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秋水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秋水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秋水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秋水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水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秋水的讀後感1

《秋水》這篇佳作是由東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所著,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富有豐富的想象力,文筆變幻莫測,並採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語句幽默諷刺,撰寫了這篇經典之作。

本文在表達上富有哲學思想,本文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幾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涌澎湃而又浩瀚無邊的壯闊景象不費吹灰之力地描繪出來,給作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間。文章的語言力生動,寫黃河,氣吞山河、洶涌澎湃;寫北海,則寬廣無邊;寫河神,傳神逼真,活靈活現。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的牛馬,自以爲天下的美都在自己這兒。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水天相接,漲水乾旱這種事情,對他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自從河伯看到了大海才意識到自己竟顯得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如今成了笑話。

古往今來,這種範例特別多,比如,明末李自成起義,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隨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整天吃喝玩樂,全然忘記了操持軍隊,後來,被吳三桂聯合清軍發起進攻,李自成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前前後後,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時間內,就使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爲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以故事寓言爲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們在做成功一件事後,應該記住成功的經驗,永遠不要輕視比你差的人,指不定哪天超越你。要向優秀的人學習,在他們面前,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要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但是,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是如此的渺小。所以,從古至今,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

  秋水的讀後感2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裏,以爲“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爲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爲,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日記

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爲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並未發現。”這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爲重要。進入了大學,並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纔會明白禮義廉恥。

滿招損,謙受益。

  秋水的讀後感3

《莊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認識和作爲會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啓示意義,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可以不學習,或有學而自滿的心態。我們應深知學無止境切勿自滿。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知識要學習,因而我們要學無止境。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學會走路說話,再就是學會建立對社會的信任感;當我們讀小學時,我們要學習語言漢字及其拼音,學習數學加減法。當我們上初中時,我們要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開始接觸數學幾何、物理知識等等;當我們讀高中時,我們要學習更深入的各類科目的課程,以至於能讓我達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學,面向我們的是各類專業性學科,我們要開始深入學習這些以後職業生涯高級工具;當我們工作了,要學習各種職場的行爲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爲這樣一步步的學習和拓寬,纔有了進步和發展,也只有了進步和發展纔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時代在進步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們也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纔會跟上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所拋棄,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學無止境。馬克思說:“事物總處在變化發展中。”如遺傳變異,或水生髮展到陸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適應環境的就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會中也是這樣,一出生,慢慢學會走路、說話,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各種事物,要不斷學習很多的東西,如處理日常事物、人際關係等等。有的人善於瞭解、學習,於是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有的人卻固步自封,懶於瞭解、學習,結果遇事時不知所措,被時代、社會所拋棄。這樣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數不勝數。孔子集羣賢之大成,振玉聲金,卻仍不斷地學習,其“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他行動的一個寫照!若非如此,孔子能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爲儒家的創始人嗎?跨欄飛人劉翔,雖有飛人之稱,但仍毫不怠懈訓練,爲了向更高的目標挺進,忍受着腳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堅持艱苦的訓練。也正如此,纔會有新的破紀錄誕生。相反,我國古代一個叫江淹的人,年輕時才思敏捷,文筆出衆,寫得一手好文章,爲當時的人所稱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後,他卻很少寫出好文章,後人戲稱爲“江郎才盡”。他晚年寫不出好的文章難道真是什麼“才盡”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成名之後不再努力學習有關罷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學無止境 切勿自滿。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我覺得莊子說得太對了。一個人從小開始學習,學吃飯,學走路,學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還沒有把很多東西學到,只好帶着遺憾離開人世。所以,知識對我們來說,是比宇宙還要大的,是無邊無涯、無窮無盡的,我們每個人在知識面前誰都沒有資格自滿。

總之,學習是終身的事,是永遠不能說停止的。任何一個人對待學習,既不能半途而廢,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驕傲自滿,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記:學無止境的道理。學而不驕、學而不棄,只有這樣,才能每有所會,才能不斷爲社會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