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通用15篇)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通用15篇)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懂得亂扔垃圾的行爲不文明,要愛護環境,講究衛生。

2、引導幼兒觀察角色的動態,嘗試用連貫的語言大膽的'講述情節。

3、引導幼兒發準"掃帚"的詞音,嘗試用象聲詞形容扔垃圾的聲音,用形容詞形容"太陽"等等

二、活動準備:《窗外的垃圾》課件、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利用談話導入課題。

提問:"有了垃圾怎麼辦?"(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說)

(二)基本部分,引導幼兒看圖講述

1、出示圖一,引導幼兒觀察指導講述。

(1)提問:"圖片上有什麼?""一共住着幾個小動物?""他們分別住在幾層樓?"

(2)引導幼兒連貫講述圖一

2、出示課件圖二,引導幼兒觀察指導講述。

(1)提問:"什麼升起來了?"(使用形容詞)"小動物們在幹什麼?"(引導幼兒嘗試用象聲詞形容垃圾的聲音)"草地上怎麼樣了?""你認爲他們這樣做怎麼樣?""你們有垃圾會怎麼樣做?"(滲透情感教育)

(2)引導幼兒連貫講述圖二以及幼兒連貫講述圖一、圖二。

3、出示課件圖三,引導幼兒觀察指導講述。

(1)提問:"草地上的垃圾會變的怎麼樣?""爲什麼垃圾會發出臭味?""你是從哪裏看出垃圾發出臭味的?"小狗、小貓、小猴聞到臭味會怎麼樣?""小兔子聞到臭味怎麼樣?""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呢?"

(2)連貫講述圖三的內容。

4、出示圖四,引導幼兒觀察指導講述。

(1)提問:"小貓、小狗、小猴看到小兔在打掃衛生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呢?""草地現在變成什麼樣了?""小狗、小貓、小猴知道錯了,會說什麼?"

(2)幼兒連貫講述圖四

(3)引導幼兒連貫講述圖三、圖四的內容,給講述的故事起名字。

5、完整講述故事

(1)引導幼兒兩人一組一對一講述。

(2)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完整講述。

(三)結束部分

幼兒聽音樂,做舞蹈動作離開教室。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2

活動目標:

1、通過傾聽故事,幼兒理解故事中母子之間的親情,體驗"你變我變"的情趣。

2、能通過大膽想象、創編,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3、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4、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傾聽故事,幼兒理解故事中母子之間的親情,體驗"你變我變"的情趣。

2、難點:能通過大膽想象、創編,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故事,各種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討論

1、小兔想離開家,它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逃跑啦!"媽說:

"你逃跑,我就追。"小兔說:"我變成小魚。"媽媽說:"我變成釣魚人。"你們知道小兔還會變成什麼?媽媽有會變成什麼?

2、引導幼兒討論

"小魚"和"釣魚人"、"老鼠"和"貓"之間的關係,爲理解故事內容作準備。

二、傾聽故事

1、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2、媽媽爲什麼要去追小兔?

3、小兔和媽媽分別變成了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變?

4、最後,小兔還想逃跑嗎?爲什麼?

5、再次完整講述故事一遍,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6、如果你是小兔,你想變成什麼?

三、遊戲:你逃我追

1、玩法:

幼兒自由兩兩結伴做遊戲。

如:一幼兒說"我變成小鳥",另一個幼兒說"你要是變成小鳥,我就變成大樹,等你落下來休息。"如此來循環。

2、應到幼兒用語言表達"追逃"關係,也可以加上動作,使其更形象、生動。

活動反思:

剛拿到《小兔逃跑》這一故事時,首先被這個故事的趣味性所吸引,笑過之後才發現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在備課和準備教具時才發現,《小兔逃跑》這個故事並沒有配套圖片,也沒有相關的活動材料,後來去網上搜了一下發現有小兔逃跑的課件,考慮到一些設備的問題,我就選取了幾張圖片作爲上課時的教具,以便幼兒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的中間環節中我加入了“如果老師逃跑了,你們怎麼辦”這一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學說“要是老師變成……我就變成……”的句式。這不僅有利於幼兒對句式的掌握,也使幼兒體會師幼之情,在開學之初也有必要讓幼兒瞭解師幼之情。在最後環節,建構式課程上是以遊戲爲結尾的,但我考慮到,這學期纔剛開始,經過一個暑假很多幼兒很難靜下來,再加上對與幼兒來說我是一位新老師,他們一下子還不會認同我,使我在管理上有點困難,因此我把遊戲活動該成了美術活動,讓他們學會靜坐,要求幼兒將自己討論後的結果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整個活動從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有兩個地方還是令我比較滿意的。一是孩子們對畫面的觀察比較仔細,從高山上的大石頭到花園裏的小花,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小兔子變成了什麼,也能嘗試着用故事中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理解。二是幼兒從故事中的一些語句中體會到濃濃親情,如“因爲你永遠是媽媽的寶貝”、“把你吹回家”……

隨着故事的展開,孩子們在觀察、講述中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有的始終專注、積極參與,也有在講述時開小差的,課後想來,或許我的設計還需要調整,不能引起每個幼兒的興趣;其次,在情緒情感上沒能很好的喚醒孩子,雖然在上的過程中我有提到母子、父子之間的親情,但並沒有很着重的講述,願意是希望孩子在我的啓發下自己感受親情,但現在大多獨生子女,他們並沒有真正去體會過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所以幼兒在情感的把握上不夠,同時對於這一點跟自己在講述時的處理有關,在講述時不能把語調和動作神態很好的結合是導致這一原因的問題之一。

從總體上來說,對於這節課的目標基本上達到了,幼兒對於“要是……就……”的句式也已初步掌握,缺點是肯定得存在的,還需要自己更加努力,但這節課也使我發現幼兒的仿編能力滿強的,讓我對幼兒的瞭解也更深一步。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3

目標:

1、理解並掌握詩歌內容,並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體驗媽媽對自己的愛,並知道長大後該怎麼回報媽媽。

3、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創編。

準備:

錄音(媽媽講述照顧孩子的故事)

過程:

1、聽錄音媽媽講故事。

一位媽媽講述從懷孕到出生,以及孩子生病時如何照顧孩子的故事。

提問: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感受?

2、學習詩歌《媽媽的愛》

師:有一位詩人根據天下所有媽媽和孩子的故事創作了一首詩歌,名字叫《媽媽的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教師配樂有感情的朗誦一遍詩歌,提問詩歌內容:詩歌的名字叫什麼?詩歌主要說了些什麼?從哪兒看出媽媽的愛來的?

爲什麼說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責備的目光?

3、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理解並記住詩歌內容,結合圖示進行朗誦。

(2)配樂朗誦,感受詩句與音樂之間優美抒情的旋律。

4、啓發幼兒討論平時媽媽還爲你做了什麼?怎樣照顧你的?

幼兒結合自己的事例創編詩歌,體會有媽媽的`關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5、讓幼兒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如:親口對媽媽說一聲"謝謝,我愛你媽媽",爲媽媽做一件小事等。

附:詩歌《媽媽的愛》

1、有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我從夢中醒來,媽媽正給我扇着扇子,汗水卻溼透了她的衣裳。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2、有一個很涼很涼的雨天,媽媽到學校接我,一把傘遮在我的頭頂,雨水卻打在媽媽的身上。啊,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3、有一回我病了,媽媽抱我去醫院。摸着我很燙很燙的額頭,媽媽着急地哭了。啊,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

4、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對媽媽又說了謊,媽媽的批評叫我臉紅,我不敢擡頭看她的眼睛。啊,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

5、一次老師叫用"最"字造句,我說:"我最愛媽媽。"媽媽告訴我:"最該愛的是祖國,祖國是我們所有人的媽媽。"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4

設計意圖:

生病,每個孩子都經歷過,生病也是孩子們所害怕的事,他們害怕吃藥、打針,害怕一個人在家,孩子們對此有切身的感受。生病時的所感所想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但同時又是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的。爲了使他們樹立一種正確對待病痛的健康心理,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合理地進行想像和講述。

2、知道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幫助。

3、樹立一種正確對待病痛的健康心理。

4、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信,瞭解信的基本格式。

2、材料準備:圖夾文寫的信。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鼓勵幼兒幫助小兔想辦法。

師:有一隻小兔生病了,只能整天躲在牀上。它想:要是好朋友小貓能來看看我,那該有多好啊。可是,小貓家離得挺遠的,怎樣才能讓它知道自己生病了呢?小兔發愁了,怎麼辦呢?

幼:可以請小鳥來幫忙,讓小鳥去通知小貓。

幼:可以打電話給小貓。

幼:還可以寫信給小貓……

(評析:語意在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爲小兔想出多種好辦法。)

2、理解信的基本內容。

師:你們幫小兔想了許多好辦法,它自己也想了個辦法,寫了一封信給小貓(出示信封,信封上用畫來表示收信人與寄信人)。請你猜猜小兔在信裏對小貓說了些什麼?

幼:小貓,我生病了,你能來陪陪我嗎?

幼:小貓,我身體不舒服,我一個人在家好孤獨,你來看我好嗎?

(評析:此過渡性提問爲引出信的內容而設。)

教師出示信,引導幼兒觀察。(見圖一)師:小兔信中畫的三張畫,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評析:這個環節意在鼓勵幼兒相互討論,將看懂的圖用語言表達出來。)

師:你看懂了哪張畫?畫上說了一件什麼事?

幫助幼兒重點理解第二、第三幅畫。

第二幅畫:小兔爲什麼哭?

第三幅畫:小兔心裏會想些什麼?

(評析:讓幼兒分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想像並講述小兔爲什麼哭及小兔心裏會想些什麼,鼓勵幼兒從多個角度進行講述。)

3、讀信。

師:我們看懂了這三張畫,接下來我們開始讀讀這封信。讀信的時候要注意用"我"的口氣來讀,要將信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也念出來,說清楚小兔爲什麼哭及他心裏想些什麼,要讓別人一聽就懂。

(評析:此環節意在讓幼兒複習鞏固信的基本格式,從而能完整地讀信。)

幼兒再次討論該如何讀這封信。請若干幼兒讀信。

(評析:在幼兒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討論的內容,以便請不同的`幼兒讀內容不同的信。)

4、討論並講述。

師:小貓收到信後會怎麼樣?

幼1:小貓收到信後會趕緊到小兔家看小兔。

幼2:小貓會帶些小兔愛吃的東西去看它。

師:小貓收到信後,把小兔生病的消息告訴了小兔所有的朋友。看,有那麼多的好朋友都來了。

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好朋友爲小兔做了什麼事,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做?

(評析:意在鼓勵幼兒完整地講述。)

5、移情講述。

師:小兔生病後得到了這麼多朋友的關心愛護,相信他一定能早日康復。如果我們身邊的好朋友生病了,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小結:我們小朋友應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評析:引導幼兒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進行講述。)

活動反思:

這個故事的創設主要體現朋友們對小白兔的關愛之情,從中學習短句“我送你……”或“我給你……”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先聽故事,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表達,情境創設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教室裏悄無聲息,孩子都在傾聽,精神很集中。小豬、小花貓、小熊、小灰兔的話語示範性很強,有利於開啓孩子的思維。結果正是這樣,在接下來的環節——小白兔生病了,你們都是小白兔的好朋友,你們怎麼關心小白兔呢?孩子們的答案是五彩繽紛的。

“我送你一個桃子。”

“我送你一個蘋果。”

“我給你一支蜂王漿。”

“我送你一個大西瓜。”

“我給你一袋奶。”

“我給你一杯水。”

“我給你一根香蕉。”

“我送你一棵大白菜。”

……

在這個環節,孩子掀起了學習高潮,在動腦,在表達,並且答案是生動的、精彩的。孩子是充滿愛心,充滿創造力的。我很高興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開啓了思維的閘門。支架教學論提倡給孩子的學習搭設雲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去摘到豐盛的果實。我這堂課的設計就來源於此,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然後讓孩子掂掂腳,伸伸手去摘葡萄。

缺點也是有的,孩子語言的表達不夠完整,雖然我做了規範。尋找原因,我感覺講故事時,語言渲染的不夠,首先我應在語氣上加強渲染,還應讓孩子模仿模仿小動物們的話語。在情境的創設上我只烘托了氣氛,沒有在場景、道具的佈置上下功夫。如果有場景有道具,孩子會更投入,對小白兔的愛會更濃厚,話語會更感人。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5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按圖片內容的順序進行較細緻的觀察,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2、繼續培養幼兒傾聽習慣。

3、讓幼兒感受到助人爲樂的情感,知道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準備:

大圖片6張、小圖片8張、錄音故事《奇怪的橋》、動物頭飾。

教學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激發孩子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幅圖畫,你們想不想看一看啊?

二、觀察圖片,說一說

(教師用語言、手勢、形體動作引導幼兒按圖片內容的順序進行細緻的觀察,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積極發言,引導幼兒說完整話,教師及時評價。滲透助人爲樂的情感。)

(一)教師引導:

1、你看到了什麼?(提示幼兒要說完整話)

2、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什麼?

3、你能看着這幅畫,說幾句話嗎?

(二)在觀察、講述第六幅圖畫的時候,教師引導,使學生感受助人爲樂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三)欣賞完整的故事。(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學說普通話,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教師通過提問題,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力。)

三、放錄音故事《奇怪的橋》

提問:故事中有哪幾種小動物?原本鴨媽媽是來幫忙的,後來沒有幫上,可是雞媽媽也過了河,這是怎麼回事呢?請小朋友豎起你們的小耳朵仔細的聽一聽。

四、分組講故事

(由於幼兒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所以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的講述,既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

(一)提前分好組

(二)老師提要求:每個人都要講一講,一個人講話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要認真聽。

五、個別幼兒講故事

(鼓勵幼兒當衆表達,表達時自然、從容、自信。)

1、請一個小朋友講故事,其他人認真聽。教師提示:他講的好不好?爲什麼?

2、注重評價,教師要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使幼兒明確自己講的好,好在哪?其他小朋友學,應該學什麼?

六、結束部分:表演故事《奇怪的橋》

(通過表演加深孩子們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同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1、幼兒自主選擇扮演的角色,教師組織好孩子。

2、放錄音故事,教師和孩子一起表演。

教學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單靠教師直接"教"是難以掌握的,教室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交往。在本課內容中,通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內容,並用語言講述內容和故事情節,鼓勵幼兒當衆表達,在講述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幼兒看到美麗的圖畫,興趣濃厚,觀察畫面很認真,很細緻,基本上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講出來,不足之處如下:

1、教師對於幼兒的習慣培養這方面強調的不夠,應隨時關注孩子的習慣培養,如傾聽習慣、站姿、舉手姿勢等。

2、教師的評價過於簡單,或乾脆不評價。遇到一些特殊的"回答",教室不予理睬,這樣會影響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個別幼兒沒有照顧到,可能整個活動他都是旁觀者,沒有參與進來。

改進措施:

1、教師隨時用啓發式的語言提示幼兒如何"聽",如何"站",如何舉手等常規習慣,要常抓不懈。

2、教師評價要具體,如某某的聲音真好聽,某某站的真直,某某舉手舉的真精神等,如遇意外情況,可請小朋友評一評,既避免老師的尷尬,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師要面向全體,對於一些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也要關注到,可以請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或重複一下其他小朋友的話,這樣可鍛鍊他們當衆說話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6

教材簡解:

大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的最初階段,而自我意識正是自信心、自制力、自我評價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質形成的基礎。世界上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愛好等,然而雖然大班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形成,他們還不能清楚地理解"我"就是"我","我"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設計這個課題目的是讓孩子通過比較,由外及內地發現自己與同伴外部特徵的異同及興趣愛好的異同,從而瞭解到每一個人都是與衆不同的。

目標預設:

1、感受個體的多樣性,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2、積極參與活動,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觀察比較自己與同伴外部特徵及興趣愛好的異同,從而充分了解自我,形成自我意識。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通過多種閱讀手段理解圖畫書內容,瞭解故事,感受故事詼諧幽默的情節。

重點:

能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發現自己身上與衆不同的特點。

難點:

在實踐體驗中,能區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並願意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達出來。

設計理念:

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參與活動,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

設計思路:

1、內容源於生活選材主要來自於幼兒生活,老師在平時對幼兒的.交流、喜好的關愛中,瞭解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抓住幼兒所關心的熱點,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

2、環節循序漸進活動的環節安排是從外觀到思想、情感的層層遞進,在理解不一樣的外形特徵,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動作、不一樣的喜好的順序過程中幫助幼兒整合已有的經驗,表達現有的經驗,併爲獲取以後表現個性能力的內部獨特性提供了基礎。追隨幼兒的興趣,不斷創造、探索、感知的平臺,不斷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教學過程:

一、不一樣的外形特徵組織幼兒觀察人的外形特徵。

師:我們二樓的多功能廳有一面大鏡子可以看到大家上課的樣子,現在我們就到鏡子前照一照,看一看,我們每個人有什麼不一樣?

二、不一樣的聲音

1、遊戲《猜猜我是誰》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是誰,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同時藏在屏風的後面,每次都由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一句話,小朋友就要猜出他是誰。

2、每個幼兒說一句不一樣的話。

師:老師要請每個小朋友說一句不一樣的話,最好是能把話說得完整又優美,這句話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又是自己最想說的話,並且老師要把你們說的話錄音,大家可要想好一點喲。

三、不一樣的動作

1、靜態動作師:我們都知道人的的身體有很多部位:比如手、腳、腰、頭部,請小朋友分別用手、腳、腰、頭做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動作,看誰做得最逗人。

2、動態動作師:剛剛我們做的是靜態的動作,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移動的動作,比比看誰的辦法多、動作美。

四、不一樣的喜好

1、說說自己的喜好師:我們小朋友都知道了人不一樣的外形特徵,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動作,小朋友想想看人還有什麼不一樣?

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喜好,或者說最喜歡的事或物。

(每一位幼兒都爲有自己的喜好而驕傲)

2、瞭解老師的喜好師:有誰知道老師的喜好是什麼嗎?

教師小結:小朋友都說對了,你們都太瞭解老師了,其實我們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間,小朋友和大人之間,大人和大人都是不一樣的,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徵,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

活動延伸:

幼兒與老師互相留影紀念師:一轉眼小朋友都快大班畢業了,老師太捨不得你們了,現在老師最大的喜好就是與你們合影,小朋友可以做你最喜歡的表情、動作,老師非常願意與獨一無二的你作紀念。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7

設計意圖

《像狼一樣嚎叫》中講述了一隻寵物狗莫卡膩味了平淡、安穩的日子,想嘗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像狼一樣嚎叫,像狼一樣捕食獵物,像狼一樣自由自在,於是它勇敢地出走了……然而,新生活並不像莫卡憧憬的那樣美好。它處處碰壁、屢屢受挫,甚至身陷險境,最後不得不逃回家中作爲6、7歲的大班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對外面的世界關注越來越多。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和成人的想法是衝突很矛盾的。對於大人的一些限制性的建議,他們充滿了叛逆和嘗試的衝動。他們想掙脫成人的保護,好好的探索一次。《像狼一樣嚎叫》中的莫卡,正是大班孩子們心理年齡段的真實寫照,開展這個活動能與孩子們引起很好的共鳴。

活動目標

1、閱讀圖畫書,理解故事內容,初步懂得故事蘊含的道理。

2、觀察畫面,根據畫面細節猜測、想象故事情節發展。

3、感受理解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並嘗試用較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瞭解過有關狼的知識物質。

材料準備:繪本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故事

這本書是寫了一個關於誰的故事?你怎麼知道的?這隻狗在哪裏幹什麼?你覺得它有點像哪一種動物?(介紹莫卡)

二、逐頁閱讀,理解故事內容

1、觀察講述,感受狼自由自在的生活。

2、觀察畫面,理解莫卡處處被受限制的生活。

(1)莫卡聽了米雪兒說它像狼後會有什麼想法?

通過猜想,梳理出莫卡和米雪兒之間的矛盾。爲逐步建立"有時候'限制≠不愛'或者'限制=愛'"這個觀點做第一次的鋪墊。

(2)一起看圖書講述莫卡的小結:進一步突出米雪兒和莫卡之間的矛盾,爲建立"有時候'限制≠不愛'"或者'限制=愛'這個觀點做進一步的滲透。

3、觀察講述,體驗莫卡離家出走時的快樂心情。

4、觀察講述莫卡在外的遭遇。

(1)莫卡會一直這麼快樂嗎?它遇到了什麼麻煩?

(2)視聽結合,感受莫卡聽到狼叫以後,緊張害怕的心情。

5、感受莫卡與米雪兒團聚後的幸福溫馨。

三、梳理整個故事,討論並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1、莫卡離家出走,去過像狼一樣的生活,它成功了嗎?爲什麼?

2、米雪兒和莫卡那麼相親相愛,米雪兒爲什麼還要限制莫卡做一些事情呢?(再次體會"有時候'限制≠不愛'或者'限制=愛'")

四、故事延伸

米雪兒和莫卡又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直到以一天……他們在幹什麼?看了一本什麼書?看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嗎?爲什麼?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8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感知問答歌的結構特徵。

2、藉助幼兒用書上的畫面,感知動物睡覺的姿勢,並通過問答的形式學習念兒歌。

3、能與同伴接說問答歌,體驗一問一答念兒歌的樂趣。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活動準備:

1、幼兒會念問答兒歌《誰會跑》,圖片:馬、鳥、蟲、魚。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展示儀。

3、幼兒對動物睡覺方面的知識有一些認識和經驗。

活動過程:

1、複習問答兒歌《誰會跑》,引出問答歌《睡覺》。

-教師(出示動物圖片):這些是什麼動物?他們會什麼?它們會怎樣行走?

-採用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師生合作念問答歌《誰會跑》,交換角色,重新念問答兒歌。

-教師:剛纔我們唸了問答兒歌《誰會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新的問答兒歌《睡覺》,請你們猜一猜,這首問答歌會怎樣提問和回答呢?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感知兒歌的基本內容。

-幼兒人手一冊幼兒用書,啓發幼兒看圖說說:畫面上有哪些動物?它們是怎麼睡覺的?

-請幼兒大膽講述動物的名稱以及動物睡覺的樣子。

-教師整理幼兒的講述,幫助幼兒理解兒歌中的詞語,講解詞語的意思。例如:絞成團、銜着鼻。並邊提問邊帶領幼兒一起講述動物睡覺的姿勢。

3、學習朗誦問答歌。

-用實物展示儀放大幼兒用書中問答歌,引導幼兒看圖,採用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念兒歌。-交換角色,幼兒問教師答,輪流接說兒歌。

-男孩子問,女孩子答輪流接說兒歌,再交換角色念兒歌。

4、啓發幼兒仿編問答兒歌。

-教師: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他們是怎樣睡覺的?

-整理幼兒講述的內容,並帶領幼兒念一念問答句。

5、我們想睡覺啦!

-教師:動物睡覺的姿勢是千姿百態的,小朋友,你睡覺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請你做一做給大家看一看!(可以讓幼兒睡在桌子上演示一下自己睡覺的姿勢)-教師(播放夢幻曲):小朋友,聽到這首輕鬆的夢幻曲,你想做什麼?

-讓幼兒坐在小椅子上,隨着音樂自主的擺出各種輕鬆的姿勢閉上眼睛做睡覺的動作。讓幼兒盡情地享受睡覺的甜蜜和放鬆。

活動反思:

中班散文詩《睡覺》是一首童趣盎然的散文詩,這首散文詩的'語言亮點就是描述了各種小動物不同睡姿的動詞,帶給幼兒許多樂趣,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這首散文詩語言清新優美,淺顯流暢,緊緊圍繞"睡"展開描述,字裏行間流溢出恬靜的意境,特別適合中班幼兒欣賞和學習。通過聽聽、看看、講講、學學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欣賞和學習,並體驗在活動的快樂。

其中,多媒體課件是我本次教學活動的重要媒體之一,它能同時呈現文字、動畫、聲音等,做到視聽結合,以全方位的立體方式傳輸信息。這樣不僅能調節活動氣氛,創設學習情境,還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慾。 活動中,幼兒反響積極,他們通過PPT、圖片和音樂感受到了散文詩的意境美、語言美。

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在遊戲中學習的方法。在欣賞完第二遍散文詩後,我打破了“讓幼兒靜靜地坐在那裏聽”的傳統觀念,爲幼兒創設了輕鬆愉快,毫無壓抑感的環境。通過肢體語言來了解掌握一些動詞的含義,在感受散文詩的過程中,我通過讓孩子學學小動物睡覺的樣子來了解“趴”“鑽”“睜”等動詞的含義,師生互動,動靜結合,幼兒積極性很高,氣氛活躍。除此之外,我還創設環境,讓幼兒感受散文詩寧靜、恬美的意境。如:背景的創設、背景音樂的提供和教師的投入引導等,使幼兒對欣賞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幽靜的環境,閃爍的星星,彎彎的月亮,美麗的天空,配上優美的配樂散文詩……無一不將幼兒帶入一個寧靜、恬美的意境。

整個教學活動中,我以肯定的目光,微笑的神態、讚許的語言,鼓勵幼兒探索、表現。在理解動詞“趴”“鑽”“睜”的時候,師生互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幼兒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理解了動詞的含義,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幼兒知識積累很重要,活動前孩子對動物睡覺的習慣已有所瞭解,知道許多動物睡覺的習慣,因此在最後一個講述環節中,幼兒能大膽講述、表現,情緒及活動氣氛達到高潮。這個環節也爲幼兒在第二課時創編散文詩做下了鋪墊。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9

活動目標:

1、豐富對城市和地名的認識。

2、學會與同伴一致地進行對話,並隨兒歌輪流對答進行問答遊戲。

3、敢於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講述,並快速地接說遊戲兒歌。

4、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5、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知道我國一些城市的名稱。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提問,引出主題。

二、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1、全體幼兒邊拍手邊進行問答遊戲。

2、開火車的.人,邊拍手邊說:"嘿嘿,我的火車就要開了"。

3、全班幼兒邊拍手邊問:"開哪裏?"和"誰來開?"

4、開火車的人必須隨兒歌的節奏迅速答出"開什麼地方"和"某某人開"。如果答不上來,就停止其遊戲一次。

三、教師先扮開火車的人,與全體幼兒進行對答遊戲。

四、教師扮開火車的人,與個別幼兒進行"開火車"遊戲,鼓勵幼兒聲音響亮地與教師進行對話。

五、教師引導幼兒將火車開往全國各地,豐富遊戲的內容。

1、教師:火車除了能開到北京去,還可以開到哪兒去呢?

2、幼兒圍坐成半圓形,教師先請一幼兒扮開火車的,大家一起邊拍手邊回答。

活動反思:

幼兒對這個遊戲非常感興趣,能和小朋友,家長一起合作,在遊戲中都玩得很開心。但是因爲在活動中教師出示的道具塑料“山洞“和拱形獨木橋都是幼兒以前沒有玩過的,所以幼兒感覺非常新鮮和好奇,興趣很高,小朋友在一起合作開火車過“山洞”,過“獨木橋”的時候,幼兒非常激動,有的幼兒就開始擠來擠去,秩序有些混亂。在這一環節,我覺得應該着重強調幼兒要一個一個的走,讓她們遵守遊戲的規則,效果會更好些。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0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知傻小熊熱情、講信用的形象。

2.通過看圖講述和討論活動,豐富相關詞彙,增長種植蘿蔔的經驗。

3.積極參與講述和討論活動。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傻小熊種蘿蔔》。

2.語言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出示蘿蔔圖片(只出示上面的葉子,下面的蘿蔔遮住)。

1.教師:你看到了什麼?它們是長得什麼樣子的?(請幼兒用語言、動作來表現)我們一起用動作來把它表現出來。請你猜猜裏面種的是什麼?誰種的?

2.教師:現在我們一起到圖片中中去尋找答案。

(二)逐頁看圖講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1.教師逐個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分段理解故事內容。

(1)出示圖片3,教師:小熊拾到一包種子,它做了什麼?(講述到在風中搖擺着綠色的小腦袋)教師:我們一起來學學"撒"的動作。

教師:種子撒在地裏之後,這些小苗又是怎麼長出來的呢?我們來一起學着小苗鑽出來的樣子鑽一鑽。(豐富詞彙:嫩嫩的)教師:小熊知道自己種的是什麼種子嗎?(不知道)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撓頭、頭上有問號……)

(2)出示圖片三(講到原來我種了這麼一大片蘿蔔啊)。

教師:現在小熊知道那是什麼種子嗎?什麼種子呀?誰告訴他的呢?多久能吃到蘿蔔了呢?

教師:小熊知道自己種了一大片蘿蔔之後,它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裏看出來的?那它接下來會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3)出示圖片四(講到請朋友兩個月後來吃蘿蔔)。

教師:小熊在做什麼?你覺得它會在信裏寫些什麼呢?(感知小熊熱情的性格)

(4)出示圖片五(講到說話得算數啊)。

教師:兩個月過去了,小熊現在心情怎麼樣?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它爲什麼很着急?(教師講述故事)它是怎麼想的?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小熊是一隻怎麼樣子的小熊呀?(守信用)教師:你有什麼好辦法來幫助小熊兌現對朋友的承諾嗎?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熊是怎麼做的?

(5)出示圖片六(講到系在了蘿蔔的葉子上)。

(講述故事)教師:小熊把這些蘿蔔乾什麼了呢?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好在哪裏?爲什麼好?(不是它自己中出來的)教師:我們小朋友都說得很有道理,那我們來看看小熊的朋友們看到這些蘿蔔會有些什麼反應?

(6)出示圖片七(講到……都笑了)。

教師:它的朋友們看到這些蘿蔔怎麼樣呀?爲什麼笑了?小熊的蘿蔔地裏一個蘿蔔真都沒有長出來嗎?

教師:那小熊種的蘿蔔在哪裏?(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小結:大家知道蘿蔔應該長在泥土裏的,覺得小熊很傻,都笑了。

(7)出示圖片八(講到蘿蔔原來是長在地下的啊),教師:小動物們在幹什麼?

教師:這時小熊才知道原來蘿蔔的果實是長在泥土裏的。

教師:小熊看到大蘿蔔說了句什麼話?

教師:想一想,小熊看到這麼多的蘿蔔,它的心裏感覺怎麼樣?

啓發幼兒運用"開心、高興、喜歡、驚奇、快樂、興奮、驚訝"等詞彙,表達小熊的心情。

(三)看圖完整欣賞故事。

教師按故事情節完整地講述故事。

(四)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討論對故事中小熊的看法。

1.教師:你喜歡小熊嗎?爲什麼?

2.教師小結:小熊勤勞、熱情、講信用是好的,我們要向它學習,但是,小熊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知道向別人請教,還做出了可笑的`事情,這一點可不能向它學習。傻小熊只要勤學習、多請教,就一定能變成一隻聰明的小熊。

(六)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1.教師:看圖說說,傻小熊種了什麼?哪些蔬菜是長在地下的?(出示圖片土豆、番薯、洋蔥、花生……)

2.教師:小朋友,你還認識哪些植物?它們生長在哪裏?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在科學區中提供生長在不同地方的植物,讓幼兒進行分類,匹配活動,如水裏有藕、菱角、地下有蘿蔔、紅薯、土豆、花生、地上有青菜、包菜、大蒜,藤架上有絲瓜、黃瓜、西紅柿等。

2.家園共育: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種植物發那個面的圖片或圖書資料,帶到幼兒園來和同伴一起分享。

資料附錄:

童話:傻小熊種蘿蔔

小傻熊拾到一包種子,他把種子撒在門前的空地上,一場春雨過後,嫩嫩的小苗鑽出來,在風中搖擺着綠色的小腦袋。

有一天,小狐狸從小傻熊門前經過,他羨慕地說:"小傻熊,你有一個好大的蘿蔔園呀,兩個月以後,你就有吃不完的蘿蔔啦!"小傻熊真開心:原來,我種了這麼一大片蘿蔔呀,小傻熊給每一個朋友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們自己有一個蘿蔔園,請他們兩個月後來吃蘿蔔。

兩個月過去了,小傻熊的蘿蔔園裏連一個蘿蔔也沒長出來。小傻熊急壞了,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呀?小傻熊跑到蔬菜店,買回一大堆蘿蔔,有紅蘿蔔、白蘿蔔、胡蘿蔔,然後一個一個地用細線系在蘿蔔的葉子上。

朋友們來了,看着那花花綠綠的蘿蔔園,都笑了。朋友們一起拔蘿蔔,從地下拔出那麼多白白胖胖的蘿蔔,就象一羣胖娃娃。

小傻熊又驚訝又歡喜:啊,蘿蔔原來是長在地下呀!

活動反思:

《傻小熊種蘿蔔》是一個表達友誼的童話故事。通過"種蘿蔔"這條線索向我們展開"傻小熊種蘿蔔"的有趣經歷。在寓教中展露"蘿蔔種植"的祕密,讓小朋友在傾聽故事的同時豐富蔬菜的有關知識,是作者的別具匠心。針對我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知道向別人請教的行爲習慣,而本故事中的小熊也有這樣的習慣。理解這樣的作品時幼兒會覺得傻小熊傻的形象可笑又可愛,幼兒通過展開回憶、聯想和心靈共鳴。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知傻小熊傻的可愛,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和人物的內在感情。在活動中爲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我將故事內容分成三段來講述。通過電子白板的幫助下,同時在有錄音講述中引導幼兒分段欣賞感知"傻小熊種蘿蔔"的過程,初步感受傻小熊種不出羅卜後的"傻舉動":"買了一大堆蘿蔔系在蘿蔔葉上,朋友們都笑了",讓幼兒動腦想一想:"傻小熊的朋友爲什麼看到花花綠綠的蘿蔔笑了呢?"有些孩子一下子就講到了,蘿蔔是拔出來的。幼兒的表現很不錯,我班的幼兒對於故事表現的的很激動,積極性也高。但是我對於這次的活動沒有深入的去挖掘,幼兒之間缺少討論。一開始以圖片的形式導入,引起了幼兒的注意,這是好的開始。接着我沒有親自講述故事而是用錄音的形式來分段講述故事,幼兒的注意力似乎轉移了。教師的活動流程很清晰,環節層層遞進。但是幼兒的討論比較少,不利於幼兒自主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仔細地去分析教材,對每一個環節都能滲透。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爲表現,用自己的言語和動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秋天樹葉會自然地從樹上落下來。

2、樂意在集體面前大膽的講述,學習用正確的動詞"掃"、"拾"、"擡"、"頂"。

3、體驗勞動帶來的喜悅之情。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通過加入適當的擬聲詞去感受圖畫書的詼諧、幽默。

活動準備:

1、自制PPT課件FLASH動畫

2、樹葉若干、垃圾桶、掃把、簸箕、抹布等勞動工具。

3、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師:在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

2、大樹下有一間小房子,裏面住着誰,他們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小老鼠和落葉》。

二、結合PPT課件,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正確的使用詞語。

1、教師講述故事前半部分,提問幫助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2)小老鼠們一家住在什麼地方?

(3)鼠媽媽爲什麼說小老鼠們長大了?

(4)鼠媽媽叫小老鼠們去幹什麼了呀?

2、播放ppt課件第2頁。

(1)、它們是怎樣幫媽媽打掃落葉的?

鼓勵幼兒聯繫自己的經驗進行講述。請幼兒學習動詞"掃"、"拾"、"擡"、"頂"並進行模仿

(2)、打掃乾淨後,小老鼠的的心情怎麼樣?它們說了一句什麼話?

3、播放ppt課件第3頁。

師:"呀,小老鼠們怎麼啦?""他們爲什麼會吵架呢?"幼兒觀察小老鼠表情動作,嘗試進行模仿。

4、播放ppt課件第4頁。

師:"多出來的'樹葉是從哪裏來的?

幼兒猜測樹葉有多出來的樹葉的原因,並學習老鼠媽媽說的話。

5、播放課件,完整欣賞故事。

三、幼兒參與打掃教室,體驗勞動帶來的喜悅之情。

1、師:小朋友們你們也長大了,你們在家幫媽媽做事情嗎?怎麼做的?

我們的教室有點亂了,老師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打掃乾淨,好嗎?

2、師:"坐在乾淨的教室裏你的心情怎麼樣?你剛纔做了什麼事情,是怎麼做的呢?

四、遊戲"大風和樹葉"

師:我們跟着音樂一起來玩個遊戲吧!

活動反思:

1.在前幾個教學環節中,幼兒的反映較爲積極,興趣也比較高,但由於問題提的較多,有點拖沓,導致到最後的一個環節,有部分幼兒已經開始坐不住了,提問題要精煉,有些沒有必要的問題可以刪去,要考慮到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3——5分鐘,可以通過變換提問的方式去形式去激起幼兒的注意力。

2.在第一遍講述故事的時候,由於緊張忘記說題目,導致提問的時候提了兩個較細節的問題。幼兒在第一遍聽完故事後較難回答此類細節問題。還有講故事的速度仍可再放慢些。

3.教具掛圖可能畫的太小,坐最後排的幼兒不是很看的清楚,需要努力去看,就可能導致後排幼兒的積極性與前排幼兒相比較低。掛圖畫面的大小應該適合每個幼兒看清楚。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2

一、課題:

大班語言:太陽,我喜歡你(幼教、大班下學期)

二、教材簡解

自然奇趣盎然。藍天白雲,風霜雨露,日出日落……大自然爲人類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爲人類創造了美好生活。幼兒生活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中,對於種種自然現象,都讓幼兒感到新奇。

"太陽"是孩子們所熟悉的,有關太陽的知識確是比較抽象的。在這節語言活動《太陽,我喜歡你》活動中,我們從"太陽"這個角度,帶着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懂得我們的生活與太陽息息相關,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三、目標預設

1、能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2、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句型,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萌發對太陽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能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難點: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句型,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次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從自身出發,對"太陽"進行最初的感知和探索。從而感受大自然變化與太陽之間的聯繫,激發幼兒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

爲幼兒提供體驗和想象空間的同時,爲其創設更爲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從而讓孩子瞭解這些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係。

六、設計思路

對於種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採用書面的形式去反饋給孩子,孩子不易於接受,但一旦改成圖片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中感觸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因爲這一切教育都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孩子越小,就越應該從幼兒的興趣入手。

探索型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就是圍繞幼兒自身的興趣開展的,在活動中他們的問題縈繞不斷,層出不窮,更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回憶經驗、爭辯談論總結,調動起他們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的思維更敏銳,激發起了他們主動了解大自然奧祕的慾望。這一內容的選擇,遵照綱要有關條例,我認爲既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

七、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師:一位老公公,面孔紅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時來上工。猜猜是什麼?

師:孩子們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太陽就天天伴隨着我們的成長,瞧!誰在哪裏?

師:看到了它你想到了什麼?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幼兒在活動剛開始就親身感受太陽給我們自身帶來的美好和溫暖,爲下面的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看圖講述

師: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太陽行走在天上,它看見的東西最多,它聽說的故事最多,它知道的事情也最多。太陽這麼見多識廣,那他它都看見些什麼,聽見些什麼,知道些什麼呢?

1、觀看圖片:太陽放出了溫暖,使一切變得美好的。

2、用語言講述圖片的內容。

在觀看圖片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句式:太陽,太陽,我喜歡你,你……

運用圖片欣賞幫助孩子更深一步的理解有關太陽帶來的自然現象。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究因性和啓發性提問,比如:"圖片中誰在說話?說了什麼話?爲什麼說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爲什麼說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一道道圈圈說明什麼?"在這段欣賞的過程中根據圖片的內容,孩子學習的特點,用說、聽、看、想多通道的參與讓幼兒理解內容,感受圖片中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接下來,利用句式描述圖片內容。考慮到孩子對句子結構難於理解掌握的基礎上,我仔細揣摩,在設計詩圖片時刻意作了以下安排:

把大自然的景象(河面上的冰、小草、花兒。)歸爲一行,看到這些自然景象所想到的結論(融化、變綠、開放……)安排在第二行,而總結性的語言(嘩啦啦地流淌、一天一天長高長大、越來越美……)安排在第三行。

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這種圖片的設計,一目瞭然地理解句式結構特點,讓孩子真正理解了大自然和太陽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把活動的重難點在這裏突破。

三、創編

師:孩子們除了圖片上的,你還知道太陽改變了哪些?和你的同伴分享一下。

啓發孩子根據原有結構,嘗試替換自然現象仿編詩歌,鼓勵孩子互相交流。

因爲在交流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看到或瞭解到的生活經驗,說明自己對自然現象的理解,還能反駁他人的觀點。能力強的可能會回答的別具一格,能力弱的在交流中也能得到啓發和幫助。在孩子們交流生活經驗後我打算安排他們觀看一組大自然現象的圖片,創編示範引導可以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自然現象的探索,使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進行仿編,讓他們的生活經驗實現遷移,真正做到學習爲生活所用,爲生活服務。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3

設計思路:

幼兒時期是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是自尊和自信等重要的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於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來說,非常需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從而自信的去迎接以學習爲主要活動的人生新階段。爲了提高幼兒與他人交流的自信心,並能大膽的講述喜歡自己的理由,我結合大班幼兒的這些特點設計了“我喜歡我”這一節教育活動。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學會自我欣賞。

2.能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喜歡自己,不盲目模仿別人。

3.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並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動準備:

故事課件、音樂磁帶,青蛙、野雞、松鼠、山羊的指偶玩具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認識我嗎?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誰想告訴我你的名字?(你的名字真好聽)在咱們這個班裏,你喜歡誰?爲什麼?

二、結合課件講故事

1.教師講故事前半部分。

師:(神祕狀)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它是誰呢?(出示青蛙課件)

師:你喜歡青蛙嗎?爲什麼?(引導幼兒找出青蛙的優點)

青蛙也是這麼想的,今天,小青蛙在池塘邊……它忍不住哭了起來。(結合課件講故事)

師:青蛙爲什麼會難受?他真得很沒用嗎?他有沒有別人不會的本領呢?

師:青蛙有這麼多的本領,他不應該難受呀!誰來安慰安慰它。

2.教師繼續講述故事後半部分。

山羊笑着對青蛙說:……我們大家都喜歡你。

師:(老師高興的情緒)你們猜猜,現在青蛙會是什麼表情呢?

講故事至最後,問:現在青蛙爲什麼又高興起來了呢?山羊對它說了什麼?

師:山羊不僅知道自己的本領,還知道觀察別人的優點。那麼野雞、小松鼠有哪些本領呢?

師: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本領,青蛙當然也有。最後青蛙是怎麼對自己說的?

師:這會兒青蛙高興了,它爲自己是一隻青蛙而感到自豪!這個故事的名字是:《我喜歡我》

三、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本領

1.幼兒相互交流。

師:你喜歡你自己嗎?想想自己有哪些什麼本領?請與你的小夥伴說一說,讓他們更加喜歡吧。

2.幼兒輪流說說喜歡自己的理由。

師:看來小朋友的本領還真不少,說都說不完。這樣吧,每個人把你的'本領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追問幼兒——自己有哪些本領?會爲自己做什麼?還能爲別人做什麼事情等。)請現場幼兒展示(如:跳舞、唱歌、武術),老師及時鼓勵。

小結:你們太了不起了,有這麼多的本領呀,你們還能幫別人做那麼多的事情,真是太棒了!

四、召開“讚美會”,讓幼兒感受讚美與被讚美的快樂

師:你有沒有發現其他的小朋友身上也有很多優點呢?下面我們召開一個讚美會,你可以大聲地讚美任何一個小朋友。可以用我喜歡誰,因爲他能……的句式說出來。

師:ⅹⅹ,聽到這麼多小朋友讚美你,你們感覺怎麼樣?(高興、快樂、覺得自己很棒。)有這麼多人誇你,說明你很棒。

五、鼓勵幼兒隨音樂自信地表演

師:孩子們,通過自己和別人的讚美,今天我們發現了自己很多的優點,你們太棒了!讓我們隨音樂快樂一下吧!(放音樂《大家一起來》跳到前面來,面向大家做一個自信的動作,他們會更加喜歡你。

(音樂聲音變小)教師小結:我們每天都在不斷進步。優點會越來越多,也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你自己嗎?”你應該怎麼告訴他?(小朋友:“我喜歡我自己。”)教師引導幼兒大聲說出,並做動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發現自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能大膽的說出:“我喜歡我自己”,讓幼兒感受自己的獨特性。在設計此活動時,我考慮到這是個偏重語言領域的活動,於是我把幼兒的“注意聽”與“大膽說”作爲這次活動的重點,力爭在問題的設計和提出上具有啓發性,激發幼兒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慾望。同時,注重了語言、藝術與健康不同領域內容的整合。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4

設計思路:

《好朋友》是一本平實但讓幼兒感到親切的讀本,它裏面講的都是孩子們每天經歷的事情。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我以"感受-分享-體驗"爲主線。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分享孩子們生活中的交友經驗,讓孩子感受交朋友的快樂。然後,運用表格的形式讓孩子進行拓展創編,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使"好朋友"的概念進一步昇華。最後,結合家長開放日以及聖誕節的到來,以班級爲單位開一個"歡樂聖誕舞會",請幼兒找找自己的好朋友做舞伴,可以是爸爸、媽媽、女孩、男孩……體驗交朋友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書本內容,進一步加深對好朋友的認識。

2、啓發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

3、豐富幼兒社會交往知識、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5、知道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的準備:課前,老師開展找一找身邊的好朋友活動,並請幼兒收集好朋友的照片帶回來。

物質的準備:

1、用相機拍下日常生活中幼兒間的點點滴滴,並配上音樂製作成課件。

2、音樂《親親恰恰》。

3、創設《歡樂聖誕舞會》情景。

活動過程:

一、複習鞏固。

通過幾個問題的逐一交流幫助幼兒回憶讀本內容。(故事裏的主人公都有哪些好朋友,喜歡和好朋友一起做什麼,從好朋友那裏得到過哪些安慰和幫助,他覺得什麼樣的人是自己的好朋友)幫助幼兒回憶梳理,先請幼兒回答再指讀大書相應的文字。

二、觀看課件,討論交流,感受友情的溫暖和美好。

1、欣賞老師製作的課件,感受與同伴間交往的快樂。

2、請幼兒邊觀看課件邊說一說:

(1)你們都有哪些好朋友?(有男孩的好朋友;有女孩的好朋友;有大人的好朋友;有玩具的好朋友;有動物的好朋友;有植物的好朋友)。

(2)你喜歡與好朋友在一起做什麼事情?(遊戲、畫畫、做手工……)

(3)在你難過時,在你有困難時,好朋友會怎樣做?(會安慰你、會幫助你)

(4)和好朋友在一起時,會發生不開心的事情嗎?(會吵架、會打架)

(5)但是我們最後還是能做好朋友嗎?(能)

(6)播放幼兒和好朋友的合照,有好朋友開心嗎?

3、小結:在幼兒園裏,我們每天都和好朋友在一起,一起遊戲、一起做早操、一起吃飯、一起玩玩具……有開心的事情、也有不開心的事情。遇到困難,我們會互相幫助;有好吃、好玩的東西,我們會一起分享。交朋友是開心的事情,我們都有好朋友。

三、分享交朋友的經歷,拓展延伸"好朋友"可以是人、動物、植物等等,激發幼兒交朋友的願望。

1、出示表格,請幼兒討論在生活中自己的好朋友是誰?爲什麼喜歡和他做朋友?教師啓發幼兒"好朋友"可以是人、動物、植物等等。

你的好朋友是誰?爲什麼喜歡他?喜歡和他做什麼事情?

(人)(動物)(植物)(其他)

2、請個別幼兒回答,老師記錄幼兒的話。

3、小結:我們有許多的好朋友,有大人的好朋友、動物的好朋友、卡通的好朋友、植物的好朋友等等,我們喜歡和好朋友一起做許多事情,很開心。交朋友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四、開"歡樂聖誕舞會",交更多的.好朋友。

師:"你希望交到更多的朋友嗎?應該怎樣做才能交到朋友呢?"創設"歡樂聖誕舞會"情景,師:現在,我們要開舞會了。小朋友們可以找一個你喜歡的好朋友做舞伴,一起舞動起來吧!

"歡樂聖誕舞會":請幼兒伴隨着《親親恰恰》的音樂,兩兩相伴,一起快樂地舞動起來,體驗交朋友的快樂。

教學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情緒是高昂的、飽滿的,從整個活動來看,我和孩子們都是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拓展創編。在交流過程中,幼兒對"好朋友"的概念進一步昇華。這個活動的重點是拓展創編"我的好朋友是……。我喜歡和他做……。",難點是引導幼兒感受、分享交朋友的快樂。因此,我採用了多媒體課件和表格的形式,課件是通過記錄日常生活中幼兒與好朋友所發生的事物所製作成的,能使幼兒產生共鳴。展現好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情感。活動中仍有些地方需要改進,如在觀看課件時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說。拓展環節裏,教師要如何引導幼兒拓展。更好地接住幼兒"拋給你的球"是我認爲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以後對於此活動我會細細揣摩,不斷改進,讓孩子們能學到更多知識。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語言教案 15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中楓樹與松鼠的友誼。

2、瞭解楓樹在四季中的變化。

3、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不同顏色的楓樹。

【活動過程】

一、認識楓樹。

1、觀看圖片:不同顏色的楓樹葉子,讓幼兒知道楓樹葉子的顏色有很多種,它們會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二、欣賞故事。

1、老師講故事,幼兒認真欣賞。

2、提問:春天和夏天,楓樹的葉子是什麼顏色的?

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冬天裏,楓樹的葉子又有什麼變化?

3、討論:當楓樹發現自己的葉子變紅、變黃並從樹上掉下來時,爲什麼感到很難過?

當小松鼠回來時,還能認出楓樹嗎?

4、提醒幼兒再認真聽故事。

三、交流討論。

1、提問:楓樹做了一個什麼夢?

2、請幼兒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什麼事情都先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呢?

附故事:楓樹的煩惱

山上有一棵楓樹,是小松鼠最好最好的朋友。

清晨,迎着朝陽,楓樹翩翩起舞,擺動着婀娜多姿的身影,小松鼠很開心,拍着手說:“真好看!真好看!”

傍晚,微風吹來,楓葉“沙沙”,爲小松鼠唱着美麗動聽的歌。小松鼠很愜意,晃着腦袋說:“真好看!真好看!”

夏天,小松鼠在楓樹下乘涼睡覺,楓樹輕輕搖搖,楓葉飄飄,小松鼠說:“真涼快!真涼快!”

秋天到了,小松鼠告別楓樹到很遠的地方採松果去了。楓樹很孤單,但是她相信,小松鼠一定會回來的。

一天傍晚,楓樹發現身上的葉子變顏色了,不得了,不得了!楓樹一夜都沒睡好,她擔心小松鼠回來認不出自己了,那可怎麼辦呀?

楓葉全都變成紅的和黃的了,山上的小動物都說楓樹長得越來越漂亮了。可是楓樹卻很難過,她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

一陣秋風吹來,樹上那些紅色的楓葉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樹枝,輕輕,輕輕,漂落在地上。

楓樹大吃一驚:“等等,你們別走!等小松鼠回來你們再離開我行嗎?”楓樹苦苦挽留着楓葉。

冬天到了,樹上那些黃色楓葉也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樹枝,輕輕,輕輕,漂落在地上。

下雪了,楓樹身上披上了一層白雪。

楓樹難過極了:現在的樣子多難看呀!小松鼠回來一定認不出我了。她想着想着,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一隻小鳥飛來說:“別哭了,明年春天,你還會長出翠綠的新葉來的。”

這天晚上,楓樹做了一個夢。夢中,楓樹張開滿身漂亮的新楓葉,迎接小松鼠的到來。

教學反思

大班的《楓樹的煩惱》活動是一個集知識性與教育性於一體的故事,作品以擬人的.形式向幼兒講述了楓樹與松鼠的友誼,以及楓樹在四季中的變化。

在整個活動中,我爲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同時可以讓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通過一些身體的動作等幫助幼兒理解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等詞語,豐富幼兒的詞彙,突出語言教學。爲幼兒創設一個一個開放性的提問,通過故事情節,引導幼兒合理地猜測結局,發展幼兒的思維以及想象能力,培養幼兒說的技能。在遊戲中通過不同顏色楓葉的鮮明對比,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並說明出現問題的原因,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故事的理解能力。

在《楓樹的煩惱》這個活動中,使我感到:一個很美很感人的故事。一個經驗點—楓樹的季節變化。作爲常見的樹種,我們本地都有不少,但也不是隨時都可以看到的。我在活動時充分爲幼兒準備楓樹的圖片或前期進行觀察,有利幼兒的理解。也收集包括楓樹在內的各種落葉樹與常綠樹的葉子,放在自然角中觀察。根據大班孩子有一定的識字量及識字要求,可出示字卡,幫助理解煩惱的含義,讓每個幼兒都可以說一說自己的煩惱是怎樣的,再去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故事的情感。事實上孩子對煩惱的理解很真實很直觀。孩子的煩惱通常就是很多瑣碎的小事……。鑑於孩子在活動所表現出的表演熱誠,將此故事作爲活動區中一內容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