄像,進行主題討論:“聽到莊嚴的國歌,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你想到了什麼?”並通過一系列美工活動、建築活動、音樂活動把自己的感受、理想表達出來。

  活動的延伸:

讓幼兒說說自己的家鄉或曾經去過的地方,並幫助他們把這些地方在地圖上找出來,鼓勵他們講講自己的所見所聞。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能聽到國歌,看到升國旗。

  四、大班科學活動教案――食物到哪裏去了

  一、活動題目

科學活動――食物到哪裏去了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使幼兒感知人體消化系統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稱、作用,瞭解食物在人體消化系統內變化的過程。培養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興趣及分析觀察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大班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餅乾、自制人體消化系統的拼圖、水彩筆、VCD光盤(消化系統)。

  五、活動過程

探究的問題:食物到哪裏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體消化系統磁鐵圖片,餅乾娃娃以童趣的語言,自述自己在人體主要消化器官內的變化過程。同時,幼兒在自己身體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腸)的位置。

(1)餅乾娃娃:我是餅乾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裏,牙齒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口水)把我變成了食團。經過吞嚥,把我送到食管。

幼兒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裏)。

(2)餅乾娃娃:經過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動起來。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裏嗎,請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兒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餅乾娃娃:胃裏有一種像水一樣的消化液,這種液體和我在胃裏翻過來倒過去,我就變成了食糜,就像稀飯一樣的東西。經過胃的運動,我就到了小腸。

(4)餅乾娃娃:小腸裏有許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樣的養料,養料被小腸吸收了,小朋友就長高長大了。

幼兒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腸的位置(腹部)。

(5)餅乾娃娃:我被小腸吸收後,殘渣就送到了大腸,變成大便,排出體外。

幼兒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腸的位置(小腸周圍)。

看一看。

(1)實驗:咀嚼餅乾。

①幼兒咀嚼幾下餅乾,相互觀察,口中餅乾變成什麼樣子(變小)。

②多咀嚼幾下問:“嘴裏是乾的還是溼的?”引導幼兒理解唾液(口水)能幫助食物形成食團吞嚥下去。

(2)幼兒分段觀看VCD(消化系統)實錄過程。

說一說我的發現。

(1)牙齒把食物嚼碎、變小。

(2)和口水一起變成食團。

做一做:擺拼圖。

(1)幼兒擺出消化系統主要器官的正確順序。

(2)幼兒用簡筆畫形式在記錄卡畫上自己的認識:食物在人體內變化過程。食物 口腔內→食團→食管→胃→食糜→小腸→養料(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