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上冊語文《懷素寫字》課後反思

一年級上冊語文《懷素寫字》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1、《懷素寫字》課後反思

本文介紹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對激勵學生髮憤學習,刻苦練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有着積極的影響,符合了一年級學生初學寫字的具體情況。本文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具有很強的情感發掘因素。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點,對積累和運用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一年級上冊語文《懷素寫字》課後反思

本課設計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關鍵還在於要激發學生喜愛讀書寫字的情感,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讀、識字”的能力和理解課文、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是,文章時代遙遠,內容枯燥、陌生,缺乏童話類課文的情趣因素,學生很難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懷素認真寫字、好學上進的精神,並受到感染。如何發揮文本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消化不利因素呢?

在教學過程中將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注意,並結合課件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更能融入課堂,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當成是“懷素”,這樣學生更加容易瞭解到懷素的勤奮刻苦。對於識字,運用課件和多種方式進行,關鍵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小朋友學會自主識字。在書寫過程中不要忘記“三個一”,規範學生的寫字姿勢。

在指導“好學上進”這個詞的理解時,我提問:“怎樣的孩子才能稱的上好學上進呢?我們班上有嗎?”引導學生理解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就是一名好學上進的孩子。由學生再回到文本,“我們班還有很多好學上進的孩子,懷素小時候就是和你們一樣好學上進,你們說該不該表揚他呀?那我們一起來誇一誇他吧!”這時候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當然能夠帶着情感來讀,他也能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

  2、《懷素寫字》課後反思

一、我與文本的對話

教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不厭其煩地讀這篇貌似平常的小文章,從我的`知識結構出發,理解與審視它。爲了在教學中體現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字詞句短篇,我反覆推敲。既找到了一些對於學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關鍵詞,如“好學上進”、“非常認真”、“有名”等,又完成了非線性的教學設計。考慮到文章可以分爲三個意義段(第1節爲第1段,講的是少年懷素好學上進;第2、3節爲第2段,講的是爲什麼懷素可以成爲有名的書法家;第4節爲第3段,講的是成年懷素的有名。),同時三個意義段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1、3段是時間先後關係,2、3段是因果關係,第2段中的2、3小節又是並列關係),因此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安排的:從第1節跳到第4節,再教2、3節,對於2、3節的教學先後順序由學生來定,學生先提及哪一節就先教哪一節。爲了在教學中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我又找到了一些拓展點,如對“好學上進”“有名”的理解、讓學生自由暢談、書法比賽等,促進了學生對文章深層次的認識和體會。

如果以上是對教材的理解,下面就是對教材的審視了。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總是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畫照着寫。”明明是三個步驟,作者用的卻是“先……,再……”這樣一組關聯詞。這很容易對學生造成一種誤導,尤其是對事物缺乏本質認識的一年級學生而言。當時我一心想着作者有多不應該,以及如何把教材改過來,所以在“怎麼教”的問題上處理得過於草率了。我基於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了“他先,記住,再。”的填空。顯然,這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是多麼地不倫不類。倘若當時能從文本創生的角度好好想想,設計出“他先,(然後)記住,再。”的填空,那該多好啊!

二、我與學生的對話

很多大教育家都倡導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我看來,師生之間良好的心理氛圍是實現師生有效對話的重要條件,因此我也在教學中努力地實踐這一點。首先我儘量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微笑、點頭以及在學生答錯時善意的誇張表情等。其次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儘量用激勵性的評價語,如“真不錯!”“太厲害了!”“(字)真漂亮!”“來,老師和你握個手。”等。對於學生不太好的回答,我也能給予肯定,同時加以正確的導向,如“能說得更生動些嗎?”“能說得更具體些嗎?”再次能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一水平處,話語中常用“我們”,如“讓我們一起來一遍!”“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我來當大家的開頭炮!”

如果說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師生有效對話的第一個重要,還有兩個條件也不容忽視的。一是教師對教材、教學設了然於心。只有超脫了文本以及設計對你的束縛,教師纔會聽清學生的話,纔可以與學生對話。二是教師應具備相當的教學應變機智。在這一點上我還是比較缺乏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有些擔心學生的回答出差、出錯,害怕課堂上出現我應付不了的局面。因此在教學中幾次出現了“遞詞”現象,如理解“好學上進”一詞時。想象當年自己當學生時就非常害怕教師這一招,因爲它會讓自己手足無措,自己想說的不敢說,而老師提醒的又不會說那種緊張和侷促猶在心頭。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曾看過一篇叫《語文教學的“冷”思考》講的是如今的語文教師對文本的拓展過泛,課堂上學生伶牙俐齒、口若懸河、脣槍舌戰,場面熱鬧非凡,卻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思考。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力避這種華而不實的現象。爭取更多的契機讓學生去讀、去思、然後再讀,從而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充分對話。同時,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儘量關注的是全體而不是個人,如“自己在下面試試!”、“我們一起來一遍!”

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主要出現在第一課時),如學生對這一類文本興趣不大,其吸引力遠不如童話、詩歌等。這對我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在第二課時)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在詞語理解上儘量聯繫他們的實際,又創設了“小小懷素在成長”的書法比賽環節,還拿出毛筆、木板讓學生直觀感受寫穿的不易,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在我的教學中,生生對話的場面不多見,這是教學中最大的遺憾。究其原因,還在於我對學生的不信任,以及對自己應變能力的懷疑。在學習第二小節時,我設計了一個用懷素方法練字的環節,考慮到平行班學生在學習這課時不會應用的現狀,我在讓學生嘗試之前就先做示範。事後想來,此舉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果能讓學生先作嘗試,在出現問題後,再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間充分對話,最後實現問題的解決,這該多麼理想啊!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我也如此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